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峡》教学实录

《三峡》教学实录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三峡》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三峡》教学实录(通用12篇)

《三峡》教学实录 篇1

  三峡

  授课教师:xinyue7988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掌握字词。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3、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

  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生:长江。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

  生:三峡。

  2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由显入微,导入  简洁、明快。〕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3        出示识记字词

  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细读。重在读懂、读通。〕

  4    (生高声朗读,之后CAI显现出重点字、词、句,供学生解答)〔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师: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分别读。感受、理解。〕

  (学生朗读、点评)

  5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本文选自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全书叙述了1350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CAI显现古书《水经注》并翻页到选文处),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总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证明。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生:我认为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师  (板书文章结构)

  6   师: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我是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

  师:很好。那么,如果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

  生:不可以。“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了,表意不准确。

  师:(赞许地)那么谁能说说三峡还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还有山的高耸入云,我是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总结出来的。

  师:可是老师对第1段中最后一句还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作思考状)

  生: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景象,所以它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师:很好,那么我们用山高岭连来概括三峡的地貌特征可以吗?

  (板书:山高岭连)

  那么,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山高岭连吗?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7、8  (CAI显现三峡的山景)

  师:(配合图像解说)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学习重点。〕

  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讨论赏析文章的后3段,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勾画下来。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

  9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的景色。

  生: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生:我来回答,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生:你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师:(鼓掌)同学们能在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非常好。那么,我们用水流湍急来概括夏季景色特点可以吗?

  (板书:水流湍急)

  师: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10   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生:这一段从色彩的角度描写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

  生:“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师: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11  (CAI显现春冬美景)

  师:(配合电脑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

  生:(齐答)清荣峻茂。

  (板书:清荣峻茂)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师:你总结得很好,但这只是从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如果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引用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启发)如果把最后一句诗改写成一般的散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行舟至此,听猿声哀鸣,不觉涕泪沾裳”,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

  师:很好,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讲到这,我们用什么词来概括三峡的秋景合适呢?

  生:(纷纷地)寂静、凄凉。

  师:老师用水枯谷凄来概括可以吗?

  (板书:水枯谷凄)

  师:好,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赏析了三峡,那么谁能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踊跃地)本文描绘了三峡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

  (板书:江山如画)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三峡景色秀美!

  师:想去三峡吗?

  师:不只是你们想去,许许多多曾经到过三峡和未曾到过三峡的人们都想再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正建设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三峡工程。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强化学习重点。〕

  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师:很好,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在齐声背诵中,下课铃响)

  

《三峡》教学实录 篇2

  《三峡》教学实录

  Pingming2006

  教学目的:

  1、结合注释及同学间的相互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字句,增强文言语感,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把握三峡山水的特点,通过品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感悟三峡之美。

  教具:电脑多媒体、FLASH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课件:呈现静止的水墨画《三峡林茂图》,同时出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上课铃响后,停止放歌。保持《三峡林茂图》的画面不变。)

  师:老师来自长江之畔,同学们则生长在黄河之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风情,你们能为我介绍一处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景观吗?

  生:壶口瀑布

  师:如果说壶口瀑布能够代表黄河的雄浑,那哪里最能体现长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神奇呢?

  生:(大声齐答)三峡

  师:既然老师来自三峡,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次三峡之旅吧。我先为大家简介三峡:(播放课件:出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首先显示白帝城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白帝城处;接着显示宜昌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宜昌处。最后用绿色的圆点模拟水流从白帝城流向宜昌,明确长江三峡的起止点。)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其间约两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解说同时播放课件:播放三峡影片,内容为:三峡总貌、夔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夕照。影片最后停留在长江夕照的画面上。)万里长江以其磅礴的气势冲破巍巍夔门,截断巫山云雨,拨开西陵叠嶂,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三峡风光,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人前往旅游观光。有这样一件事,当一位外国友人询问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如果只到中国的一个地方旅游,应该选择哪里时,他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三峡”。可见三峡风光的确魅力无穷。为了完成三峡之旅,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o(出课件:显示郦道元头像和《水经注》影印图,停3秒,转换为三峡背景图片,出课题:“三峡”,作者:“郦道元”。)我们游览的方式也比较特殊,郦道元是以文导游,他写了一篇名为《三峡》的文章,我们就是在品读这篇出自《水经注》的《三峡》中神游三峡。

  师:首先来听听文章的内容,请听准字音,注意圈点勾画。(播放课件:背景不变,播放课文朗读。)

  (生边听边看书,并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最好能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阅读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同时在书上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与个别学生就字词理解等进行交流。)

  师:我们说学贵有疑,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有很多种,可以是明知故问,为的是提醒别人注意;也可以是有疑而问,为的是自己正确理解。通过自读,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

  生1:我想问大家第三段中“回清倒影,绝……”字后面的那个字怎么读?

  生2:应该读“yan”。

  师:这位同学显然是明知故问,想提醒大家注意“巘”这个字。(生点头示意)那“绝巘”是什么意思呢?

  生3:极高的山峰。

  师:对。还有谁有问题要提?

  生4: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这个“或”字该怎么理解?

  生5:我认为是“有的”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我想这句话是说“有的时候皇帝有紧急的命令要传达”。

  生6:第三段中有句说“悬泉飞瀑”,我想问泉怎么能“悬”?

  生7:我认为这个“悬”字写出了瀑布的情态。给人的感觉很壮观。

  师:哦,山上的水出动是泉,悬空是瀑,洒落是雨,非常壮观美丽。这个“悬”字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点头)

  生8:最后一段写秋天的三峡时,为什么写到猿的哀鸣?我想猿鸣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为什么秋天的就让人觉得哀?

  师:我想先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第四段是写秋天的?

  生8:我是从“霜”字看出来的。

  师:哦,霜是秋天独有的特征。现在有谁能回答她的问题?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看采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因为这位同学问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且涉及到对文章含义的理解。她思考问题很深人。我们一下子答不出没有关系,等到对课文深入理解后再看看能不能解答。

  生9:课文的二、三、四段都是写水,怎么分了三段?

  生10:是按不同季节写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不同的特点。

  师:分了哪些季节?

  生10:夏季、春冬和秋天。

  师:二、三段写水很明显,第四段中你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是写水?

  生11:“林寒涧肃”的“涧”字可以看出来。

  师:看来大家很会抓关键字词,很好。

  生12:课文开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怎么第二段中又说“其间千二百里”?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大家想想我为大家简介三峡时,说到三峡的起止点是哪里?

  生12:白帝城和南津关。

  师:对,文中提到的江陵已经到了宜昌南津关的下游,超出了三峡的范围,路程自然变长了。

  (生若有所悟。无人继续举手提问。)

  师: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师:由郦道元的解说来看,三峡的神奇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

  生齐:山和水

  师:(播放课件:“峡”字的动画)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郦道元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写山的是哪一段?

  生齐:第一段

  师: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生13朗读第一段)

  生1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而且非常高大。

  师: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生1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山很高。师:你谈得很好。郦道元用文字解说了山的特点,咱们能不能试着用声音来解说?比如:要读出山的连绵,我们的声音就应该稍微……(拉长的手势)    ,

  生齐:延长

  师:对,来,试一试。(师带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学生不由得跟读起来。)那山的高峻呢?声音应该……(高扬的手势)

  生齐:高上去。

  师:对。(师范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生亦跟读。)我们一齐来把第一段读一遍,我希望既要读出山的特点,又要全身心投入,读得有滋有味。

  (生齐读第一段)

  师:我发现刚才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跟着我的手势不由自主地摇晃身体,这很好。古人读书就是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出情味。我们已经读出了山的特点。这就是三峡的山,连绵高峻。那水又如何呢?同学们在前面已经说了,郦道元分不同的季节为我们介绍了三峡的水。现在请大家分为三人一组,每人选取一段,互读互评,看谁读得好,读的有情味,读得摇头晃脑。等会儿推荐到班内朗读。开始。

  (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师巡查,了解进度。指点分析各个季节水的特点。)

  师:大家读得是津津有味,我听了一下,很多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吧。谁第一个来读?

  (众生举手)

  师:(指名)准备读哪段?

  生14:我准备读夏天的水。(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生读完后)你想读出夏天水的什么特点?

  生14:很急。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哦,急到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既然江水湍急,我们朗读时语速也应该适当……

  生:(齐答)快。

  师:尤其是读到文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种神奇的景观在唐朝被另一位著名诗人描写得更形象生动,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齐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就是夏天的水,一日千里,气势非凡。请男生用稍快的语速,读出它的气势之美吧。

  (男生齐读第二段)

  师:你准备读哪段?

  生15:春冬这段。

  师:你想读出这个季节什么样的美?

  生15:我觉得春冬时候的水很清澈,而且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让人觉得清幽秀丽。   

  师:好,来试试。    ·

  (生15读第三段)

  师:你为什么能从第三段的内容中感受到这种美?

  生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春冬的水不仅急而且很清。而且我觉得瀑布写得很美。

  师:那如此清荣峻茂的景色,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大家注意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在尽量使声音变得……

  生15:柔美

  师:对,这样才能读出良多趣味。现在请女同学试试。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秋天的三峡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齐:哀。

  师:谁来读?

  (生读第四段)    。

  师:前面有同学提到为什么秋天的猿鸣听起来悲哀,现在结合三峡水的特点,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生16:因为秋天的三峡“林寒涧肃”,让人觉得很------

  师:肃杀,萧条对吗?不错,猿鸣是人听来感到哀婉,人是因为行船于秋季的寒水中,闻听高猿长啸,不由哀从心生。既然是哀婉,我们读得时候注意语调要……    ,

  生:(齐答)低沉些。

  师:对。好,我想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读这段。

  (师与一学习小组同读第四段)

  师:刚才我们是分段理解了这篇解说词,看到大家品读得很有兴致,老师不禁跃跃欲试。我想代替郦道元来个现场导游,请大家看大屏幕,在老师的解说中游三峡,赏三峡。(播放课件:三峡的影片,内容与课文内容相符。在影片播放中,下方显示相应文段,配古筝曲。)

  (师配影片朗读课文,生赏景,有的小声跟读。)

  师:三峡美吗?

  生:美。   

  师:那就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来解说她吧。

  (播放课件:三峡影片、文段、古筝曲重放。)

  (师生配影片同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是声情并茂,十分有吸引力。现在我来做个小测试,大家关上书,你脑海中还留下哪些描写山水的语句?

  生1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生1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师提示: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记忆力真不错,这么长一段都背下来了。

  生1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她不仅背得很流畅,而且背得很有情味。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了,如果再多给一点时间,我想大家肯定可以流畅地背诵全文。其实,我最初学习本文时有一个疑问,看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郦道元开始极力描写的三峡美景怎么要用“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的哀婉语调结束呢?郦道元究竟还想传达三峡的什么特点?

  生21:我想是因为他想向我们介绍三峡风景不同的特点。 写了美景还想给我们写写不同情感的景色。

  师:我原来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发现这是渔者所歌,不由得联想到另一句渔者之词:“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原来古三峡滩多水急,来往航船非常危险,更何况是在水上讨生活的渔者呢?他们行船于湍急的江上,耳畔传来猿之哀鸣,自然是悲从中来呀。现在大家还想去三峡吗?

  生22:想。(极个别同学说“不想”)

  师:大家都很有勇气,其实现在的三峡已经改变了旧模样,正如毛主席的词中所说已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巨大的变化源于一个宏伟工程的修建,知道是什么工程吗?

  生:(齐答)三峡工程。

  师:请看老师带来的几张照片,欣赏一下新三峡的风光。

  (播放课件:依次显示古三峡的山,新三峡的山,古三峡的水,新 三峡的水的图片)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古今三峡有何不同。先看看山。 有什么差别?(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山的图片)

  生23:古三峡的山高峻,而且两岸的山隔得很近。一线天。新三峡的山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险峻了。

  师:那我们再来对比水看看。(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水的图片)

  生24:古三峡的水湍急而且混浊,新三峡的水看起来很平[缓,而且水很清。

  [    师:看了同样美不胜收的新三峡,我有了想为它解说的念

  [头。老师试着给新三峡的山写了几句。念给大家来听听。(播放课件:显示新三峡的山的图片,旁配师范写的解说词。)“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行船于江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如在画中。,,

  你们能为新三峡的山、水也写上几句吗?不必像老师一样追求句式整齐,文言亦可,白话亦可,写出你具有个性的解说词。

  (生在草稿纸上写,师巡查,个别指导。)

  -    生25:荡漾的碧波,描绘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美;摇曳的桃花,勾勒出“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惬意。阵阵微风,层层细浪,真是船行两岸阔,人在画中游。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优美流畅,而且还灵活引用了古诗词,很好。

  生26:宁静的江水如同蓝色的水晶,绵延的山峦是坚硬的脊梁。峡峰之间云彩缭绕,山穿云,云套山,神奇秀丽。

  师:语言简洁又能突出山水的特点,美。

  生27:以往那一泻千里,气势逼人的滚滚长江,如今变得温柔了许多。她缓缓流淌,低声吟唱。在回转宁静处像一块无暇的碧玉。两岸连山,被翠柏绿草所覆盖,还有那红艳的桃花向远到的客人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似乎在欢迎大家到三峡旅游。

  师:这位同学的解说词虽然很平实,但是明白晓畅,同样具有吸引力。大家的解说都很精彩,今天我们了解了三峡,希望你们以后也同样关注三峡,同时非常欢迎大家能来三峡做客。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登录以下网站。(播放课件:以三峡大坝图片为背景,提供相关网站。)

《三峡》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 布置作业

《三峡》教学实录 篇4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题。

《三峡》教学实录 篇5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26课、三峡

  郦道元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陵(漫上)            d不见月(阳光)

  e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绿潭(急流的水)          j飞其间(冲刷)

  k多趣味()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 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武原镇中学 李和芬)

《三峡》教学实录 篇6

  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十六、三峡    第_ _ 1   课时        总序第   57   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读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  XX年11月6日 ,具防洪、发电、  

  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美丽的自然  

  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  

  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北魏  

  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  

  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  

  二、预习  

  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  

  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三、研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

  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畅读全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

  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四、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二十六、三峡    第_ _ 2   课时        总序第   58   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读课                                       备课执笔人 孟花秀  

  预设目标:  

  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    学    预    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  

  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  

  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   

  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  

  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  

  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  

  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

  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

  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

  “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  

  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  

  “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

  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  

  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  

  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

  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四、总结全文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  

  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  

  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  

  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三峡》教学实录 篇7

  坪梅中学   王琴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             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             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             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  ,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 ),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             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2004年11月1号

《三峡》教学实录 篇8

  《三峡》课案

  周上银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精要的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因此学习此文要让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并基本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基本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师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概况。

  教师:制作幻灯片。

  ▲   教学内容

  ▲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

  一、烘托气氛,导入  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    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两岸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

  作文题:家乡的___(翠竹、夜色、柿子等)

  2005、11、10

《三峡》教学实录 篇9

  太原三十四中学校 郭景璋

  一.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 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第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课文文字障碍,找出其中有积累价值的语汇充实自己的文言储备;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 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三峡》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题。

《三峡》教学实录 篇11

  师:我想和大家谈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我最近去了一趟三峡。

  生:啊!(惊讶)

  师:不相信啊!好像天天和你们在一起,也没有去成。但事实上到一个地方不一定非要亲身去的。我是从网上去的,你们也应该去了,是不是啊?

  生:是!(恍然大悟)

  师:要大家回家找一些关于三峡的资料,大家都拿出来交流交流。

  (学生举手踊跃,似都有备而来,课堂气氛活跃。)

  生:我找到一份关于课文、作者及《水经注》的资料。

  生:介绍三峡中的三个峡的资料。

  师:请你顺着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说说看是哪三峡。   

  生:依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生:我找到的是正在建造中的三峡大坝的资料

  生:我找到的是一些自古到今写三峡的诗。

  师: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我们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大声背诵诗歌)

  师:很好,大家都查到了关于三峡的各种资料,我们来评价一下谁找的资料更好一些呢?(学生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看法:或认为新颖的,或认为丰富的,或进行补充的……)

  师:刚才大家找的资料真是丰富啊。其实,我们说的书本、电视、电脑,还有大家手上拿的这些材料以及大家的发言都是获得信息的各种渠道,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要了解它的相关情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先查查资料,这个就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刚才大家通过交流初步了解了三峡,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领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的风采。

  (学生自由朗读,相互交流,自己正音。)

  师: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大家看看他的字音读得准不准。

  (一生朗读,交流评价,明确读音,全班齐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朗读的节奏——读顺课文,哪位同学来试试?

  (按照课文的自然分段,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老师直接在power point上用“/”划出文章的节奏,交流评价,明确重点、难点。全班再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顺节奏。)

  师:大家刚才读得又准又顺,现在老师对大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那么几处自己处理一下,试着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意韵来。

  (学生们的声音由小变大,慢慢就放开来读了,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有选一句读的,有选整段读的。)

  生:“夏水”应读得快一些,声音大一些,读得要有气势。

  生:“春冬之时”应处理得非常轻松、平缓。

  生:“林寒涧肃”的部分应读得慢一些,声音低一些,读得哀伤一些。

  (学生们反复朗读,读语段,读全文,个人读,全班齐读,合作探究,交流评价,仔细品味,体会文中的情境,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如果胸怀更放开些,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品味品味课文的内容,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生:山水。

  (此时学生们对课文已经相当熟悉了,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

  师:对极了,满篇都是山和水。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三峡的山到底是怎样的山,三峡的水到底是怎样的水。请同学们把课文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加在山、水前面做修饰语,我们来分一下工,男孩子应该像山一般伟岸,就准备山的部分;女孩子应该像水一般灵动,就准备水的部分。

  (学生们觉得很有趣,踊跃参与。轻松地交流之后,大家进一步熟悉了课文,进一步掌握了本文复杂的文言语汇。)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何特点?

  (经过之前的铺垫,这个问题地解决可谓是水到渠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补充很快便形成了共识: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富于变化,姿态万千。)

  师: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那么由山和水构成的“山水三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呢?我们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呢?

  生:美。(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

  师:讲得好!山水三峡的确很美,这其中又有哪几种不同的美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来谈谈你眼中的三峡是怎样一种美。

  (同学们有说奇美的,有说壮美的,有说秀美、静美的,居然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凄美,很了不起。大家的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眼色,都似有所悟的样子。)

  师:老师想把你们刚才说的编成一句语,带点古诗文的味道,大家看看老师编得如何。(板书)山水三峡美兮,奇壮秀静凄绝。

  (也许大家觉得这句话还不错,都忙着记下来,不少孩子还点头点脑,口中念念有词,似在咀嚼揣摩。)

  师:山水三峡美兮,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生:三峡大坝工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

  师: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们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查找的资料非常丰富。)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到了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的山水风光会有哪些变化?文中的哪些景观还在?哪些景观将不复存在?还会增加哪些新的景观?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

  生: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生: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生: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生: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大坝蓄水可以增加三峡对下游清污、排污的能力,使三峡的水更加清澈,美景依旧。

  生: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生:大坝建成之后,水被拦起来,就不能打渔了,“渔者歌曰”的景象就看不到了。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看法。大坝控制水的流量,流域之内风平浪静,水量丰盈,有利于渔业的发展,打渔的人应该更多,打到的鱼也应该更多。

  师:那渔者就要改唱“巴东三峡巫峡长,打渔归来喜洋洋”了。

  生:我认为三峡的渔民即使不用打渔了,三峡也应该保留打渔的景观,这样即可以保留三峡的原貌,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师:讲得非常好,对历史遗迹的保留确实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三峡大坝的建造是人类对自然的伟大改造,它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最伟大、最令人感动的一处景观。

  师: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学生们各有各的想法,有喜欢新三峡的,有喜欢旧三峡的,有两者都喜欢的。)

  师: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我们一直在文字当中神游三峡,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峡的风光片,我请同学们看两遍,第一遍注意观察,看哪些写的是原文中的景物,试着背一背,第二遍,你们可以叫我停,我们把相应的文字大声背出来。

  (风光片是经过剪辑的,再加配上音乐,很贴合课文的内容和情境,给学生很形象、很直观的印象,片子第一遍还没有放完,学生们已经一条声地喊“停停停”,一句句,一段段地开始大声背书了。)

  师:风光片和课文描述的都是三峡,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比较,同学们更喜欢哪种形式呢?

  生:我喜欢图片形式,因为图片比较生动,好看,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生:我更喜欢文字,因为文字更富有想像力。

  师:讲得非常好,老师和你的看法一样,文字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想象到一些画面上看不到的内容。下面我和同学们把这篇课文完整地背一遍,不熟悉的地方可以看书,我们一起来再次品味文字之美,三峡之美。

  (绝大多数同学背得相当流畅,我跟在其中断断续续地背着,背得不如他们好,但我心里很高兴,因为这样的课文当堂背下来是有相当难度的,为此我想了许多办法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现在看来,目标达到了。)

  师:背得非常好。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神游三峡,有机会我们真应该去游一游真正的三峡,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就相约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之日。下课。

《三峡》教学实录 篇12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如下:

  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   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   教学过程 :

  1.      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      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   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      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何  勇

《三峡》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三峡》原文及其翻译【3篇】

《三峡》说课稿 2份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

郦道元《三峡》赏析优秀2篇

郦道元《三峡》的阅读题答案

《三峡》原文及其翻译【最新6篇】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最新9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三峡》精品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三峡》教案【优秀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峡》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