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通用8篇)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1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很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不但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要是这个儿子该子该多么幸运。我看讨论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进入下一个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这种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没有要求讨论,一场辩论赛就已经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种氛围。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都是事实,有一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是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引导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坚持己见,但已经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是很佩服王寅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王寅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许多,甚至有了一些得意的神色。虽然他极力掩藏。“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2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很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不但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

  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要是这个儿子该多么幸运。我看讨论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进入下一个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这种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没有要求讨论,一场辩论赛就已经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种氛围。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都是事实,有一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是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引导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坚持己见,但已经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是很佩服王寅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王寅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许多,甚至有了一些得意的神色。虽然他极力掩藏。“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3

  经验联想引发的体验是反思性体验,是师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而引发的体验。

  请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情况描述:结束采访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除了亨特先生的这种办法,难道就没有其他好办法救出莫顿了吗?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找出理由为自己的办法“助威”。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章的主旨上来,组织学生品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文主题的四种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多元探究文章内蕴。接着,教师又提出了回忆自己难忘经历的要求。

  学生一:小时候,父亲教我学骑自行车。我最讨厌骑自行车了,可是父亲很严厉,我知道不学的后果会很严重,于是我开始学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还是使我退缩了,就像莫顿看待那座悬崖一般,我不想再“登临”那个“禁地”了。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爸,我不想再学了,我是学不会的!”父亲意料之中地给了我一个巴掌。不过,从此我再也没有碰过自行车了。后来,虽然母亲也曾多次提议让我再试试,可我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知道我输了,没跨出一步就输了,输得一败涂地。对于我来说,它带给我的是一个道理──逃避就等于不战而败。

  学生二: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自从10岁那年我得了脊髓炎之后,我就陷入了无尽折磨中。病痛来的时候,实在难熬,有时候令人几乎绝望。生活对于我来说已经完全不同以往,我常常想,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医生告诉说要动手术,手术风险很大(许多学生眼圈发红,眼眶湿润)……尽管有很大的危险,我还是准备动手术──因为如果不这样,手术失败的风险没了,可我的未来将是永远的痛苦和无望……我现在非常深切地感觉到:生命是那么珍贵!

  一般说来,学生对与自己的经验和需要等相关性强的教学内容更敏感一些。“强调学习内容的相关性”中“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背景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实践教育学》,熊川武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要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

  该教学片段中,作品中主要人物年龄、经历与学生们相仿,在前一个阶段的“现场采访”模拟情境中,学生比较容易地就把自己摆了进去,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置身于文中的景、情、事。可文章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毕竟还是有一段距离,要使阅读“对话”真正深入,就需要教师“搭桥”。教师搭了一座这样的“桥”:“回想过去,我们一定也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我们想过这其中包含的道理吗?”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了前面“设身处地”阅读文本的铺垫,学生们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边读边想,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他们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难忘的经历,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读出情,读出味。记得曾经读过成都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回忆自己的阅读时提到:“每当我感到心潮起伏的时候……是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这种伴随着感情流淌或思想飞扬的阅读,才是真正深入心灵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阅读中去体会,阅读中去悟情,阅读中去体验,此时“读到自己”也就水到渠成了:有的同学身患重疾,却在病痛的折磨中感觉到了生的可贵和希望;有的同学由人推己,反思自己对困难的态度……学生们非常自然地从文本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从文本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根思想感情的“琴弦”,情动自己,感染他人。这种反思性体验,有利于改造和重组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主体的认识和情感。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4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1、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5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孙帅,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二

  这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6

  未来的路上,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终确定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在和赵老师商量之后,赵老师说虽然文字浅显,但内容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他们来说很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阅读教材,研究教参,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上一堂高质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三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精彩之处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深入探讨人物性格。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无提问课堂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最终要对学生有启发性,就需要学生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进而加深对学生的启发性,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好的效果,虽然在不同的班级都已经试讲过,但是这次的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们上午体能测试,耽误了预习,所以对课文预习不充分,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洁,不流畅,对细节描写体会不到位,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不准确,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成长中类似的故事,所以一时感觉课堂气氛不是很好,第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还有点拘束,在能煽动他们情绪的朗读环节没有煽动起来学生的情绪,导致整堂课,气氛不是特别活跃。另一方面是我个人原因,虽然感觉不紧张,但是潜意识中还是很紧张的,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自觉的就加快,让孩子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是造成他们气氛不活跃的一个原因,一直都在紧张的看表,唯恐到点讲不完,所以每个环节都特别的仓促,给人一种赶时间的感觉,这样本来设计好的对语言方面的分析不是很透彻,孩子们读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高潮,就被我匆匆结束啦,一直在忙着赶环节,其实这些都是课堂掌控能力不强的表现,其实真正的高手,就像赵老师说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自己要预测到几种可能性,最后的一个环节u要有弹性,这样就不会一直在赶时间,就不会有的地方品不透啦,学生放出去深入分析,这样课堂的高潮就出来啦,即使最后的环节没有进行到,给人的感觉这个课也是完整的。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对你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进行预设,对于不同的表现要有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掌控课堂,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课备的很熟,而说的很多,课堂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学生的发挥而牵着你走,最后被学生牵走了,而回不到自己要讲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课堂分明都是失败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练就掌控课堂的本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种深厚的韵味隐藏在其中,那是一种不急的从容,不赶的睿智。就如早上的作文课没有太多的期望,但却有了丰厚的收获,一位老教师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下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尊重,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那是一种语文的修养更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7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

  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

  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篇8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河南省济源市下冶一中吴晓

  这是七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和蔼、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以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信念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的父亲该有多幸运。当教师感觉讨论得差不多了,宣布说“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教师于是示意他可以继续说出他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此语一出,满座哗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我而去,是哪种缺少同情心的人。不过,教师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爷爷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一场辩论赛在教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教师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说:“我个人是很佩服这位同学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话。“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师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风风雨雨中我们已走过了四年,这个课例禁不住又一次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生活中我们学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事实上,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呢?反过来说,学校毕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这位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生活”的优点,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才教有所获。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相关文章: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