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物质的溶解性

微信扫码分享

物质的溶解性(精选9篇)

物质的溶解性 篇1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 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 以蔗糖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油漆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 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 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2、通过探究食盐(或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安排:

  1.   本节安排2课时,均在实验室上课。

  2.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识较多,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致于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识,学生将在以后继续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实验,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尽量分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它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但是,他们并不清楚溶解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可以扩展学生对固体物质溶解的有关知识。本活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任务明确地提出研究的问题。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借助发散思维,提出相关的假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原而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转化。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因为建立的假设有三个,因此,在实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条件进行控制,设置对照组进行实验。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评价,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1、 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油漆、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

  2、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研钵、药匙、手表、冷水、热水、食盐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同学们,大家都喝过豆浆吧,你喜欢喝甜些?还是喜欢喝淡些?如果想要喝甜些,怎么办?不断加糖能不断溶解吗?蔗糖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固定不变吗?与哪些因素有关?蔗糖能溶解在水中,其它固体、液体、气体也能溶解在水里吗?

  新课:

  第5节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板书: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

  学生实验1:

  (1)取一小药匙的蔗糖加入约盛有2毫升水的试管里,不断振荡,观察其现象

  (2)往盛有约2毫升水的试管中倒入约2毫升酒精,充分振荡,观察其现象

  (3)打开汽水瓶,往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汽水,观察现象

  实验后完成下表:

  实验情况 蔗  糖

  水 酒  精

  水 二氧化碳

  水

  实验现象     

  能(或不能)溶解于水?     

  结    论 

  师生共同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蔗糖、酒精、二氧化碳都能溶解在水,如果用其他固体、液体、气体实验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并板书:1.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实验2:

  (1) (1)       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蔗糖,并进行搅拌,不断溶解,不断加入蔗糖,看蔗糖是否能完全溶解?(不能溶解后,再加入一药匙蔗糖,待用)

  (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食盐,并进行搅拌,不断溶解,不断加入食盐,看食盐是否能完全溶解?

  实验后完成下表:

  实验情况 蔗糖

  水 食盐

  水

  是否无限量溶解?   

  结    论 在一定情况下,

  指出:一定情况下——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一定量水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2.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设问:物质溶解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3.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采用讨论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资料      作出解释的程序进行教学)

  学生实验3:

  a组:(1)往盛有少量食盐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往盛有与食盐等量的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的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后讨论 得出结论并板书:

  (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b组:往2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油漆,再分别往小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表明:油漆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香蕉水中溶解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

  (2)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组:(1)把实验2中第一烧杯,留有未溶解的蔗糖的水溶解加热,并不断搅拌,观察其现象

  (2)已经不冒气泡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3)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讨论:1. 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由学生来完成实验4:

  (1) 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进行溶解

  (2) 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  b.边加氢氧化钠(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  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   d.比较温度   e.得出结论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 ,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第二课时

  探究 “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引入:

  你喝过咖啡吗?没有加糖,味道如何?你通常加方糖,还是加白糖?你如何使咖啡尽快甜起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分三个环节:1. 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回忆: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资料→作出解释→交流评价

  问: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你有什么假设?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共同讨论,最后建立易与检验的假设有:

  1、 可能与水的温度高低有关

  2、 可能与蔗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3、 可能与溶解过程是否搅拌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如何比较溶解快慢?

  设定一定量的水,溶解相同质量的蔗糖,测定蔗糖完全溶解的时间——判断“快慢”

  △ 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

  设置对照组,保留要研究的因素不同,控制其余条件相同

  如研究水的温度高低的影响:取冷水和热水,溶解相同的大颗粒或小颗粒蔗糖,都搅拌或不搅拌,用相同体积的水溶解相同质量的蔗糖,测定完全溶解的时间。

  发下如下表格:    

  科学探究

  组号 ________  组长 ____________   组员 ________________

  1. 1.    我们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我们建立的假设: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水(20毫升) 蔗糖(5克) 操作方式 蔗糖完全

  溶解所需时间

  冷水或热水 小颗粒或大颗粒 不搅拌或搅拌 

  方案一 烧杯1       

  烧杯2       

  方案二 烧杯3       

  烧杯4       

  方案三 烧杯5       

  烧杯6       

  实验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配任务:六人一组,选一组长,分工合作,每两人完成一种因素影响的实验,实验完毕后,由组长组织组内相互补充数据,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前讨论如下问题,达成共识:

  △ △     如何量取20毫升水?

  △ △     如何称量5克蔗糖?

  △ △     如何把大颗粒蔗糖碾细?

  学生分组实验:大约15分钟

  学生实验后,共同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结论一:蔗糖的溶解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结论二:蔗糖的溶解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且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结论三:蔗糖的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且搅拌能加快蔗糖的溶解。

  思考:同学们,你能用实验得来的结论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1)用热水来溶解咖啡

  (2)速溶食品通常都磨成粉状 

  (3)在家泡甜水喝,通常用筷子搅拌

  (4)……

  教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了蔗糖溶解的快慢受水的温度、蔗糖颗粒大小、是否搅拌三个因素的影响且实验结论正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再次学习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变量控制法。

  布置作业:1. 完成课本p139   第1、2、3题

  2. 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一些与溶解有关的新问题吗?请你下节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六、教后反馈:

  这两节课都不难理解,实验也简单,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第一课时是针对问题,设计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第二课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达到检验假设的目的。上完两节课,学生的收获挺大。

物质的溶解性 篇2

  一、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5克、 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

  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

  ④两物质相交的点

  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知识点1:溶解度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把36g 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 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 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 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A )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做课后练习题。

物质的溶解性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作业】课本172页1、2、3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设疑】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交流】条件:1、相同温度2、相同的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

  【教师讲述】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学生阅读】课本168 页溶解度的定义

  【讨论】谈谈对溶解度的认识

  【教师讲述】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活动与探究】根据下表绘制溶解度曲线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00 138 169 202 246

  【讨论】溶解度曲线有何用途?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说明】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的意义:

  1、在曲线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在对应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在某物质的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与固体共同存在;(注意区分溶质质量的范围)

  3、在某物质的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均为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代表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意】不是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初中只有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的走向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练习】

  1、在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克;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克;

  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时对应的温度为℃;

  3、在10℃时,比较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铵三者的溶解度大小;那么在70℃时又是如何?

  4、在℃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在℃时,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在℃时,硝酸钾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作业】课本173页4、5

  【板书】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结晶

  【活动与探究1】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

  【活动与探究2】在沸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然后降温

  【现象】有固体析出

  【教师讲述】像上述实验中那样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常见的有

  蒸发溶剂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蒸发溶剂结晶法:适用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晶体溶液;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得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后将其降温则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提纯。

  【演示实验】演示从60℃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量,验证上述两种方法。

  【总结】结晶法适用的范围: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介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得它变为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 【练习】课本173页第7、8题

  【小结】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的实验步骤:加热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晾干

  【作业】课本173页第6题

  【板书】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法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教后小结

  本

物质的溶解性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本节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的重要内容。而第六章《溶解现象》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前几章中就经常遇到像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尤其像为什么常常用水作为溶剂、以及对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含义比较含糊。所以让学生集中地、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是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且溶液的浓、稀常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要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就必须很好地掌握有关溶液浓、稀,是否饱和等相关知识。因此本节的内容既为学生解决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又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也要用到溶液。综上所述,学生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溶液是否饱和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更是引导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关学科中的过程体验。

  本节涉及化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化学思想、化学意识和化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力求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品质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影响事物的发展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提高他们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所以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这两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道理。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进一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可塑性、互补性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所以,进行教学时,我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学生是在我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交流,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知规律,易于接受知识、不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溶解性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我就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切入,如:

  (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渍用水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洗掉?

  (2)请学生用圆珠笔在手掌上画上几条短线,然后用棉布条分别沾自来水、酒精涂于短线上,看哪一种溶剂容易除掉笔迹。

  通过事实和实验引出溶解性的概念,并板书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思考、讨论、合作、实验期待寻找结论的过程。

  这样让学生依据以上两个情景,交流讨论,猜想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然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这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学以致用,及时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我是通过蔗糖能不能不断溶解于水这一生活常识设置情境的。

  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根据探究实验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明确概念以后,增加做两个实验。

  1、通过实验判断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2、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根据实验请学生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加深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最后的课时总结,我主要是从知识性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强化认识的。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双重目的。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节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物质的溶解性 篇5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 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 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 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拉油在水中      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 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

  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你从这个生活常识中获得什么结论? 甜的。加糖。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从生活常识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学生实验1:

  蔗糖能溶解在水里吗?酒精能溶解在水里吗?

  观察,问:你从实验中获得什么结论?

  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里,那气体可以溶解在水里吗?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

  演示实验:将汽水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什么?

  气体是什么物质?

  板: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进行实验1。

  得出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里;酒精可以溶解在水里。可以。汽水里的气体,就是溶解在水里的。汽水中冒出气泡来。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结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更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会无限制的溶解吗?

  学生实验2:将一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蔗糖的数量,蔗糖是否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进行学生实验2   能。

  不能。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让学生动手探究,自己总结出结论。学生实验3: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你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进行学生实验3 蔗糖能,食盐不能。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蔗糖能继续溶解吗?你有什么方法使蔗糖在继续溶解?

  实验4:将实验中不能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

  你得出什么结论?并非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能力减弱。

  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能。进行实验4。

  实验表明: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气体、石灰。

  通过实验目的让学生看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5: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它能溶解吗?

  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

  (提示香蕉水易燃,要避免明火。)

  你观察到什么?你得出什么结论? 

  进行实验5。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色拉油能溶解在香蕉水中。呈浑浊。

  实验表明: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沾上泄漏石油的企鹅的情况;夏天汽水瓶容易爆炸;煮沸过的水中鱼不能生存。

  学生讨论,回答和交流。

  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立即运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起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思维的作用。在溶解过程中,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实验6: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__________。

  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_。

  在另一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

  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6。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水温会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水温会降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

  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作业本和同步。

  学生总结。

  及时的巩固知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关键。在5个实验中,我在实验操作顺序中作了一些调整,把第三个实验放在第一个实验后面,因为这二个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样使知识连贯,又节省时间。第四个实验食用油在水中溶解与在香蕉水溶解,考虑到实验室药品不齐,用汽油水来代替香蕉水,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考虑到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较强,现加上初一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因此,把这个实验改为演示实验  

物质的溶解性 篇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 -2 -3

  (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物质的溶解性 篇7

  【学习目标】

  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

  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

  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

  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溶解所需的仪器 。

  2.过滤所需的仪器 。

  3.蒸发所需的仪器 。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

  (1) 如NO3;

  (2) 如NaCl;

  (3) 如Ca(OH)2。

  【新知导 学】

  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活动探究

  实验1实验2

  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 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NO3,制成NO3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

  实验现象

  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

  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 法),适用于哪类物质?

  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 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 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 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 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

  活用所学:

  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

  拓展:

  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你能说出其中包含的原理吗?

  浸泡的盐水能无限次的使用吗?为什么?

  2.对刚过滤出来的固体,其表面的可溶性的杂质清洗的方法有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总结活动一、二。

  2.反思(1)混合物分离关键是找准其中包含物质性质的不同点:

  用磁铁分离铁粉和铜粉

  用过滤法分离碳酸钙和碳酸钠

  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氧气

  用盐酸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右图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C.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2.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

  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化学上提纯物质常需要的操作有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 ④冷却热饱和溶液。要实现下列物质的提纯,请分别把需要的操作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从蔗糖水中分离出蔗糖( )

  (2)从碳酸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 )

  (3)去除澄清石灰水中的浑浊物质( )

  (4)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固体( )

  4.小明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曲线:

  (1)当 ℃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

  (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 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字母) 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物质的溶解性 篇8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5克、 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知识点1:溶解度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把36g 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 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 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 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A )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物质的溶解性 篇9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 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 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 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拉油在水中      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 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第二课时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  ,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以猜想(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

  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

  师:为什么呢?                                   

  生:……                                                                      水——————— ——食盐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    (温度、体积)        (颗粒、质量) 因素列出来看看。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           方式—————————时间

  “搅拌……”  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           (搅拌)                                                                                        

  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                                                     

  (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                                                                                        

  (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

  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

  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生:不可以。因为……

  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猜测(2)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

  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

  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

  二、实验(20分钟)

  三、总结

  师:结论已经出来了,现在让我们来互相交流一下。

  生:食盐的溶解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师:先来庆祝一下,我们的实验的成功。接着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学 到了什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什么知识?

物质的溶解性相关文章: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物质的溶解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