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多重》说课稿

《有多重》说课稿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有多重》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有多重》说课稿(精选2篇)

《有多重》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2007年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介绍“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活动6:估一估,称一称多少个……蛋大约重1千克。

  活动7:猜一猜、背一背同桌有多重。

  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设计“你知道吗?”的课外小知识。

  (课件: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克。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

  1克米大约有50粒,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那么全班55人,一天就浪费约1克;全市370万人,一天就浪费约74千克;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26000千克,合26吨。)

  运用直观的画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同时渗透健康教育和节约粮食的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2)在课的结尾,我给予学生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思考题。

  (课件: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通过解决这个小故事的问题,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霖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评价十分重要。它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多样性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有多重》说课稿 篇2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多重》。

  一、说教材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4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秤,了解盘秤的使用方法,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步:认识千克。首先通过称两袋盐的质量让学生认识1千克。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通过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的活动感知物体的质量与大小无关。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这一练习不仅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四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通过称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思考并认识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通过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闯关游戏。1、估一估物体的重量,进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感知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应用。2、通过填一填巩固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3、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

《有多重》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多重》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多重》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