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精选12篇)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1

  教学设计方案

  常州市花园中学  

  一、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l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l 《枣核》                        (1课时)

  l 《最后一课》                    (2课时)

  l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l 《古诗四首》                    (1课时)

  l 《晏子使楚》                    (2课时)

  l 诵读欣赏                        (1课时)

  l 写作                            (3课时)

  l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l 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 畅谈 

  2 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 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 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 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 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思考后交流。 

  2 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 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 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 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 介绍收集的资料。 

  2 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 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 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 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第7课时:《晏子使楚》(一)

  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复述课文故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第一块: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四大组认字比赛,说说字的读音和释义。组织比赛,参与比赛。 出字,认字,读读写写。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释义,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帮我、我帮他,大家一起说故事。巡视,指导,参与。 互帮互助,复述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8课时:《晏子使楚》(二)

  学习目标: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

  课前学习:回忆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回忆故事大概内容。

  第一块:复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晏子使楚》原形重现(晏子模仿秀)。组织讨论,表演,评价。 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

  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9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

  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 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第10、11、12课时:写作

  学习目标: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1课时 阅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范文朗读,作文指导。 阅读,思考,听读。 

  第2课时 写作实践,自评 写作,自评。 

  第3课时 互评,作文讲评,好文章推荐。 互评,听读。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前学习:收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总结单元课文内容,引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思考。 

  2 情境1:简单介绍所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介绍资料。 

  3 情境2: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活动方案。巡视,指导,参与。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集体或小组行动,开展“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

  第14课时:单元专题总结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单元专题探究成果(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 情境2:自评互评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和学习表现。 自评,反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2

  教学设计方案

  常州市花园中学  

  一、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l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l《枣核》                        (1课时)

  l《最后一课》                    (2课时)

  l《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l《古诗四首》                    (1课时)

  l《晏子使楚》                    (2课时)

  l诵读欣赏                        (1课时)

  l写作                            (3课时)

  l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l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畅谈

  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介绍收集的资料。

  2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第7课时:《晏子使楚》(一)

  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复述课文故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第一块: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四大组认字比赛,说说字的读音和释义。组织比赛,参与比赛。出字,认字,读读写写。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释义,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帮我、我帮他,大家一起说故事。巡视,指导,参与。互帮互助,复述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8课时:《晏子使楚》(二)

  学习目标: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

  课前学习:回忆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回忆故事大概内容。

  第一块:复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晏子使楚》原形重现(晏子模仿秀)。组织讨论,表演,评价。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

  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9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

  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第10、11、12课时:写作

  学习目标: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第1课时阅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范文朗读,作文指导。阅读,思考,听读。

  第2课时写作实践,自评写作,自评。

  第3课时互评,作文讲评,好文章推荐。互评,听读。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前学习:收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总结单元课文内容,引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思考。

  2情境1:简单介绍所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介绍资料。

  3情境2: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活动方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集体或小组行动,开展“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

  第14课时:单元专题总结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单元专题探究成果(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情境2:自评互评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和学习表现。自评,反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3

  重庆铁路中学  温国祥

  第一、 学生阅读课文34——35页的内容。

  第二、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有条理地进行记叙,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写作活动与课文的结合点是弄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主要可结合第三、四课让学生体会。四道作文题,第一、二:题,可指导学生联系本人或班级的生活实际安排好所要表达内容的顺序,学生可从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

  第2题的要求有两个:新鲜事不是离奇的事,记叙文写作要从生活出发,要从小处入手。莫把新鲜当怪异,要到生活中找米,写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第1题是写一个故事。故事注重情节,要能吸引人,但同样要表达真情实感。这篇作文应引导学生多注重语言的表达。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课外练笔”要求学生看精彩电视节目后的观感,激发兴趣,体现个性,指导抓住切入口,明主旨,吐真情,组织交流,“修改作文”要求学生着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标点符号在正确表达情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教材的安排与特点,我设计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大作文——写一则观后感。

  第三、设计理由:学生在完成观感时,必然要记录一件事,而且它肯定是学生认为较新鲜的事,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一件事。这样,学生所写出的感情必然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如此,本次作文就将本单元学生作文的要求及练习题1、2、4合并在一起,实现了精练的目的。结合七年级学生写观感的水平,此次写作前,我作了相应的讲解,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文的实际情况,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第四、课前讲解

  1、《我的故事》  学生旁批:模仿《老山界》按时间变化与空间转移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进行构思。

  2、“……里的新鲜事”

  板书:新鲜==离奇

  3、观后感写作方法介绍与示范

  爱国主义(话题太大)

  不当的方法:喊口号(空洞,无实际内容)

  恰当的方法:“大化小”(从生活小事写起)

  师解释:因为生活小事往往是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是你熟悉的事,这样你就更有话说,更便于安排情节,从而写得更有内容、也许更加感人。

  板书:

  引:简要概括所读、看的内容==复述(50——100字)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1、2两句话,50字)

  析:a、找出原文(片)中你最有想法的一个事例(情节),结合你的感想进行分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b、可采用的句型“此外……”

  结: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的感想,切记使用小学生作文的结尾方式即喊口号。)

  注意:刚开始写作时,可写出前面三项内容即可。

  示范:

  1、《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第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菲尔普斯脱“帽”(50—100字)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应该向他学习。(50字)

  第三部分:首先将他的行为与中国队员的表现进行对比;其次可与自己小学、中学参加升旗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用事实说明自己提出的中心。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结合全文。

  2、《最甜的时刻》

  ——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感

  第一部分:简要概括2003年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某一专业的事实——老师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布置的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 ”:回家后给妈妈洗一次脚。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报答母爱的一种形式。

  第三部分:首先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或广告“小男孩给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请妈妈洗脚”;结合自己的一些真实事情谈感想。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

  第五、学生优秀习作

  1、蒋蕊:新世纪的栋梁

  ——读《七律•长征》有感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诗,诗中再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转战十一个省,翻越五岭、快速通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终于喜踏岷山的场景。

  读完此文,不禁掩卷深思:红军是什么?在我看来,红军是那夜里的蜡烛,点亮了我们的明天;红军是那雪地里的火炭,温暖了你,温暖了我,温暖了一切;红军是那桥柱,支撑着大桥,支撑起新中国的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中的一字、一语,都经过了千百万的检验、是从广大群众的心底唱出来的。它代表着革命战士的一滴血、一滴泪,歌声荡漾在我们的耳边,不禁让人想起了战斗;想起了光荣牺牲的战士们;想起了战斗中吃苦的红军;也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了部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班上同学。对于红军来说,困难似路上小小的蚂蚁;似树上那小小的一片叶子落在自己的头上;似一张考验自己的试卷;似一个放大镜,放大了红军的勇敢与伟大。红军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用智慧和勇敢装点了我们神圣的祖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

  江山如此多娇,红军的战斗已成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这幅图没有西双版纳的密林那样神奇秀丽;没有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那样风光如画;也没有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那样水清境幽;更没有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那样别具魅力与神韵。但红军的胜利却是这些美丽风景的桥梁和源头。它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

  点评:这篇习作,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你的文采让老师自愧不如,更让老师由衷地高兴——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语言的组织严密。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一段,成功地把引所读文章与自己的感想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十分精彩。我以能与如此优秀的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而感到自豪。100分。

  2、姜笑: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盛会,对奥运选手来说,能站在奥运会领奖台最高的那一级上,聆听国歌、面对国旗冉冉升起,是最荣耀、神圣的时刻。素有世界泳坛“天才”之称的美国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六次经历了这种特殊的时候。更让人击节叫好并肃然起敬的是他在接受全世界观众祝贺和敬仰的时候,没有忘记向自己的祖国,并以一个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动作表达着他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他用左手默默地摘下头上那个由橄榄枝编成的象征荣誉的花环,然后右手紧握拳头放在胸前,肃然地注视着“星条旗”一点点地升起,口中低唱着国歌。

  看到这一情景,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在他心中,祖国是至高无上的。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就没有把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细腻、如此完美。但也不能说他们不爱国,他们一定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作为学生,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可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时,又有多少同学能严肃地对待呢?事实是,大部分同学还在下面讲话。或许有人会说,升旗每周一次,讲一下话有什么关系?看了菲尔普斯“脱帽”的自觉行动,如果你还这样想甚至还这样做,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可耻的人吗?学校每周一都安排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想着祖国并把她放在心上,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祖国。

  菲尔普斯面向国旗自觉“脱帽”,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更能体现他的可敬。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一种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就应该从小事做起。

  建议:将字书写大一点,这样,你的成绩才不会吃亏。

  点评:你的观点十分深刻而且中肯,这说明你的写作能力是很强的;文章的开头部分与第三段非常精彩。95分。

  3、郝欢:母爱无言

  ——读《甜甜的泥土》有感

  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小亮的男孩在八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包带有体温的自己最爱吃的奶糖并与同学、老师分享快乐,虽然剩下的糖被他不得已埋入雪地里进而融化了,他仍然觉得十分快乐并抠了一块泥土美美地品尝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慈爱、关爱、恩爱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亮的遭遇不由让我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由爱筑成的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因此,我想高声说:我爱我家,我爱我的亲人。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小亮虽然不能和自己的亲生母亲生活在一起,虽然时常遭受后妈的虐待,但他的世界里并不缺少爱:首先他懂得爱自己,就像《灰姑娘》中的女孩一样,其次他还有老师、同学的关爱,最后还有小亮朝思暮想的、好久没有尝到的母爱。

  母爱是无私的,它不求回报,母爱更是无言的,只求默默地奉献。让我们共同唱响那首老歌“……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这温暖依旧未改变……”,一起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祝她们健康长寿!最后,让我们一同大声地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点评:紧紧围绕原文,把自己心中的话用合理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文章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感情丰富、懂得珍惜生活的学生。90分。

  4、王磊: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在雅典奥运会的游泳场上,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获得金牌、站上了最高的领奖台,当美国国歌奏响时,菲尔普斯便摘下了头上那顶用橄榄枝编成的帽子……

  菲尔普斯用“脱帽”的方式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爱国主义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种情感,参加奥运会的队员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罢了。比如菲尔普斯,他的表达方式要细腻一些,在聆听美国国歌时,他情不自禁地摘下了象征荣誉的“帽子”。而中国奥运队员尽管没有如此细腻的表达方式,但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如刘翔、刑慧娜……夺得冠军后,第一时间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然后把国旗披在身上,绕场跑步,向全场的观众以及世界人民宣告:中华民族的体育健儿又一次取得了金牌,中华儿女早已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个敢于拼搏、不断奋进的。

  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我们的奥运健儿,才克服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巨大的挑战,刻苦而科学地训练,在赛场上沉着冷静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并最终取得了优秀的的成绩,为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在雅典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2金、17银、14铜。他们当中的代表有:膝盖中尚带着两颗钢钉的冼东妹、没有一节脊椎完好的张国政、曾两次昏倒在奥运赛场上的六朝元老王义夫……

  可见,不仅仅只有菲尔普斯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中国的队员同样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祖国。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观点正确——不偏激,特别是结尾十分有力。95分。

  作者邮箱: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4

  重庆铁路中学 温国祥

  第一、学生阅读课文34——35页的内容。

  第二、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有条理地进行记叙,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写作活动与课文的结合点是弄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主要可结合第三、四课让学生体会。四道作文题,第一、二:题,可指导学生联系本人或班级的生活实际安排好所要表达内容的顺序,学生可从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

  第2题的要求有两个:新鲜事不是离奇的事,记叙文写作要从生活出发,要从小处入手。莫把新鲜当怪异,要到生活中找米,写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第1题是写一个故事。故事注重情节,要能吸引人,但同样要表达真情实感。这篇作文应引导学生多注重语言的表达。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课外练笔”要求学生看精彩电视节目后的观感,激发兴趣,体现个性,指导抓住切入口,明主旨,吐真情,组织交流,“修改作文”要求学生着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标点符号在正确表达情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教材的安排与特点,我设计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大作文——写一则观后感。

  第三、设计理由:学生在完成观感时,必然要记录一件事,而且它肯定是学生认为较新鲜的事,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一件事。这样,学生所写出的感情必然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如此,本次作文就将本单元学生作文的要求及练习题1、2、4合并在一起,实现了精练的目的。结合七年级学生写观感的水平,此次写作前,我作了相应的讲解,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文的实际情况,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第四、课前讲解

  1、《我的故事》 学生旁批:模仿《老山界》按时间变化与空间转移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进行构思。

  2、“……里的新鲜事”

  板书:新鲜==离奇

  3、观后感写作方法介绍与示范

  爱国主义(话题太大)

  不当的方法:喊口号(空洞,无实际内容)

  恰当的方法:“大化小”(从生活小事写起)

  师解释:因为生活小事往往是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是你熟悉的事,这样你就更有话说,更便于安排情节,从而写得更有内容、也许更加感人。

  板书:

  引:简要概括所读、看的内容==复述(50——100字)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1、2两句话,50字)

  析:a、找出原文(片)中你最有想法的一个事例(情节),结合你的感想进行分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b、可采用的句型“此外……”

  结: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的感想,切记使用小学生作文的结尾方式即喊口号。)

  注意:刚开始写作时,可写出前面三项内容即可。

  示范:

  1、《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第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菲尔普斯脱“帽”(50—100字)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应该向他学习。(50字)

  第三部分:首先将他的行为与中国队员的表现进行对比;其次可与自己小学、中学参加升旗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用事实说明自己提出的中心。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结合全文。

  2、《最甜的时刻》

  ——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感

  第一部分:简要概括2003年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某一专业的事实——老师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布置的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 ”:回家后给妈妈洗一次脚。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报答母爱的一种形式。

  第三部分:首先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或广告“小男孩给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请妈妈洗脚”;结合自己的一些真实事情谈感想。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

  第五、学生优秀习作

  1、蒋蕊:新世纪的栋梁

  ——读《七律•长征》有感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诗,诗中再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转战十一个省,翻越五岭、快速通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终于喜踏岷山的场景。

  读完此文,不禁掩卷深思:红军是什么?在我看来,红军是那夜里的蜡烛,点亮了我们的明天;红军是那雪地里的火炭,温暖了你,温暖了我,温暖了一切;红军是那桥柱,支撑着大桥,支撑起新中国的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中的一字、一语,都经过了千百万的检验、是从广大群众的心底唱出来的。它代表着革命战士的一滴血、一滴泪,歌声荡漾在我们的耳边,不禁让人想起了战斗;想起了光荣牺牲的战士们;想起了战斗中吃苦的红军;也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了部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班上同学。对于红军来说,困难似路上小小的蚂蚁;似树上那小小的一片叶子落在自己的头上;似一张考验自己的试卷;似一个放大镜,放大了红军的勇敢与伟大。红军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用智慧和勇敢装点了我们神圣的祖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

  江山如此多娇,红军的战斗已成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这幅图没有西双版纳的密林那样神奇秀丽;没有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那样风光如画;也没有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那样水清境幽;更没有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那样别具魅力与神韵。但红军的胜利却是这些美丽风景的桥梁和源头。它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

  点评:这篇习作,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你的文采让老师自愧不如,更让老师由衷地高兴——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语言的组织严密。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一段,成功地把引所读文章与自己的感想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十分精彩。我以能与如此优秀的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而感到自豪。100分。

  2、姜笑: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盛会,对奥运选手来说,能站在奥运会领奖台最高的那一级上,聆听国歌、面对国旗冉冉升起,是最荣耀、神圣的时刻。素有世界泳坛“天才”之称的美国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六次经历了这种特殊的时候。更让人击节叫好并肃然起敬的是他在接受全世界观众祝贺和敬仰的时候,没有忘记向自己的祖国,并以一个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动作表达着他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他用左手默默地摘下头上那个由橄榄枝编成的象征荣誉的花环,然后右手紧握拳头放在胸前,肃然地注视着“星条旗”一点点地升起,口中低唱着国歌。

  看到这一情景,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在他心中,祖国是至高无上的。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就没有把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细腻、如此完美。但也不能说他们不爱国,他们一定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作为学生,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可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时,又有多少同学能严肃地对待呢?事实是,大部分同学还在下面讲话。或许有人会说,升旗每周一次,讲一下话有什么关系?看了菲尔普斯“脱帽”的自觉行动,如果你还这样想甚至还这样做,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可耻的人吗?学校每周一都安排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想着祖国并把她放在心上,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祖国。

  菲尔普斯面向国旗自觉“脱帽”,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更能体现他的可敬。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一种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就应该从小事做起。

  建议:将字书写大一点,这样,你的成绩才不会吃亏。

  点评:你的观点十分深刻而且中肯,这说明你的写作能力是很强的;文章的开头部分与第三段非常精彩。95分。

  3、郝欢:母爱无言

  ——读《甜甜的泥土》有感

  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小亮的男孩在八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包带有体温的自己最爱吃的奶糖并与同学、老师分享快乐,虽然剩下的糖被他不得已埋入雪地里进而融化了,他仍然觉得十分快乐并抠了一块泥土美美地品尝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慈爱、关爱、恩爱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亮的遭遇不由让我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由爱筑成的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因此,我想高声说:我爱我家,我爱我的亲人。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小亮虽然不能和自己的亲生母亲生活在一起,虽然时常遭受后妈的虐待,但他的世界里并不缺少爱:首先他懂得爱自己,就像《灰姑娘》中的女孩一样,其次他还有老师、同学的关爱,最后还有小亮朝思暮想的、好久没有尝到的母爱。

  母爱是无私的,它不求回报,母爱更是无言的,只求默默地奉献。让我们共同唱响那首老歌“……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这温暖依旧未改变……”,一起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祝她们健康长寿!最后,让我们一同大声地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点评:紧紧围绕原文,把自己心中的话用合理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文章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感情丰富、懂得珍惜生活的学生。90分。

  4、王磊: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在雅典奥运会的游泳场上,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获得金牌、站上了最高的领奖台,当美国国歌奏响时,菲尔普斯便摘下了头上那顶用橄榄枝编成的帽子……

  菲尔普斯用“脱帽”的方式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爱国主义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种情感,参加奥运会的队员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罢了。比如菲尔普斯,他的表达方式要细腻一些,在聆听美国国歌时,他情不自禁地摘下了象征荣誉的“帽子”。而中国奥运队员尽管没有如此细腻的表达方式,但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如刘翔、刑慧娜……夺得冠军后,第一时间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然后把国旗披在身上,绕场跑步,向全场的观众以及世界人民宣告:中华民族的体育健儿又一次取得了金牌,中华儿女早已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个敢于拼搏、不断奋进的。

  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我们的奥运健儿,才克服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巨大的挑战,刻苦而科学地训练,在赛场上沉着冷静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并最终取得了优秀的的成绩,为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在雅典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32金、17银、14铜。他们当中的代表有:膝盖中尚带着两颗钢钉的冼东妹、没有一节脊椎完好的张国政、曾两次昏倒在奥运赛场上的六朝元老王义夫……

  可见,不仅仅只有菲尔普斯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中国的队员同样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祖国。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观点正确——不偏激,特别是结尾十分有力。95分。

  作者邮箱: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5

  重庆铁路中学 温国祥

  一、学生习作设计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请展开想象,把老师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150字。

  二、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

  1、杨若吉

  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回到了办公室,老师沉默着,好象是在想什么事一样,这是,老师的眼眶里慢慢地露出了眼泪,因为王小亮,本来家里都很穷,而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包他自己平生最爱吃的糖,而他不想一个人吃完,而是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时,老师的嘴角又有了一丝的微笑,他仿佛看见了王小亮,那先苦后甜的日子等着他呢!

  点评:想法好,写出了流泪的两种原因——同情或感动,85分。

  2、朱玉洁

  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一边吃着王小亮同学给他的奶糖,一边想着,今天是王小亮的生日,虽然这只是五颗小小的奶糖,但是这奶糖可以和最大最甜的生日蛋糕相媲美。不,这奶糖可能就等于王小亮的生日蛋糕,甚至可能比生日蛋糕更可贵。我也应该祝王小亮生日快乐呀!

  点评:本文想象丰富而精彩,你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孩子。特别是对老师背过身时的细节写得很好,95分。

  3、杨丽群

  在不知不觉中,老师已热泪盈眶了。虽然正值寒冷的初春,可是在老师的心目中,这一刻是最温暖的时候了。当老师从传达室老汉手中接过那包还带着体温的糖交给王小亮后,好象明白了什么。因为那包奶糖是王小亮最爱吃的、由他亲生母亲作为八岁生日礼物送的。王小亮是那样的开心,并把糖分给了同学们吃,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份幸福与快乐。想到这儿,老师的脸上不由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因为老师相信:生活中再没有什么困难与挫折能够将这个坚强的孩子打倒,美好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向王小亮走来……

  点评:能把老师前后的神情与心理活动描述得十分形象,富有变化,你真算得上一位出色的导演。100分。

  4、胡艳

  因为知道小亮的身世,所以一想到小亮的遭遇那么可怜,老师的心理就非常难过,不知道自己能为他做点什么,于是老师在悄悄转身离开时眼里闪出了泪花。回到家里,老师吃了一颗小亮给的糖,她仿佛尝到了小亮在生活中的种种艰难,然后她把另外四颗糖放到一个精美的盒子里珍藏起来,因为这四颗糖里面包含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她想用这种方式为小亮祈祷,祈求命运将小亮的痛苦与悲伤封存起来,让小亮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开心。

  点评:你的想象合情合理,充满了爱心,老师真为你的行为感到高兴与自豪。90分。

  5、王田

  老师了解王小亮的家庭情况,所以非常同情他,并为他的坚强所感动。因为王小亮的内心受到过伤害,而且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还可以站起来,面对不完整的家、缺少母爱与父爱的家、随时会遭受刁难的家,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并不相称的勇敢与坦然,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并愿意将自己难得的幸福分给大家。同时,老师更为那位伟大的母亲所震憾,她来得那么及时,让王小亮感到母爱一直都存在。所以,老师悄悄背过身,流下了真挚的泪水。

  点评:本文不仅看到了小亮所受到的伤害,而且还发现小亮身上所具有的坚强的特色,将文章写得很有深度。100分。

  6、宋宗凯

  老师面对这感人的场面,也许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有点触景伤情,想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可能没有王小亮的妈妈那样深厚。由于要照顾班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她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教育这项工作本来就是很辛苦的、需要放弃很多东西的,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理解她。

  点评:这是一种既合理又合情的猜想,独辟蹊径,很好。90分。

  7、程凯佳

  教师悄悄地转过身,手中拿着奶糖,双手颤抖着。虽然只有五颗,但饱含着多么伟大而深厚的母爱。老师觉得王小亮非常可怜,可怜的是小亮只有在生日之际才能品尝到自己最喜欢的奶糖;可怜的是小这仅仅八岁便包下繁重的家务活。尽管他在家如此勤快,学习也非常刻苦,但她还要被爸爸和后妈虐待,遭受许多孩子没有遇见甚至连想都没想过的困难与打击,在他的成长中缺少太多的亲情,想到这老师禁不住黯然泪下……

  点评:本文能结合王小亮的实际遭遇对老师的心理进行描述,很好。90分,如果能再对王小亮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行为与老师的心理联系起来就更深刻了。

  8、曾杨

  老师拿着小亮

  三、第一单元小作文讲评设计

  1、教师边读边讲析5篇优秀作品(在一班讲评时读前五篇,其中胡艳、王田两位同学的作文由她们自己读,意在给一次机会,让其获得更多的成功,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四班讲评时读第六至第十篇,其中宋宗凯的请他自己、秦越两名同学朗读,目的同上)

  讲析的要点——独特的想象、优美的词句、典型的细节描写、丰富的情感与鲜明的对比;老师读的是修改稿,两个班各五篇,同时,老师还跳读几篇原稿,让学生在比较理解本次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才能合情合理而且不脱离原文(典型的例子有朱宇的文章。老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朱宇的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放在原文中则不太合理,所以尽管他写作得了90分,可其文章却不能算合题。

  2、师小结,本次写作的内容:

  教师 王小亮

  同情 家庭、生活现状

  微笑 与他人分享快乐

  自豪、佩服 表现出的坚强

  其他 相应的语言、行为、心理

  3、请同学在听完讲评后,根据自己原有的思路修改文章,老师当众进行个别辅导与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当处理。

  4、将优秀学生作品印发学生,让大家取长补短,同时,送一份给《铁中》校刊。

  反思:

  1、布置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写作水平与兴趣爱好,尤其是“兴趣爱好”十分重要,因为往往是这个原因决定了学生是否想写、是否能写出自己心中真实感受的关键。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七年级上册设计“续写零点八的故事”时已经深有体会,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坚持和改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2、为了配合此次讲评,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有意识地安排同学们用“奇观、酣然入梦、澎湃” 造句,既可以把三个词语合在一起造一个长句,也可以分开各造一个短句。这样,学生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与实际的体会。同时,老师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杨丽群同学文中的一个句子(见前文该同学作品中用红色字体标明的句子)等。

  作者邮箱: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6

  重庆铁路中学 温国祥

  一、学生习作设计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请展开想象,把老师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150字。

  二、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

  1、杨若吉

  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回到了办公室,老师沉默着,好象是在想什么事一样,这是,老师的眼眶里慢慢地露出了眼泪,因为王小亮,本来家里都很穷,而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包他自己平生最爱吃的糖,而他不想一个人吃完,而是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时,老师的嘴角又有了一丝的微笑,他仿佛看见了王小亮,那先苦后甜的日子等着他呢!

  点评:想法好,写出了流泪的两种原因——同情或感动,85分。

  2、朱玉洁

  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一边吃着王小亮同学给他的奶糖,一边想着,今天是王小亮的生日,虽然这只是五颗小小的奶糖,但是这奶糖可以和最大最甜的生日蛋糕相媲美。不,这奶糖可能就等于王小亮的生日蛋糕,甚至可能比生日蛋糕更可贵。我也应该祝王小亮生日快乐呀!

  点评:本文想象丰富而精彩,你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孩子。特别是对老师背过身时的细节写得很好,95分。

  3、杨丽群

  在不知不觉中,老师已热泪盈眶了。虽然正值寒冷的初春,可是在老师的心目中,这一刻是最温暖的时候了。当老师从传达室老汉手中接过那包还带着体温的糖交给王小亮后,好象明白了什么。因为那包奶糖是王小亮最爱吃的、由他亲生母亲作为八岁生日礼物送的。王小亮是那样的开心,并把糖分给了同学们吃,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份幸福与快乐。想到这儿,老师的脸上不由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因为老师相信:生活中再没有什么困难与挫折能够将这个坚强的孩子打倒,美好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向王小亮走来……

  点评:能把老师前后的神情与心理活动描述得十分形象,富有变化,你真算得上一位出色的导演。100分。

  4、胡艳

  因为知道小亮的身世,所以一想到小亮的遭遇那么可怜,老师的心理就非常难过,不知道自己能为他做点什么,于是老师在悄悄转身离开时眼里闪出了泪花。回到家里,老师吃了一颗小亮给的糖,她仿佛尝到了小亮在生活中的种种艰难,然后她把另外四颗糖放到一个精美的盒子里珍藏起来,因为这四颗糖里面包含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她想用这种方式为小亮祈祷,祈求命运将小亮的痛苦与悲伤封存起来,让小亮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开心。

  点评:你的想象合情合理,充满了爱心,老师真为你的行为感到高兴与自豪。90分。

  5、王田

  老师了解王小亮的家庭情况,所以非常同情他,并为他的坚强所感动。因为王小亮的内心受到过伤害,而且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还可以站起来,面对不完整的家、缺少母爱与父爱的家、随时会遭受刁难的家,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并不相称的勇敢与坦然,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并愿意将自己难得的幸福分给大家。同时,老师更为那位伟大的母亲所震憾,她来得那么及时,让王小亮感到母爱一直都存在。所以,老师悄悄背过身,流下了真挚的泪水。

  点评:本文不仅看到了小亮所受到的伤害,而且还发现小亮身上所具有的坚强的特色,将文章写得很有深度。100分。

  6、宋宗凯

  老师面对这感人的场面,也许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有点触景伤情,想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可能没有王小亮的妈妈那样深厚。由于要照顾班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她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教育这项工作本来就是很辛苦的、需要放弃很多东西的,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理解她。

  点评:这是一种既合理又合情的猜想,独辟蹊径,很好。90分。

  7、程凯佳

  教师悄悄地转过身,手中拿着奶糖,双手颤抖着。虽然只有五颗,但饱含着多么伟大而深厚的母爱。老师觉得王小亮非常可怜,可怜的是小亮只有在生日之际才能品尝到自己最喜欢的奶糖;可怜的是小这仅仅八岁便包下繁重的家务活。尽管他在家如此勤快,学习也非常刻苦,但她还要被爸爸和后妈虐待,遭受许多孩子没有遇见甚至连想都没想过的困难与打击,在他的成长中缺少太多的亲情,想到这老师禁不住黯然泪下……

  点评:本文能结合王小亮的实际遭遇对老师的心理进行描述,很好。90分,如果能再对王小亮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行为与老师的心理联系起来就更深刻了。

  8、曾杨

  老师拿着小亮

  三、第一单元小作文讲评设计

  1、教师边读边讲析5篇优秀作品(在一班讲评时读前五篇,其中胡艳、王田两位同学的作文由她们自己读,意在给一次机会,让其获得更多的成功,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四班讲评时读第六至第十篇,其中宋宗凯的请他自己、秦越两名同学朗读,目的同上)

  讲析的要点——独特的想象、优美的词句、典型的细节描写、丰富的情感与鲜明的对比;老师读的是修改稿,两个班各五篇,同时,老师还跳读几篇原稿,让学生在比较理解本次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才能合情合理而且不脱离原文(典型的例子有朱宇的文章。老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朱宇的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放在原文中则不太合理,所以尽管他写作得了90分,可其文章却不能算合题。

  2、师小结,本次写作的内容:

  教师                         王小亮

  同情                       家庭、生活现状

  微笑                       与他人分享快乐

  自豪、佩服                 表现出的坚强

  其他                       相应的语言、行为、心理

  3、请同学在听完讲评后,根据自己原有的思路修改文章,老师当众进行个别辅导与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当处理。

  4、将优秀学生作品印发学生,让大家取长补短,同时,送一份给《铁中》校刊。

  反思:

  1、布置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写作水平与兴趣爱好,尤其是“兴趣爱好”十分重要,因为往往是这个原因决定了学生是否想写、是否能写出自己心中真实感受的关键。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七年级上册设计“续写零点八的故事”时已经深有体会,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坚持和改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2、为了配合此次讲评,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有意识地安排同学们用“奇观、酣然入梦、澎湃” 造句,既可以把三个词语合在一起造一个长句,也可以分开各造一个短句。这样,学生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与实际的体会。同时,老师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杨丽群同学文中的一个句子(见前文该同学作品中用红色字体标明的句子)等。

  作者邮箱: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在第一次与新教材接触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反思: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在排演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谁,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3.作文评改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因为教师面对几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时间内都给予恰到好处的承认是困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小组合作。

  反思:在批改和讲评这一关键环节上,我充分相信同学。分小组轮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动前,将作文互批的宏观要求告诉给学生。活动中,精批三分之一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为讲评作准备,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面批。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学生为主评人开展评讲活动。教师在中间对讲评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被评作品进行适时、适量的二次评价,沟通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课型不仅改变了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定势心理,而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把修改讲评的过程变为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8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9

  说课来源于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现在已发展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语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一、说教材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表达交流中的一篇作文训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写人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至关重要。

  二、说学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几种基本写作手法,在上一次课《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的记叙文》的记叙文写作中,也穿插了刻画园丁形象特征的练习,因此,对于写人,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基础及素质都不尽人意。学生在描写美女的时候,都会说是“樱桃小嘴,柳叶眉,曼妙的身姿”。在他们的笔下,美女都是一个样,毫无个性所言。所以在高一记叙文训练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的个性,通过讨论交流,协助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布置任务讲练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展示习作,导入课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习作,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来导入课堂学习内容;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课本中最具个性的人物,由学生分析出描写方法 。

  3各个击破,解决重点。

  首先是如见其人,分析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分析中,着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经典的肖像描写片段,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肖像描写,然后是如闻其声,分析语言描写。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语言描写片段,师生一起品味片段,归纳出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个性,应该紧扣人物的哪些方面?第三分析动作描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片段,突出一些动词运用进行,再通过两个学生上台完成老师所说的任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发现其性格,并进行片段训练,描写其中一生的动作。

  4,讲练结合,布置作业。请以“校园里的——(人)”为题,写一个片段。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加大了的课堂的容量,也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如何进行人物描写。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索意识 。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我总觉得在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过分重视多媒体,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就感觉在看热闹一样,一下课,我就有点担心学生在课堂中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我应该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反思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教学反思二】

  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供大家参考、指点。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 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 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 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12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苏教版《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设计

放飞心灵 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苏教版《晚上的“太阳”》教学设计

苏教版《虎门销烟》教学谈

苏教版《娃哈哈》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第五单元学会读书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教版《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从哪里来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