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微信扫码分享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精选13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1

  【成都公开课】: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师: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什么?一会“簌簌往下落”一会“咯吱一声响”?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师:对不对?(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师: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师: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师:那末——大家把书放下。这场雪就这么无缘无故地下起来的吗?这要从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师:啊,最后还是落在了天气变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结果是天气变冷。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里哪个是关键?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师:作者写了天气变化,写了下雪,又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雪景。最后他该写什么了?(学生答联想)谁来读一读那一段?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师:我要是再问你,预示的意思——就是预兆?(笑声)不行。你们说一说,这场雪带来了丰收,这个丰收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生答明年)在后来的时间才能出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一种迹象,给我们一个信号,这就叫预兆。所以这个丰收在什么时候啊? 

  生:明年。 

  师:(板书“丰收在来年”)这个丰收在来年呢,所以说:瑞雪“兆”丰年。你们从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见下这么大的雪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看见这样美的雪景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想到这样的雪预兆着大丰收,他心里面比看见雪景会怎样?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师:“更喜丰收在来年”。我还要提个问题:这么一场雪,带来一次丰收,作者他这么高兴,特意为它写篇文章。作者这样的激情是从哪来的?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师:我告诉大家吧。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书峻青)在1962年写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我们国家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三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农业连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这么一场雪,而这场大雪又预兆着丰收。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就是说,我们国家从三年的困难时期中走出来了,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国民经济,将要获得恢复,或者更大地发展。他的心里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所以课题说“第一场雪”,不仅仅从事实上,确实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们从它的社会意义上来看,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第一个丰收的信号,我们国家开始走向恢复的第一个信号。所以他在标题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场雪”。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2

  济南市纬九路小学 马晓玲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

  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了。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教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是实现“情融融,意切切”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 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我都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中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美丽、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讲课时再现出来,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文章的感情内涵,主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把握,有的则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探究。例如写于1962年,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欠收,人民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这期间,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与农民一起盼来了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中无比喜悦,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这种喜悦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国民经济复苏的欢欣,对国家走出困境的企盼。联系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感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二、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唱“小小雨花石”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入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这一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许多人流下眼泪。此时,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每个人的心头涌起,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张指导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使同学们的心弦受到震颤。再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讲解,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产生对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强烈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整个课堂上“情融融,意切切”。

  三、品味重点词语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对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有声有色有形。教学这一段时,我紧紧围绕“雪美”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评体味。读到“嗬!好大的雪啊”时,先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透过一个“嗬”字,品味出作者对大雪的赞叹之情。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味,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四、设计深浅适度、能荡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是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脑力劳动的指挥者,学生是思维园地里的劳动者。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享受到思维活动的乐趣和幸福。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例如:教学《冬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旧社会,认识小车夫的品质。同时,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当学生的心被小车夫的品质深深打动之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到这里,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一个

  同学说:“初读课文时,我认为小车夫太傻了,自己家里这么穷,很需要钱,拉车挣钱又那么不容易。作者不坐他的车给他钱,他还不要,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他不要别人施舍的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是劳动人民具有的人穷志不穷的美德。”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学到这里,我心情极不平静,我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一定坐上小车夫的车,让他把我送回家,再多付给他车钱,既尊重小车夫的人格,又达到同情他帮助他的目的。”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表示赞许。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出了此时此刻的想法。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小车夫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一个问题的讨论,荡起了思维的涟漪,激起了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唤起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使学生的认识在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还应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还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阅读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感情熏陶,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教案实录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不了解,听老师来介绍。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点评

  我曾几次听马晓玲老师教这篇课文,那扎实的教学风格,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久久地沉浸在“第一场雪”的情景之中。

  冬天下雪,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希奇,然而这里的“第一场雪”却非同一般,特别是蕴含在“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见过几场雪、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体会到的,必须下一番真功夫。马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她根据这篇文章景中寓情、情中含理、借景抒情、抒情言理的特点,把景、情、理统一起来理解、体会,而又特别注重对“情”的体会,颇有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马老师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那么教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先得动情。所以,在备课时马老师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己先深入理解体会。也只有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到一定程度,深入体会到一定火候,也就是理解体会到接近或者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与作者的内心相通了,才会产生“同感”。这种“同感”的产生,说明教师首先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动情”的基础。

  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美后产生的喜悦心情上,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赏雪啊,赞雪啊,就很难达到马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因为马老师不仅理解体会到了作者流露出的喜悦心情,而且还理解体会到了产生这种喜悦心情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困难)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棗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群众生活的关切,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相信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念,所以,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是’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来年农业的大丰收,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要走出困境,前途更加光明。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就贴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

  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首先理解体会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学生不动情,那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光教师受到教育还不行,还得让学生产生“共鸣”。

  马老师在教学当中,满怀激情,着力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其特点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努力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起来,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例如,“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它概括了许多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

  马老师通过前面课文的教学,学生对“瑞雪”已经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喜悦”的感染,讲到这里,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丰年”的景象加以描绘,使学生在脑子里产生一幅丰年图。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问眼下的“瑞雪”为什么会“兆”(预示)来年是“丰年”呢?结合这部分课文内容并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鸣”就容易产生了。再如,“嗬!……”这句话生动形象,马老师就引导学生领会这句话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从而使一幅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基础了。

  这样,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形成与作者比较贴近的思想感情,引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信念、正确的道德的形成。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3

  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九册第六组第二十一课《第一场雪》的第二课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旨,我设计了这堂结合高年级自读法的读写结合式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以读促写、以写促理解的方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作者的立意之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新的探索引发新的思考带来新的转变

  在此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感觉收获颇多。我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从思想上更与过去的“老路子”迥然不同。随着新课标的问世,所有教师都开始纷纷转变教学观念。因此,我根据“双主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激起写作的欲望,让写作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再是学生的负担。通过此次探索让我认识到了,许多教学上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的。只有不断探索尝试创新,才能引发新的思考,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要怎样学,才能学会,学好这一基本要求出发,才能思考出真正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学的方法。例如:我在本课的读写结合式教学尝试中,感觉收获颇多。我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写作内容。因此,本课学生的习作效果非常好。文采好的学生文笔得到了锻炼;想像力丰富的学生有了施展的空间;感情丰富的学生可以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感慨;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并记忆文中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格式。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收获,使学生学有所得。虽然本课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实质上千变万化还是离不开一个“读”字。只有读的透,才能感受深,才能写的出。本课之所以写的效果这么好,也是因为学生真真正正的读出了《第一场雪》的雪中与雪后的美,才能这样有感而发的或背诵或想像、或读写或扩写、或抒发感想、或写诗抒情,赞诵雪景的美,抒发心中的情。这也促使我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要多思考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才能将知识真正教到实处。

  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教育的着眼点。我想这就是我此次教学所得的最大收获。

  (二)、新的路途结合新的尝试,时刻总结反思

  尽管这次的教学比较顺利,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也要正视本课的不足。毕竟读写结合式的“双主”教学,是以前所没有的新的教学探索、新的尝试。要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从中总结经验。因为我们北方的孩子对雪非常熟悉与了解,所以在谈感受和写感想时较为顺利,但是在书中的好词佳句的积累上却忽略了。很多孩子急于展现自己那些不能称做打油诗的顺口溜,而把每课的词语积累给遗忘了,没有达到我想要扎实双基的目的。而且我的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把握课堂方向时有被学生牵着走的痕迹,没有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汇报结束后(部分学生的说和写)没有及时总结,学生的评价机会也不是很多,在这方面我应该加强。

  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我非常荣幸的得到了这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机会,并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虽然在这次教学中我由于经验不足,在上课灵活掌控引导课堂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但通过此次锻炼后,我希望在今后漫长的教学路途上能够以此为转折点,继续探索、思考、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4

  之六

  执教者:黄萍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2、用上这些词介绍你印象中的第一场雪。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赞一赞,夸一夸这一场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为什么课题为《第一场雪》。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5

  关注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人教版《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作者:朱天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篇课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理清层次,熟悉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等特点以及作者的联想,领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㈠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课件播放山村雪景动画。

  2、谈话导题:同学们,欣赏了这雪景,你喜欢吗?想说些什么?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写的“第一场雪”可美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  ,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㈡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㈢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这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情等。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㈣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㈤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雪大、景美、人欢以及作者的联想等方面去体会。

  其次,抓重点词句读一读,以更深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3、请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读——思——议——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体会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㈥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6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9课:《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雪景录像

  授课类型:精读课

  教学特色: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一定非常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

  (点评:通过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导入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

  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北方的雪的喜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那么让我们现在就随着作者峻青一起走进胶东半岛40多年前的那[指板书,生齐读课题]——“第一场雪”

  [初读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来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

  (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对课文有点认识了吗?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点认识了吗?(生:有)

  师:那么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认识,你们还需要进一步读书。请你们快速地再读一遍课文,继续考虑一下。

  (生自读0.5-1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

  (生汇报,师相继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语法]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抓住修辞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设身处地去读……)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品悟课文的途径,通过调动已有经验,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符合课标中提出的“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来了解第一场雪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提示你,读书时可以勾勾画画,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3-4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2-3分钟)

  (读书汇报)

  雪前:天气变化快,骤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鹅毛般飘落(看到的,听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点评:师生在这一部分对话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

  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要读出喜悦。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师:还有谁有信心读得好,站起来。没信心的没关系,在底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美美的读。老师起个头,你们来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生读。

  (点评:理解体会雪的特点,及作者的写法,在理解同时指导朗读,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雪景,你们想看一看吗?(示录像)

  师:这些是胶东半岛当年的第一场雪,是如此壮美,作者不光写了雪的美,还写了丰富的联想!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了什么?谁来读读下面的课文?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现在知道了吗?说说看:(生简要谈:“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这部分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师:作者认为这是一场及时的雪,一场吉祥的雪,现在你知道作者的喜悦除了雪的美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丰收、瑞雪兆丰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胶东半岛这场雪正是下在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在国际上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那是在全国人民没粮食吃,饿肚子的时候,胶东半岛下了这样的一场雪,一场预示着明年能大丰收的瑞雪,作者怀着一种深厚的民族之情表达了对这场雪由衷的喜爱,他怎么能不喜悦呢?

  师:愿意再读读课文吗?现在我们回头再看文章,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找出来,带着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民族之情和由衷的喜悦来读一读,用你们的朗读来赞一赞这场雪好吗?

  (点评:这一部分的读,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景物特点及课文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水到渠成。)

  师:你们不仅读出第一场雪的美,更读出你们和作者由衷的喜悦,不由得使我想到这样一首赞美雪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我们用这首歌来唱一唱胶东的雪怎么样,能唱唱吗?试一试。老师唱,能唱的和老师一起唱,不能唱的为我们打拍好不好?

  歌:我爱你,胶东的雪,

  飘飘洒洒,满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用生命融进土地哟,

  滋润着山村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胶东的雪,胶东的雪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课虽完,但意未尽,如果你喜欢这篇课文,请你课后再去仔细品味这篇文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下课!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7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一场雪》。

  一、教材分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二、学习目的:

  1、知识目的:深入研读课文,感觉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了解。

  2、德育目的:引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天然的热爱之情。

  3、生长目的:造就和生长想象力与探究本领。

  三、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笔墨,了解雪后景致的优美及作者的遐想,领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四、教学难点:

  意会作者通过写景及遐想表达思想情感的要领。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接纳“情感朗读法”使用极富情感的语言表达,紧扣重

  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本钱节的教学使命。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要领,细致咀嚼重点段、句、

  词,领会文中的情绪。

  六、教学准备:

  使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步伐

  1、建立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首下雪前,下雪时的景象,接着播放《雪绒花》课

  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先复习上节课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

  3、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

  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

  4、揭示背景,情感升华。

  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

  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

  5、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在这一关键中,先师生配合总结写作要领,再让学生选择自己

  喜好的部门,重复朗读,到达背诵。

  6、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

  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好的文句摘抄在《小蜜蜂》积聚本上,充实表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7、板书设计。

  19、第一场雪

  雪前:蓦地变冷一读:出现画面

  雪中:纷纷扬扬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乐好三读:意会情绪

  遐想:瑞雪兆有年高兴四读:以情带读

  这个板书既归纳综合了全文的内容,又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学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层次层次,又表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既新鲜新奇,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帮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服从。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8

  之六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下雪时和雪后景色的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凛冽”、“彤云密布”、“粉妆玉砌”、“毛茸茸”、“谚语”等词语的意思。

  (二)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

  (二)简单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课文。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彤云”,指什么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

  (2)“谚语”,什么叫谚语?本课的谚语是哪句话?(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谚语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瑞雪兆丰年”中“兆”是什么意思?

  (预先显示。)

  (4)什么是“俗话”?(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话。这种话简练而形象,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瑞雪兆丰年”就是一句俗话。)

  (5)“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6)“簌”与“籁”,进行读音、字形、字义的比较。

  2.填写课后练习第一题。(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引导学生将内容相近的自然段归纳在一起,按文章脉胳将内容分为两部分:下第一场雪的经过及联想;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四段: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下雪的好处。)

  (六)指三名同学,分别朗读雪前、雪中、雪后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按时间顺序写的。)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及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有了明显变化的词语。(可用投影仪显示)

  前些天——阳春三月 昨天一早——骤然变冷

  中午——凛冽寒风 下午——呼呼地刮

  黄昏——鹅毛大雪

  开始——伴着小雨 不久——大片雪花

  一会——地面白了 夜里——压断枯枝

  今晨——天放晴了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显示了由晴到阴、由暖到冷、由雨到雪气候的骤然变化,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文章的层次清楚。

  (七)作业 。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彤云 凛冽 寒流 棉被 粉妆玉砌

  飘落 谚语 寂静 瑞雪 兆丰年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雪中”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写雪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是“大片大片”的,是从空中“飘落”下来的。)画出描写雪花“声”的词、句。(写夜里下雪,雪花是“簌簌地”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2.读“雪后”的美景。

  (1)“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形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无风时和有风时的雪景的?(“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是雪后无风时的雪景。有风时则是“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美吗?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很美。写无风时,白雪落在“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变成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落在“冬夏常青”的松柏上;则变成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多美的景象。写有风时,“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都变成了“玉屑似的”“雪末儿”,在阳光下,显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雪后的美景。)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下面的句子:

  “嗬!好大的雪啊!”写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山川、河流……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喜悦、赞美这第一场大雪的思想感情。……)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二部分课文。

  1.“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是什么意思?(“瑞雪”,是指吉祥、应时的好雪。“兆”,预示。“瑞雪兆丰年”是说这场雪下得很好,很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作者从三个方面说明它的科学道理:(1)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2)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3)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最后说:“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这一句收拢全文。进一步表达了对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通过作者的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心情。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本文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七)作业 。

  1.复习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9

  教材分析:《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二、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2、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          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三、 学习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四、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五、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读法”利用极富感情的语言表达,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方法,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六、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教学。七、 教学程序1、  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顾下雪前,下雪时的情景,接着播放《雪绒花》课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  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先复习上节课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3、  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4、          揭示背景,情感升华。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5、          研读运用,深化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先师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6、          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7、          板书设计。19、第一场雪雪前: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雪中: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雪后:雪大—景美—人欢   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联想:瑞雪兆丰年         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这个板书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学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既新颖别致,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10

  《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 。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 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 ,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11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师: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什么?一会“簌簌往下落”一会“咯吱一声响”?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师:对不对?(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师: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师: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师:那末——大家把书放下。这场雪就这么无缘无故地下起来的吗?这要从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师:啊,最后还是落在了天气变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结果是天气变冷。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里哪个是关键?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师:作者写了天气变化,写了下雪,又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雪景。最后他该写什么了?(学生答联想)谁来读一读那一段?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师:我要是再问你,预示的意思——就是预兆?(笑声)不行。你们说一说,这场雪带来了丰收,这个丰收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生答明年)在后来的时间才能出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一种迹象,给我们一个信号,这就叫预兆。所以这个丰收在什么时候啊?

  生:明年。

  师:(板书“丰收在来年”)这个丰收在来年呢,所以说:瑞雪“兆”丰年。你们从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见下这么大的雪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看见这样美的雪景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想到这样的雪预兆着大丰收,他心里面比看见雪景会怎样?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师:“更喜丰收在来年”。我还要提个问题:这么一场雪,带来一次丰收,作者他这么高兴,特意为它写篇文章。作者这样的激情是从哪来的?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师:我告诉大家吧。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书峻青)在1962年写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我们国家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三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农业连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这么一场雪,而这场大雪又预兆着丰收。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就是说,我们国家从三年的困难时期中走出来了,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国民经济,将要获得恢复,或者更大地发展。他的心里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所以课题说“第一场雪”,不仅仅从事实上,确实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们从它的社会意义上来看,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第一个丰收的信号,我们国家开始走向恢复的第一个信号。所以他在标题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场雪”。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12

  之二

  东青小学 金建瑛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第三、四两段的内容,感悟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课文。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精读体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旁边做上记号,多读一读,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讨论。

  (3)欣赏雪后景象。(多媒体播放录象)

  3、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真实、用词巧妙,抓住雪大、景美、人欢这三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4、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默读课文。

  2、讨论。

  (1)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

  (2)什么是“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3)根据课文的叙述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3、小结。

  课文第四段主要讲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并通过联想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总结全文,引导欣赏。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3、质疑问难。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板书:

  雪前:雪 来 得 快

  雪中:雪 下 得 猛

  19、第一场雪

  喜悦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

  联想:瑞 雪 兆 丰 年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篇13

  之一

  佚名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

  (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相关文章:

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支玉恒教学实录——《黄果树瀑布》

支玉恒教学实录——《太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