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2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 教学反思

  最近几节课,都讲到了母亲。母恩难报!这个道理孩子们不难理解,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

  今天上《沉香救母》,当说到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的时候,我插问了一句:“试问我们之中有几个孩子为了母亲,能做到这些?”孩子们纷纷摇头——虽然在我意料之中却依然让我的心泛起一阵酸楚。当说母子相间的场面时,我让孩子们想象母子间会说些什么,响应者也为数不多,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么几句,丝毫没有情感的投入。也许我营造的氛围还不够?也许孩子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说不出多少内涵?我在想,这些都有原因,可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的情感教育实在不够啊!

  为孩子,我们付出了全部,孩子们理解了多少?今天在说沉香与母亲相见,母亲看到伤痕累累的沉香可能会说什么?只有少数女孩子说妈妈会心痛,几个男孩子居然说:“我妈妈会骂我的,说我把衣服弄坏了。”

  两代人,真的那么难以沟通吗?

  教学反思: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母亲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亲又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母亲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母亲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母亲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3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4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5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6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诗写作的具体背景,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周六周日两天,我“埋头苦干”写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学设计,对于试上也信心满满。后果可想而知:没有新意,太老套,老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更累,而且一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生成,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在哪里,没有体现“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和文隔开了,朗读指导太少……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7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8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9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0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母爱,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读关键词句 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例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母亲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议母子行为 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 恩重如山 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三、说实际生活 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说到母亲,孩子们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妈妈写进自己的文章句子里的。做爸爸的可别生气,这可不是我一人这么说的,呵呵!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读起来声情并茂,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刚一上课,我们先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孟郊的了解。孩子们说得很好。接着我们切入到了第一自然段。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极高,还没等我说什么呢,孟瑶、邵小月、陈志康就表示他们想读。那当然好了,孩子们进行了邀请读。读后,我让他们谈体会。李家辉会读书,又爱思考,他说从这段中他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爱。这是一条暗线。于是我们就在这段中找一找哪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蔡亚东找到了“一针针,一线线”,孟瑶找到了“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翟闯找到了“夜深了”,孙文清找到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孩子们反复读这些句子,更进一步地体会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接下来,我提示了一下他们,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想像,妈妈可能会担心他路上遇到风雨怎么办?路上如果衣服破了怎么办呢。。。。。。孩子们也像母亲一样开始担心孟郊了,其实他们之所以能想像得出来这么多,那就是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体会着自己的妈妈和爸爸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这里只不过是转移而已。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孩子还没出门,母亲就这么不放心了,那么儿在出门时候,又会怎么一种情景呢?孩子顺读到了第二自然段。再次从母亲的行动,即送到了村外,还有母亲的语言中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担心。而又从孟郊的行动上呢,看出了孟郊对母亲的舍不得,对母亲的牵挂,对母亲的爱。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后,体会到了母子情深。

  最后我们结合着插图,学习了后两个自然段,从《游子吟》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体会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首诗我们以前就背过,自然学生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孩子们结合着课文,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也能说出来了。

  课文学完了,孩子们每个人又都在学习小组内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孩子虽小,但他们却都有一颗孝心,有一颗感恩之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反思老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的总结,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讲课,下面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反思一: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反思二: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2

  篇一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篇二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篇三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母亲的纯净水》教案【优秀9篇】

《母亲的纯净水》读书笔记300字精选范文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50字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600字(汇总三篇)

《母亲的眼泪》读后感

《母亲的谎言》读后感

《母亲的诗》阅读及答案【经典2篇】

高一读后感800字:《母亲的羽衣》

《母亲的恩情》优秀3篇

[原创]《母亲的恩情》公开课的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