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精选15篇)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

  (2003-05-24 16:01:37)

  任课老师:格致中学 高润华

  班级:初一(1)班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买花》、《江雪》、《古原草》、《回乡偶书》。)

  (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后一课》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这天早晨他上学去,时间晚了。[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开始,他想呀还是别去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算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天韩麦尔先生要问分词了,可是他对分词的用法[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分词用法”]掌握得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1):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接着他看到什么呢?又怎样想的呢?──要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举手],你说。

  生(2):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觉得这比分词用法要有趣多了。

  师:嗯,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指小黑板上的词:“普鲁士兵操练”]感到要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后来呢,他还是管住了自己,急急忙忙地跑向学校,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老师的小院子里。他感到这天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他既很糊涂,又怕老师严厉的批评,又觉得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什么地方感到不平常呢?第一个方面──[学生举手]好,说。

  生(3):教室里安安静静。

  师:嗯。为什么今天安安静静[指小黑板上的词:安安静静]──反而觉得不平常呢?

  生(3):因为平时教室里很喧闹。

  师:嗯。今天呢?

  生(3):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

  师:所以呢?

  生(3):他觉得很诧异。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讲一遍。

  生(3):因为平时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阵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所以,小弗郎士觉得很诧异。

  师:嗯,觉得很诧异──不平常了。再想想: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地方也使他感到不平常了呢?把这三个动词用进去。[指小黑板上的词:“穿上,打着,戴着”]嗯,想想看。[学生举手]说。

  生(4):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黑色的──绣边黑色的小丝帽。

  师:嗯,没有讲完。为什么说这是又一个方面的不平常呢?

  生(4):老师穿上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的礼服,──

  师:回答问题的时候,把声音放开来。

  生(4):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还没讲完全,坐下。哪个同学来补充:为什么老师穿上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使他感到不平常?──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举手]说。

  生(5):今天老师穿上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师:“皱结”?

  生(5):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嗯。为什么样老师的这些穿戴,使他感到诧异呢?

  生(5):因为老师这套衣帽,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而今天老师穿上了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所以,他感到很诧异。

  师:嗯。如果我们先把这些说出来,再说这套衣帽他平时是不穿戴的──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进行发奖的时候才穿戴的,所以他感到不平常了。──倒过来讲行不行呢?同学们再想想看,倒过来讲行不行?[学生举手]说。

  生(6):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漂亮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所以,小弗郎士感到不平常了。

  师:嗯,好的。所以,我们说可以照书上讲,也可以把它重新组织成为自己的话。──也可以。因为这套衣帽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时候才穿戴的,而今天呢他却穿上了、打上了、戴上了,于是,小弗郎士感到不平常,很诧异。

  再看看:更使他感到吃惊的、诧异的是什么呢?把这些词也用进去。[指小黑板上的词:“坐着,忧愁”][学生举手]说。

  生(7):所以,小弗郎士感到很诧异。

  师:嗯,好的。那现在我们总的来说一说:通过他的上学;通过他对学习分词用法的情况;当他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时的想法;以及看到教室里不平常的气氛产生的诧异,来说明他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依次地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分词用法”、“普鲁士兵操练”、“诧异”和“贪玩、不懂事”][学生陆续举手]这些你们应该考虑好了的。还有吗?我请不举手的同学来讲──[指定学生]

  生(8):这天小弗郎士上学晚了。他一路上想,今天老师要问他分词,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但是他看见普鲁士兵在操练,倒觉得很有趣。走进教室,他很诧异,因为,平时的教室里,在开始上课的时候,都是很喧闹的,而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再看见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那套挺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他很奇怪,因为这套衣帽,是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老师才穿戴的。最使他吃惊的是,最后几排平时一向空着的座位上,却坐满了镇上的人,看上去他们都很忧愁,所以,他觉得这一切很不平常。

  师:嗯,好。总结呢?

  生(8):从这些可以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很贪玩而又不懂事的孩子。

  师:嗯,好的。噢,以后要积极举手发言。老师请你讲了,还是讲得不差的。

  好,现在我们把课本打开来。我们要求同学们回去把课文读完,然后,再列小弗郎士的人物提纲。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是通过他的这些行动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来写的。现在,把课本翻到144页,大家注意听老师读下去。

  [朗读第十一小节]“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先生讲了这些以后,我们看看小弗郎士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齐声读下去,同时想想看:为什么老师这些话,使他有下面这样的心理活动呢?预备──读。

  [师、生齐读第十二、十三小节:“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好。同学们拿笔划划看。[学生们用笔在书上划出关键词]老师讲了这几句话以后──宣布了坏消息以后,我们的小弗郎士心里头是怎么样?──划出来了没有?[学生点头示意]很好。。

  生(9):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

  师:万分难过──心里是难过,前面加了状语,用括号把它划下来。小弗郎士这时心里是难过,是万分难过。[板书:难过]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讲了这几句话就使他感到难过呢?刚才老师念的这一段话里,是哪些话使他难过呢?[学生举手]说。

  生(10):“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师:老师讲了哪些话使他难过?──看书回答时要把书拿在手里。

  生(10):教师说:“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法语了。”[把“德语”误读为“法语”][学生笑声]不,──“只许教德语了。”

  师:[指生(10)]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想想看,老师现在问的问题,就是韩麦尔先生讲的哪些话,使小弗郎士难过呢?──哪些话使他难过呢?[学生举手]。

  生(11):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些话使小弗郎士感到心里万分难过。

  师:嗯,对不对啊?我们在上面划一划。这里有两个“最后”:一个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一个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为什么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次给小弗郎士他们上课了?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什么道理呢?──是不是老师不愿意给小弗郎士他们上法语了?是不是老师明天就不愿意给他们上课了呢?[学生举手]说。

  生(12):因为“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而且“新老师明天就到。”

  师:嗯,老师告诉他们了──宣布了这是“最后一课”。联系我们昨天介绍的时代背景,柏林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法国的首都是──巴黎。柏林当时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普鲁士的。

  师:普鲁士的。为什么现在柏林要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学德语呢?什么道理呢?为什么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法国的地方,而现在那里的学校不许学法语,只许学德语呢?想想看,什么道理?哎,所以小弗郎士要难过了。[学生举手]说。

  生(13):因为法国把这两块地方割给普鲁士了。

  师:喔,把这两块地方割给普鲁士了。所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就只许学德语了;所以这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了。──在自己法国的土地上,却不许学法语了,于是我们的小弗郎士开始感到难过了!

  我们再看看,他对普鲁士兵的感情变化了──在开始的时候,他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是怎么想法?现在他对普鲁士兵用什么词来形容的呢?[学生举手]说。

  生(14):“坏家伙”──“那些坏家伙”。

  师:嗯。本来是怎样想的呢?

  生(14):本来看到普鲁士兵正在草地上操练,他觉得“有趣”──“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噢,本来,感到“有趣”。[边讲边板书:有趣]因为不懂事啊!而现在,觉得那些家伙是坏的──“坏家伙”。[在板书“有趣”后面,板书──坏家伙]你们这些普鲁士兵来占领了我们的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学自己祖国的语言!

  那我们看,他感情是多强烈──“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为什么他感到难过呢?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自己读出声来,一直读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145页。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十四至十六小节;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好──好──好,大家读完了。哪个同学来读读看?[学生举手]嗯,读。

  生(15):[朗读第十四──十六小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坐下。念得对的,但是念得很平。我们看到这里有很多感叹号,还有反问号。这时,我们的小弗郎士的感情是多么的强烈啊!首先,划划看,这里面有一个主要心理活动,划出来没有?──一起说说看。

  生(集体):“懊悔”。

  师:对了,[边讲边在板书“难过”后面,板书:──懊悔]就是这个心情。等一下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心情读出来。好,把它划下来。

  起先他感到“难过”;[指板书“难过”]现在有许多事情使他“懊悔”。[指板书“懊悔”]那么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懊悔什么?[学生举手]说。

  生(16):旷了课去找鸟窝。

  师:噢,旷了课去找鸟窝。还有吗?──懊悔什么呢?[学生举手]来说。

  生(17):旷了课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师:噢,旷了课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学生举手]。

  生(18):从前没好好学习。

  师:从前没好好学习。还有没有呢?[学生举手]。

  生(19):还不会作文。

  师:嗯,他懊悔自己还不会作文呢![学生举手]说。

  生(20):懊悔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师:懊悔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好,这一节里边描写了他很懊悔。──他是不是悔恨自己了啊?同学们想想看,这些怎么读法?想想看,要把懊悔的感情读出来。现在,我们再读一遍看,读到“我多么懊悔!”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举手示意。]

  师:好。哪个同学再来读读看,[学生举手]我们的小弗郎士是多么懊悔啊!──怎么读法?读读看。

  生(21):[表情朗读]“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师:好,坐下。看看是不是把感情念出来了?──“我多么懊悔!”因为──什么呢?“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那现在我们再看看,──懊悔以后,就想起很多以前不应该做的事情。

  好,现在我们看看,对课本他懊悔什么?看看他对课本的态度是怎样的?──在书上划划看。他也是懊悔的呵。[学生举手]说。

  生(22):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师: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对了,“舍不得”。刚才对课本还感到怎么样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讨厌”。

  师:对了,“讨厌”。把它划下来。刚才他对书还觉得很“讨厌”。[板书:讨厌]而对普鲁士兵操练感到很有趣。那么现在呢?现在“舍不得”了──“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边讲边在板书“讨厌”后面,板书:舍不得]为什么?因为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他感情上起了变化。

  对自己的老师呢?同学们想想看:一开始,他不是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过要问分词,而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对老师感到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23):怕。

  师:对了,他怕老师。现在他对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也舍不得分手。对老师,他本来感到很怕;[板书:怕]现在,对老师也感到舍不得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就要离开了,再也不能看到老师了,所以他忘了老师给他的惩罚,忘了给他挨的戒尺。──他都忘了──都忘记了。[在板书“怕”的后面,板书:忘了……忘了……]对老师的感情,他也改变了。

  在这个时候,他再也不诧异,老师穿上这套礼服了;再也不诧异,镇上的那些人坐在教室后排的座位上了。──他对这两件事情,是怎么理解的呢?每个同学自己读,读出声音来。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十六小节;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好──好,好了。那么,今天老师为什么穿这套平时不穿的衣服?这里,我们的小弗郎士怎么理解的?[学生举手]说。

  生(24):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师:对了,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懂了,今天老师为什么穿礼服呢?“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里也用感叹号。

  再看看:为什么教室后面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呢?同学们划划看,这些人是怎样的思想──用了什么动词?划划看。[学生举手]。

  生(25):懊悔、表示、感谢。

  师:嗯,好的,对了。这些人也懊悔平时没有经常到学校里来。今天他们来,一个是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地为教育服务;一个是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你们编了怎样的提纲呢?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重心长的、又柔和又严肃的话以后,小弗郎士怎么样?[学生举手]。

  生(26):小弗郎士开始觉醒了。

  师:小弗郎士开始觉醒了。他编了一段。[学生举手]好,。

  生(27):他开始懊悔过去做的事情。

  师:他开始懊悔过去做的事情。[学生举手] 噢,。

  生(28):小弗郎士开始悔悟了。

  师:小弗郎士开始悔悟了。好。[学生举手]说。

  生(29):小弗郎士开始清醒了。

  师:噢,小弗郎士开始清醒了。好。我们可以注一注。刚刚同学们都讲得很好。──集中到一点,他感到就要失去国土的痛苦。为什么今天老师是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明天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里就只许教德语了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很多镇上的人都来听课呢?因为他们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所以我们说,小弗郎士开始感到失去国土的痛苦。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他开始觉醒了;他开始悔悟了。──对了,因为他开始真正认识到失去国土该多么痛苦!

  我们再学习下去,齐声读到“头也不敢抬起来。”──把书都拿在手里。“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预备──读。

  [师、生齐读:“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头也不敢抬起来。”]好。

  好。我们看,我们的小弗郎士要背书了──我们肯定他背不出的。前面什么地方讲他肯定背不出来的?[学生举手]说。

  生(30):老师说过要问他们分词,可是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对了,老师要问他们分词,他呢?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怎么能背书呢?但是,他为什么今天背不出来,感到心里挺难受呢?什么道理?他也许过去背不出来是并不难受的。今天,他却难受了。什么道理?[学生举手]。

  生(31):因为他觉得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师:噢,他觉得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所以挺难受的。而且明天就不能再学了。是哦?所以他懊悔了,所以他感到难受了,所以头也不敢抬起来了。

  现在,我们把韩麦尔先生的三段话分开来读读看。──读的时候注意表情。哪个同学来读第一段?[学生举手]好,读第一段。

  生(32):[表情朗读]“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好,他刚才尽量把两种语调都念出来了。当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这说明他是努力的。

  这一段,我们的韩麦尔先生主要讲了什么?──哪个同学再念下面一段?下面一段。[学生举手]读第二段。

  生(33):[表情朗读]“你们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嗯,好。这些反问语气都念得好的。我们看看这一段里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接下去,我来读。[范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这三段话,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读出声音来。看看,每一段分析了什么?──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各自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师:好──好──好,大部分好了。现在我们看看第一段,能不能把它概括地用一句话,来说明他对什么进行分析啊?[学生举手]。

  生(34):对阿尔萨斯人进行分析。

  师:好。对阿尔萨斯人进行分析──对阿尔萨斯的学生进行分析。对不对?

  第二段呢,对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呢?[学生举手]说说看。

  生(35):对家长跟老师自己进行了分析。

  师:对了。分析了家长跟老师自己。

  第三段话主要是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6):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师:嗯,说明了牢记祖国语言的意义──牢记自己语言的重要。好,老师讲了这样三段话以后,小弗郎士又起了变化。现在接下去我们齐声读,“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一直到这一节结束。

  [师、生齐读:“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好,今天读得很好。

  这堂语法课,小弗郎士感到怎么样?──本来,分词用法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今天感到怎么样?今天呢?[学生举手]说。

  生(37):今天感到挺容易。

  师:挺容易。他懂不懂呢?

  生(37):全都懂。

  师:全都懂。划一下。是“全都懂”。[板书:全都懂]而且“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板书:挺容易]划下来。

  那么,我们划了以后,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小弗郎士今天聪明起来了?本来太笨了?为什么今天全都懂了,而且感到挺容易呐?──什么道理?呃,想想看。[学生举手],你说。

  生(38):因为他今天很细心听讲。

  师:因为他今天很细心听讲。还有?

  生(38):老师今天很耐心讲解。

  师:因为老师今天很耐心讲解。还有吗?嗯,同学们再想想看,老师讲解以前,特别引导他们懂得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9):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细心听讲;老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耐心讲解。

  师:嗯,刚刚两个同学说了,现在你把它总结起来了。[学生举手]说。

  生(40):因为他懂得了法国语言的优美和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

  师:因为他懂得法国语言的优美,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对不对?因为他懂得了这些,所以,今天听讲起来呢,他是全都懂得,而且觉得挺容易的。[指板书:“全都懂”、“挺容易”]

  那么老师是怎么样来引导的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教育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这三段话,详细地再来学习这三段话。看看这三段话对小弗郎士起了怎么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认为,一个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他只要牢牢记住他自己祖国的语言,就没有忘掉自己是一个法国人,就像是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能够从监狱一样的奴隶生活中解救出来。──这一些都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小弗郎士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感情。

  正因为这样,在上习字课的时候,他又有什么热爱祖国的表现呢?哪个同学读一下。[学生举手]好,读。

  生(41):[朗读第二十小节]“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师:嗯,好的,声音还响亮的。[指生(41)]能积极举手,争取朗读。

  现在我们看看,在刚才读的这一节里,哪一句也反映他热爱祖国啦?那些你们划了没有?[学生陆续举手]好,说说看。

  生(42):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师:嗯,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话是爱祖国的表现呢?──为什么呢?

  生(42):因为他──

  师:好,你坐下去,知道这句是的──那么为什么是的?还有其他话吗?看看。[学生举手]说。

  生(43):“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师:嗯,“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他把祖国的文字看成是很美丽的。这个也注意了。还有同学有补充吗?[学生举手]。

  生(44):“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师:为什么这些字像国旗呢?

  生(44):因为它们是祖国的语言。

  师:声音要响一点。坐下。老师写的“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在这里为什么像小国旗?把它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为什么?[学生举手]嗳,有的同学想起来了。说。

  生(45):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

  师:对了,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所以他感到这些字就像国旗。──他感到字是美丽的,[板书:美丽]而且这些字呢,简直像国旗了。[边讲边板书:像国旗]这些都有说明他多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每一个人是那么专心,连金甲虫飞进来谁也不分心。对不对?

  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思想就容易开小差,就在教室外面有什么东西也会分心了。而这天我们的小弗郎士和他的同学,却那样专心致志上课,一点也不分心。

  刚刚[指生(42)]回答的这句话也很好。我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反映了他什么思想感情呢?──爱祖国。他爱祖国一定是──

  生(集体):恨侵略军。

  师:恨这些侵略军。为什么说这句话是恨侵略军呢?哎,同学们想一想。听老师念一遍看:[范读]“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不会强迫 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恨敌人、爱祖国,对的呀!为什么从鸽子的咕咕声上面激起了自己的感情呢?──明天不能念法语了,这是不是法国的孩子愿意这样的呢?不是的。那么是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46):因为他们不能上法语课,是被强迫的。

  师:是被强迫的。对。为此,他们恨敌人。“强迫”──划下来。[板书:强迫]强迫用德国话。[板书:用德国话]好,同学们我们看,在这堂课里边,你看我们的小弗郎士,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了。连郝叟老头念的古怪的声音,使小弗郎士和别人又想笑,但是又感到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47):又感到难过。

  师:为什么样感到难过呢?

  生(47):因为他觉得阿尔萨斯──

  师:想想看,还要仔细领会。[学生举手],你来帮助他说。

  生(48):因为他觉得阿尔萨斯的人,不能再学法语了。

  [学生举手]

  师:嗯,好,还有补充。。

  生(49):因为郝叟老头要学法语拼音也不可能了。[声音很轻]

  师:今天[指生(49)]讲话太轻了,老师也听不大清楚了。回答的声音要响亮。

  噢,他说:郝叟老头法语拼音还不会,而连学拼音也不可能了。但是郝叟老头今天的感情怎样?划划看。──“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他也感到明天再不能学了。

  我们对这一部分也给它写个提纲──这时我们的小弗郎士激起了什么感情?哪个同学说说看,激起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

  生(50):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下课铃响]

  师:对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注上。[板书:爱祖国 恨敌人]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

  好,今天我们这堂课里,把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学完了。明天,要求大家能口头回答,小弗郎士这个人物怎样从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到逐渐醒悟,到最后激发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同学们今天回去书面作业 :把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行动整理出来。──整理韩麦尔先生一个人物。懂了没有?

  [生(集体):懂了。]好。一个是口头作业 ;一个是书面作业 。

  下课。

  板书设计 :

  (一)小黑板上的板书:

  上学:很晚

  不懂事 分词用法: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普鲁士兵操练:有趣

  诧异:安安静静 穿上,打着,戴着坐着 忧愁

  (二)板书:

  难过──懊悔

  有趣──坏家伙

  讨厌──舍不得

  怕──忘了……忘了……

  全都懂 挺容易

  美丽 像国旗

  强迫 用德国话

  爱祖国 恨敌人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2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仓前中学钟建华

  一.    导入  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    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    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

  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    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好的。

  (学生朗读第14段)

  教师:好。我们其他的同学,你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听出小弗郎士的懊悔和同情了吗?

  (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老师也觉得读得很到位。好,其他同学接着说。

  学生:我选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学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

  教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学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

  学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教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学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学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教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学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教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教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6。学生搜寻、圈画、讨论)

  教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教师板书:学习:不专心    热爱 )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教师板书:课本:讨厌      舍不得)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教师:怎么看出来?

  学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教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教师板书:时间:浪费     珍惜)

  学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教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教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     尊敬)

  学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教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    憎恨)

  教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教师:不错。那么,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小弗郎士竟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因为这一节课后,小弗郎士就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学生: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了。

  教师:很对。通过这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种种表现,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的……

  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是不爱国的呢?

  学生:不是。只是那时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没有被唤醒,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五.    体验反思

  教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教师出示投影7。学生思考。)

  学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学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学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爱国”,你是爱国的吗?你怎样表现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现在认真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学生: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学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

  教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个爱国的公民。

  六.    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我们感受了小弗郎士,了解了他朴素的爱国情愫。第二堂课我们来感受韩麦尔先生,来理解他对法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今天布置两个作业 ,请大家回去做好。下课!

  (教师出示投影8)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3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

  ──《最后一课》教学一得

  课堂教学就只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吗?教育心理学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的认知活动都难免要受情感的制约。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教学双方都可能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所谓“教书不教人”就是这样。不少教师不明白这一点,总以为他讲什么,学生就能听到什么,他讲多少,学生就应该记住多少,所以大搞“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这正是忽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的表现。情感性不但是课堂教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和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书育人的总目标说,它还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就是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主张实施“情感与理智”,“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教学。这正是对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

  课堂教学心理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在《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感人的体现。韩麦尔正是以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既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也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从而取得非凡的教学效果的。原来喧闹的课堂变得安静、肃穆了;教室里除了学生还引来了“好些镇上的人”。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教给学生:语法课上完了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新班级拼读。学生们在他强烈的情感熏陶下也完全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讨厌的书本变成了“舍不得跟它们分手的老朋友”,“厌学”变为“恋学”;“分心”变为“专心”,“连最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使韩麦尔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严厉粗暴变为通情达理,权威主义的命令式教育变为平等的温和的谈心式教育,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也由指责变为关怀,而且还带着不能再等候他的歉意,让他自己去领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和学习时间的宝贵。韩麦尔先生在小弗朗士的心目中也由可怕而变得可敬可爱甚至“可怜”起来。情感还激发了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也改变着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小弗朗士才会感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这表明韩麦尔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学习情感的良好品质。学生如果没有对学习的起码热情,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绝对不可能的。

  韩麦尔先生不但向我们表明了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他非凡的课堂交往艺术及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成功在于他在课堂交往中遵循了理解与尊重的基本原则,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他,同时又表明他对学生的理解。这就消除了师生交往中客观存在的地位差异和心理障碍,便于形成平等共识的交往关系。在交往的形式上,他又将非言语交往,包括体态语,同言语交往密切配合,加强交往的效果。比如他庄重的服装,严肃的表情,温和的声调,悲痛的目光,惨白的脸色,“哽住了”的语势,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的力量和最后呆在那儿靠着墙壁的姿态,以及“散学了──你们走吧”的手势等。这一切表明他是以全部的热情和真诚同学生交往,从而也就大大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韩麦尔先生在对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和指导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育心理学提示我们,不同的归因分析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只有正确而又具有积极意义的归因分析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当韩麦尔看到小弗朗士为在课堂上不能背书当众出丑而难受时,韩麦尔就帮助他作积极的归因分析。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及时,更在于一般教师对学生学习不好都主要归因于学生,或不努力,或基础差,或能力低,或学习动机、个性品质不好,或家庭和环境影响等等,难得有教师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还与自己的教学有关。韩麦尔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教师,他除了指出小弗朗士学习不好的个人和环境、家庭的原因之外,还着重检查了他自己方面的原因。正是在韩麦尔先生这种实事求是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归因分析的帮助下,小弗朗士也才从个人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而获得了新的学习动力,学习也才变得专心而感到轻松愉快。

  韩麦尔先生教学的成功不也是课堂教学心理学的成功吗?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4

  教案示例之一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 踱duó 挟jiā 皱zhòu 督dū 叟sǒu

  摊tān 旷kuàng 懊ào 隶lì 钥yào 匙shi 哽gěng 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内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朗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朗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这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5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目标导学二: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揣摩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法指导】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学法指导】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7

  方案一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态度和蔼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方案二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方案三

  教学目标 :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深》(《郑振铎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儿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李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议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讨论作者是怎样通过“最后一课”这小小的生活侧面表现重大的主题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第一人称的结构线索。)

  (二)学生通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

  (三)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From:《中学语文教参新编》,饶杰腾主编,语文出版社1997、7。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8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反复读课文后,感触很深。

  本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和背景资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学案中附上了这部分内容。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朗读来进行了解,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无论通过自由读、齐读、默读,都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根本记不住所读内容,也就无从了解。因此,我认为以后教学应大胆放手,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个自己寻觅、查找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够课前学得开心、课上用得舒心,而且通过小组的.交流,所获得的资料远远要比老师在学案上所附内容要丰富得多。

  本次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完课后,我觉得“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但“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并未达到。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 踱 挟 皱 督 叟 摊 旷 懊

  隶 钥 匙 哽 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 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三者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六、七题。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1

  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汤婉君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             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             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  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              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2

  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上,张大文的文章《何必换一种读法》不同意邓春江《何不换一种读法》一文的观点,即不同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之说。张大文指出:“韩麦尔先生正是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坚持到最后一天的英勇战士,小说的主人公非他莫属。”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也不敢苟同文章中的一个论据:“既然他是一个受教育者,思想起点要比老师低得多,他怎么会是主人公呢?或者说,他怎么能挤到主人公群像中去呢?”看来,以觉悟的高低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大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章中附带论及的谁是《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时,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其实,思想境界无名战士高得多。”我想,思想觉悟的高低恐怕不能作为判断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的参照系数吧?不然的话,阿Q、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人物都要被逐出主人公的行列了。

  看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还得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我认为《辞海》上定的标准可以参照:(主人公)是“文艺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使标准明晰化了。如果再适当引申一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而展开。用这三条标准衡量一下,我觉得《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了。

  先说“矛盾冲突的主体”。《最后一课》矛盾的焦点应该是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即普鲁士人要用强令改变民族语言的方法来永远征服法兰西民族,不但要在领土上占领法国,而且是通过消灭法国文化来永远地征服法兰西民族的心。而法国人民,尤其是法国的孩子,“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永远不会被征服。但可悲的是,孩子们(以小弗郎士为代表)以前由于不重视学习并未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人们(以郝叟老头为代表)以前由于只知道让孩子们去干活挣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时间只有一天了,明天学校就要改教德语了,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最后一课》之所以能摄人心魄,就在于小弗郎士在种种外因(如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声)和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的作用下,终于完成了由厌学到认真学习、由讨厌法语的分词到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转变。因此,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时,这几个字就不仅是写在黑板上,也是写在小弗郎士心中了。连顽童也知道爱国,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矛盾终于解决了,小弗郎士是矛盾冲突中的主体人物,当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了,这是从总体到局部(主题到人物)的认识。

  再说小说中“集中刻画的人物”。粗粗看来,小说用了许多篇幅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似乎他应为主要人物。但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 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小弗郎士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鲁士士兵操练更“有趣”。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他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迟到而责罚他,反而进行自责,并且耐心地讲解,“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时小弗郎士觉得法语“挺容易”学,他“舍不得”跟法语课本分手了,他开始爱国家、恨敌人了。对从屋顶上传来的鸽子的咕咕声,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看到韩麦尔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地瞪着一切的眼神时,联想到老师四十年来为祖国忠诚服务,小弗郎士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所以,小说中真正“集中刻画的人物”还是小弗郎士,这是从部分到整体(人物到主题)的认识。

  情节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时,各部分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的十分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是有这种因果联系的:小弗郎士贪玩厌学是因,在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感到痛悔是果;老师全身心地诱导和耐心地教是因,小弗郎士终于爱学习了,开始有了民族的意识是果;一个民族在被异族奴役、同化时所有的人都感到万分痛苦、并且作出最有效的反抗是因,在这样的时刻孩子们终于醒悟、牢记民族的根是果。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如以韩麦尔先生为主人公来分析一下小说。我认为这种分析难以成立。它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其一,既然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其他人物就应该围绕他而展开,如郝叟老头的思想变化难以与主人公发生联系,铁匠华希特游离于情节之外,更成了多余的人物了。其二,韩麦尔先生不处于“矛盾冲突的主体”地位上,因为在亡国灭种惨祸面前,矛盾的解决不在于韩麦尔先生喷发满腔的爱国热忱,而在于在下一代心中植上民族的根,处在矛盾的焦点上和掌握解决矛盾关键的只能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再说对解决这一矛盾韩麦尔先生虽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他还不是使小弗郎士产生思想转变的全部动因,应该说是韩麦尔老师、郝叟老头和普鲁士人(他们的野蛮奴役政策)三位一体的力量构成小弗郎士思想转变的外因。这是从否定另一种说法的角度对小说主人公的探求。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目标导学二: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揣摩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法指导】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学法指导】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4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 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

  积累。

  2、诵读法: 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

  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 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

  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  感  目  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

  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  展  目  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

  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

  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 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  二  课  时

  (检查作业 ,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教学后记】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篇15

  方案一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态度和蔼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方案二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方案三

  教学目标 :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深》(《郑振铎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儿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李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议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讨论作者是怎样通过“最后一课”这小小的生活侧面表现重大的主题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第一人称的结构线索。)

  (二)学生通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

  (三)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From:《中学语文教参新编》,饶杰腾主编,语文出版社1997、7。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相关文章:

《最后一刻》续写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优秀9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最后一美元》阅读答案(最新3篇)

《最后一课》综合能力测试题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学建议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优秀9篇)

《最后一课》续写作文优秀4篇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精彩3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