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1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2

  一、导入

  (一)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能力训练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

  9、10.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 , 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 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 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5

  一、教材,明确文言文教法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佳话千载。深厚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是与朋友的志趣情操情投意合。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知音相交、朋友之谊的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故事因伯牙为朋友绝弦而荡气回肠、音乐因知音难求缭绕至今。俞伯牙,春秋时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这位大音乐家将深邃的思想,将另一个自己溶进一曲《高山流水》中,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但伯牙遍游五湖四海,没有找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知音。自曰“老夫琴艺,天下第一,《高山流水》,无人能知”。炉火纯青的琴技,高处不胜寒的情操与产生的孤寂非常人能懂。赞美此曲者众多,但懂乐而知人,真正听懂那超凡脱俗的空山之美,读懂那高雅幽深的流水之声寄托的情思的,独有钟子期。钟子期的情操、喜好、智慧正好与伯牙产生了强烈共鸣。

  钟子期何许人也,深山里的一位打柴人,更应该是一名隐居埋名的音乐高人。一次与伯牙偶然相遇,不但答出了深奥的乐理知识,而且深知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当俞伯牙问道:“同是音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笑曰:“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听之高言,俞伯牙大惊。

  当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于是,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伯牙断瑶琴的动人传说。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关于文言文,课标教材小学阶段从五年级下开始,编写《伯牙绝弦》等共4篇文言文,对学生进行古文化的熏陶,同时与中学阶段衔接。

  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打破畏难的情绪,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其次,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运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一般说来,最简便的教学步骤就是:

  1、读背景材料,做好学习准备。

  2、初读文言,先把文字读正确通顺。

  3、范读文言,老师范读,学生学读。

  4、自读注释,弄懂大意,

  5、提出问题,自学讨论。

  6、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7、评读赏析,熟读成诵。

  8、总结学法,从读、译、背、寓意、通假字、一字多义等方面进行。

  总之:学习方法就是──查阅背景不可少,借助注释懂大意,读懂大意连语意,轻读慢声细咀嚼,多读多问多理解,熟读成诵记于心。董老师的课依据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处理。

  对董老师的课,说是评课,似乎不当,因为所说的内容既不能代表董老师的心声,(不能做知音)更不能代表观课教师的不同感受,而只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知半解、个体感受。才疏学浅,冒昧妄谈,意在抛砖引玉、分享交流而已。另:因为是自己人评自己的课,特别的不好评,评好了,有自我吹嘘之嫌,评不好,有自我贬低之意。所以特当一次完成一个难做的作业了。不当之处,权当批判的靶子。

  总的说来,一堂《伯牙绝弦》,使我不由想起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

  二、总体尤佳,凸现语文课美感

  今天,董老师现场执教的《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精读课文。

  这堂现场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我试图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来形容,思考中不由想起了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用这句诗一比伯牙琴声的优美高远,细腻入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二比董老师的优雅自如的素养,情动与中的韵味美感,以及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浓淡相宜的教学处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本篇课文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是,需要教师比较细致的指导。

  语文的情动与美感第一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今天的现场课,不管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人文情感的熏陶,都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当然,教无止境,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三、朗读贯穿全课,古文音韵意相伴相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关于朗读等的评价)。

  《伯牙绝弦》,仅仅一个题目,读好了,就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下来的文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是一叹三息,通过优美的韵律音节展示了文言文的音韵美。董老师紧紧抓住了本文长短句的音韵特点,通过层层指导,要求,逐步做到情到深处的诵读,不断地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如此朗读,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作家老舍先生说:“朗读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阅读作品时也是同理。

  董老师的朗读指导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自然融会在一起。个人以为体现了三个层次。

  1、读对,借助拼音、注释读正确,此间解决节奏、停顿,声断气连。

  这个地方的处理在读初读第五句的时候,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读顺,在读顺的指导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主要体现在读第二句时候的指导。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在读顺这个环节针对第五句难点句指导(朗读和理解的难点) 。

  老师浓墨重彩地将理解“谓”和处理本句的朗读结合起来。学生开始因为注释上没有“谓”的解释,所以产生了“未懂误读”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理解了“谓”的意思,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就有了“懂后正读”的效果。读悟相伴相生,是本堂课一大特色。

  3、读好,包含读出情感、画面、读出韵味、读懂字里行间的深意:

  这一步的指导在初步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文自身的音韵节奏,通过一咏三叹的有情感的朗读让文字站立起来,声音响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老师的指导巧在勾画出具体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后,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从学生对这句话的整体感悟中自然引出“你读懂了这句话,伯牙所想,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志”。这种方法,化难为易,强调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所用方法,文言文,白话文均同理。像这样的处理,课中多处出现,避免了生硬翻译理解文言的枯燥。如四个善的处理等也是和朗读自然结合一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大衣脱掉。北风猛烈吹起寒风刺骨,结果行人都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带来风和日丽之感,于是人们纷纷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因而南风获得胜利。这便是著名的南风效应的出处。它告诉我们,尽管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当然,是不是这就是理解文言文的最佳方法,也要生情而定。如果学生已经培养起了比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应该是还有其他好方法的。作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太少的情况,这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读与背结合的教学环节也是学习古文的好办法。背诵积累的任务通过填空这个简单朴实的教学环节来完成,是我最欣赏的一个环节之一,其他最欣赏的一个环节是,利用注释学古文,因为它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任何老师一看即会,不需技巧,不需噱头、还体现了帮扶放的原则,学生可以看着背,可以自由背。如此重视文言的朗读和积累,其效果是由读生悟,由悟生情,由情生感,循环往复,完成了理解、积累、熏陶的任务。什么是素质,爱因斯坦说:“素质是一个人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后所剩下的。”意思是说素质应该是能力与做人的综合。我想借用这句话说,什么是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学生离开老师后还记得的语文课堂上所学习的东西、养成的习惯和能力。当动人的音乐已经模糊,彩色的屏幕已经退去,老师优美的语言已经忘记,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了潜心读书,潜心查阅,乐于背诵、热爱语文的习惯时,“受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美好理想就趋于实现。

  四、教学语言锤炼精,心有学生灵气生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董老师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自我历练,摔打,将每一节课都看做公开课来上,如此,将自己的教学引导语言,教学传授语言,教学评价语言捶打得精炼得当,富有灵气。

  自读课文,争取读通顺。

  读书,清晰响亮;倾听,听得聚精会神。

  像古人一样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也善于倾听。

  洋洋兮,读得字正腔圆,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读。

  勾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端正坐姿,提起凝神。

  刚才是谁说的,谁……

  (总是在关注学生。)

  勾了三句话,这几句是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没有勾对的同学请正确地勾画出来。

  (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读第二句,伯牙鼓琴,只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懂了什么?

  润物细无声,对文言文语言的欣赏,感悟,分层点拨,小结。

  77个字,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默读有助于思考。

  简约不简单。

  想和老师一起读吗?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江河的气势。

  小结语: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春风满面皆朋友,知音觅得难上难。

  教学评价语:善,仅仅是喜欢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收集交友的名句。PPT课件。

  一、以诗导入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PPT1)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有关知音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知音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3、读准课题。伯牙绝弦(jué xián)

  这是一篇古文。你们读过古文吗?第二次学古文,先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PPT2课文内容)

  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2、跟师读文,把握节奏。(随机纠正)

  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指名读课文。(注意评价语言)

  5、再练读课文,要求流利、读出古文的味道。

  6、齐读课文。

  三、初步感知

  文章中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板书:伯牙 钟子期)

  读了课文你们是否发现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板书:善)

  这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

  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一题,给“善”字选合适的意思。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什么叫善鼓琴?什么叫善听?(板书:鼓 听)

  齐读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品味知音之情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呢?请找一找,划下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泰山呢?(巍峨高大)

  从哪看出?(峨峨)

  读句子,读出泰山的巍峨。(指名读)

  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登泰山而晓天下)

  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

  同学们“善哉”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读出赞美的味道。)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指名读)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汹涌澎湃 无边无际 水势浩浩荡荡)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吧!

  师:同学们,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呢?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风 明月

  指名说词语。

  出示词语: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波光粼粼 雷声隆隆

  春雨绵绵 ……

  齐读词语。

  那么,你们能否也像钟子期一样,赞美一下?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

  正所谓——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细细读第四句,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知道。)

  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生:“志”。)

  “必得之”是一定会知道。

  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屏幕出示: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有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啊?

  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解孤独和寂寞。中秋之夜,伯牙泊船在山崖下抚琴一曲,在山间砍柴的钟子期被其琴声所引,来到了船上。令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1)生默读。

  说说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喜出望外)

  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的音韵,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2)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

  (3)交流。

  是的,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志在 明月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 杨柳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悲伤、志在开怀,这一切的一切,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板书:知音)

  5.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

  (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

  (1)交流: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能听出了什么?

  (伯牙此时思绪万千;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可是你却一去不复返了;)

  同学们,你们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心声,你们也是伯牙的知音啊!

  (2)朗读: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让我感受到悲痛欲绝 , 你是情到深处。)

  齐读。

  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了吗?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破的是伯牙的情,伯牙的心。)

  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读好这句话吧!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完《绝弦伯牙》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的理解,请再读一读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现代)华而实《知音》

  再读这些诗句,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交流。

  六、朗读总结

  七、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鼓

  善

  子期 听

  知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8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9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

  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10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伯牙为什么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相关链接】

  《警世通言》: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12

  感受毁灭 珍爱拥有《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 学 特级教师

  【文本透视】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 “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板书:

  杨柳依依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

  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

  (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1、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板书:    

  知音

  生:知音!

  2、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生: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3、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全文只有77个字,5句话;说它很难吧?它又很难,因为这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认为理解文意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感语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体念、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应该怎么做。这一环节我觉得不能少。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这才是灵动的课堂。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但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以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篇14

  音乐:古琴乐(配有流水声)

  当我深情地凝望着大家的时候,你们却深情地凝望着大屏幕。看来我设计的课件比我穿得新衣服还好看啊?

  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

  我有一个问题,深深地埋藏在我心里已有两天,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六年级,为什么独独选了六零七班?

  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

  师:面对全体老师再说一遍。

  既然是明星班级,让我想到了明星的演唱会。

  说说周杰仑。喜欢周杰仑的歌词。方文山

  听音乐

  当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上课

  1、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

  伯伢绝弦

  2、自读课文

  说说你的感觉

  这些词语不是我们常见的,特难读。很不顺口,要理解意思,如果不理解意思就不好读了。

  3、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

  一句一句跟老师读

  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子期死,伯伢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自己再读课文。

  请一生读课文。

  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如此通顺、正确,真让我叹为观止。谁再来读。

  第二名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打断了一下,因为洋洋兮若江河没有停顿好,请其他学生能正确地读一读,读后再请那位同学继续读。

  读正确还不算,还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来了。

  5、请学生再练读,读出古文的停顿来。

  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伯伢、钟子期

  读句子: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

  伯伢喜欢弹奏古琴,钟子期喜欢听。

  你怎么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善)

  善仅仅是喜欢吗?(善于)

  再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边读边划

  交流:

  第二、三两句话。

  读读第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心中所想,全部意念,你从哪个字当中可以看到?(志)

  读一读这句话。

  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

  峨峨之泰山

  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这巍峨峻跋的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请学生朗读

  跟老师读。

  古人用一个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那巍峨的感觉。

  善哉之哉表示一个赞叹的语气。

  谁来赞叹一下。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你泰山这个词读得特别有味道,能说说这个词吗?

  泰山非常高,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泰山是很高大的。

  谁来读一读这五岳之尊的气势。

  其实这句话当中,能体会这样情感的语气词不止一个哉字,还有哪个字?(兮)

  短短的一句话,为什么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情不自禁地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地感叹

  谁来读一读,读好这两个语气词。

  关注“善”,课文中的两个善一样吗?

  上面的善是指善于,很会做某种事情,下面是指他琴弹得非常好。

  像子期一样来赞美一样伯伢,再读这句话。

  出示另外一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听出了那种江河的气概,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来读。

  关注学生读得比较好的地方,讲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了好几个学生来读。

  小结:伯伢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真是——伯伢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你有何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回归到文中的“字”。如果,伯伢所想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伯伢所想到的?——引到“念”字。

  出示课文第二、三两句。

  读一读。

  其实他俩人是偶然的相遇,读读大屏幕中的内容,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补充他俩人相遇时的内容,配古琴和萧的音乐)

  你觉得伯伢此时心情怎样?(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如果你是伯伢,此时你会向钟子期说什么?把想说的写在纸上。

  交流:

  子期啊,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可以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啊!

  知我者,莫过于子期啊!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一个知音足矣啊!)

  ……

  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伢的志向和胸怀。

  指名读。

  古人常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你分明读出了一个大人大致的伯伢。

  齐读

  伯伢的心声钟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为什么如此的肯定。

  关注:钟子期必得之。(必)

  胸怀也懂,志向也懂,音乐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他们多想永远这样相互理解,他们约定来年再次相会。然而当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鼓一段啊,他内心的痛楚全都化为了琴声。(课件随即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虽然不如从前好听了,但是我能听出了他好像在说,你为什么不等等我呢?

  我听出了他对钟的思念

  听到了他对钟的诀别!

  师:伯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了,能把伯伢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

  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道是无情却有琴!让我们记住着千古绝唱!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考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优秀8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世界上有一种善意的谎言很美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关联词语练习题

《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上

201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我喜欢的一首歌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单元检测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五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