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论语》六则

微信扫码分享

《论语》六则(精选13篇)

《论语》六则 篇1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六则 篇2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为政》)

  子贡③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③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子曰:“吾尝③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论语》六则 篇3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六则 篇4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

  一、 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 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 作业 :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

  一、 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 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 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 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 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 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

  [1]

《论语》六则 篇5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 1 2 3 页  

《论语》六则 篇6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六则 篇7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子②曰: “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

  曾子⑦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⑾乎?传⑿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⒀,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⒁,思而不学则殆⒂。”(《为政》)

  子曰:“由⒃,诲女⒄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⒅。”(《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⒇,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1)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①〔《论(lún)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 551椙?/FONT>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④〔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 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

  ⑧[吾]人称代词,我。

  ⑨[日]每天。

  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⑾〔信〕真诚,诚实。

  ⑿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⒀〔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⒁〔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⒂〔殆〕疑惑,有害。

  ⒃[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

  ⒄[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⒅[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⒆[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齐,相同。

  ⒇[弘毅]强毅。

  (21) [凋]凋谢。

  (22) [齐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研讨与练习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论语》六则 篇8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六则 篇9

  教学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3

  子曰教学难点 :目标3

  子曰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子曰教学过程 :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 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子曰[说课精要]

  子曰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第二课时

  子曰教学目的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六、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七、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八、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子曰[说课精要]

  子曰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六则 篇10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六则 篇11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要点难点

  一、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二、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写作背景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段落大意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

  第五则,讲治学态度,为人师的条件。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主题思想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写作特点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六则中,五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四则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作业 练习

  一、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是以/谓之“文”也。

  ( )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温习旧知识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了解新的知识。第二种理解是什么?你试着说说看。

  三、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读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笔记本上。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 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 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温习可以对旧知识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3.    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论语》六则 篇12

  【教学目标 】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举例

  反面:贪官污吏腐败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贪污六百多万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正面:曾子家境很穷困,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清汤寡水,常吃不饱肚子,齐国曾聘他为相,因不合道义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间耕种,鲁君听说后便派人前往要赐给曾子一个城邑,说:“请用这块地方的收入修饰你的衣着吧,别太寒酸了。”曾子认为自己不能无功受禄,推脱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一类人,无时无刻不离开“仁德”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六则 篇13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课后心得:

《论语》六则相关文章: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十四

《论语》读后感与践行三年级作文10篇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五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十四

初一《论语》优秀学生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800字作文10篇

读《论语》有感2500字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十二

《论语》七则 李金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语》六则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