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变形记》教学设计

《变形记》教学设计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变形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变形记》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1

  梁玉秀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作者简介: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的作品有:《地洞》《城堡》《审判》。

  《变形记》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也是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小人物的杰出著作 。

  三、学生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1、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

  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

  3、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4、小说的情节线索:双线结构:

  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 惊慌愤怒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格里高而变成甲虫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

  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家庭 :冷漠,厌弃

  教师小结: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本质。

  三、认真想一想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变形人?

  孔一己、范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马家爵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20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2019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2019年至1920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 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4

  《变形记》

  教学目的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2、要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内容理解加讨论问题方式,为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所演的在机器大生产中加式流水线上,变异为机器的工人形象。

  3、从卡夫卡在《城堡》中借K之口说的要“残酷地镇压不利于完成任务的一切”说起,简介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情况:1883年至1924年,命短;痛苦的情感生活――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为艺术而献身;影响巨大,成就卓著,是现代派表现主义大师;三部长篇。

  二、默读全文,完成如下表格

  情节

  心情或态度

  一、初变甲虫,家人的反应

  二、清理房间,格被驱打

  三、将被丢弃,绝食死去

  格里高尔

  惶恐、回忆

  忍受痛苦

  绝望

  秘书主任

  惊骇、逃走

  父亲

  恼怒、驱赶

  打击

  厌弃

  母亲

  惊骇

  躲避`昏厥

  冷漠

  妹妹

  关心

  生气

  厌弃

  (以上表格内容仅供自己参考,学生的概括只要有理,大致同就行。)

  第二课时

  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细节很真实,尤其是格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荒诞不是乱讲,而这是部分同学写作文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不讲逻辑,不注重细节。)

  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为甲虫?

  (这是文章的思想意义所在,是讨论问题中的重点,要注意延伸和拓展。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3、如何评价家人对格的态度。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卡夫卡对人类出的一份难以回答的试卷,它充分显示出卡夫卡的冷静和深刻,还有勇气)

  教后:

  学生的讨论较为激烈,第一个问题属于理解层面,结合学生写作中不讲逻辑的毛病自己作了一定的阐述。

  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最为热闹,具体如下:

  工作压力/生活紧张,频率快,――甲虫则是行动缓慢的/作者刻意安排的,想用来检测一下人间的真情/利益驱动下,人的本性丧失了/甲虫是自由的,是格的一种理想/甲虫之有“甲”,是格下意识的防范心理起的作用,也是现代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壁垒/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不堪生活重负的特征

  归纳起来说,学生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相当深刻。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分为两种观点:对家人责备;认为可以理解,应该如此。――反映出了现代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但部分同学的观点很“现实”,显得有点和“传统美德”有出入。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xx年开始发表作品,19xx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xx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6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寒颤(zhàn)      转动(zhuàn)

  踅(xué)      薄暮(bó)

  b.重听(zhòng)     思忖(cǔn)

  瞥(biě)       气喘吁吁(yú yú)

  c.积攒(zhuǎn)     下颚(è)

  砰(píng)      少(sǎo)不更(gēn)事

  d.撂下(liào)      休憩(qì)

  瘸(qué)      羞赧(nǎn)

  2.选词填空。

  (1)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__________(克制、抑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2)他舒了一口气,暗自__________(思索、思考、思忖)道:“看我没用锁匠吧!”并将脑袋搁在门把上,想将门完全打开。

  (3)以后,等消除了__________(阻碍、障碍、妨碍),他一定会更兢兢业业地工作。

  (4)不管他多么__________(谦和、谦逊、谦恭)地转动脑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

  (5)妹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__________(惊慌、惊恐、惊愕)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

  (6)对此他防不胜防,因为他对此等事情往往一无所知,待到他__________(精疲力竭、精疲力尽)作完一次推销旅行,在家里亲身感受到那糟糕的、莫明究竟的后果时他才有所感悟。

  (7)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违反党纪国法的人是__________(微不足道、微乎其微)的。

  (8)父母对这一切__________(不以为意、不甚了然、不以为然);天长地久,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以为格里高尔在这家公司里工作,一辈子可以吃穿不愁了,……

  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  )

  a.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一筹莫展,刚才她还信心十足,如今这一哭她一反常态没辙了。

  b.我并不是冥顽不化,我喜欢工作;出差是辛苦的,但是不出差我就没法活。

  c.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d.格里高尔想挣扎着往前爬,仿佛一换地方这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的疼痛便会消失似的。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  )

  a.他由于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开门,所以实际上这扇门已经开出相当大的一个缝隙了,而人们却还看不见他自己的身影。

  b.萨姆沙太太做了一个似乎想拉住那把扫帚的动作的样子,但没去拉。

  c.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这个意见还坚决呢。

  d.尽管是清晨,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该罪犯曾利用职权,先后将集体企业的10辆小汽车分别送给某市长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长期使用。

  b.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疼不已。

  c.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京——西安铁路建设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堰墩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遗址。

  d.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6.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盈亩满畦的牡丹和菊花,我们也要树下的紫罗兰,草地边的蒲公英。_________我们的责任是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

  a.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不尽相同。

  c.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们既爱牡丹、菊花,又爱紫罗兰、蒲公英。

  d.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那么每位读者也有选择的权力。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课文,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格里高尔变形后,家里人对他的态度有变化,请简要概述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妹妹、爸爸、妈妈的态度变化。

  a 妹妹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爸爸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妈妈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家人态度的变化和对变形的描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不超过20个字)

  9.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概括出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

  10.文章第一部分1~3段,写格里高尔“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只像患了头痛脑热一样;周围环境毫无变化,四堵熟悉的墙壁、画以及窗外的一切没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超过40个字)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1~15题。(20分)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我想当一匹马》)

  11.这篇小说题目所说的“夜半来客”指的是(3分)(  )

  a.马柯斯   b.福勒    c.奥萨贝尔    d.侍者

  12.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5分)

  13.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4分)

  14.文中画波浪线的“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下面哪个情节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b.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c.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d.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e.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调动了大量人物描写的手段,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d 2.略 3.c 4.d 5.b 6.b

  二、(一)7.a 亲近——厌恶;b 恼火——同情;c 痛心——轻松。

  8.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9.孝子、善良、忠实、富有责任感。

  10.抓住社会现象去分析。

  (二)11.a

  12.(1)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

  (2)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

  (3)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13.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送饮料的伏笔。

  14.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15.be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2、结合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通过研读鉴赏小说,了解人们在工业社会后期对西方社会现实的迷茫、绝望的感受

  [教学重点]:

  1、《变形记》所体现的独特的创作构思及深邃的寓意。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上的“虚幻”与“真实”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难点]:《变形记》中的荒诞、异化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设计]: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构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学课本中首次被选用,学生对于现代派文学较陌生。在阅读习惯上有障碍,在思想认识上有距离。可以说,无论在主旨寓意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学生而言学习掌握都较为困难。应从西方时代特点及人们精神状态入手,使学生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大背景,学习认识每篇代表作的独特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表现方式相比较,从而,对现代派文学进行初步认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的社会背景,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卡夫卡的个人生活经历,学习他在文学艺术上执着、探索的精神。

  2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就是被誉为现代派文学大师的弗兰茨?卡夫卡。在这幅照片中,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卡夫卡这双富含冷峻、警惕神情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穿过芜杂、琐碎的现实生活,发现了隐藏在人生深处情感上的悲凉与精神上的孤寂。.然后卡夫卡运用一支魔幻之笔,将这悲凉与孤寂艰难地,一点点地,绝不同于前人地表现出来。这种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特立独行于当时的时代,以至于作家在世时没有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赏识,但是最终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

  二、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地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而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要求,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

  卡夫卡是一位勤奋的业余作家,他的业余时间全花在了对文学事业的追求上。为了文学他将“一切生之欢乐”都搭上了!同时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相当高,在遗嘱中他要求将他的所有作品全都焚毁。幸而,他的好友马克斯·布洛德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的作品整理结集出版,才使得这些文学精品得以传之后人。

  卡夫卡所生活的奥匈帝国,是一个专制、落后的庞大帝国。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好处,同时也使人们感到了某种威胁:人类由对生产体系的支配地位变成了被支配地位。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反映出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日趋异常和对立,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则以人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放逐感、压抑感等形式表现出来。卡夫卡以其独特的构思构成了绝妙的审美情趣,为现代派文学作出了不朽贡献。

  三、读全文,理出文章的情节线索

  1、小说分成三部分。请同学概括说明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他感到绝望、痛苦,尽管他对工作早已产生厌烦,家庭的重负也早已使他不堪承受,但他仍想竭力保住自己的饭碗,继续承担供养家庭的责任,却被父亲粗暴、蛮横地赶回房间。

  小说的第二部分写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仍然关心、热爱自己的家庭,为自己不能再为家庭出力而自责。他的妹妹开始照料他,但后来却决定搬走格里高尔作为人时所拥有的私人物品。格里高尔为保存住这些物品,闹出一场大乱,最终却差点被父亲用苹果砸死。

  小说的第三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父亲、妹妹已经视他为累赘,要求摆脱他。最终格里高尔带着对家庭的眷恋的回忆死去了。而他的亲人们却去郊游并开始了新生活。

  2、指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找出反映主要内容的情节

  明确:第一部分的主要情节:

  变成甲虫;竭力想保住饭碗;被父亲赶回房间。

  第二部分的主要情节:

  继续关心家庭,自责羞赧;为维护保存个人物品而闹出乱子;差点被父亲置于死地。

  第三部分的主要情节:

  家庭讨论决定抛弃格里高尔;格里高尔绝望自觉死去;家人郊游开始新生活。

  3、根据主要情节提问:小说是怎样围绕格里高尔及其家人展开线索的?

  明确: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关心家庭、闹出乱子,被视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抛弃、“弄走”

  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以致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中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上节课课后作业,学习掌握表现心理活动的手法

  2、欣赏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抽查作业

  课后练习第四题的题干提到卡夫卡的作品经常描写人物的内心状态和幻想,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可以说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是靠心理描写来塑造的。

  二、提问:

  1、本文大段的心理描写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

  明确: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

  2、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心独白直接展现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使读者直视其内心,深入其内心,人物形象通过自剖内心来塑造

  回忆使内容体现时间上的延续性,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人物性格更明晰。

  联想和幻想逼真地展现在特定氛围里主人公的感受和情绪。

  三、写作训练

  1、请你根据规定的场景,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题目:考场上,在你的座位附近,监考老师捡到一张小抄。

  要求: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一个有个性特点的形象

  2、读写结合总结: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富有责任感,为还父债忍辱负重,善良,有自己追求,却在工作、生活的重压下,由人变为“非人”,最后绝望孤独的离开人世的格里高尔悲惨的命运。

  四、如何理解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1、小说的荒诞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整个故事的框架——人变甲虫是荒诞的

  2、荒诞中的真实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明确:真实感的来源

  (1)在具体手法上作者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

  (2)在荒诞内容中具有社会寓意层面上的真实

  生活真实: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等,使格里高尔处于“非人”状态

  艺术真实:“甲虫”的状态是“非人”状态的具体化、醒目化

  在内容上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异化”形态,在写法上《变形记》是荒诞、变形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

  三、课文小结

  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人变甲虫的荒诞构思,展示了现代社会生活压力下“人”变为“非人”的悲凉现实,暴露了人情冷漠的社会实质。作者以冷静、旁观的视角,细腻写实的手法将人类精神世界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赋予独特的象征寓意。通过学习我们应明确:

  1、小说的情节线索

  2、学习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以上三条就是在中学阶段对《变形记》这篇小说的阅读要求

  《变形记》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变形第一天

  心理感受:惊慌,痛苦;身体感受:笨重、不适

  变形原因:工作压力、家庭负担

  二、变形后两周

  心理感受:自责、关心;身体感受:适应

  家人态度:逐渐厌弃

  三、格里高尔之死

  第二节

  心理描写手法: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生活真实:格里高尔早已处于“非人”状态

  艺术真实:细节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写法;“荒诞”情节寓有社会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变形和夸张。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8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9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 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10

  一、简介

  1、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3、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变形记》创作于19xx年,发表于19xx年,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

  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邹菁菁

  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为什么被叮了,我还是称他“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米兰·昆德拉潮”、“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

  “气氛”实在是个可怕的词。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 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

  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

  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

  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债务压力

  c.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老板(愤怒,不平等)

  2.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与家人之间的交往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又一变)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作业: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精读

  “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不过他却把脚抬得老高,格里高尔吃惊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后跟。”(P95)

  (一)读时体会:

  1.“跌跌撞撞往前冲”

  2.“轻轻抛出”“飞”“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3.“也不好好瞄准”“扔将出来”“不太用力”“轻轻触着”“滑”

  4.“砸”“简直陷进”“难以置信的疼痛”“钉”“六神无主地瘫倒”“投出最后一瞥”

  5.“用力拍开”“尖叫”“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精确传神)“紧紧地搂住她”“格里高尔的视力已经衰退”(昏厥)

  (二)点评:

  a.冷静、客观的叙述视角(需研究)

  b.作者把这段精彩的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制造悬念(“……因此他便在父亲面前奔走,

  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小说中的悬念有时是惊叹号,有时又是问号,颇有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四.作业:请解读P95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格里高尔生命垂危(“钉”“最后一瞥”“视力衰竭”)

  ②遭受父亲(以后还有全家)的伤害

  ③母亲身穿内衣只为了在失去知觉时好让她呼吸舒畅些,妹妹已解开母亲的

  衣服,奔跑时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紧紧搂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无泪,欲哭反笑。)

  第四课时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差异(对待工作的认识、对待债务的态度上的对比);

  2.父与子之间作为人与虫的对比(禀性上的差异,微弱的生命力与大靴子跟底对比);

  3.母女之间在照顾格里高尔表现上懦弱与勇敢(少不更事)的对比:“母亲也兴冲冲叫喊着过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门口却闷声不响了。”(前后对比)

  4.父亲的变化:

  a.他的“嘘嘘”声,格里高尔有不是父亲的感觉;

  b.父亲肖像、习惯、神态上的前后对比(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可是现在他身板挺得相当直,穿一身绷得紧紧的金纽扣的蓝制服,……平时乱蓬蓬的白发梳成了整整齐齐、油光闪亮的分头。”

  c.回忆里“在一年难得的几个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里,他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旧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拐杖艰难地向前移动步子。”悬念:格里高尔和母亲为什么走得很慢?(为了照顾他这个老父)

  5.格里高尔本人的前后对比:“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一阵轻微的震荡贯穿全身”(正常工作时紧张忙碌与此时放松的神经状态想比较;性格由自尊要强变为自轻自贱;待遇上,门由关变为打开)

  6.全家人的变化(经济生活上失去格里高尔,自食其力;过去时常回忆起家庭里的闲谈温馨与温情脉脉,眼下大难降临时家人的沉默气氛)

  小结:差异构成冲突(戏剧性)。

  讨论解决两个悬念:

  1.“吃了一个多月苦头的重创”的“纪念品”——弹片(苹果)为什么没有人(敢)取走它?

  2.P98底部父亲睡醒又睡时的描写,富有戏剧性特色。为什么“母亲和妹妹则神色疲倦地相视一笑”?

  (眼下家里相安无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安慰,为亲人之间暂时没有敌意而庆幸,希望肇事的父亲昏睡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交流读后感“

  1.作品内蕴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比照残疾人);

  2.妹妹的观点(如果人们已经不得不在干着这么繁重的工作,那么人们就不能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们照料它,容忍它,仁至义尽了。)——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

  3.作品细节翔实、逼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艺术真实。

  作业:小说还可以你成什么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

  第五课时

  引导体会以下语句:

  1.“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多么荒唐)

  2.“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按:这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人和这样的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愿跑掉)“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说辞,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世态。

  3.妹妹尖叫,“甚至离开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私的”,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像是保护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讽的眼光)

  4.格里高尔引人注目的转身,“很艰难的转身动作”用脑袋来帮忙。“母亲伸出并并拢周围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尽折磨)

  5.脖子变僵硬,“瞥”,“细腿顿时都发软”;妹妹“灵巧敏捷”

  6.“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如何理解“空洞”?)

  品味语义:

  1.老妈子来时——纯粹由于力气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门,“整幢寓所里她一来别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稳觉”(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尔发痒不起作用时,“她火了,便使劲捅了捅格里高尔的身体,吹了一声口哨,没有多耽误时间,扯着大嗓门朝黑暗中嚷嚷”(语言具有调侃意味,嘲讽戏谑口吻)

  3.夫妇俩“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叙述语言高度理智)

  4.太太挂出一丝忧郁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头,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先生身穿号衣,挽着妻女,哭肿了眼睛,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胳臂上(作家的文笔像万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间的一切)

  提请思考:

  1.老妈子作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饰,在主人面前晃莱晃去,更可想见萨姆沙先生的厌恶心情。

  2.老妈子“笑眯眯地简直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似乎有点夸张。

  3.老妈子煞有介事急欲说完她料理的后事,可是家人反应如何?母女俩“向她们的信埋下头去”。淡淡一笔,勾画出她们对亲子亲兄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后事。先生发现“老妈子就要开始详细描叙一切,便伸出一只手果断地阻止她。”(同样是冷酷,不关心儿子!)

  4.通过老妈子想讲而主人不想的对比(老妈子的生气),体现多么高妙的虚构处理。

  5.P100“因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他们刚获得的宁静”:良心上过不去。

  6.“好几个月没这样做了”“这辆电车里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温暖的阳光令他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谈着未来的前景”——因为格里高尔,使他们丧失了温暖和未来。

  7.三份差使是什么?(父——银行杂役;母——时装店内衣缝纫工;妹——零售商店售货员)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笔与照应交代,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吗?(结尾父母妹的新生活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新生活)

  研究结尾

  1.格里高尔死了。父、母、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该如此?富含哲理性。

  2.结尾处有什么寓意?(生活,是铁定的规律。)

  3.关于主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形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作业:

  1.用框形图切分短语:“他受到自责和忧愁的压抑”看有没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决悬念:老妈子到底是怎样处理掉“那玩意儿”的?

  结束语:我要高声地问:“格里高尔!你在哪里?”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2、要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内容理解加讨论问题方式,为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所演的在机器大生产中加式流水线上,变异为机器的工人形象。

  3、从卡夫卡在《城堡》中借K之口说的要“残酷地镇压不利于完成任务的一切”说起,简介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情况:1883年至1924年,命短;痛苦的情感生活――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为艺术而献身;影响巨大,成就卓著,是现代派表现主义大师;三部长篇。

  二、默读全文,完成如下表格

  情节

  心情或态度

  一、初变甲虫,家人的反应

  二、清理房间,格被驱打

  三、将被丢弃,绝食死去

  格里高尔

  惶恐、回忆

  忍受痛苦

  绝望

  秘书主任

  惊骇、逃走

  父亲

  恼怒、驱赶

  打击

  厌弃

  母亲

  惊骇

  躲避`昏厥

  冷漠

  妹妹

  关心

  生气

  厌弃

  (以上表格内容仅供自己参考,学生的概括只要有理,大致同就行。)

  第二课时

  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细节很真实,尤其是格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荒诞不是乱讲,而这是部分同学写作文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不讲逻辑,不注重细节。)

  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为甲虫?

  (这是文章的思想意义所在,是讨论问题中的重点,要注意延伸和拓展。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3、如何评价家人对格的态度。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卡夫卡对人类出的一份难以回答的试卷,它充分显示出卡夫卡的冷静和深刻,还有勇气)

  教后:

  学生的讨论较为激烈,第一个问题属于理解层面,结合学生写作中不讲逻辑的毛病自己作了一定的阐述。

  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最为热闹,具体如下:

  工作压力/生活紧张,频率快,――甲虫则是行动缓慢的/作者刻意安排的,想用来检测一下人间的真情/利益驱动下,人的本性丧失了/甲虫是自由的,是格的一种理想/甲虫之有“甲”,是格下意识的防范心理起的作用,也是现代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壁垒/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不堪生活重负的特征

  归纳起来说,学生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相当深刻。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分为两种观点:对家人责备;认为可以理解,应该如此。――反映出了现代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但部分同学的观点很“现实”,显得有点和“传统美德”有出入。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13

  【活动目标】

  1、能初步了解人消化食物的过程。

  2、认识身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基本功能。

  【活动准备】

  1、《小嘎啦变形记》故事挂图,录音。

  2、可拼拆的人体内脏模型、每人一颗五香豆。

  【活动过程】

  1、尝一尝。

  ——幼儿每人一颗五香豆,一边吃一边思考:五香豆吃到我们肚子去后会变成什么?

  2、说一说。

  ——请幼儿互相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

  3、听一听。

  ——教师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思考:豆豆最后变成什么?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粪便的?

  ——欣赏录音故事,加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了解。

  4、想一想。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演示人体内脏模型。

  ——请幼儿边听,边看,边触摸自己消化器官所在的身体部位,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附故事:“小嘎啦”变形记

  “小嘎啦”是一颗可爱的小豆豆,这会儿被送到了嘴巴里。

  只见两排雪白的牙齿向自己压下来,“小嘎啦”一下子被咬成了两半。牙齿还在不停地嚼呀嚼,眼看着自己越变越小,“小嘎啦”急得直向牙齿叫:“你可别再动了,我被你嚼得不成样子了。”牙齿慢吞吞地说:“把你磨细了,才好————”

  牙齿话还没说完,“小嘎啦”只觉得咕咚一下,自己走过了一条直直的管道,来到了一个黑暗的大房子里。这房子会不停地动,“小嘎啦”和它的朋友在房子里转来转去觉得挺舒服,不一会儿睡着了。

  一觉醒来,“小嘎啦”发现自己变得粘乎乎的,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是什么豆腐?好像是个迷宫,会不停地动,四面还有许多细细的毛。”“小嘎啦”正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突然发现自己身上不少粘乎乎的东西被细细的毛“吃”进去。还好,“小嘎啦”没有全部被吃光,剩下一点“渣渣”。

  他急忙向前跑,不久看到了一个宽敞的通道,“咦,前面有点亮光,一定是个门。”真的,前面是一个门口,通向门口还有个滑梯。“小嘎啦”高兴地沿着滑梯哧溜一下滑出了门口,睁开眼睛一看:“天哪,我变成了什么呀?”

《变形记》教学设计 篇14

  《变形记》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资料显示屏]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四、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五、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设计B

  设计思路:从《变形记》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揭示上研究《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同设计A。

  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同设计A。

  三、借助袁可嘉先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揭示(袁论见“资料显示屏”),分析《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变形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4《变形记》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体现在小说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设计C

  探究性学习:《变形记》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请参阅有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

  2格里高尔清早起来就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格里高尔对自己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变形后又像正常人一样想他的差事,并沿着这个线索展开情节。请从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上鉴赏卡夫卡作品的写作特色 

《变形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变形记》观后感(优秀4篇)

《变形记》教学设计

900字高三读后感:读《变形记》有感

《变形记》观后感【优秀9篇】

《变形记》观后感菁选优秀9篇

如何写《变形记》奇妙的想象(精)(四篇)

《变形记》读后感(9篇)

《变形记》

八年级读后感600字:读《变形记》有感

最新《变形记》的阅读感想(三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变形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