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三峡》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三峡》说课稿(精选12篇)

《三峡》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本册书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诗文单元,其中第六单元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很显然是为了在七年能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三峡》是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四季不同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奇美之景。文章写景生动、用词准确、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寓情于景,有种特别的艺术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达到基本感知全文大意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以及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品析课文。我要说的就是这一课时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能力方面: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美景。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笔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笔法。

  (二)过程和方法方面: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课文,让学生在交流、启发、争议中展示自我,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峡》说课稿 篇2

  坪梅中学   王琴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             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             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             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  ,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 ),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             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2004年11月1号

《三峡》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处理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2、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

  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平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五、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三峡》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说的课题内容是《三峡》。《三峡》这篇课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这篇文章被选入历届初中语文课本。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一课,是因为它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写景抒情的文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和《诗四首》相比较,《三峡》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不仅仅是一篇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更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山水名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那么,我们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习些什么呢?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我拟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三峡》是指定的背诵篇目。文言词汇包括一个通假字阙通缺,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二、能力目标: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先总写三峡的山,按夏、春冬之时和秋的季节顺序分写三峡的水。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并理解作者凝练生动的笔墨,大笔点染细处着墨的写法。三、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背诵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来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难点呢?需要多少课时才能完成学习内容,在上课之前有些什么准备,将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什么样的过程来实现学习目标呢?

  由于本文篇幅不长,一共两百字不到,语言有节奏感,易于记诵,我只安排一课时即可完成学习任务。但这必须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说到预习,今天我在这里要特别地说一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预习指导。一般来讲,在上新课之前就给学生说一声预习第几课,最大限度在黑板上写上预习哪一课,等等字样就了事。指导学生预习光是停留在这个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预习什么内容,要实现什么目标,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来达到这些要求。比如学习《三峡》,要求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认识生字,能理解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要基本能背诵课文。如果老师在上新课之前指导学生达到这些要求,那么上起课来就很轻松,学生的兴趣也浓厚,学习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所要准备的教具也简单,就是几页PPT文稿,即三峡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一张,瞿塘峡风光图一幅,夏季三峡风光图一幅,春季或秋季风景图一幅。

  所用教法,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比较学习法。

  下面我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课题。

  先从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说起,导入课题,然后展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三峡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步,文学常识介绍。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要让学生了解他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不光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它还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文学著作。

《三峡》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如下:

  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   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   教学过程 :

  1.      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      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   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      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何  勇

《三峡》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

  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思考课文: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三峡》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三峡》为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它借山水抒性灵,开启了山水游记的先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通过学习此文,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领略祖国河山之美、领悟民族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之美。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依据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背诵全文。

  2、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美的风景,欣赏本文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及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由于他们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只知道掌握字词句的意义,忽视文章语言及结构的美,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我以引领学生品读、赏析为主,从而达到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设置法”和“读、品、悟”三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我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教学方法,一则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启发感悟与思考,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二则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赏析、感悟。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三峡》说课稿 篇8

  坪梅中学   王琴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             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             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             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  ,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 ),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 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             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2004年11月1号

《三峡》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二.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三.   教学辅助手段: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四.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1.      导课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2.      整体感知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3.      研读课文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五.   课堂评价《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3.      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何  勇

《三峡》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三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第一课。《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 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由主席诗词导入,自然过渡到三峡,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三峡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划分句子间的停顿,读懂句子。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 研读课文

  通过抓写山、水的关键字,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4、课外拓展,通过收集有关三峡的古今诗词、歌谣以及三峡工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三峡》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要用1、5课时来完成。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三峡美丽风光。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读一读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一读,掌握生字词,朗读停顿划分。二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三读,领会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3、研读课文,品一品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第一段写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第二段写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第三段,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第四段,写秋景,萧瑟凄凉。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解疑。

  第三步,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第一段写山的连绵起伏,险峻高大。前面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

  2、大笔点染的手法。这一步骤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感受写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四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风光。“三峡的山多么——”,仿造这句式来描述。

  4、背一背 文言文熟读至成诵,让学生在背诵中感悟,积累古典文化。

  5、写一写

  (1)这环节作为课后作业,“我是三峡小导游”。让学生写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词。

  (2)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这堂课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读得多,讲得多,写得多。在良好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由于我校是农村初中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在语言表达环节中会占用不少课堂时间。把写作放在课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峡》说课稿 篇12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

  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课文小结,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思考课文: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三峡

  山——奇、壮 ——雄奇美

  夏: 猛、急——奔放美

  水 冬春:清、趣——清悠美

  秋: 肃、凄——凄婉美

《三峡》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优秀5篇】

《三峡》美点寻踪

郦道元《三峡》赏析优秀2篇

《三峡》文言文复习(精选7篇)

《三峡》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三峡》25

2023年《三峡》的导游词200字优质(十一篇)

《三峡》人教八上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最新9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峡》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