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习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掌握在没有小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初步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教学难点:加减隔开乘除的运算顺序和乘除隔开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区别。教学过程一、        复习两步计算1、口算96-350÷7=           24+59=          362-24=240÷4+20=         1+99÷9 =           38÷6=2、提问:哪一道算式在计算上与众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演:先乘除后加减 二、        数形结合,学习两商求差。1、逐一出示图形并计算。

  —        =?           

  2、列综合算式:36÷4-42÷63、理解运算顺序:(1)这道算式怎么算?两个商可以同时算吗?                (2)指导读法                (3)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它两商求差。4、小结 三、解决问题,继续学习新知。1、出示情境图:一套3本共36元                        一套2本,每本15元。从这幅图里尼知道了哪些信息?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同桌一人提问一人说算式。3、出示问题1:买一本格林童话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要几元?(1)    说算式:36÷3+152(2)    结合图说说每一步的意思(3)    理解计算顺序(4)    指导读法4、出示问题2:买一套科学图画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几元?(1)    感知信息的不完整(2)    列式(3)    反馈(4)    计算顺序5、总结 四、巩固练习:(一)、先算哪一步?请画上横线,再算出得数。(1)164-59=       (2)60÷5-36÷4=       (3) 76÷76=  (4)48÷3+153=     (5)4+16÷4+16=        (6)27÷3+48÷6= (二)、解决问题:1、丁丁和东东口算比赛,丁丁3分钟做45道口算题,东东6分钟做72道口算题。丁丁和东东谁快?每分钟快几道?2、办公室添置办公用品,买了4把椅子和4张桌子。椅子每把32元,王老师带了500元钱够了吗?                 桌子每张68元。   (三)、挑战题:     四年级各班练习本领用情况登记表                  

  人数 数学练习本 语文练习本 总本数 四(1)班 35       四(2)班   80    

  学校规定:数学练习本每人2本,语文练习本每人3本。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复习

  1、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口答

  3、引导学生看复习题(2)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教师出示不同答案a、1400+ b、1400+1400× c、1400× d、1400×(1+ )

  4、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选择正确答案

  指名汇报并说明原因

  5、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如果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指名板演

  (4)学生说解题思路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3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3条件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分数形式;例3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百分数形式。)

  教师指出,分数与百分数的互相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回答。

  2、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问:同学们能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区别吗?

  问:谁做单位“1”?(让学生分别指出两道题中的单位“1”),用什么方法解答。(乘法)

  问:怎样列式表达?(比较)

  问:结果如何?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教师板书: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3。做一做第1题。

  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在例3中已经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本题中学习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讨论

  (1)教师巡视,适时引导。先确定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800—2800×0。5%

  =2800-14

  =2786(人)

  或

  2800×(1—0。5%)

  =2800×99。5%

  =2786(人)

  答:今年有小学生2786人。

  (2)指名说解题思路。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四)巩固反馈

  练习二十二第4题、9。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小结学习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习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课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首先呈现了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接着呈现教材中的七巧板和鱼图,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在做小鱼图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了平移的'知识,还用到了旋转的知识,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同时,使学生体会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可以解决很多图形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课件出示几幅图案)

  师: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总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探究新知

  1、探究图案的变换。

  (1)阅读理解,搜集信息。(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4)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七巧板和鱼图,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

  (2)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有)下面大家就开动脑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个问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各组派代表用展示台展示拼成的鱼图,并说明拼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演示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是怎样通过变换得到鱼图的。

  (3)回顾反思,理解方法。

  师: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巩固与总结。

  师:用平移和旋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

  学生观察并思考,说出还原右图的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还原右图的过程。

  点名汇报,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拼七巧板,熟练掌握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学会了与他人进行合作与沟通。

  ⊙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88页2题。

  学生分组设计图案。

  2、完成教材88页3题。

  (1)学生读题,认真观察两图后独立完成拼图过程。

  (2)学生展示拼出的图形,并说明拼图过程。

  ⊙课堂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8页1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七巧板平移旋转鱼图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能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了解求百分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一些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百分数表示什么?

  2、说出以下百分数的含义:

  我们班第三单元测验,有97%的人达到了优秀。

  我们有45%的人近视。

  师: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达标率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解答,反馈: 板书: =

  3、问:你能把这个结果用百分数表述出来吗?

  4、师: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叫做达标率。(请1~2人复述什么叫达标率。)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5、引导学生总结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100%

  问: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因为达标率是百分率的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公式单写成“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的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而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6、在题目中再加上一问: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让学生解答。

  板书:

  120/160×100%=0.75×100%=75%

  问:“达标率是75%”是指什么?后面要不要写单位?为什么?(百分率是表示两个数的比,没有单位名称。)

  7、比较一下求达标率和求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二)教学发芽率

  1、创设情境,出示例1第(2)题,问:发芽率的含义是什么?(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2、学生尝试算出绿豆种子的发芽率。

  3、反馈算法,问;你能不能像计算达标率一样,也总结出一个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呢?让学生把书85页的公式填完整。

  板书:发芽率=发芽种子数 /种子总数 ×100%

  4、让学生继续算出花生和大蒜种子的发芽率。

  5、教师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

  (三)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1、师: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有很多,像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等等,你还能说出一些百分率的例子吗?(出勤率、出米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命中率、升学率……)

  2、你知道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吗?可以怎样求出这些百分率呢?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书86页“做一做”第2题。

  2、书第87页第1题。

  完成第1题后,可提问:我们班某天的出勤率为100%,说明了什么?有人预测我们班明天的出勤率为120%,可能吗?让学生思考、讨论。

  3、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4、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题,错误了16题,求错误率。

  5、变式练习

  (1)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

  (2)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联系生活实际,我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引入新课(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 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这是他们在春游是发现的.许多问题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 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8分)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每班都是50人,已经进去了5个班,还有2个班没有进去,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 ( )

  50 ×7=350(人) ……(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小红上午写了12行毛笔字,下午写了13行毛笔字,每行都是10个字,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四、归纳总结(2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1、理解题意2、理清思路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五、课堂检测(作业)(10分)

  1、新学期开学了,老师

  给每个同学发了6个大作业本,4个小组作业本,全班50个同学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幼儿园要买男童装20套,女童装30套。每套童装都是60元,买这些童装共要多少元?

  3、同学们给四川小朋友捐书,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这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0×7=280(本) 7+3=10(辆)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习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想: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平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出示“聪”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说什么?

  2.创设情境。(播放动画故事“填满房间”)第三个徒弟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填满房间?

  3.互动交流。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引导生生之间认真倾听,互相补充)

  4.小结: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互相启发,帮小徒弟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说明遇到困难应该动脑筋解决问题。(揭题)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生喜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提供动画故事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进入交际氛围。

  二、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1.范例引路。(播放课件:新买的衣服被墨水弄脏了;擦教室的大玻璃窗又麻烦又不安全……)

  2.小组交际: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便之事呢?分小组交流。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别人说的时候专心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引导用“有……,有……,还有……”概括汇报,要求具体说清楚是谁提的什么问题或困难,所提问题者可补充。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最常见的难题)

  设计意图: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学生有话可说。各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

  三、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讨论金点子。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问题与困难,看谁的金点子多,可以帮助谁解决哪个问题或困难,你就找他,把你的办法告诉他。

  2.生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3.小结解决方案。

  4.评选聪明的“一休”。

  5.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小发明?

  6.总结:其实,世界到处充满着挑战,只要我们用聪慧的眼去观察,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用智慧的脑去思考,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那时,你将品味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成为生活中“聪明的一休”。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听、说和交际的能力,所以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将无法进行。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有了与他人交际的机会,激发他们进行交际的主动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关于及时解决问题的格言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解决问题练习题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七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