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7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借钱应试

  发展:范进卖鸡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结局:张乡绅来访

  (二)对比手法

  1.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乡试无盘费。

  胡屠户:鄙视、讽刺、嘲弄:现世宝--癞*--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众乡邻: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关心无人问。

  说明了: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阅读3-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进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胡屠户和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如何。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经济条件:众人送米送粮送钱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结奉承: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众乡邻:极力讨好: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搬桌拿椅、飞奔找人、帮忙治疯

  张乡绅:百般拉拢:称兄年谊、送银赠房

  这说明了: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中举后

  范进贫困潦倒衣食无忧、喜极而疯

  胡屠户欺贫爱富阿谀奉承、慷慨大方

  邻人、张乡绅不闻不问趋炎附势、巴结攀附

  五、课外拓展

  1.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很多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就个人而言,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传授文化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社会而言,是培养有用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已丧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重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示例2: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示例3: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进的形象

  (1)选文对范进的塑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请找出典例,赏析其作用。

  明确:

  选句1: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进清醒后什么都记不得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中的是第七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描写,不仅突出了范进的丑恶形象,而且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富贵、甘当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本质,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热衷功名的特点,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选句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赏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未中举前对胡屠户的温顺,表现了他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选句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范进得知中举后,不敢确信、惊喜过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虚伪世故。

  (3)联系作品来看,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描写胡屠户的精彩语句,品味揣摩,赏析其作用。

  选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赏析: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胡屠户的圆滑世故和趋炎附势的性格,也间接表现了他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选句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赏析:运用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

  选句3: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点明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体现了他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个性。

  选句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灵的卑劣,讽刺意味更足。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3.结合对众邻居的描述,谈谈众邻居、张乡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众邻居、张乡绅对未中举的范进漠不关心,对中举后的范进争相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可以从中看出这群人的形象。

  明确:趋炎附势、虚伪世故。

  (二)研读重点语段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范进不看便罢”至“再为商酌”),回答问题。

  1.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富有层次,请将这一情节梳理完整。

  明确:惊喜--昏厥--疯跑--跌进泥塘--疯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别对主人公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众*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提示:第(1)句是对主人公的动作、外貌描写,第(2)句则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作用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

  明确:(1)动作、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疯后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侧面描写;用众人的表现,烘托范进发疯的不可思议。

  3.“噫!好了!我中了!”请揣摩范进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示例:“我”终于中举了,可以摆脱贫穷屈辱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4.联系全文来看,本段描写范进和众人的表现,对突出作品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和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三)孔乙己与范进比较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2)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

  虚伪世故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五、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终于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脚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地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l、对话描写人物为重点。

  2、欣赏讽刺艺术为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看家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课件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时间)

  2、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中举前:①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②范乡想参加科考,向丈人借

  盘缠,遭到拒绝和辱骂。

  中举后:①喜极而疯;②胡屠户治疯;③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复述故事情节。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课件3)

  胡屠户:见课件

  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

  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

  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

  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ƒ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巨滑

  四、深入探究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屡试不第,事发突然。无法承受,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科举制度,害人不浅。

  2、议一议:主题是什么?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疯癫的丑态和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五、分析艺术特点: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2、采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清醒过来,这是根据现实生活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此外,文中“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夸张的描写,反映了胡屠户前后态度变化的巨大。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如范进向胡屠户赠送银子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了胡屠户虚伪势利、爱财如命的本性。

  五、布置作业:

  1、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2、完成《综合练习》1--10题。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课件地址: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 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 明确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 协作学习

  ① 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 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4

  这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讲了一节适应新课改的课,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新课改没有唯一的模式,我们无论学习马牧池,还是学习长城,那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几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上课不突出,但也还可以,学生挺喜欢我的语文课。但现在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知道新课改的上课思路,但发现真正进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就拿这次我上的课《范进中举》来说,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并不热烈,我一再引导,但学生好像是由于紧张什么的,声音仍旧很小,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习惯了默读、从参考资料中找寻答案,等等的一些弊端显现出来后,新的课程改革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也许慢慢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就会有所改正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我所教的已经是初三的毕业班了,在课堂上过多的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我怕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会放松学习,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整理出理想学案的能力还有限,一节学案得准备考虑三四节课,唯恐有不对之处,总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毕竟对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能力和成绩本不应该成反比的,或许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这些担心就会自行消失,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会继续努力的。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5

  《范进中举》自主学习方案

  張娟 

  小说是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透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同学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态,从而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一、    整体感悟

  1、浏览: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作揖        带挈       腼腆       星宿

  兀自        长亲       桑梓       忌讳

  (2)、释准词义

  a、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b、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c、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

  d、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2、初读:感悟内容

  (1)说说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找出 文中最好笑、最精彩的片段。

  二、    分析揣摩

  1、研读:分析人物

  (1)读范进中举发疯部分,研讨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读胡屠户治疯部分,研讨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2、赏读:品味特色

  (1)、品细节描写的作用: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2)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

  三、探究质疑

  同学们学了《孔乙己》,再读《范进中举》,是不是有一种感觉: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同以“科举制度”为话题,写了  两篇异曲同工的传世之作。你能不能就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或其中的某一方面作比较鉴赏。 

  四、读写结合

  1、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你不想一试身手吗?

  2、有兴趣把《范进中举》改成课本剧或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过一回演员瘾吗?

  五、拓展延伸

  1、  阅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课文内容所在的章节),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的详

  细情况。

  2、  如果有兴趣又有时间的话,可阅读与范进有关的章节或《儒林外史》全书,领

  略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

  一、整体感悟

  1、(1)作揖(yī)  带挈(qiè)  腼腆(miǎntiǎn)  星宿(xiù)   兀自(wù)

  长亲(zhǎng)桑梓(zǐ)忌讳(huì)

  (2)a写文章的功夫  b 顾虑  c 说话尖刻  d 结交

  2、(1) 主要人物:范进  胡屠户  张乡伸等                   

  情    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环    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范进中举发疯、胡土屠户治疯

  二、分析揣摩

  1、(1)范 进: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迷了心窍的下层知识分子

  (2)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

  2、(1) a、表现胡屠户粗鲁没修养,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市侩丑像。

  b、表现胡屠户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敬畏心理。“油晃晃的衣袖”,把胡屠户的职业特征表现得非常鲜明。

  c、一个“扯”字,充分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

  d、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如特写镜头,讽刺意味十足。

  (2)文章有多处对比,如:

  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的身分对比。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被人们认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高贵之极;而眼前的这个范进的形象却是穷酸、疯狂、荒唐,丑态百出。

  通过人物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因情势的不同而态度截然不同的对比,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现,同一地点、同一对象,评价完全不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却说:“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通过这一对比,使得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丑恶灵魂。范进中举前,“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无人理睬他的生死。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口口声声“世先生”“亲切的世兄弟”“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而且又送银子,又送房子。这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卑劣的形象昭然若揭。

  三、探究质疑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从思想性格上讲,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但孔乙己的性格中尚有清高的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委琐懦弱又圆滑世故。 

  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两位作家,都怀着满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这种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堕落,而鲁迅先生则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比吴敬梓更胜一筹。

  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两篇文章都令人拍案叫绝,但两位作家的立足点有所不同。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则以掌柜对19个小钱的念叨,剖析了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在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虽然都具有“谐”、“讽”的特点,但两篇文章仍有明显的差异。吴敬梓运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

  四、读写结合(略)

  五、拓展延伸(略)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艺术,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查──熟知字词

  1、点名读:

  挈;腆;绾;掼;醺;菩萨;啐;皂靴

  2、点名解:

  唯唯连声;谨具贺仪;果不其然;桑梓;轩敞;浑家;华居;兀自

  二、导──走近作者、作品

  1、导言: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2、作者、作品: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三、讲──走进故事

  1、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2、速读,概括大致情节。

  预案: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四、找──走近人物

  1、寻读:

  思考: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案: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3、发现人物:综合描写人物的句子,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特点。

  小组活动:分四小组分别归纳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预案: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胡屠户──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贪婪虚伪。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

  五、议

  深思范进喜极发疯、探究众人前后变化的原因。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预案:一旦中举便飞黄腾达,这与范进之前的贫穷生活和卑微的地位将形成巨大的反差,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化。范进的发疯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最大讽刺。另外,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功名富贵热”不仅毒害了知识分子,也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

  六、赏──精段赏析

  齐读第五段。

  1、赏析角度一:层次感。

  预案: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

  预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3、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

  预案:“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4、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

  预案:有生活的真实感。

  自读末段,自由品味。

  七、移──知识迁移

  思考:如果你是同时代的读书人,你会像范进一样去考科举吗?

  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自由交流。

  八、谈──畅谈读此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文主题、写法或其他角度展开。

  九、比──比较阅读

  教师下发《孔乙己》文字资料。

  教师提示:两文均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科举,但一个受人嘲笑,遭人凌辱,穷困而死,一个却终于叩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可从人物特点、写作手法等展开对比。(课外可收集资料后完成)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前;后

  生活贫穷;对;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比;生活显赫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8

  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

  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我补充还有点绝望。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因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作者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因为临近下课,我说了过多的内容)。现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顺序是:范进其人?你对他是什么感情?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第二天继续讲《范进中举》,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0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1

  吴敬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范进喜极而疯的戏剧性结局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 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 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文章的主题和写法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2.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2

  范进中举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方法过程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

  (3)胡屠户形象分析。

  (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3.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4.《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

  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化富贵,孔乙己连秀才也没考上,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

  作者的态度:吴敬梓对范进以批判为主,鲁迅对孔乙已有批判,也有同情。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 同案 火候 局不过 兀自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相与

  四、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2.写作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探究活动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准备一份谈本次写作体会的发言稿,预备在课上向同学们陈述。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5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进一步理解人物描写对刻画性格特点、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提高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欣赏讽刺艺术的能力。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重点难点】

  1.重点:选用适当材料对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中心意思的作用,及其讽刺意义。

  2.难点: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文学常识】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借明代儒林群魔乱舞的丑恶图景,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也寄托了作者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2.吴敬梓,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康乾年间名人。

  【正音正字】  

  挈qiè 揖yī 腆tiǎn 啐cuì 嗑kè 兀wù 捶chuí 梓zǐ 攥zuàn

  【积累词语】

  狗血喷头 方面大耳 尖嘴猴腮 不省人事 不由分说 喜从天降 果不其然 千恩万谢

  【初学课文】

  1.十分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一问一答,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①简单叙述“范进中举”的梗概。

  ②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范进屡试不第、一旦中举却喜极而疯,其岳父胡屠户欺贫爱富、众人趋炎附势的故事,深刻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③从文中找出表现范进个性特点的语句。

  ④作者巧妙运用侧面烘托方法,描写了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按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

  烘托范进的疯走狂奔:众人拉他不住。

  【课文简析】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境遇。

  第1段,通过胡屠户与范进的对话,侧面描写范进悲辛屈辱的命运,同他热衷功名有关。

  第2段,通过范进被痛骂以后还去参加乡试,反映他在科举重压下的辛酸。“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点破范进对乡试的希望、幻想和欲罢不能的复杂心态。

  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后的境遇。这部分可以分三个层次:

  ①(第3段)写范进乡试回来后,家中早已断炊,他只得出卖生蛋鸡。

  ②(4-9段)写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乐极生悲。范进发疯,是他二十多年科场失意、精神痛苦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控诉。屠户治疯,漫画式揭露他对功名富贵的向往,反映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③(10-12段)写张乡绅笼络范进。小说围绕种种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生动描写社会众生的势利相,有力地揭露和无情地鞭挞封建科举制度。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儒林外史》的成就。

  第二课时

  【思维训练】

  1.下列称呼是什么意思?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阁下:对对方的敬辞。以前书函中常用,今大多用于外交场合。

  足下: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愚:用于自称的谦辞。

  生:旧时用于读书人,也用于晚辈。

  2.请找出同一人物描写前后对比、判若两人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3.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从小说的三要素理解下列各句:

  ①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个体统来。”

  胡屠户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劳心者治人等。一个普普通通的屠户都知道“要立个体统”,可见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已经深入普通人心。

  ②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屡试不中的范进麻木了,他对本次乡试不敢奢望,所以一旦喜讯来临也不相信,以为还是耻笑他。由此可见科举制度的毒害已使范进对一切,甚至对梦寐以求的东西丧失热情。

  ③“好了!我中了!”

  这句语言描写,揭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中举后迫不及待地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梦寐以求的富贵一朝到手的心态,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心灵的严重扭曲和毒害。

  ④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肉麻的恭维与前面臭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出尔反尔的丑陋个性,这样更加强烈地表现了胡屠户的厚颜无耻,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堕落。

  ⑤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这里与上次“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形成对比,显示胡屠户卑微、贪财的个性,也反衬了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

  4.课文中哪些修辞手法用得比较精彩?

  5.“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点出了范进怎样的心态?

  这句话点出了范进热衷科举,屡试不第仍乐此不疲、心力憔悴仍执迷不悟的心态。

  6. 为什么胡屠户才打了范进一掌,就觉得那只手“疼将起来”,“再也弯不过来”?

  这是心理作用造成的。从封建等级观念看,作为下等人的胡屠户打了有社会地位的上等人范进,是犯上作乱,要受惩罚的。因此胡屠户认为打了范进的那只手,就会受惩罚,有毛病。这个情节表现了胡屠户的庸俗和势利,揭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民众的毒害极其深广。

  7. “胡屠户……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 胡屠户与众人笑的原因各是什么?

  屠户笑的原因是:范进中了举人,胡屠户一改常态,立刻奉承吹捧,笑脸相迎。

  众人笑的原因是:明知胡屠户厚颜无耻,满嘴假话,惟恐巴结不上,只敢附和着笑。

  8. 胡屠户“心里到底还是怕的”,他怕什么?

  胡屠户怕受惩罚。胡屠户认为:范进中了举人,就是文曲星下凡。如今他打了文曲星,怕菩萨计较,怕遭报应。

  9. 课文结尾写张乡绅来结交范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这个情节,充分表现了这些人的势利和庸俗,以及他们对乡试及第的重视态度,有力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教育扭曲了人生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的评价标准。

  10.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中举前,他习惯“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的情形完全不同了。小说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范进中举前,被他“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中举后,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小说刻画胡屠户截然相反的嘴脸,塑造一个厚颜无耻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辛辣地讽刺了等级观念对普通民众的深刻影响。

  【学习小结】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主人公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他乐极生悲的癫狂丑态,以及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民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们的丑陋表现,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现实。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学习建议”。

  第三课时

  【综合训练】

  1.课外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五分钟左右的剧本。

  2.以小组为单位,按自编的剧本排练独幕话剧。

  3.轮流在课堂表演,褒奖优秀剧本、表演、导演、团队。

  【教学后记】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6

  【教学设想】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绍。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其他】

  1、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2、学生预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麻烦,而且森严,过了这一关,还不知道是否能过下一关,其考试内容多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那时取得考试资格的童试令人神往,正考的乡试、会试、殿试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试贴诗等令人胆寒。但是,读书又是步入官场、获得特权的最好途经,许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极大的魔力,令许多人趋之若鹜。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种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板书课题)介绍相关背景,扫除阅读障碍。

  二、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明确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

  1、学生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⑴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⑵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检查预习情况。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⑴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⑵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内涵。五、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课外拓展。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进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

  后虚伪世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⑴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⑵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⑶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2、小结: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3、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了解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我们可以将范进与孔乙己进行,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扩展: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四、布置作业

  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变色龙》的讽刺写法主要是对比与直接写实。它的直接写实就是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还借助于道具──军大衣,来增强讽刺的效果。而它的对比并非简单的前后对比,而是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每一次都与前一次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讽刺艺术的运用。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范进中举前:现世宝、尖嘴猴腮、啐

  对比胡屠户

  范进中举后:贤婿老爷、品貌好、千恩万谢

  (趋炎附势、贪财庸俗的市侩)

  夸张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写实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篇17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在确立了重点之后就着手备课了,之前准备的是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因为本文描写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很丰富、形象,学生易感兴趣。但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还是选择了第一课时,确立了概括相关故事情节、理解分析范进、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当然理解分析范进是重中之重。但试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课文落实,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内容的筛选。在听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后,才最终完成了定稿。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收获却颇丰: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石。充分备课不仅仅意味着钻研教材、教参,同时还应该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在有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在备课时游刃有余。在钻研教材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结构、行文思路上,还应该深入到重点语段的语句、字词中。

  (二)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问题的指向性,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完全调动起来的等等。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会成为我继续改进的动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英语Unit 1知识点

初三上册语文古诗词苏教版

初三上册语文期末试卷与答案

新人教版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

初三上册英语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上册历史《文艺复兴》说课稿

初三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新北师大版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

初三上册数学复习资料(苏教版)

初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