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1

  学习重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l、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把握新闻的诸种要素。

  2、探究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一气呵成的。

  3、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阅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全文内容。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3、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阌乡wén襄阳xiāng绥靖suíjìng鄂豫区è高屋建瓴líng

  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杜聿明yù宋希濂lián

  2、辨识下列词语的字形、意义并学会运用。

  气势磅礴回肠荡气高屋建瓴锐不可当阻遏前行负隅顽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高屋建瓴:从房顶上往下泻水,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磅礴:盛大。

  诸:众,许多。

  遏:阻止。

  绥靖:安抚,平定。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 重点分析

  1、“渡江战役”背景及写作本文意义。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攻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主席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如何把握全文内容?

  第一,要知概况——先看标题(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从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知人物及数量、地点及场面,可以感受到战役的空前壮阔、历史罕见,想象到江南人民看到此消息的激动和振奋。

  第二,再详细一些了解——看导语 (导语 是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层、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从导语 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第三,更仔细的了解全部内容——看新闻的主体部分(主体紧接导语 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3、如何把握本文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只要把这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时留意,就能把握住了。如读这一段“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你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4、本文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也可以插入简要的议论(深化内容)。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先后顺序能否颠倒?

  本文对我军英勇善战略加议论,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一切;对敌军方面的较详议论,是为了把极少数战争要犯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两方面的议论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我军的英勇善战必须充分肯定,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来看,也应该这样安排。

  6、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要注意分析。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4)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7、解放南阳的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8、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是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自古以来,南阳就是战略要地。通过阅读这一则新闻,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9、你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吗?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如上述两篇文章)。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 ,一般指“电头”(交待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或电稿来源)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 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根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 ”或“结语”之中。如: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③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讲求时效、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和书写的错误,并改正。

  A阌乡mén襄阳xiāng监督回胀荡气________

  B荻港dí歼灭qiān阻遏气式磅礴________

  C绥靖suíjìng宋希濂qián消耗锐不可挡________

  D溃退kuì杜聿明lù逃窜高屋建领________

  2、如何阅读新闻,把握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新闻,回答文后问题。

  ①撞沉小船好险所幸没有伤亡

  本报讯前晚,浦口码头水域发生一起撞船事故,一条15吨左右的泰州籍小水泥船被撞沉,所幸无人员伤亡。

  当晚7时许,水上警察支队下关派出所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此时小水泥船已经下沉,船上洪某夫妇在沉船时跳到了另一艘大船上,故无大碍。据了解,肇事船为“皖和县货0771”号空船,载重吨位5印吨左右,船主胡某今年50岁,安徽和县人。目前该起沉船事故,已移交海事部门着手调查处理。

  ②登革热有可能爆发

  本报广州电前天,专家告诫9月份登革热随时可能爆发,防治工作不能掉以轻心。据新快报报道,昨天广州市第三次登革热防治工作会上专家称、今后疫情控制的关键要看9月份;特别是最近下雨比前段时期要多,容易产生积水,有利于蚊子繁殖、传播登革热,加上进入9月,全市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人口高度集中,容易造成爆发。

  APEC峰会期间

  ③美3000特工保布什

  本报综合消息据德通社8月28日报道,在美国总统布什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峰会议期间,美国将至少部署3000名安全特工保护布什的安全。

  为了迎接10月20-21日举行的APEC高峰会议,泰国已经加强了安全警戒措施。泰国警察总司令讪?沙鲁达侬上将称,在会议开始前,泰国警方将对“曼谷的每一寸土地”进行检查,包括湄南河的水管和房屋底下的排水管道等。

  目前,美国安全特工的先遣人员已经抵达泰国,正与泰国特别警察和防暴警察一起接受训练。他们特别注意到湄南河堤岸的安全。据悉,与会的20多个国家领导人将沿湄南河参观皇家船队。

  ④意火车出轨20人受伤

  据新华社罗马8月28日电意大利一列直快列车当地时间28[3早晨在从南部城市雷焦卡拉布里亚开往北部米兰市途中出轨,造成约20名乘客受伤。

  当地警方说,这列载有约200名乘客的火车在驶进途中一火车站的临时停车轨道、给其他列车让行时,车头突然撞上了车站铁轨上的缓冲器,造成车头和第一节车厢出轨。

  事故发生后,地方当局紧急派出医疗救护人员前往出事地点。目前伤势严重的10名旅客已被送到附近医院抢救。

  警方已对事故进行了初步调查。据警方估计,事故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新闻①的标题表明了什么?导语 部分是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①中“目前该起沉船事故,已移交海事部门着手调查处理”这句话属于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②只有一整段内容,导语 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闻③正题前的“APEC峰会期间”属于哪部分?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闻③中“据悉,与会的20多个国家领导人将沿湄南河参观皇家船队”一句属于_____。

  6新闻④中第一段开头的“据新华社罗马8月28日电”属于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 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洁明了,字数在300左右。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wén肠Bjiān势Clián当Dyù瓴

  2首先,看标题,知概况。其次,看导语 ,略了解。第三,看主体,更详细。

  迁移阅读

  1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导语 是第一段。

  2结语

  3第一句。用来提示内容的要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4引题。交待背景,引出主题。

  5背景。

  6电头。交待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写作练习

  略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五、思考品味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二组品味新闻的语言。

  六、教师总结

  七、巩固提高

  1、思考题: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课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新闻的基础知识,通过表格形式,学生对解放军的行军路线有了较为清晰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授课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提问学生有关新闻的知识要点:

  1、新闻六要素;

  2、新闻结构要素;

  3、结合课文字词、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⑴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⑵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⑶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⑷ 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题: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五、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今后的读书读报活动提出要求:

  博而精,不仅要瞧热闹,更要瞅门道。

  六、提高巩固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4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6

  1新闻两则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 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 、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五、教学思路

  本课两则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第一则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第二则可从战争的角度组织教学。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 —主体”的顺序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

  一、学生朗读,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 、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 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1、全班读标题。

  2、男同学读导语 ,女同学读主体。

  五、内容探究

  思考讨论: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 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指导分析:

  1、“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2、从导语 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

  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七、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八、布置作业 

  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答案:1.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 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 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课时)

  一、解放南阳的背景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文是架构。

  三、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 。概述中          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六、分析两文的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语言简明、气势磅礴。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

  综合练习(一课时)

  一、 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常包括五部分     、   、   、   、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二、 改错别字,在错别字的下方画横线,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内:

  1.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挡面之敌亦分分馈退,豪无斗志。

  2. 中路军24小时内既已度过30万人。

  3. 此处敌军底抗较为玩强,然在整天急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底抗之敌。

  三、 选词填空: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敌阵,横渡长江。(越过、冲破、击溃)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了。(冲破、突破)

  3. 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里,而且要低落下来的样子。(掉、浸)

  4. 弯弯的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样的天上。(浮、挂)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横渡(héng) 荻港(dí)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协定(xié) 抵抗(dǐ) 泄气(xiè) 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i)

  2、解释词语:

  横渡:从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过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⑴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⑵ 报道迅速及时。

  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5、研讨问题:

  ⑴ 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⑵ 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⑶ 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等。

  ⑷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讨论

  1、快速阅读,概括主体内容。

  2、新闻也有六要素,和记叙文一样: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请同学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学生讨论归纳主体层次(三层)。

  4、研讨三个层次是如何衔接的?

  ⑴ 按时间顺序。

  ⑵ 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⑶ 内容上的衔接:

  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道了,所以略写。

  6、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五、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横渡”“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3、可做课后练习三,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课语言的特色来加以巩固。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流。

  5、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 阻遏 阌乡 潢川 管辖 阻隔 消耗 逃窜 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⑴ 新闻的特点。

  ⑵ 新闻的结构。

  ⑶ 新闻的六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3、如何划层次:

  明确:可分五层。

  ⑴ 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

  ⑵ 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⑶ 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⑷ 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 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4、预习第二课。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探究式教学

  2分小组讨论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流 程 图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②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

  结构:⑤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主体层次⑥

  小结及作业 :⑦

  讲解链接

  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

  导语 :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阐释导语 的内容

  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

  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

  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

  三、东路军

  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语言的感情色彩,在第二题中,体现明显,“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

  ⑦ 小结

  本节课结合课文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六要素及结构,今后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收集信息,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更好的理解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练习册的1、2、3小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探究式教学,以自渎为主

  2分小组讨论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流 程 图

  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② 学习目标

  练习所学新闻知识,找出本新闻中的六要素和导语 ,给主体分层次

  ③ 学生自渎课文

  ④ 师生讨论

  ⑤ 教师小结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有关新闻的知识,找部分学生复述所学内容,为学生自渎课文打基础。

  ② 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④ 师生讨论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原因:蒋军溃败,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我军大量歼敌,扩大根据地,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其余部分为主体

  ⑤ 小结

  阅读新闻的目的,就是了解事情的原由,分析成败的原因,积累相应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了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成新闻,报道出来,与人共享。

  《新闻两则》习题(三)

  字词积累

  荻港( di ) 锐不可当( dang ) 逃窜( cuan ) 要塞( sai )

  阻(è)遏 (kuì)溃退 (qiān)签订 (dū督战

  揣摩加点字的含义

  ⑴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⑵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糊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课文中的电头精确到时,请你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本文的导语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话,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10

  一《新闻两则》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八)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九)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3、请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 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附:教学后记】

  课后记: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生自读课文

  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欣赏”,学生听读,并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

  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⑴ 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⑵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⑶ 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2、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顾: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⑴ 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⑵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①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③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④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⑴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⑵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12

  新闻两则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 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 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篇13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课、《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 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2、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②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体知识,新闻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及时。C、D比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属于新闻文体。它们都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区别在于消息概括、简短,通讯则具体、完整、全面;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较差;因此,篇幅长短就有了区别。另外,还有表达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开情节;通讯可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文学色彩;人称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通讯可以第三人称也可以第一人称;文体结构区别是,消息结构相对固定,由标题、导语 、主体构成,通讯结构比较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围绕主要矛盾安排结构。搞清楚这些,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问题了。3.引题:英雄救人不留名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 导语 :第一段 主体:2-3段 4.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第二课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新闻两则》教学杂谈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优秀6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10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3篇】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