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微信扫码分享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精选14篇)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1

  学习要点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1918--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

  (3)1924年--1925年,作11篇小说,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4)1934年--1935年,连编写了5篇从历史和神话传说中取材的小说,与20年代所写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等3篇小说合辑为《故事新编》。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话,那么《呐喊》、《彷徨》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正如有学者评价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二.课文学法提示:

  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四要素。一般来讲,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重点,然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小说所运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进一步地分析环境、情节和人物的重要媒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借助对语言的深思细研去加深我们对小说所表现的环境、描述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的了解。

  (一)可以借助简要复述的方式检查自己对情节的把握是否准确

  本文使用的是倒叙的方法,每一部分都用隔行分段的方式做出明确的界分。而且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中通过环境的描写达成了呼应的关系。这一点同学不难看出。但在表述时还需要关注用语的准确及尽量多地传达文中信息。

  比如:第一部分,如果同学说是"作者重回故乡,在河边遇到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就欠准确。因为文中的"我"并不就是作者,可以说"我"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人,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作者在文中着意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既有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比如对祥林嫂拥有鲁镇的人所没有的同情),又有与作者不同之处。对于鲁镇,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作者是高于"我"的。

  再如:第二部分的复述,如果说"祥林嫂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来到"的表述就不如"逃到"具备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更丰富的信息量。

  (二)对有关联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不脱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人物,并体会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入,对社会剖析的深刻。

  比如:在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有这样几个可以研讨的细节:

  (1)对祥林嫂的称呼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述?说明什么?

  [提示]文中三次提到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

  第一次来鲁镇时,对新寡的她,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在她第二次丧夫,后又丧子,重回鲁镇后文中说"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在四叔家不许祥林嫂动祭祀器具的描写之后,文中还有一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第一次的称呼更多的是把祥林嫂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即使丈夫已经死了,也还是他的附属品。后文不是还进一步地说"没问她姓什么,…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一细节让人形象地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毫无独立地位可言的。

  第二次的交代据说是作者在编辑《彷徨》时特意加进去的,而且是一句话单列一段,可见作者的用意深刻。在这里"大家"是有具体所指的,并不是镇上的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文对镇上的人的特别交代)。根据上下文,可知"大家"指的是鲁四老爷家。此时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虽然贺老六已死,按"出嫁从夫"推论,应该叫她"贺六嫂"为什么鲁四老爷家却"仍然"叫她祥林嫂呢,可见对于祥林嫂的改嫁,鲁四老爷认为是"败坏风俗"的,这种人是"不干不净"的。

  "镇上的人们"的叫法,一方面说明镇上的人对祥林嫂改嫁的鄙薄嘲讽态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鲁四老爷在镇上的权威。从中可窥见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之一斑。

  (2)对于祥林嫂的改嫁,人们的不同态度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四婶、卫婆子、村里的人、小叔子、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反映,从祥林嫂的反抗来谈。

  重点分析:

  ①四婶"阿呀,这样的婆婆!……这样"所指的是婆婆居然逼媳妇改嫁来破坏自己家的声誉这种做法。

  ②村里人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言语之中包含着对祥林嫂以死抗拒再嫁的行为的赞赏。

  ③柳妈是一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认为祥林嫂当时应该"索性撞个死"。

  ④祥林嫂自己也在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名节,认为改嫁是不光彩的事。

  (3)关于"阿毛的故事"及周围人的反映(祥林嫂的两次讲述的重复有何作用?为什么说"这故事倒颇有效"?老女人们是否对祥林嫂有深切的同情?)

  (4)关于祥林嫂与"我"的河边的问答(怎么理解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疑惑")

  (5)关于祥林嫂的死与周围人的反映(鲁四老爷、短工和我的不同反应)

  (6)关于祥林嫂与"祝福"的关系。(从情节的梳理上有五次提到不同时间的"祝福"时的祥林嫂)

  上面所涉及的问题更多的还只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分析,就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问题。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点实在很多。比如鲁四老爷、我、柳妈、甚至四婶的形象都有可揣摩之处。还有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等等。

  对一篇小说的解读绝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何况是鲁迅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尤其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期在每次的阅读中都有新的发现。只要在自己原先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就有收获,发现越多收获越多。不是吗?

  能力训练: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瓦楞(léng) 间(jiàn)或 驯(xùn)熟 少不更(gēng)事

  B.胆怯(qiè) 正(zhēng)月 渣滓(zǐ) 瘦削(xuē)不堪

  C.谬(miù)种 暂(zàn)时 蹙(cù)缩 牲醴(lǐ)

  D.形骸(hài) 两颊(xiá) 炮(páo)烙 歆(xīn)享

  2.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字的一项:

  A.走头无路 忌讳 笼照 蹒跚

  B.逍遥自在 沸反盈天 大诋 诡秘

  C.安份耐劳 咀嚼赏鉴 宽恕 仰仗

  D.心气和平 百无聊赖 寂莫 寒暄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4."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在这里"所料的事"是什么?

  5."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是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为什么我能由"惊惶"而变得"轻松"?

  答案:

  1.D(骸hái 颊jiá) 2.A(A投 罩 B抵 C分 D寞)

  3.C

  4.祥林嫂会死去

  5.我的惊惶是缘于祥林嫂的死,说明"我"对祥林嫂还有一些关心,但"我"的不定更多的是怕我的回答会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而现在当祥林嫂真的死了时,我发现因为其实"我"早料到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结果,不管"我"给予她怎样的回答,她都注定会死的,别人的淡然也使"我"拥有了一丝坦然。其实这种描写是在表现即使像"我"这样的新青年,也是有冷漠的一面的。

  小议《祝福》中的外貌描写

  李 倩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下层劳动妇女。文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不多,文字也颇为平淡,初读并不以为如何;然而倘静下心来,静静体味一下那平而又略有些拗口的句子,便不由暗暗称赞起作家构思之"巧"!

  且看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白描:

  先是初次来鲁家;二次是再到鲁家;三次是祝福之夜将死之前。

  其中,第一、二次描写情形颇为相近。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白",然而不同的却是祥林嫂"双颊上的红"!通过衣着、面色,我们首先了解到了祥林嫂的身份、地位以及她生活的辛劳。之后,在阅读完祥林嫂二次归来的故事后,我们便逐渐懂得了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外貌及她"双颊上的红"的消失,这唯一的一点儿变化--就是这仅仅的一点儿变化,暗示了我们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巨变,以及这些惨变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在《祝福》以后,巴金在《家》这部小说中也曾用过类似的双对比方式描写梅的外貌。这里所说的双对比是过去与现在,不变与变的双对比,这样写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暗示情节。

  到了第三次外貌描写,作者几乎运用了纯白描的方式,一点一点勾画出将死之人的辛酸。且看"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与潦倒,还告诉了我们她早年的悲哀早已消尽--不是时间冲淡了一切,而是因为过多的悲哀已经使我们的主人公麻木,甚至淡然。看这部分的外貌描写,很容易使我想到《故乡》中成年的闰土,他们同样拥有一张"木刻似的脸",同样为生活辛劳,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只是祥林嫂比闰土更惨罢了!

  鲁迅的文章是激进的,鲁迅的悲哀是深沉的。这深沉的痛楚,一点一滴都裹在他那"无情"的文字下面,裹在那近乎白描的描写当中。

  [评语]

  本文抓住了《祝福》中祥林嫂外貌描写的细微变化,在分析中注入了读者细心的体会及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本文作者的分析并不局限在一篇作品中,而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积累,使分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2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  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3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5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对青春有更全面的把握,懂得珍惜青春,从而提升到精神上的追求,并乐于为青春付出,拼搏。

  2.能力。学会把自己的感受写成精炼的语言,制作青春箴言,学会评价别人,学会赞美别人的技巧。

  3.知识。青春有多种含义,但本质是智慧拼搏意志。青春需要我们珍惜,更需要我们付出。

  二.教学重点:解读青春的多种含义,升华青春,真正地把握青春。

  教学难点:青春不由年龄决定,拥有青春的体验,并不意味着拥有真正的青春,拥有并保持青春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和别人相比,我们拥有着青春就是最幸福的。

  三.教学过程:

  1.想像青春。通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从各个角度讨论认识青春的含义。同时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或本质的东西。结论: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意志。青春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2.解读青春。把青春的含义用字母的形式续写,通过讨论知道了青春时代有多种含义:需要充满希望,需要运动拼搏,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需要不断进取,需要友谊,需要尊重┅┅

  3.珍惜青春,感受青春的幸福。

  1)采访父母,分享父母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感受自己正拥有的幸福。

  2)同时搜集父母对我们的青春寄语和希望。

  4.寄语青春,升华青春。

  1)搜集名人的青春箴言,并交流。

  2)教师的青春寄语,放录音,谈感受。

  3)本人自己创作的青春寄语,送给同学,包含对青春的理解,感悟,希望,努力┅┅

  5.共唱青春歌曲,共度欢快的青春节拍。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6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7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8

  教学目标 :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9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⑴ 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⑵ 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⑶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⑷ 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10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11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家鲁迅的祝福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12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13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⑴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⑵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⑵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3、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⑴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⑵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⑶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板书设计〗

  1、情节特点:倒叙。

  2、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篇14

  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

  2、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3、了解作家当时的处境及思想。

  教学设想:1、本文知识点较多,宜采用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法。

  2、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本文的情节结构

  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主体安排结构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在什么地方?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叙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不让沾祭品)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见课文)。

  二、分析第一部分“祝福”气氛的描写及其作用

  提问:作者对年终祝福的气氛是褒还是贬?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加以说明。

  明确:是厌恶、贬抑这种气氛的。(语句见课文)

  三、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

  提问: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揭示他的性格的?

  明确:1、直接描写

  ⑴身份:老监生

  ⑵思想:讲理学 ,大骂新党

  ⑴中堂:     “寿”字

  ⑵对联:只剩一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⑶书籍:凌乱,残缺,陈旧(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鲁四老爷,是一个面目可憎,思想顽固,非常虚伪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

  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对革新;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厌恶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分析祥林嫂肖像描写的作用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和“先前”对比,突出受遭遇之惨。

  五、分析“我”的几段心理描写及作用

  1、自我解剖    “我”的形象:“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的提问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辞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无力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针贬时弊:通过“我”的议论,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六、分析祥林嫂死后的反映

  1、鲁四老爷:咒骂“谬种”——冷酷无情

  2、“我”:不安——惊惶——轻松——内疚——悲愤:同情、激愤

  3、短工:“简捷地说”“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七、小结

  提问: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反衬祥林嫂死的悲凉。

  2、引出主要人物鲁四老爷和祥林嫂。

  3、以“我”对鲁四老爷作出评价。

  4、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八、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

  2、提问:祥林嫂初到鲁家,鲁四老爷和四婶是何态度?

  明确:鲁四老爷——皱眉,讨厌

  四婶————决定试工,雇佣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态度如何?“可恶”“然而”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抢人的方式可恶;后一次是说卫老婆子可恶。前一次“然而”是说祥林嫂被抢回去又是理所应当的;后一次然而是说要再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二、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快速默读

  2、提问:为什么只要四婶也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见课文。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妇女无地位,只能任人摆布。

  提问:从改嫁后嫁后的生活看,贺老六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民。

  三、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对祥林嫂的迫害?

  明确:婆婆等人把她抢回去卖掉,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践踏,根子在封建剥削制度,在于封建礼教。旧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礼教所给予的对妇女的人身支配权,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指名朗读“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要求画出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

  提问:四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再次雇佣祥林婶的?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明确:在对雇佣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况下雇佣的。鲁四老爷勉强收留了,但他又告诫四婶:“虽然……但是……否则……”这番话说明他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他的本质。

  二、指名朗读或教师范读“四叔家里……烦厌得头疼”。注意读出四婶的慌乱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启发学生认识这两件事对祥林嫂是个极大的精神刺激。

  三、学生快速默读“我真傻……捐了门槛了”

  讲析祥林嫂重返鲁镇后受到的社会压力和柳妈发对祥林嫂的影响。

  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却是社会的冷遇。两个由“但”字领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还妄想……”)写出了人们对她的鄙薄态度。对于她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弄她。小说写出了社会的无情压力,也就是揭示了旧社会黑暗统治造成了群众之间的隔漠。(可联系契诃夫的《苦恼》)

  柳妈是个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还用这一套来残害祥林嫂。她的一番话,使祥林嫂受到进一步打击。

  四、分析文章的高潮段

  提问:使祥林嫂陷入绝望境地的致命打击是什么?(指名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忘却了去淘米。”)

  明确:祥林嫂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已经赎了罪,特地告诉了四婶。但是,祭祖时四婶仍不让她沾手。这使她感到绝望。四婶的大声断喝,使她即刻缩手、变色、失神,造成她精神上的变化非常之大。(作者这里描写她的变化,接连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是……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这就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陷入绝望后精神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她心灵深处的严重创伤。)

  五、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尤其是写眼睛处,并作出比较。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分析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人物肖像的变化和对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几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推上死路的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国传统戏剧也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的说法。鲁迅在小说中,就着意画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鲁家时,“顺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朴实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是心灵饱受创伤的结果。听了柳妈讲故事后,第二天两眼上“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婶大声断喝后,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后沦为乞丐后,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间或一轮”才表示她是个活物。这一系列的描写,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历程,又是对黑暗社会、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它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当然,除画眼睛外,作者描写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初到鲁家时   再到鲁家时      沦为乞丐后

  服饰

  用物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一个圆篮,一个小铺盖。头上仍扎着白头绳,…… 竹篮,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开了裂。

  面貌

  外形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脸色青黄,两颊上消失了血色。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

  眼睛     

  只是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瞪着眼,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二、讲析第五部分

  这一段是结尾,由回想转入现实,由过去回到现在。开头写“给……爆竹声惊醒”,起过度作用,同时点明时间的推移,与第一段结尾处转入回想互为呼应。这段写祝福景象,也是与第一段相互呼应的,但写法不同,前面处处是实写,这里却只要爆竹声是实写的。这样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觉得天地圣众……”),作者用反语进行讽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愤沉郁的笔触画出了贫富对立的图景:神明只赐福给富人,而穷人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

  三、讨论小说命题的深刻含义

  提问: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由于胜利嫂是政治祝福声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时刻,并以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二是祝福这种封建习俗正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于这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三是用祝福来对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穷人的不幸基础之上的。可见,作者多次描写祝福,并把作品取名为“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四、归纳人物形象

  1、祥林嫂——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一生屡遭打击,虽也有反抗,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她的死,是对吃人的黑暗社会的无声的抗议。

  2、鲁四老爷——顽固、自私、懒散虚伪。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礼教、迫害祥林嫂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

  3、“我”——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对鲁四老爷和鲁镇的恶浊环境十分不满,反对封建主义,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软弱性,无力帮助祥林嫂找到一条解放的道路,只能悲愤地离去。“我”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是结构全篇的线索性人物。

  五、处理课后练习

  六、布置作业:作文    祥林嫂小传

  要求:1、改倒叙为顺叙。2、改为第三人称叙述。3、不能任意增删情节(可把文中间接叙述改为直接描写)。

  教学后记:

  以往写作的毛病:1、未遵守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开头未交代人物的姓氏、籍贯。

  2、太拘泥于原文,对原文未作恰当地取舍。(有的只是改变了原文的写作顺序,未删去不必要的内容;有的把鲁四老爷书房陈设、与“我”的对话也写上了;有的未作合理地补充,如祥林嫂从婆家逃出的原因等。3、写得太简单。有的只是简单列出了祥林嫂的生平事迹,像篇“大事记”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和练习

鲁迅作品《祝福》的观后感800字

《祝福》读书笔记300字精选范文5篇

语文课文《祝福》读后感800字

《祝福》教案优秀4篇

《祝福》教案【优秀10篇】

有关《祝福》鲁迅观后感800字

《祝福》三人教教案

读《祝福》有感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