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

  很多人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虽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进:

  课堂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

  语文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可能是我刚毕业的原因,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也更有“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先和学生培养好感情,然后带着情感来学习

  2、尊重“需要”,注重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前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学生,给他们施展自己的舞台。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说考试时的文言文总是课外的,但是题目中设置的选项却是我们课堂中学习的,要教会学生拓展。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带着情感学习,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学习人家文章中语言运用的优点,吸取别人文章的精华。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教学语言:

  不能因为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不能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对学生要有耐心,遇到提问要仔细讲解。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多肯定,多鼓励。研究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让学生享受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2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潜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潜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潜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潜力和书面表达潜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潜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潜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潜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超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潜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潜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状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就应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3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像一条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又得返工。语文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年的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从字音、字形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试题的改变,我们打响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中,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

  (一)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

  批阅学生的作文,许多教师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

  (二)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

  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该专题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

  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教师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4

  光说不写的语文课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伯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与广西深入地对话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妙的感觉。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由的活动,有利于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天的快乐。没有快乐的今天哪有幸福的明天?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5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盲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盲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盲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盲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区。

  要走出这一盲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盲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盲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盲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等。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探寻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实现高中语文课改。现就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两点反思:

  一、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听、说、读、写、用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纯粹的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乃至语文素养。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思想素质都没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就有明显的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和本次课改,就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体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要解决最突出问题,那就是 “学科中心”问题。“知识本位”问题和“技能训练至上”问题。这些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高中语文课程新理念之上。其中,语文素养是涵盖三个维度目标的概念。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语文课程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共同点。它们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又是不同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由此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必须力求一个“新”。对于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虽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这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更无法实现高中语文课改。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和课外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文本课堂教学。我的一般做法是: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每节课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

  又如, “写”的“积累梳理”习惯培养的教学。我的一般做法是:

  首先,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书上加圈,加点,划线,当然只限于自己的书。在书上作眉批、旁批或注解,当然也只限于自己的书。摘录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语句、文段。对于非常精妙的短文,还可以全文抄写下来(也可以剪辑)。如笔者所教的某个学生在阅读了比尔盖茨的大量事迹之后,他就摘录了一句话:“在学校,老师会帮助你学习,到公司却不会。如果你认为学校的老师要求你很严格,那是你还没有进入公司打工。因为,如果公司对你不严厉,你就要失业了”……这样,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积累梳理” 的习惯,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础。

  其次,养成写随笔(周记)、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的“积累梳理”习惯。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感悟生活。然后有感而发地写随笔(周记)、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和同学、老师交流。这样的“梳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哪怕是只言片语,“不求长短,但求真情”。

  第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积累梳理”习惯。做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应先梳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才做作业。要求学生平时不要过于依赖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教辅书。告诫学生放弃思考,抄袭答案只会让你的语文学习能力下降的后果。提醒学生做作业时,书写要清楚,如犯错误一定要认真订正,切不可忽视。

  总之,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要领,改变旧的学习习惯,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所教学生就会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区。

  要走出这一盲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盲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盲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盲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7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慰藉。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8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

  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

  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积极性,

  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提供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习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9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查漏补缺,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我们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我们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实施高效课堂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教学反思该记什么呢?以下是高中语文期中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一、记教学中的体会。能够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二、记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关键要看如何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并拿出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意见,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课本剧等,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把如何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记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教学再设计。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以便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反思是帮助老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它能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不断提到。

  高中语文期中教学反思:

  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优势所在、存在问题等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不是很多。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将学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始终如一地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审题,努力提高作业的准确性。逐步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作风。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强化语言积累

  多读多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经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3、注意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像如何理解重点词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都有一个方法的指导问题。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逐渐提高感悟理解能力。学生学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就会迁移到其它文章的阅读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4、加强习作指导,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习作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事物的感知是轮廓式的,反映在习作上是表达不具体,空洞。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选取习作素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取内容,凸现习作内容的多样化。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像一条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又得返工。语文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年的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从字音、字形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试题的改变,我们打响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中,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

  (一)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

  批阅学生的作文,许多教师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

  (二)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

  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该专题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

  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教师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在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语文教学,最容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好的是语文。领略教坛风骚的是语文教师,误尽苍桑的也是语文教师。我仅就本月语文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鉴,互通有无,彼此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用心实践,真心体会,认真反思,尽快成长。语文如海,博大精深。语文如宇宙,浩瀚无穷。真正把语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该做的只有继续努力。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2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视环保。

  应该说,这是一篇比较严肃的文章。平时我上课的语言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次我希望我可以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就从这篇课文开始改变。我发现,当我的语言变得正式的时候,学生也变得很严肃。他们有了想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念头,正是这念头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阅读文本,从而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安静地思考,对于《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是很必要的。

  另外,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来串联这篇课文的教学,即:1)山是怎么思考的?2)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具体是什么?3)人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课堂教学完整。这是我以后也要继续坚持的。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3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察之后我发现: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4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能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5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有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最新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个人优秀(十五篇)

最新高中最新语文教师总结与反思 高中语文教师总结与反思5篇(实用)

最新高中军训心得体会600字(7篇)

最新高中个人助学金申请书(4篇)

最新高中议论文典范 的高中议论文典例(九篇)

最新高中生父亲节演讲稿 高中父亲节征文(8篇)

最新高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1篇(模板)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十五篇(汇总)

最新高中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800字 高中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字(五篇)

最新高中作文我的理想4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