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致橡树》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致橡树》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4

  课时:一课时 

  课型:电教课(配乐朗诵、投影片)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投影片) 

  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说: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投影片) 

  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欣赏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第一种谈恋爱的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是极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坚决的否定。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第二种单相思式、一厢情愿式的恋爱观作者同样予以坚决否定。对于第三种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也不止”“都还不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对于这种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呢?这种爱情观与前两种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女生齐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板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就是作者向往(板书)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齐读结尾部分)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在新世纪之交似乎“已觉不新鲜”,但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作者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就“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师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是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的。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附板书: 

  教学目标 :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致 橡 树 

  舒婷(朦胧派) 

  木 

  极力攀附 棉 独立平等 

  只知依附 世俗的爱情 的 真正的爱情 相互依存 

  一味奉献 (否定) 自 (向往) 默契真诚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 ),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 ),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 》,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二、 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三、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四、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font>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font>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

  五、结构分析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font>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 “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 还是“险峰?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font>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font>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 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 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六、小结

  1、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2、形式特点

  象征: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七、作业

  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

  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

  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五、《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板书设计

  致橡树舒婷

  1、象征。“橡树”“木棉”

  2、对偶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0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1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推荐董卿朗诵《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经典语录

舒婷《致橡树》原文阅读赏析【4篇】

《致橡树》的语文原文阅读(优秀5篇)

高中语文《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致橡树》说课稿优秀3篇

舒婷的《致橡树》原文内容5篇

舒婷《致橡树》教案设计【优秀4篇】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

董卿朗诵《致橡树》简短(四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致橡树》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