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通用17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2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3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4

  同步强化训练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双音节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⑦犬牙差互________           ⑧悄怆幽邃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粗的单音节词

  ①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②空游无所依________

  ③影布石上________           ④斗折蛇行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           ⑥其境过清________

  四、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文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坻(    )  ②屿(    )

  ③嵁(    )  ④岩(    )

  ⑤缀(    )  ⑥蔓(    )

  2.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①hu2ng  ②ch0  ③k1n  ④y!  ⑤ch)  ⑥chu4ng  ⑦su@  ⑧x9

  二、三、四、五、(均见课下注解)

  六、1.①水中高地 ②小岛 ③不平的岩石 ④岩石 ⑤连结 ⑥茎蔓2.略 3.①如鸣佩环 ②卷 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见课下注解) 5.发现小石潭,介绍小石潭。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5

  城中语文组:赵静 

  教学目的: 

  1. 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 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    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          情凄 

  情景交融 

  牛德源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小鸟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一、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三、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6、师生共同总结: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侧面描写)               写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记             鱼  乐  (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上一篇:北师大版《蜘蛛》《猫的天堂》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教学反思——教《小石潭记》小感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回顾全文,检查复习

  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

  〔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请以“小石潭真〔 〕”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三、走进小石潭 ,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学生讨论, 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四、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提示:

  1、品词语。

  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2、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3、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领会出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4、品写法。

  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做示范(板书:寓情于景)

  (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

  这节课虽结束,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仅是个开始,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五、布置作业,我来练一练。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8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           ),字(        )(         )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五、教学体会: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9

  《小石潭记》(七年级上)复习指南(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关键字:西:向西。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乐:以……为乐。因为……而感到快乐(对……而感到快乐)。之:代词,指(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

  句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流声,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为此而感到很快乐。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关键字:伐:砍伐。取:取得,这里指开辟。道:路。下:往下(走)。见:看见。尤:尤其,特别。清洌:清澈。

  句译:我们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看见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

  3.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关键字: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坻。全:整个。以:把,用。为:作为。卷石底以出:“以”,相当于“而”。出:露出。为:成为,形成。

  句译:小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关键字: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句译:(岸上)青翠的树木、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披拂,随风飘荡。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关键字: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若:好像。空:在空中。

  句译: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关键字:彻:透过,穿过。布:原为“分布”之意,这里可解释为映现。佁然:愣住的样子。

  句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现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关键字:俶尔:忽然。远:距离远(同“近”相对)。逝:离去。翕忽:迅速。乐:逗乐。

  句译:鱼忽然又远远地游开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关键字: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七星那样。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明亮。灭:暗,看不见,常与“明”连用。

  句译:我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关键字:其:它的。势:形状。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相互交错。差:交错。知:知道。

  句译: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牙一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关键字:环:环绕。合:合拢,合抱。寂:寂静。廖:冷清,冷落。凄:使……凄楚。寒:使……寒透。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句译:坐在潭边,四面竹子树木环绕合拢,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种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这地方真是寂静幽深,使人感到忧伤。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关键字:以:因为。其:它的。境:环境。过:过于。清:冷清。居:停留。之:代词,指当时的情景。去:离开。

  句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我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关键字:隶:跟随。从:跟从。小生:年轻人。生:对读书人的尊称。

  句译:作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二、内容理解

  1.  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此文写于其被贬谪到永州期间。当时柳宗元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的第四篇。

  2.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探奇的情趣,而水清、石奇、树美的自然景观则更写出了小石潭景致的美妙。作者发现美景的喜悦自然流露于其中。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写鱼,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又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的活泼和怡然自得,表现作者暂时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快乐。游鱼、日光、影子等侧面写出水清。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溪流和岸势。比喻形象。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小石潭环境冷清,勾起作者内心忧伤凄苦之情,以至匆匆离去。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按作者游踪来写(移步换景)。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随景而变,从“心乐之”(发现小石潭的快乐心情),到“似与游者相乐”(观活泼游鱼,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再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苦闷凄苦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抒发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中心归纳: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含蓄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0

  小 石 潭 记 作者:柳宗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2002/11/03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1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 (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的:

  1. 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 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  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    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       情凄

  情景交融

  作者地址:陕西省合阳县城关中学语文组

  联系电话:0913—5520170(13571521255)

  作者信箱:

  作者邮箱: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3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2005.5.23.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4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课文的解读应该是个性化解读,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参考答案。确实,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于你在独到的体味中表达的见解。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把书读活,并读出个性。

  上一篇:《小石潭记》说课稿3

  下一篇: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略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大约

  愣住的样子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6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寓情于景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3、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三、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5、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           ),字(        )(         )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五、教学体会: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回顾全文,检查复习

  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

  〔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请以“小石潭真〔 〕”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三、走进小石潭 ,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学生讨论, 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四、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提示:

  1、品词语。

  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2、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

  3、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领会出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4、品写法。

  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做示范(板书:寓情于景)

  (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

  这节课虽结束,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仅是个开始,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五、布置作业,我来练一练。

  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比较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文言文【最新6篇】

游小石潭(改编自《小石潭记》)

七年级上册《小石潭记》复习指导

读《小石潭记》有感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

2023年小石潭记教案3课时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件(3篇)

《小石潭记》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小石潭记》

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