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花未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花未眠》教案(通用16篇)

《花未眠》教案 篇1

  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 李莉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明确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提高审美能力

  2、挖掘语言,理解作者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执著追求

  二、重难点

  了解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概括事实、归纳主旨的能力,揣摩重点语句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 《背影》

  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二)提问: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乐,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乐曲?

  学生:轻柔、哀伤的音乐

  提问:依据是什么/

  学生:(1)课文中写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根据作者的身世——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

  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请听音乐朗诵课文(点名三位同学朗诵)

  (四)、查字典正音、确定字词意思

  壁龛(kān) 邂逅(xiè hòu ) 陶冶(táo yě) 迥 (jiǒng) 然 拜谒(bài yè)

  不可思议 大吃一惊 难能可贵 不由自主 迥然不同

  (五)、请快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要想发现美就要认真观察自然,要创造美就要师法自然。

  提问:我们说这是一篇说理散文,阐述了审美的问题,那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思考的?

  明确:(1)清晨发现海棠花未眠 (学生大多只想到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要点拨)

  (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这在文中起到为下文张本并统率全篇的作用。

  “常常”说明“我”是善于思考的人;“不可思议”说明我思考的都是常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微不足道”说明思考的都是细小、常人容易忽视的问题。表明作者属于以小见大,能从细微处看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这些都是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有了这一句,下文写自己的发现、感悟和联想、想象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六)、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例阐述审美这个问题,那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审美能力呢?

  学生总结并适当地做补充:“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即美是不能刻意追求的,但一定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美是独处所得”。

  请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事例展开讨论,分析它的作用

  1、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的话

  说明:①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②艺术家对美的执著追求,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的精神

  2、将玛伊约尔与罗丹的雕像作比较

  说明: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们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美。

  3、我的小狗与宗达的画

  说明:对宗达写实精神的高度赞扬

  4、难句解析:

  (1)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这句话是说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往往只重视欣赏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只注意从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吸取养料,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中吸取养分,他们“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或者“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从下文作者联想到“罗丹和玛伊约尔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妙造自然等,都在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就得以生活为师,以大自然为师,让自然风物的灵光,透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融合物我“忘我之境”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心理与自然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交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与自然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六)、听音乐,反复阅读倒数第3段,根据文中描述,结合生活体验,并发挥想象,用文字或画笔描绘你心中的日本京都晚霞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作者邮箱:

  [1]

《花未眠》教案 篇2

  刘星河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 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发现花未眠 ,我大吃一惊。(引子)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慨)

  美是邂逅所得,间亲近所得。(收获)

  我们仔佃观察画中的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感慨)

  举例:李迪、钱舜举等的仔佃观察创作的作品,能让人领略自然的美;

  肯定宗达的作品能给人共鸣。

  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云彩与作者观察黄昏达到共鸣。

  自然总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总结: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三)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 ,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1]

《花未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准备:

  1、 让学生了解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老师选摘印发

  瑞典科学院安德斯o奥斯特林授予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 

  2、 把作文课作业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制作成图文并貌的小报,初步激发学生捕捉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兴趣和灵感。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投影"富士山与樱花"风景画,同时播放日本音乐,课前营造审美氛围。) 

  1、引出川端康成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世界的东方,有一双慧眼关注着生活,努力地寻找美。他是谁?他就是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展示作者人像,1899--1972)

  2、引出主要作品和小说散文的风格

  他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作品纤巧细腻,充满诗意;但孤独的成长历程构成了他的作品有一种淡淡的伤怨。 

  (接着投影川端康成的主要小说作品,并在《雪国》下慢出其开头一句的名句。)

  他的作品都"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和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其中小说《雪国》的开头一句:"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已成为日本文学中的名句。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花未眠》。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和主旨

  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通过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美,引起了对美的感悟,还讲了自己的一些审美体验。

  (投影板书"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和下文的段落层次"3-5,6-11")

  (一) 速读思考:(随即投影两个问题,配上灿烂的海棠花图)

  1、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2、作者又是从哪些审美体验来进一步强化这些感悟?

  (二) 一边与学生交流以上问题,一边理清思路和主旨(同步投影要点)

  1、 作者由此感悟到:(特别是哲理性、议论性的语句)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挺时尚的词"眼睛旅行"。看,窗外有花草树;你们周围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亲切的老师,前面是同窗好友可爱的背影;远方的天空,还有飞翔的小鸟、多姿的云霞……。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在他的空中楼阁也感受到了大自然中说不尽的美。

  自然的美无论空间、时间、外在的、内在的都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感受范围、感受能力有限的,作者努力发现、感悟美,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美呢?川端康成是这样说的。(引出下面的感悟)

  (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随意展示出来,让人们轻易就能获得,但也并非苦苦追求

  也不能获得。(解释"邂逅":偶然发现,不期而遇。)它存在于一种机遇,一种接触,

  一种心灵感应和一种顿悟;没有特定的背景,没有特定的感悟,美就不复存在。所以,

  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亲近事物的热情,有努力提高审美能力的激情。

  顺便点拨(尽量要快和通俗易懂,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语言):

  A、作者在第4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可从人对美的感受力角度理解。这是为了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B、"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结合作者淡淡伤怨的风格和苏轼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提示:这种"哀伤"不仅来自海棠花本身,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情怀。

  "花未眠"不是永恒的,不能永远留住这特定的美,作者为它的容易凋谢感伤。

  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你说海棠可怜吗?

  现在,作者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来是快乐的,但作者却很感伤,大概是由于本是众所周知的事,而自己偏偏才知道。另外,作者似乎觉得除了"花未眠"的美以外,还有更多的美未发现,于是也会产生哀伤之情。

  所以,下文作者感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C、"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这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说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提示:一朵小小的花也能活得这么美,我们人呢?

  我们活在世上为了什么?求真、求善,还有?(求美。)

  我们活下去,仅仅能发现一朵花的美吗?(当然不是。)

  为了寻找更多花的美,我们有必要--活下去,不断发现美、感悟美。

  (结合毛泽东《卜算子o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不起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两朵花、三朵花,甚至更多不仅限于花的美。"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啊!

  所以,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尽管知道"人感受美的能力有限",但不甘示弱,努力地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

  投影整体板书:

      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

  对美的感悟(3--5段) 

                  自然美无限 感受力有限 

                  邂逅 亲近 反复陶冶

            自身的审美体验(6--11段)  

  2、 的确,任何一件细小东西或易错过的景致都可能"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

  作者用自身体验来印证第3--5段他对美的感悟。

  (1)让学生说说:作者讲了哪些审美体验?(投影板书:自身的审美体验(6-11))

  例如凝视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古人皆由插花而悟道"--川端康成)、观赏墙上挂着的名画家描绘的一幅花的画(当然"不仅限于花")。雕刻作品,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发的联想,发现岚山的美等方面不断强化作者的这种发现美的机缘。

  作者的这种感悟力、这种审美的观察力,令人叹服。

  (2)(展示图片:画中花和插花图、罗丹《女人的手》、长次郎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

  问:其中哪些是自然美、艺术美?两者能相融吗?怎样做到?

  手势、女人的肌肤与小青铜器(罗丹《女人的手》、玛伊约耳《勒达像》)--仔细

  小狗与水墨画(宗达)--逼真

  京都晚霞与长次郎的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呼应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美是邂逅亲近所得,好的艺术品可以提高我们对美的感受力"。

  让学生带着审美的心情朗读第9自然段,体会京都真正黄昏的天空与长次郎的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三者为什么会在作者"心中相互呼应"?

  (展示黄昏景色,配上有点点伤怨的音乐。读时注意画的意境、颜色给人的感觉和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注意一些重复出现的词,如"的确""真正""渗透"。)

  (读后适当描绘一下,从而得出作者的审美体验。

  结合川端康成散文《温泉通信》"观赏旭日和夕阳霞彩的感受"。)

  明确:

  "呼应"--A、文学艺术家很好地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准确表达自然,使作品与日

  本独有的自然景象之间达到了一种"统一",一种"和谐",使欣赏者从艺术

  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让观赏者产生共鸣。这种共同的神韵也是本文作

  者的一种心灵感应。

   B、黄昏的意境与作者作品的淡淡伤怨一致。

  所以说自然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

  (投影板书)

  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

  对美的感悟(3--5段) 

        自然美无限 感受力有限 

        邂逅 亲近 反复陶冶

  自身的审美体验(6--11段)

      自然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

  写第9段的作用--希望人们用心观察生活,特别要用心观察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不

  断发现美。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10段中感叹性的语句"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再次体味川端康成邂逅亲近美的欣喜之情。

  (展示岚山美景图,配上具有日本风情的悠扬旋律。)

  四、迁移训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川端康成喜欢看晚霞,我却喜欢看晨曦。说起晨曦之景,我想跟同学们分享我珍藏的一份创作。

  1、 展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佳作和涉及到的图(《初o希望》),即堂采访学生的感受,再次说明美是邂逅亲近所得,美就在我们身边。 

                            初·希望      高一(10)班 柯妍

                    曦日缓缓,脉流款款,晨雾轻纱绕千婉。

                    嫩叶乍醒,屋檐朦胧,似隐若现山万重。

                    板石指路,人影渐无,路在前方去何从?

  近处的石块延绵地伸向远方,

  远方的河流脉脉地淌着近来;

  高大的树柯装饰着天空,

  在空中添上几笔刚劲;

  娇小的背影点缀着大地,

  给河畔增加几分浪漫;

  河面上浮起的薄雾,

  为山堑笼上几重朦胧;

  山堑间升起的晨曦,

  在青雾中渗入几分神秘;

  她是归人,还是过客?

  都不再重要了,

  因为她跃动的背影已成为了

  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2、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设置情境,让学生首先组织一下对美的发现和感悟的发言要点,然后师生交流。

  (播放自然音乐《加勒比海之梦》,制造思考美的氛围,并以此计算发言准备时间。)

  提示:首先点明发现的美来自何处;三言两语描写美在哪里,和对这种美有何启迪。

  注意从小处着眼。

  投影:一片绿叶、一抹夕阳、 一对飞鸿、

  一双明眸、一杯香茗、一段音乐、

  一首歌曲、一篇诗文、一张照片

  ……

  (点拨时可适当联系一两句诗文或自己的亲身感受。)

  3、 老师示范感悟美(展示蓝天碧海图,播放自然音乐《加勒比海之梦》)

  这是我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张图片,虽然不知画中地方所指何处,但那种美久久在

  我心头荡漾,让我遐想联翩:

  看,云游碧水追蓝天,风声笑过拂人脸,流水无痕也无言。风儿撩起了白云,向观赏蓝天的人献上一块大大的蓝宝石;一海澄清的绿水,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翠绿,也勾起了我对清纯洁净、晶莹剔透的九寨沟的深深回忆;更有意思的是,蓝天碧水间"一桥飞架",好一派"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觉,我在画外看风景,可惜桥上无人看天海。我把心中的彼岸交给了和碧水交谈的蓝天,与蓝天和应的碧水。我的天堂,我的思想,全融进了这幅画中。

  以上是老师亲笔写的点点感悟,献丑了。

  五、小结

  黑格尔说得好,"美就是生命"!川端康成用他的实际感受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今天,同学们也举了一些切身的例子,建立了一定的发现美和感悟美的意识。

  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的就是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这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为什么平时这么美的东西却从身边滑过,究竟是为什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展开了下面的思索。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是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逐步投影):

  思考美的机缘(发现存在的美)

  对美的感悟(感受发现的美) 

  自身的审美体验(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的豁达与冲突。虽然人生是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但善于感受和深思的人,对于偶然的巧合,绝不会轻易错过。

  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决不会泯灭。" (在一朵淡黄色花的背景画上投影)

  只要你的心灵不沉睡,你就会发现---"花未眠" !

  六、布置课外扩展阅读(见"印发资料")

  比较马来西亚的朵拉对一朵迟开的花有何不同的感悟?

  七、如果有时间:结合侨乡旅游节,展示第二届有线冲浪杯"侨乡美景"摄影大赛的几 张作品,欣赏摄影家们用他们的慧眼捕捉到的身边的美。

  [1]

《花未眠》教案 篇4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人说鲁迅的文学如青铜器,张爱玲的是细致珠宝,沈从文的如明月流水,亨利·米勒的似香槟开瓶,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呢?有人说如青花素瓦,有人说像磨砂玻璃,透明而又迷蒙。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只觉得素雅恬静。

  二、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发现花未眠”,“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悟的?

  ④作者感悟到的这几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

  ①因为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

  ②作者由此感悟到: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的。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可以彼此融和,相得益彰。

  ③凝视插花,观赏画中花(当然不限于画花的画)。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发的联想,发现岚山的美等方面不断强化作者的这种发现美的机缘。

  ④不是。a、b、c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节)交代作者对美的认识,这种新发现的机缘。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3-5节)具体写作者的感悟。作者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的。”

  第三部分(6-10节)从多角度、多方面审美体验来不断强化作者的感悟。

  第四部分(11节)点题,照应开头。简约的语句包含丰富的意义。

  四、深入揣摩

  1、“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话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3、“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作者在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5、第五节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美(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一句和本节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一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6、第7节“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节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7、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8、作者发现岚山的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

  9、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因为这是“邂逅所得”,作者又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

  以小见大

  花未眠(触发点)                关于生活、审美的哲理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感悟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③艺术美与自然美可以彼此融和,相得益彰。

《花未眠》教案 篇5

  刘星河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 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发现花未眠 ,我大吃一惊。(引子)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慨)

  美是邂逅所得,间亲近所得。(收获)

  我们仔佃观察画中的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感慨)

  举例:李迪、钱舜举等的仔佃观察创作的作品,能让人领略自然的美;

  肯定宗达的作品能给人共鸣。

  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云彩与作者观察黄昏达到共鸣。

  自然总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总结: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三)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 ,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1]

《花未眠》教案 篇6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       川端康成其人与文

  叶渭渠

  (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一两岁上,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六岁上,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少年的川端康成聪颖过人,早早闯入说林书海,广泛地猎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更是爱不释手。他对这部名著虽不甚解其意,只朗读字音,欣赏着文章的优美的抒情调子,但却深深地为其文体和韵律所吸引。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他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种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荡在他的心间。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xx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阪《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 。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现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大学时代,川端康成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为了向既有文坛挑战,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崇》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二)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雪国》描写主人公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

  《伊豆的舞女》《雪国》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始了一条新路。川端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全盘继承传统都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对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积极的艺术探索。他的《伊豆的舞女》就是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力图保持日本文学的传统色彩作了新尝试。而《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雪国》开始,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对人物心理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

  川端康成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含140多篇掌小说),在《在川端康成全集》37卷本中占去了25卷,这些小说,除了《东京人》《生为女人》比较长以外,中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八万至十二三万字内,掌小说短者仅有数百字。川端的小说,不仅数量甚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初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并逐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他的风格虽然还有发展,其作品的色调也有些许改变,或浓或淡,但并没有断层、没有根本变化,他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色是:孤独的主观感情色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等。但是,后期的作品呈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着双重或多重的意识。比如以《名人》《古都》《舞姬》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对传统的执著,作家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作了新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从小说形式来说,以纯文学为主,作为其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中间小说、少男少女小说,以及其他小说形式比如自传体小说、报告小说等。中间小说是介于纯文学与大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式,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的路》《生为女人》《彩虹几度》《青春追忆》《玉响》等,这些中间小说既重视纯文学的艺术性,也注意大众小说的通俗性,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少男少女小说,主要以大中学生为对象,代表作品有《少女的港湾》《花的日记》《学校之花》《美好之旅》《父母的心》《肩扛恩师的灵柩》等,以爱为主旋律,描写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师生情、学友情等,文笔优美、表现细腻、情调悲戚,饱含着青春的纯爱。在川端笔下,一些少男少女的主人公即使是萍水相逢,也以爱相待,表达了纯真的友谊。一篇篇少男少女之作,在青少年读者面前,绘出一幅幅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画卷,奏出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可以说,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日本国内,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成功地领导了国际笔会日本大会的召开,以及创作《禽兽》《雪国》《名人》《千只鹤》《山音》等作品的业绩,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其后两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和它的分校分别作了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讲演和在出席旧金山举办的日本周活动期间作了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讲演。这三篇讲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在川端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容……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二、美文荐读

  1.荐读岛崎藤村的《落叶》

  落叶

  (日本)岛崎藤村

  一

  每年10月20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蕞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上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像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

  lo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后门,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①初升、霜花化成水珠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茫然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夜里,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

  二

  进入11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②的早晨,起来一看,白霜遍地,桑因、莱畦以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下一色,望不到边际。后门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连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

  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11月到明年3月,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各种准备。

  三

  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

  这是ll凡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时而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

  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这天。我到学校,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用绒布襄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淌着眼泪。大家面色惨白,惟有两颊、耳朵和鼻尖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栽一般。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灰黄的了。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木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帛而明净了。

  注释:①朝暾:初升的太阳。②天长节:11月3日为明治天皇诞生日,这天称为天长节:

  提示:

  藤村的散文在日本享有很大的声誉。在散文集《干曲川素描》里,作者描写了千曲川两岸的景物,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此处所选的《落叶》就是其中一篇。

  《落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是一篇新颖别致的佳作。古往今来的墨客文人极少专以落叶作文的,因为越是平凡的自然景物越容易被忽略,何况它又缺乏春花秋月力。藤村却以绘声绘色的写生手法,描写了不同时节里的落叶。在深秋时节,被霜打了的树叶是“欣欣然向地上飘落”的;在无风重霜的初冬,那树叶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在北风肆虐的严冬,庭院里的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桑园里的黄叶则“左右飞旋”,果树下“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最后,作者用群山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这一远景,反衬树叶尽脱的象,由此,作者写出了从树叶初落到完全脱光的整个落叶过程。

  这篇作品的题旨是写落叶,但作者并不是孤立地描写而是同其他自然景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描写。因而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遍地皆白的霜景,看到在狂怒的北风中各种树木的形态:溪边的柳树“披头散发地挺立着”,竹林则“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甚至还出现了寒风中的行人,男的和女的,顺风走的和逆风上的,处处给人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这些都为落叶渲染了一种冷色调的气氛。

  藤村笔下的这些景物,如同一幅幅线条明晰的写生画,只要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些画面便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作品中既无悲秋的凄凉,也无怨冬之肃杀,而是让读者又一次领略了大自然中平凡而又奇特的景象——落叶之美。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感情之深厚。这篇散文细腻而不拖沓,单纯而摇曳多姿。质朴而诗意盎然,可算得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学习卡片

  历代咏花诗词选

  1.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唐•陈子昂《感遇》)

  岁华:一年凋落的花草。借花之摇落而兴怀,直抒胸臆,感叹美好理想的破灭。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这是推想之词,担心夜来风雨不知打落多少花瓣,表现一种无可名状的惜花之情。

  3.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唐•贾至《春思》)

  历乱:烂漫。

  4.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唐•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晓:指天亮。前两句为:“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诗句晴指办事迅速•莫待天明。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这里指已开的花。嫩蕊:指未开的花瞀。“商量”二字极富人情味,诗句的意趣浓郁。

  6.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唐•李贺《南园》)

  嫣:鲜艳的红色。尽管花儿色红味香。迟早还是随风飘落,像嫁与春风,不用找媒人。

  7.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自居易《花非花》)

  前两句写那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后面几句写它的行踪不定,难以捕捉。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各色各样的花。没:遮没,形容绿茵铺野。表现诗人沉醉于杭州西湖的初春景象,流连忘返。

  9.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唐•李希夷(代白头吟))

  颜色改:形容容貌衰老。复:又。这是洛阳女子在叹息自己的青春易逝、人生易老。后两句往往被后人比作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

  lo.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唐•李商隐《和张有才落花有感》)

  这是咏落花的佳句。常被人们比喻为好人或好事余香未尽、韵味悠然。

  11.艳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唐•宋瑕《梅花赋》)

  在春天开得艳丽的花朵.未到秋天.就先萎谢了;夏天开得茂盛的花朵,未到冬天就已凋谢了。以此反衬梅花经冬不凋之可贵。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五代•南唐•冯延已《蝶恋花》)

  乱红:零落的花瓣。托花抒怀,一个被遗弃的少妇的深沉悲哀。问花已是痴想,而花不语且纷乱飞出。痴想人则完全绝望。这两句从唐代严恽的《落花》诗“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化出,悲凉的程度远比严恽诗要深。

  13.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时不花开。(宋•欧阳

  修《谢判官幽谷种花》)

  次第:依次。四时:四季。教:使、让。

  14.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伐:砍。这里指剪裁。诗句写栽花之难。

  15.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宋•苏轼《次荆公韵四绝》)

  “红””紫”“白”“黄”四字尽写花的绚丽多彩,“争”斗”二字则把花写得生机勃发。

  16.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宋•杨万里《小溪至新田》)

  落红:凋落的花朵。这里不但见到一个踏春的美景,同时闻到一种自我牺牲美德的香气。

  17.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风卷尽残花仍未停息,不要怨恨,花开本来也要借助春风。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落红:落花。作者以落花自比,愿化作春泥,促使新生花朵的开放。意义积极,不同凡响。

  (选自《特种导学》

《花未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 10 月 ,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 ,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 ,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 ,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花未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

  (同学回答)

  对,是海棠花。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这位作家是谁呢?

  (同学回答)

  对,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结构分析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问: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理论后,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问:那么作者在列举了诸多艺术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岚山。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呢?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三、难句分析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四、结课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花未眠》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花未眠》教案 篇10

  花未 眠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去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见幻灯)

  三、朗读课文

  四、简要分析

  (一)主旨

  1、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2、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3、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4、提问: “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5、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6、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1、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3、一朵花也是好的。

  4、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和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

《花未眠》教案 篇11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一、简介作者,导入  课文

  川端康成幼年时祖母,父母相继去世,分别有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童年没有感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却渗透到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之中,内心不断涌现对人间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与气质。他的这种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1968年他的作品因为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哲理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读完后由学生筛选,教师归纳。

  自然美无限,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美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三、局部突破,破解难句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接近死亡。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只有活下去,才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美。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只要能欣赏到沧海日出、雷蜂夕照,只要能欣赏到潺潺小溪、奔腾江河,只要能欣赏到春天的点点新绿、剪剪飞燕,只要能欣赏到夏夜的闪闪萤火、虫唱蛙鸣,只要能欣赏到秋天的累累硕果、成行雁阵,只要能欣赏到冬天的六出飞花、玉树琼枝,即便死了,也心甘情愿。也即孔夫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

  4、所以,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要仔细观察,从细小的事物获得美的感受。也就是要“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譬如冰心的《繁星》有这样一首诗: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解读:成功的花儿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痛苦的,渗透着痛苦的泪,牺牲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血。奋斗和牺牲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6、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能够给人以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更能引起欣赏着的共鸣。

  7、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侯,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见人所未,闻见人所未闻,发人所未发。

  四、质疑权威,挑战名家

  在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并并加以修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进。

  1、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美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亲近了美都能发现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修养、不同的气质的人,他们的欣赏对象截然不同。譬如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即便让我选择,我也不会选择林黛玉,整天病病歪歪的,花不起那高昂的医药费,况且还动不动就耍个小性子,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又有谁能低眉顺目、低声下气?我还是选择薛宝钗,她雍容华贵,通情达理,对上柔顺,对下宽容,人际关系又好,应对俗务游刃有余。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经指出:“《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看来“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显得绝对片面了。

  2、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川端康成意思是说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其实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能给我们到来审美的愉悦,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自然美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社会美能够让人感受沧桑变迁,艺术美能让人领略文化底蕴,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自然、社会、艺术,也是相通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就是自然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没有必要扬此抑彼,须知“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3、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明确:在艺术表现手法中,除去写实之外,还有写意。写意的作品往往流淌着艺术家的生命感悟、生命激情。例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只……拼接了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以)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文化苦旅》)看着这个世界。这冷眼表现了八大山人整个天地全都沉沦之后冷寂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金枝玉叶老遗民”的生命悲剧性感悟,表现了他倔强的文化人格。他作品中的剩山残水、丑鸟怪鱼已经变成了一种整体的生命象征。由此可见川端康成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写实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照相,它还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集中概括艺术加工的过程。也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观照,这时的自然是人化的,已经渗透进人的主观感受与感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实也是写意。

  作者邮箱:

  [1]

《花未眠》教案 篇12

  《花未眠》教案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

  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 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 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   亲近所得  ——审美态度   反复陶冶   ——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 “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 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

  “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

  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

  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确: a、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就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结束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恬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邂逅了许多美丽的事物,但我们大都是熟视无睹,听凭那美好的事物从眼前悄然而过,是不是我们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还是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的就是那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从今天起尽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们的那双聪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写一篇关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题。

《花未眠》教案 篇13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我是,我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 或者说有什么感悟 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图,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 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

  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花未眠》教案 篇14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 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 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   亲近所得——审美态度   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 “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 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确: a、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就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结束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恬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邂逅了许多美丽的事物,但我们大都是熟视无睹,听凭那美好的事物从眼前悄然而过,是不是我们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还是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的就是那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从今天起尽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们的那双聪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写一篇关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题。

  请多多提出宝贵意见!2004-10-20

  email:

  [1]

《花未眠》教案 篇15

  江苏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 “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 篇16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生命,叩问生命。

  二、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并在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 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 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把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划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

  举例明确:①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②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四、 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研究6-11段

  艺术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我们便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现实生活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电光石光之间,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补:川端康成生平,着重他悲惨的经历、遭遇。

《花未眠》教案相关文章:

《花未眠》教学设计_

《花未眠》教学设计[推荐]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学设计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学设计音乐朗诵课文(实用十三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花未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