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微信扫码分享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精选2篇)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篇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验区的教师正努力贯彻《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非实验区的教师该如何用《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旧教材”实施教学,以便做好与新课程接轨的准备,已经成为一个亟须思考与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八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研究既省级实验区基地校课改现场研讨会,听了来自非实验区的章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五册)一课后,颇有感想,请先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如(电脑显示):电视机、计算机、长、正方体的包装盒、编织图案、篱笆、楼梯扶手等(再逐个抽象出这些物体某个面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准备分为几类?为什么要这样分?同学们可以根据昨天所观察、收集到的材料想一想、分一分,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生1:我把它们分成两类: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为一类。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生2:我也把它们分成两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一类,正方形为一类。因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3:我把它们分成三类:长方形一类,正方形一类,平行四边形一类。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

  ……

  (章老师注重课前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收集生活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课上通过课件演示,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像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收集及对图形的分类,为本课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片断二

  师: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看出来的。

  生2: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

  生3:我是用绳子比出来的。

  生4:我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

  ……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师:你们又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用三角板量出来的。

  ……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手中的材料,按一定范围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感悟、建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

  片断三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里的塑料棒和图钉(提供长短不一的8根小塑料棒和8个图钉),用这些塑料棒和图钉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你是怎样围成的。

  生1:我用两根同样长的塑料棒和两根同样短的塑料棒围成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

  生2:我用四根同样长的塑料棒围成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正方形。

  生3:我用四根同样长的塑料棒,分成两组,两根两根地接在一起,再和两根同样短的塑料棒围成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大长方形。

  生4:(富有创造性地表演)如果把刚才三位同学所围成的图形,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都会变成平行四边形,边说边离开桌位动手表演刚才三位同学所围成图形的变化过程。

  ……

  (片断三的教学过程并非做数学游戏,也不是做魔术表演,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去主动探求、主动发展,认真地“做数学”和“用数学”。)

  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者在“践行《课标》,活用教材”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该课在现场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我认为,本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之处: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篇2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说教学

  ——《变色龙》教学之我见

  论文提要: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本篇论文中不断总结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潜心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使我深刻的体味到:新《课标》中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小说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新《课标》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小说教学注重解读方法的多样性。

  论文正文:

  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中学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它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新《课标》中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小说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

  今天的教育,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 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新《课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保护和教育他们如何认识社会,如何生活,使其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以及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承担责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把“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自身的发展和个性优点。我们通常的小说教学往往抓住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这三个要素着手分析,篇篇如此,形成了我们小说教学的基本模式。然而,我们忽略了学生本身也是读者,学生自身也有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在文学鉴赏中学生也有权力根据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来阐释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因主体的不同是具有差异的。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 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的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朱光潜在一篇论陶渊明的文章里,对陶诗“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作了这样的阐释与发挥: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以发现“可‘尚友’的古人”,借“遗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每一个真正进入“读书的境界”的人,大概都会认同周、朱二位的读书体验。读书确实是与“友人”会晤和交谈。而其奇妙之处,正在于它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只同与自己想谈与愿意谈的“友人” 交往,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他也可以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这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的表现。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种激发。因此,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而我们的小说教学以单纯的模式来解读,便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他除了有超常的数理知识外,还有广阔的文化背景,这就强化了他的想象力,升华了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列宁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看到了俄国社会问题,他对作品的评述超过了以往的文学批评家,这就是由于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启迪,进而引发了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因而我们的小说教学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活力,为我们的教学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二)新《课标》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小说教学注重解读方法的多样性

  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不是某种跟自己的对象不同的东西;方法是对象内在原则和灵魂,即方法中包含着客体的特性,……”所以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有什么样的方法。对于《变色龙》这一课我们通常的教学方法为: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以及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步骤 中往往首先进行作者简介,然后进行解题。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 “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从而揭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司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小说还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

  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很难解读出上文的这些知识,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法,就文章而读文章,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篇文章用第三人称俯视角写成,这是一个“变”的故事,外在条件的变化是决定“变”的核心功能,这些人们先后说这条狗是将军家的或者不是将军家的,这种判断共有五次,这五次反复无常的说法就直接决定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文章的催化剂,他夹在指认这条狗是谁家的每两次变化之间,在叙述的空间中起到填补的作用。罗兰巴特认为:取消一个核心而不使故事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取消一个催化而不使话语发生变化也是不可能的。操纵着一切的是一种无法把握的社会力量。那么运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便认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势利品性是社会造就的,人们中普遍的自私和事故。奥楚蔑洛夫当然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当故事情节转到谁是狗的主人时,叙述者基本上是沉默的,在这样的视角中蕴含着一种判断和态度,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对话中,在对话中品位“滋味”,把作家对人类灵魂的干预都揭示出来。尽管奥楚蔑洛夫成为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来之不易,但是必须要有那些随意指认狗的主人的人,这个形象才丰满起来,所以他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以往社会学批评方法直接进行批判和评价不同,奥楚蔑洛夫受制于指认狗的主人的人们。从这样的解读来看,这其中所蕴含的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瞬息间了然于心,撞击着我们的灵魂,这与社会学的深刻揭示不是一样的具有振聋发溃的作用吗?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文学艺术的学习,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依靠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唤起孩子的联想和想象,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另外还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即对生命的感悟、肯定与热爱。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人生教育务必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的层次;二是由品文而悟道,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即教无定法,重在实效。教师不仅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和教学风格,还要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状况和现时情景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自主、合作、质疑、探究的学习品格;谋求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追求知识的彼此关联,培养复合型人才;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变为不仅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过程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焕发出青春光彩,培养出具有新世纪语文素质的人才,这都有待于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引导下去作进一步的探索。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相关文章: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践行《课标》 活用教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