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运动和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运动和力》教案(精选2篇)

《运动和力》教案 篇1

  一、基础知识

  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2.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4.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的特征制成的;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1牛约等于 100克的力。

  5.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和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6. 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7.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8.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9.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链条、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0. 怎样设计能使赛车时速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二、简答:

  1.生活中哪些运动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答: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重要落回到地上、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水桶对手的拉力、书包对肩部的压力等。

  2.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弹力?

  答: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撑杆跳高、跳水、各式各样的弹簧等。

  3.生活中运用反冲力运动的物体有哪些?

  答:飞机、火箭、烟花;动物中的乌贼也是用反冲力运动的。

  4.列举弹簧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提环(便于手握)、弹簧(用伸缩来表示力的大小)、指针(指示力的多少和大小)、刻度板(读出力的多少和大小)、挂钩(挂被测量的物体)

  5.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运动方式(滑动或滚动)、相对运动速度等。

  6.列举生活中增大(或缩小)摩擦力的实例。

  答:增大摩擦力:运动鞋底的花纹、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雨雪天车轮上安装防滑链、篮球表面上印有花纹、在结冰的路上铺上稻草等。

  减小摩擦力:拉链打蜡、车轮作成圆的、溜冰鞋上安装滑轮、给自行车飞轮加润滑油、门锁不好转时添加点机油等。

  7.气球喷气为什么能推动小车运动?

  答: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气球小车就是被反冲力推动的。

  8.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9. 自行车上哪些部件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部件是需要减小摩擦力的?

  答:增大摩擦力的: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减小摩擦力的: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什么条件?怎样使物体运动得更快?

  答: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一个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一个更大的力。

  11.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运动距离越远、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运动距离越近。

  1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答: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有关系,在橡皮筋弹力范围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距离越近。

  三、实验设计

  1. 重力大小与小车运动

  实验名称:重力大小是怎样影响小车运动的?

  实验材料:小车、细绳、垫圈、计时器

  相同条件:除重力外的其他条件(如小车、细绳等)

  不同条件:重力(指垫圈个数)

  实验过程:①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②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③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变化。

  实验现象:小车从不动到运动,而且一次比一次速度快。

  实验结论:重力越大,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重力越小,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名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尺子

  相同条件:除橡皮筋缠绕圈数外的其他条件(如:小车、橡皮筋、尺子、缠绕方向等)

  不同条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过程:①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架上,每次都从起点开始运动;②从缠绕橡皮筋一圈开始,一圈一圈增加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找到使小车运动的最少圈数;③放开小车,在小车停止后量出小车行驶的路程,记录下来;④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小车从不动到运动,随着橡皮筋圈数的增加,小车一次比一次行驶得远。

  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大,小车行驶的速度越快,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产生的弹力小,小车行驶的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近。

  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细线、弹簧秤、文具盒、毛巾

  相同条件:除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其他条件(如:文具盒的重量、体积、形状,弹簧秤、细线、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条件:接触面光滑程度

  实验过程:①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拉动文具盒,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重复多做几次;③在桌面上铺上一条干燥的毛巾,在粗糙的毛巾上轻轻拉动文具盒,并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做好记录,重复多做几次。

  实验现象:在光滑的桌面上拉文具盒用的力比在毛巾上文具盒用的力小。

  实验结论:接触面越光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就小;接触面越粗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就大。

  4.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名称: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材料:细线、弹簧秤、文具盒

  相同条件:除重量外的其他条件(如: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文具盒的体积、形状,弹簧秤、细线、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条件:文具盒的重量

  实验过程:①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缓缓拉动文具盒,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重复多做几次;③把文具盒内装满东西,称出文具盒的重量,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缓缓拉动文具盒,并找到刚好能使文具盒动起来的力,做好记录,重复多做几次。

  实验现象:拉动装满东西的文具盒用的力比不装东西的文具盒用的力大。

  实验结论:物体越重,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

《运动和力》教案 篇2

  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  桶  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钟、1秒钟等.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 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 m即356 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 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 cm    答案:356 cm 0.8 cm 1 cm 1 cm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 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 cm/s    v2=5 m/s          s1=96 cm        s2=500 m    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  t2=?)    由v=s/t得t1=s1/v1=96 cm/o.8 cm/s=120s    t2=s2/v2=500 m/5 mis=100 s    因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s1′=v1t1′=0.8 cm/s×100 s=80 cm.    因为s1′<s1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决三:比较导火索燃烧过程中人跑过的路程与爆炸点到安全区的距离(求s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因为s2′>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    v1′=s1/t1′=96 cm/100 s=0.96 cm/s    因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    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v2′=s2/t2′=500 m/120 s=4.17 m/s    因为v2′<v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地区.    例8:步行人的速度为v1=5 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 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δ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  v1(t+δt)=v2t    t= = =0.25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t1=t2      所以     s= = =3.75km    t=s/v2=3.75 km/15 km/h=0.25 h.

《运动和力》教案相关文章:

《运动和力》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运动和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