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师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 都是怎样做的 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 如何做的 结果怎样 证明了什么 (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qing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的能力。

  思想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仿生学的资料,制作卡片。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再度组织游戏“蒙眼捉人”的游戏展示自己的想出的高效办法。

  2、引导学生谈体会和发现。

  (1)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又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可以发挥目标。

  (2)要发现目标并不一定需要眼睛。

  3.(出示课件图片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新课

  (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课文那个部分是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的呢?

  二、自主阅读,填表说图助学(学习4、5、6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附试验报告: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请一名学生说,教师播放课件

  5.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教师同时播放电脑软件。

  6、在请同学回答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7.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7、8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2.师生反馈,相机展示课件。

  一)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

  1.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学生默读思考)

  2.读懂了吗?拿出与蝙蝠有关的卡片边摆边说。

  3、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指名贴卡片。

  5.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根据蝙蝠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

  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二)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2、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3.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四、扩展练习

  过渡句:播放课件飞机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物身上的到的启示,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教师播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五、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动物,想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成小发明。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

  启示

  天线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方法呈现语文味

  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好与差,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看教师能否深入课程标准,把握目标教学,使趣味性和听、说、读、写等相结合,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地学习。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即:内容、方法、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导学,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次实验”以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使之向整篇课文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语句对比,很自然、微妙地说明了蝙蝠与雷达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说明了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说,抓住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我们在备课中应该所备到的,并非常值得学习。

  二、品词吸句表现语文味

  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字词句进行理解是学习的重点,王老师抓住了课文语句的特点,在“品”和“吸”上体会文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对比中通过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现说明文字词的严谨性。

  三、课件使用体现语文味

  一篇语文课要想与学生之间碰撞出火花,要么就是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与行动,要么就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语文课适时地使用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帮助性,特别对于说明性的文章。

  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既饱了眼服,又饱了耳服,又让人心服、口服。媒体使用紧凑、合理。在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能够及时避开电线,飞机之间能够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四、知识搜集突出语文味

  搜集资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充分利用资料袋的作用,不仅使学生了解仿生学的含义,而且通过资料袋中的几个例子扩散了学生视角。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在同学面前展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第一课时中对资料搜集的重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搜集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彰显语文味

  通过师生互动配合完成板书,也是王老师的成功之笔。一是考查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二是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蝙蝠和雷达的对比,蝙蝠的嘴和天线的关系,蝙蝠的耳朵和荧光屏的微妙联系,超声波与无线电波的相同作用,在板书中把整个课文的重点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顾整篇课文,王老师能够把这篇课文讲“活”,并使师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共鸣,互动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的“导”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过展示台、资料袋的作用去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作业不局限于一种关于写“仿生学”的作文,我认为这节课将会更加语文味十足。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4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小品。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方面,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CAI在色彩、动画、声音上比其他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揭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教师首先放飞机夜航的动画片:在茫茫的夜空中,一红一绿的两盏等不停地闪烁,这是飞机在夜航。幽美的夜空,神秘的亮光立刻吸引了学生,激发起探究的欲望。教师提问:飞机靠什么在夜间安全航行呢?。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科普作品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教学的难点。CAI却可以事先安排好推理的程序和步骤,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探索。

  教学《蝙蝠和雷达》第3.4自然段。

  1.教师设计好科学家三次让蝙蝠飞行的实验情况统计表,问:小朋友,让我们都来当完成这几次实验的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好吗?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要求:填表,各小组分别介绍三次实验的场地布置情况、试验的方法、结果以及证明的问题。

  3.汇报、交流。

  4.辨析词语: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中去掉配合起来通吗?为什么要加上配合起来。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协作学习或向老师求助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指导,点拨,是学习群体活动的组织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象为直观,解决重点、难点。

  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雷达利用无线电波导航原理之间的相似之处是课文的难点。这时多媒体就能发挥优势,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使用抽象变得直观、生动。 教学这一部分时:

  1.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蝙蝠是怎样用嘴探路的?谁来把这些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并画上表示超声波进行方向的箭头?

  3.说话训练:根据蝙蝠探路图,联系说话。

  4.雷达是怎样导航的?(同上)

  蝙蝠探路和雷达导航的原理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教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两个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欲望,提高训练的质量。

  多媒体显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2.想象训练和说话训练:蝙蝠和雷达的对话。

  如何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材料,在学生脑中动起来。教者紧扣住语言训练和想象训练这一着力点组织教学。学生学完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导航的原理,观看多媒体:蝙蝠拜访雷达。

  (教师讲解: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新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如何帮助夜航的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去拜访雷达。蝙蝠会向雷达问些什么问题?雷达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同座位的同学,一个做蝙蝠,一个做雷达,试着说一说,并表演蝙蝠和雷达的对话。

  唤起学生感知,拓展思维空间。

  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新技术,新工具又何止雷达呢?你们还知道哪些事例?

  1.观看一段利用仿生学发明、创造的片子。如:鱼与船,丝茅草与锯子,鸟与飞机

  2.介绍学生阅览一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读物。

  3.根据观看的片子或自己动手做实验,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鸭子和潜水员》。

  课本、教材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组织讨论、学习,课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太阳》

  生2:《赵州桥》

  生3:《自然之道》

  生4:《月球之谜》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

  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内容)

  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

  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读出来。

  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6: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都举起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生1:通过实验。

  生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1: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

  师:谁再读?

  生2:读这句话.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2 、生3: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

  师: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

  生:荧光屏。

  师: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

  生:天线。

  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

  生:无线电波。

  师: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

  生:雷达。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谁上来填一填?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生1: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你很有勇气!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你很体贴。

  生2: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师:谁来帮帮他?

  生: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读出来。

  生1:再读体会。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2: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3: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4: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

  生5: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说明什么?

  生5:这些词很重要。

  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6:准确、科学。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

  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课下,就请你们在资料袋中发现"蛙眼和电子蛙眼"的奥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蛙眼和电子蛙眼》。下课!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6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提出自己深入学习后仍不懂得问题,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自学重点段,解决问题。(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和雷达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同学读4——5自然段时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画简图、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学习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探究蝙蝠探路方法。

  1、请同学们默读4——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学生交流。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4、明确蝙蝠的'探路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如何探路的呢?

  (2)边交流,边演示。

  (3)知识拓展。(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的作用)

  (4)比较下面的句子,看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提出问题

  蝙蝠和雷达,三次试验,分析问题

  发明雷达,解决问题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8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蝙蝠,知不知道什么是雷达,然后介绍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9

  知识点:

  字词学习:

  字:塞(sāi)、荧(yíng)

  词:飞蛾(é)、铃铛(dāng)、揭(jiē)、障碍(ài)

  重点句子:

  1、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2、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4、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5、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目标:弄清楚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课前准备:学生动手制作和蝙蝠有关卡片。(嘴、超声波、超声波、阻碍物、耳朵)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学生回答)

  2、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位新朋友,你们认得吗?(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蝙蝠图)

  3、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看来,同学们对这一位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好了,另一位亲朋友来了,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幻灯片)能说说和雷达有关的知识吗?(学生回答)

  4、通过两种图片的展示,引出课题《蝙蝠和雷达》

  二、学习课文内容

  1、从课题入手,作者把两种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用了一个和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共同探讨。请同学们拿起书来齐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回答,教师规纳。出示关键句(幻灯片)(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根据这句话的前半句,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学回答,教师概括,出示幻灯片)

  3、根据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

  4、出示试验表格,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5、从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试验中,证明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6、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出示幻灯片)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7、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完成填空。

  8、学生用手里的卡片进行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

  9、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

  10、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学生读文找答案。用手里卡片进行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11、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从题目中显示出来(出示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谈收获

  四、课后作业

  科学家除了从蝙蝠飞行的秘密中行到启示,发明雷达之外,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其他东西呢?(出示幻灯片)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

  教师总结: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巧设悬念 激趣导入

  扫除障碍 理解文意 科学实验:(列表:次数方法结果证明)

  突破重点 弄清联系 { 揭开密秘:(板书部分)

  课外延伸 扩展思维 得到启示:(板书部分)

  谈话结束 激励创造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2

  一、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本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编写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科普文章的兴趣,扩宽视野。

  二、说学情:本班原有44个学生,刚转学一个现在有43个学生,本班学生两级分化,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发言。但是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

  三、说本课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以读代讲、填表、画图、小组交流等方法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了解科学家试验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大屏幕出现情境,画外配音)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出示课件蝙蝠的图片问这是什么?了解它哪些知识?再出示雷达图片也问同样的问题。主要培养他们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目的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能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试着找找答案,带上铅笔画画写写,培养学生自己去决绝问题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读完以后能说多少说多少,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让中下一点的同学说,。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中上点的学生说。

  3、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句教学,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让学生自己读读,指名同学起来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认真体会“反复”、“终于”说明所有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转化为内心的体会。过度:你们仔细观察过蝙蝠夜间飞行吗?科学家经过认真长期的观察发现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让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仿照课文用“即使……也……”说说话,进行语言训练。读了以后又会产生哪些问题呢?(蝙蝠夜间飞行靠的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学提问题并能自己去探究。

  (2)、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蝙蝠夜间飞行是靠什么的,并出示课件让学生共同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相结合。得出结论是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又让学生提出新问题,(蝙蝠是怎样靠嘴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再根据问题自己去探究,弄懂以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紧扣文本让学生说说他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当“小小解说员”上台来解说。这是课文的重点,用小组合作、填表、表演来突破。从蝙蝠身上有什么启示呢?(发明了雷达把它装在飞机上)

  (3)、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学着教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中画画,并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画上来解说,教师板书。教师再出示课件又让同学上台解说,齐读第八自然段。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再出示课件填写蝙蝠和雷达之间相同的部分。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即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朗读、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的方式来突破。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交流想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创新精神”。

  五、小结: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简单明了的写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板书: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揭示课题:26 蝙蝠和雷达(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过渡语:原来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而成的。那么雷达究竟和蝙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_______。

  雷达的_______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嘴巴无线电波超声波荧光屏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1)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的。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做实验的,板书:试验(试验是指尝试着去做,以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等;实验一般指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二进行的活动,也可指通过一些操作演示让别人直观了解)思考:做了几次试验,每次实验的条件、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情况

  试验条件

  试验结论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 )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运用电教手段上好作文课的尝试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