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乡愁》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乡愁》教案(通用12篇)

《乡愁》教案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国台湾,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 篇2

  《乡愁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中国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小组讨论〗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小组讨论〗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五、拓展迁移

  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六、想象练习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乡愁》教案 篇3

  赏《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中国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乡愁》教案 篇4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使教育工作者们对原有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编写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的反思

  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乡愁》教案 篇5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 的结构、 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

  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

  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

  二、诵读乡愁

  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 语速舒缓)

  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

  三、解读乡愁

  (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

  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

  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

  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

  四、拓展训练

  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

  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家愁

  乡 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愁 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 国愁

  托物 寄情

《乡愁》反思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教案 篇7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⑵ 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2、能力培养点:

  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⑵ 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⑶ 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国台湾,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 研习新课

  1、听读,整体感知:

  ⑴ 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⑵ 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⑶ 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2、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⑵ 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⑶ 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⑴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⑵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⑶ 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4、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5、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⑴ “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⑵ 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6、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⑴ 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⑵ 课堂小结: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 篇8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  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投影展示板书。

  2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乡愁》教案 篇9

  语文阅读是一门考验阅读能力的知识考点,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乡愁》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阅读题目:

  1、这首诗是按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A、急速、悲壮B、欢快、幸福C、缓慢、忧伤

  阅读答案:

  1、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而现在

  2、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母亲、新娘的思念和渴望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3、c根据题目顾名思义思乡应该缓慢一些。

《乡愁》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之美;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乐。(创设情境,教师以饱满的激情介绍这首曲的作词人)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中国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祖国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2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他是谁?──中国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我们在倾听的这首歌曲就是根据他的《乡愁》谱曲改编而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诵读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

  形式方面:形象、整齐。

  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

  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中国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

  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表示形象的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 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动画展示音乐响起,全班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1、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两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⑴ 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看看哪一处最美?

  ⑵ 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试作评析。

  学生畅所欲言并美读相应的诗句。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

  如:

  ⑴ 美在意象。诗人精心撷取和提炼意象,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可感的具体对象,把四个人生阶段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达出来: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   ↓  ↓  ↓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⑵ 美在情感。主题逐步深化升华。第四节“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达的不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板书:个人 国家

  2、根据大屏幕提示背诵: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_______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四、拓展迁移

  1、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形象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可能有以下诗句,如:

  ⑴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⑶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空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2、说说“我”对乡愁的感悟。

  在刚才的品味中,诗人、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愁”更可感。请学生们选取一物象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乡愁是……”这一句式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音乐响起,充满乡思的秋夜画面出现──)

  教师举例:乡愁是绵绵的长城,岁月绵绵,情也绵绵。

  参考示例:

  乡愁是一弯如钩的残月,

  乡愁是故乡的小溪,永远流淌在心头。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说明:学生只要能用恰当的物象表示乡愁即可,长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将这些句子优化,连缀成篇)

  五、延伸练习

  阅读于右任的《望大陆》,试品味两首乡愁诗的异同。

  望大陆

  于右任(1879~196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位诗人经历相似,都用诗歌阐述了一种浓浓的乡愁,都表达了一种叫做“爱国”的哲学。

  不同点:余诗把自己富于力度的情感倾注于新奇的意象之中,蕴藉含蓄;于诗则直抒胸臆。《乡愁》语言简练,虽运用口语,但意味深长,各个诗节形式整齐,全诗结构匀称,节奏明快。尤其叠词的反复运用,造成一种徐缓、悠远而又沉郁的情调。《望大陆》各句“顿数”较少,诗句短促,具有急骤、昂奋、“慨而慷”的激愤。

  〖相关链接〗

  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因眷恋大陆家乡,于去世前病中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2003年3月18日就任总理后,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及中国台湾问题时,就提及并朗诵了这首诗。并评价为“这是多么震憾中华民族的诗句”。

  【板书设计】

《乡愁》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模式及方法】

  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诵读法、启法式点拨、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借助画面及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思乡曲》让学生进入思乡情境,并谈谈思乡感受,再过渡到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们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他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国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教读

  诗歌欣赏三部曲: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第一部:朗诵吟咏

  我们都知道,朗读是品味诗歌语言的钥匙,我们只有对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学生初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听朗读:

  (媒体播放 flash 示范朗读)

  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学生试读,体味每一节的感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

  第二节:增加遗憾的语气。

  第三节: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节:表现而今的惆怅。

  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第二部: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思考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

  家愁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

  国愁

  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小结: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式“乡愁是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教师小结学生练习并举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课文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第三部:想象练习

  想象或联想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请同学们模仿《乡愁》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词语任选一个词语,做一些想象练习。

  思念 记忆 童年

  学生讨论交流后,配乐朗读自己的创作。

  教师小结并展示舒婷的诗歌──《思念》(见课件)

  请同学配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就让《故乡的云》捎去我们对台湾同胞、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媒体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乡愁》教案 篇12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  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投影展示板书。

  2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乡愁》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九下

《乡愁》教学案例

根据余光中的《乡愁》改写

《乡愁》教案

《乡愁》原文及阅读答案【优秀4篇】

《乡愁》全诗赏析【优秀8篇】

仿写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作文1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范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乡愁》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