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精选16篇)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近几天,听了苏州市实验小学学科带头人刘晓萍老师的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统计,深为刘老师创造和谐氛围、诱导学生积极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动,以及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选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师取一个盒子,晃动几下。问:大家从听见的声音中,猜一猜盒子里会是什么东西?

  生:是皮球。

  生:是乒乓球吧。

  师:我们就拿出来看看。

  生齐说:乒乓球。

  师:盒子里只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我们做个摸球游戏,请4个小朋友上来,每人摸5次,看谁摸得黄球多?

  四位学生上台。

  师:在这些小朋友摸球时,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

  生:认真看。不要影响他们。

  生:放在心里记黄球的个数。

  师:要忘记了怎么办?

  生:把摸到黄球个数记在纸上。

  生:记在黑板上也可以。

  师:大家对自己提得要求还真不少,好样的。为了记住4人摸黄球的个数,我们要作认真记录,记录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简析]:往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学生也习惯听从教师指令要去“干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去想“我应该干什么”,学习的被动性很强。从这个片断中看出,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不是命令学生坐好,认真看,作好记录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是自己,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片断二。

  学生摸球活动后,师生共同记录整理了以下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1号最多。2号、4号最少。

  生:1号同学有4个,2号同学有2个。3号同学有3个,4号同学有2个。

  师:还看出什么?谁会说说不同的问题?

  生:2号摸的个数与4号一样多。

  生:1号与2号同学合起来是6个。

  生:2号、3号合起来是5个。

  生:四个人一共摸了11个黄球。

  生:1号比3号多一个。

  生:1号同学给2号同学1个球,就两人同样多了。(继续有5个学生说相差类型的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说得很多也很好!大家想想:每人摸到的黄球个数比几小?为什么?

  生:比5小。每人只有5次机会。

  师:最多不会超过5。那么大家知道每人摸的白球个数吗?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汇报后。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号摸了4次是黄球,肯定还有一次是白球。

  师:你从黄球的个数推想到白球的个数,真了起!(师生集体表扬他)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这么多结论。它的用处可真大。

  [简析]:这一环节中有三妙。一是学生依据亲身编制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从非计算性的直接观察,得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到一步求和、求差,甚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多步求和、移多补少等问题。不难看出,学生说的话其实就是口头编制应用题的“雏形”,学生是在动手活动,观察图表等物质和物质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编制应用题的早期孕伏训练。这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感到真实可信,具体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三是引导学生从黄球的个数推测到白球的个数,这样一题妙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体现了课堂的开放。

  片断三。

  师: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为统计员。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统计员,好吗?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求合起来是几个,谁还会说出不同的问题

  在很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一幅“小动物钓鱼”图,然后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星期天上午,太阳公公早早地起床了。看,池塘边来了几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学生齐答是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在比赛钓鱼!滴答、滴答,过了一些时候,比赛时间到了,每人钓的鱼都放在这儿了。小朋友,他们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

  学生开始操作,教师指名一人上黑板摆出统计图。

  师:大家从自己的统计图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

  [简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教师提供学生充分思维的时空与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此片断从这一角度讲,是为培育学生创造力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学习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⑴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⑵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简单的数据分析(1)

  学习内容: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具准备:空白统计图二张。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

  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二、自学交流:

  1、根据课本38页统计表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发给学生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把38页统计图填涂完整。(提示:在统计图上标明数据。)

  2、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通过绘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说一说在填涂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5、比较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分辨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 。

  6、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第一题: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

  (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简单的数据分析(2)

  学习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能体会统计的意义。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分析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学具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你的身高和体重吗?

  2、比一比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重?

  二、自学交流:

  1、统计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2、讨论学习:

  (1)如果把以上统计表制成纵向统计图,你准备每格表示几厘米?

  (2)能不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

  3、出示(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分析: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哪一种太长?

  (1)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哪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

  (2)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

  (3)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4、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

  5、试一试,用这种简洁明白的方法制作以上同学体重统计图。

  (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完成数学书p40页练习十第2题:

  (1)你得到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怎样购买?

  2、完成数学书p41页第3题:

  (1)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分析相应的信息。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 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 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题。 )

  2、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

  几只呢?有 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 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 、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4、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7、小结。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四、统计鲜花情况

  师: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 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4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利用年、月、日和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今天我们一块到商场去看看。

  二、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92页第一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关于购物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解“相当于”的含义,弄清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解答。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除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5个学生包比1个女士包贵多少钱”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此题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己的想法,说清解题思路,使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2、解决课本92页第二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边指自己所拼图形边说计算的周长和面积,把表格填完整。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图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拼法,再发现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解决课本92页第三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找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解决课本93页第四题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放手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独立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一幅图,通过: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启发学生自然的想到:每4年过一个生日,肯定是在闰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拓展延伸

  1、一共有476名同学参观恐龙馆,平均分成4批参观。先估一估,再算一算,每批有多少人?

  2、学校计划买18个排球,每个9元。如果从买排球的钱中拿出45元买跳绳,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排球?

  此题要注重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3、一头奶牛的体重是540千克,它相当于3匹马的体重,一匹马的体重是一只小侯的4倍。

  (1)一只小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匹马和2只小侯一共多少千克?

  (3)6只小猴比一匹马重多少千克?

  (4)你能自己提个问题并解答吗?

  4、用24米长的篱笆在一堵墙边围起一块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可以是多少平方米?

  5、用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框架。框架所围的面积分别是24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求这根铁丝的长和折成的长方形、正方形框架各边的长。

  6、在一次语文考试中,王明考了88分,李丽考了94分,张林考了86分,而王明、李丽、张林、刘红4人的平均成绩是90分。刘红的成绩在平均分之上还是在平均分之下?

  四、全课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1、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尝试练习:

  3、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6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苯岷鲜导饰侍猓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蹦芙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苯淌阂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毖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碧钚聪喙啬谌荨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奔觳橥臣剖欠褡既贰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惫鄄毂恚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绻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7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单元编写意图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数据统计的过程●统计表●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五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材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的问题情境。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收集数据,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在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中,教材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教材还提出了这些数据对儿童体育服装设计者有什么帮助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着重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且教材中统计内容的学习素材,都力求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我国居民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情况”“降水量的比较”“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财富和消费的财富的比较”。通过处理与自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数据,学生开始懂得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预测。

  3.在数据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5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学习应注重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因此,在评价中应特别注重这方面内容。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没有整理的数据,然后请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并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这些数据;也可以直接呈现统计图表,让他们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作出预测和决策。统计图表的绘制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教学案例研讨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58页)

  (一)教学过程片段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投球时单手投得远一些,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

  生1:我想双手投得远一些,因为两只手的力气会大一些。

  生2:我感觉应该是单手投得远一些。

  生3:我也认为单手投得更远,我曾经试过。生4:我想可能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

  师: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投球的结果吧。(出示统计表)

  师: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生:可以,但是比较困难,应该画成统计图进行比较。

  师:用条形统计图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试试看。(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中尝试完成统计图)

  (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其中第一组是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了两个统计图;第二、三组都将两组数据画在了一起,其中第二组把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了一起,第三组把两个条形并排挨着画。)

  师:评价一下,哪幅图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生1: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把每个同学两次投球的成绩画在一起,比较起来很清楚,第一幅图是分开画的,不好比较。

  生2:我感觉第三幅图更好一些,他们是把表示每个同学两次投球成绩的条形并列挨着画的,更便于比较。

  生3:我同意他的看法,但第三幅图应该用两种颜色分别表示两种投球方式,并在旁边标注一下,那样看起来就更清楚了。

  (各小组修改统计图)师: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得也比较大。

  生2: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得并不太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更远。

  生3: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挺有意思的。

  生4: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师:我们下午有体育活动课,我们实际做一下这个实验,各小组要组织好,注意安全,做好记录。请各小组考虑一下能否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图表达呢?

  教学设计:韩巍(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二)案例点评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请学生猜一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当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完成统计图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前面的猜测,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数据的作用。特别是有学生自己提出要做实验试一试,这既激发了学生亲自收集数据的兴趣,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抽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当然这个问题小学生不必讨论。对于学生的亲自做实验的想法,教师给予了鼓励,并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即比较三种情形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开一个“口”,这个“口”可能是数学的(抽样的代表性),也可能是现实生活的。

  (三)思考与讨论

  1.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读统计图的能力?对此你是否有设计?

  2.你是怎样组织“实践活动”的?写出成功案例的片段。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投球游戏的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首先,教材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并阐述理由。学生根据经验有的可能猜测单手远,有的可能猜测双手远,也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要想知道哪种情形远,需要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材出示了第一活动小组7名同学单手和双手投球的数据,根据实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上收集数据,或者课前收集自己投球的数据,课上进行汇总。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使学生再次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两组数据呢,从而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再和教材中提供的统计图比较;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教材中的统计图,说一说这个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说一说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含着信息的。特别地,学生可以就到底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展开讨论。从教材提供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投球远,只有4号同学双手投球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下投得一样远。

  试一试

  先让学生把统计图补充完成,再引导学生读图,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

  信息,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让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并运用学过的统计图对数据加以整理。然后把得到的结果与教材中提供的进行比较,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读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两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从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7月,乙市出现在1月。

  (2)甲、乙两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两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气温从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达到最高,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气温1月最高,然后从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达到最低,从9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推断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市的月平均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学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班和这个班身高的分布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8

  栽蒜苗(一)(条形统计图)

  【知识点】:

  1、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个表示几个单位。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一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补充【知识点】:初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信息,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知识点】: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知识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课件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

  学生观察统计表

  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0

  【教学内容】

  统计(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学会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教学重难点

  体验怎么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学期打算搞一次秋游,喜欢吗?昨天收到了气象台的一张11月份的天气预测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展开

  1、出示第97页第2个练习题的统计表。

  师:从这张预测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统计的方法:“正”字法;每种天气的天数,强化“正”字法的数法。)

  2、出示第97页第2题的条形统计图。

  ⑴师:我们还可以把统计表中的信息,画进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自觉地复习相关统计图的知识点。横的代表天气,竖的代表天数,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等)新课标 第一网

  ⑵师:想一想,填写统计图要注意什么?再自己完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你能提什么问题?会回答书上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⑶学生反馈,全班交流。

  3、出示98页第5题的统计表。

  师:我们和旅游公司取得了联系,旅游公司向我们免费提供早餐,现在他们向我们调查,早饭吃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比较各种方法,选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进行统计。)

  ⑴全班选用举手法进行统计。

  ⑵你能画出统计图吗?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统计中会出现人数是单数的情况,引导学生如何在以一当二的格子中画。)

  4、出示98页第4题。

  ⑴师:为表扬同学的出色表现,老师要买玩具送给大家。(出示第4题)这题在小组中完成。每个人只能选一样,组内先讨论怎么统计,再开始统计小组内的情况。

  ⑵小组活动后并交流。

  三、习题

  ⑴独立完成97页第1题,思考:完成图表之前,需要知道什么,你从哪里了解这些信息?

  ⑵请一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题目,师辅助。

  四、总结提升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同学们,校园花坛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真漂亮,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花园里去看看好吗?(出示第93页主题图)看了这副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想知道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

  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

  你们提的问题非常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请小组讨论讨论。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

  生2:排成一排,一个对一个。

  师:这样排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排容易看出谁多谁少。

  3.进行活动体会过程。

  红花、黄花、蓝花、玫瑰红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

  实物投影出学生整理的结果,有的是从下往上涂,有的是从上往下涂。

  那种涂法好?你喜欢那种方法?

  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像这样方法叫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这个图叫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说再指名说,说的同时,教师绘制统计表,学生独立解决第93页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内再交流。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涂色时每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比较它们的多少?

  创设时间和空间,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我想等你过生日时,老师送你一枝,但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哪月出生的,放在桌子上。

  2.我想让你们帮我统计一下好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第1题的统计图。

  3.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4.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得花的朵数统计表”,“小组同学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表”,“小组同学上学方式的统计表”等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专家评析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李老师设计的这节课能始终以统计的全过程为主线,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本节课有两点比较突出。

  1.引导学生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设计中,李老师注意把握统计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课一开始,李老师用校园花坛里的花为背景,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再以“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为引子,展开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改传统教学中“唯教材”的做法,把学生带到校园的花坛边,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下来的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然后让学生“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这一具体的操作活动,给了学生以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深刻地体验。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来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比较多少”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来加深对对统计的理解,使学生对统计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整个统计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体验统计过程,在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统计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讨论、使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李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这一点体现的比较好。既依照教材中的“花”和“生日”,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校园花坛里的花”“全班同学的生日”“小组内各个同学获得小红花的朵数”“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等问题,由于这些事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件件都发生在学生们身边、件件对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日常生动有趣的活动,所以使他们听起来非常亲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2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与整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教材强调的是求复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学法:

  由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

  (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

  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

  (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较高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3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分类理一理。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4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统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水彩笔、水果图片、统计表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美丽的大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正在进行春季投篮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播放比赛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师:比赛结束了,谁投进的球最多呢?

  生:看不清楚。

  师:大家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投进的球最多?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于学生想的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师:就是要把小动物投进的球记录下来。

  师在黑板上贴出比赛的三种小动动物的图片。

  师生合作,当谁投进一球时,就在谁的上面贴一个篮球图。(边播放课件边贴篮球,强调篮球最好对齐,这样便于比较)师生之间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在收集、记录数据的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师生共同统计出:

  师: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1:可以知道小熊投进2个球,小猴投进3个球,小象投进4个球。

  生2:可以知道小象投进的球最多,小熊投进的球最少。

  生3:可以知道小象是投篮冠军。……课件演示比赛结果。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师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每种小动物进球的数量及胜负情况,像刚才这样的记录过程就叫做“统计”。(板书:统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是最优秀的“小小统计员”。

  二、教学例1师:小朋友们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鲜花)

  师:为了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

  (课件出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生:有红花、蓝花、黄花、粉色花。

  师:你能很快看出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吗?(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进行统计,我们先来统计红花有几盆。(学生点数出红花有8盆)红花的盆数可以用下面的小格来表示:每小格表示一盆花,8盆花就用8个小格来表示,在括号里写出

  (8)盆。(教师在电脑中演示统计红花参数的过程:得出8盆,在方框里涂上8格)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不确定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这种统计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打开书本第93页,统计出每种颜色的花。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就在方格里涂上几格。

  集体评讲,得出统计结果,再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及时利用课件进行反馈,对学生进行鼓励,树立自信心。1.( )色的花最多,( )色的花最少。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篇16

  教学目标:

  1. 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一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的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数、完成象形统计图,观看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交流体验

  教学准备:彩笔、橡皮泥、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每人个一份、统计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彩虹图片的课件,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并说明理由。学生可以自由说,只要与图片相关即可。当有人提出喜欢彩虹时,即问“你知道彩虹都有什么颜色组成吗?”教师将7种颜色及时板书。彩虹的7种颜色中一定有他们所最喜欢的颜色,教师可说:“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也会很高,在此条件下,让他们回忆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统计),由此引出主题。由学生所喜爱的漂亮图片来调动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探索与体验

  1、整理复习

  用“贴橡皮泥“的方法计数: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如教师可说:“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想不想来试试?”这种“玩”法,孩子们一定愿意接受,积极性就出来了。让学生分行来贴,保证人人参与。

  出示“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统计表“课件。把数据添到统计表中,由学生报数,教师在电脑前操作,添数。

  出示“象形统计图”课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他们手中的这张象形统计图(教师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好)。在动手做前,让学生说说对“相应颜色”的理解。学生做,教师巡视指导。

  2、新授

  出示课件,引用兔博士的话“你知道吗?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教师可说:“那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认识?”以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请看,这就是。”教师随即出示“条形统计图”的课件。“但它还没完成,这需要咱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好不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再一次由学生报数,教师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观看到条形统计图是怎么制作的,还可以加深印象。之后,让学生仔细看,认真想,这个统计图告诉你什么?学生可能说出:“喜欢蓝色的`最多”“喜欢红色的最少” “一格代表一人”接着,让他们在比较这个统计图与他们手中的象形统计图的异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去说,然他们自己发现。

  3、巩固练习

  教师可说:“通过统计我们知道了咱班同学喜欢颜色的人数情况,其实,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大呢。用它还可以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你们是否也想请自动手完成一个条形统计图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好,打开书第52页,自由读题,并完成。”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在巡视时可单独指导。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相关文章: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