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通用2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篇1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电路检测器

  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 、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后记: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后记: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 、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后记: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后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教科版四年级上6单元作文:欢乐谷

教科版四年级上六单元作文:炎亭金沙滩

三年级上教科版四单元作文:给军人叔叔的一封信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题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松花江上》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范文:我能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