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闺塾

闺塾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闺塾

微信扫码分享

闺塾


【知识指要】  
1.字词正音:  
  窈窕(yǎo tiáo)  净几(jī)明窗   淑(shú)女   闺(guī)门    薛涛笺(jiān)  
  美女簪(zān)花   砚(yàn)台      偌(ruò)多   嫉妒(jídù)  
2.词语补注:  
① 窈窕:女子文静美好。  
② 净几:干净的茶几。几:小桌子。  
③ 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  
④ 闺门:女子居住的女室。  
⑤ 嫉妒: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同忌妒。  
⑥ 偌多:这么多。偌:这么、那么。  
⑦ 簪花:把花插在头发上。簪:插在头发上。  
3.资料检索:  
    ①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 。字义仍 ,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 、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 ,任职5年 。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 ,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 、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 。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 ,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  
    ②《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蔗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春归怎占先。……  
这是多么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节!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本章第一节中讲的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③元明时期,我国的戏曲声腔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了四大派系: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形成于元末,明朝风靡一时。海盐腔的特点是在搬演戏文时用锣、鼓、板等打击乐伴奏,清唱时则纯用板,不用弦乐伴奏;曲调典雅,较昆山腔高犷。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嘉靖年间在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和安徽池州、太平一带广为流传,主要活跃于民间。演唱时,仅用鼓板和打击乐伴奏。
    弋阳腔产生于江西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嘉靖年间已经流行于南北。弋阳腔的特点,汤显祖曾说:\"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弋阳腔是由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声腔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其曲文还可加\"滚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弋阳腔演唱时不用乐器,只用金、鼓、铙、钹等按节拍,风格粗犷、豪放、刚健、质朴。
    昆山腔原为流行于吴中苏州一带的一种清唱曲,据说为元人顾坚所创,到嘉靖、隆庆年间,经过以魏良辅为首的-批民间表演艺术家的改造而形成一种新型声腔。昆山腔轻圆舒缓、清柔宛转。徐渭《南词叙录》曾说它\"流丽悠远\"。演唱时,昆山腔最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要唱出\"曲情理趣\"。伴奏有笛、管、笙、琵琶等乐器,还用鼓板按节拍。
④图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梅保玖父子饰演的杜丽娘和春香。
【课文导学】  
1.学习重点:  
要准确理解文中的三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2.结构层次:  
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    
情节:讲   诗                  模 字               责   打

焦点                            闹  
  
人物:陈最良                  春  香                杜丽娘
3.写作特点:  
    ①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
    ②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  
4.难点点拨:  
关于\"思无邪\":孔子在《论语》论《诗经》一书,代表着儒家学派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论语》论《诗》凡18次,\"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原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但后人亦多释之为\"思想\"或\"意思\"之\"思\"。\"邪\",《广韵》云:\"不正也。\"《正韵》云:\"奸思也,佞也。\"\"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驷》:\"思无邪,思马斯徂。\"孔子引以论《诗三百》之主旨。故一般认为,若以\"思\"为语助词,恐不合孔子之意。朱熹《论语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惰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何宴《论语集解》亦谓之\"归于正\"者。这都说明\"思无邪\"之旨,当指《诗》之思想内容、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而论,并非专指思想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乎礼义,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思无邪\"是中国儒家的诗教传统,正如此将《关雎》解为咏\"后妃之德\"\"风之始\",即对女子而言要中规中距,谨守妇道。
【同步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5题:  
(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未)你念来.(旦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末)此鸟性子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  (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  (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末)
【仙吕过曲】【掉角儿】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螈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 付与儿家。
(末)书讲了,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贴下,取上)纸、笔、墨、砚在此。(末)这甚么墨?  (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末)这甚么笔?(旦笑介)这便是画眉细笔:(末)俺从不曾见,拿去,拿去.这是甚么纸?(旦)薛涛笺。(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伦造的来。这是甚么砚?是一个是两个?  (旦)鸳鸯砚。  (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甚么子,一发换了来。  (贴背介)好个标老儿!待换去。(下,挨上)这可好?(末看介)着!  (旦)学生自会临书,春香还劳把笔。(末)看你临!
1.下列文化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万福\",古时学生向老师行礼请安,多口称\"万福\"。
B.\"六经\",亦称\"六艺\",即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C.\"文房四宝\",指纸、笔、墨、砚四项读书写字的基本用具。
D.\"诗三百\",即指《诗经》,因其共305篇故名。
(答案:A。\"万福\"是古代女子行礼请安时的口语。)  
2.下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待讲解\":只等老师讲授分析。
B.\"兴者,起也。起那下头\":兴,就是开头,引起下文。
C.\"没多些\":没有别的。
D.\"好个标老儿\":真是一个好老人家。
(答案:D。\"标老儿\"即土老儿,意指不知趣的人。)  
3.下列成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洗净铅华:指女子喜爱梳妆打扮,不落俗套。
B.宜室宜家: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意。
C.一言以蔽之:一句话概括、总的来说。
D.敷演大意:随便讲解基本意思。
(答案:C。  A\"洗净铅华\"是指女子不爱梳妆打扮。B\"宜室宜家\"是指夫妇和睦。D\"敷演大意\"意指把主要意识阐述出来。)  
4.对下列语句的语言特点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利用\"在河之洲\"的谐音,有意打差调笑;
B.\"(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
C.\"(旦)这经文偌多!\":一句轻叹,已表现出小姐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D.\"(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其实春香是有意拿错,以戏弄先生调笑小姐。
(答案:C。叹经文之多意在表达对种种迂腐诗教的不满,并非学习上的畏难。)  
5.下列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最良是一位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的私塾先生。
B.杜丽娘悟性虽高,但学习有欠认真。
C.春香做事粗心大意,不太认真负责。
D.春香身为丫环,为人活泼调皮任性,对小姐的多情爱美充满同情,对先生的死板迂腐充满反感。
(答案:D。  A陈最良还谈不上\"精通\"和\"博学多才\",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拘泥迂腐,对年轻女子的爱美多情了无感觉。 B杜丽娘不是学习不认真,而是对儒家的诗教有反感,不愿循规蹈矩地学。C春香拿错文房四宝乃有意 为之。)  
·课外扩展阅读  
阅读《牡丹亭·游园》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商调引子]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旦)剪不断,理还乱, 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旦)好天气也!
[仙吕过曲]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处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6.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潦乱、令人讨厌的春光到处都是。
B.\"剪不断,理还乱, 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无聊、苦闷的心情。
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答案:A。没有令人讨厌的意识.)  
7.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了小姐的无精打采,真是旁观者清,杜小姐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写春景,暗写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丝\"与\"情思二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写小姐的的羞涩、娇美之态,反映出深闺名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天风光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
(答案:D。参看前后文可知,\"三春好处\"在此实喻指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情思。)  
8.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开始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闷无端\"。
B.一番装扮之后,她为即将来临的欢乐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初出闺房的羞怯;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C.走入园中后,则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了春景又心花怒放。
D.忽然传来了  \"生生燕语\"、  \"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千丈,人的顾影自怜和鸟儿的成双捉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便怏快而去,结束了游园。
(答案:C。没有\"心花怒放\"只有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9.对这段曲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丽娘走出深闺,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样美丽,从而引起了自我觉醒,萌生了像木兰一样不让须眉的渴望和憧憬。
B.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  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C.杜丽娘的情绪经历了喜春--爱春--惜春--伤春几个阶段,杜丽娘这种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折射着那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六支曲子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支游园曲产生了摄魂荡魄的艺术效果。  
(答案:A。杜丽娘在此曲中是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萌生了对爱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和憧憬。) 教案三
闺   塾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2.
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壮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
是其中的第七出。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A.早膳(shan)   栉笄(kai)    恁(nen)时节
B.雎鸠(ju)    蟾蜍(chu)    女郎行(hang)
C.窈窕(yao)   流觞(shang) 薛涛笺(jian)
D.盥漱(guan)  好逑(hao)  《诗经》最葩(pa)
2.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C  )
A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履”罢了。
B得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C.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降纱。
D.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目下平头六十(现在)                生受了(有劳)
B.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画小乌鸦)    唐突了师父(冒犯)
C.杜衙设帐(教书)                    有甚光华(光彩)
D.洗净铅华(妇女画妆用的脂粉)        应文科判衙(科举考试)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论六经《诗经》最葩(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有风有化(风俗)
C.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吓煞(指教师)
D.伴诗云,陪子曰(诗歌)
四.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中问题化)
1.
春香的性格在这一出体现得最鲜明。她泼辣、大胆、机智,很不满于封建教育,当塾师讲经时,她连连发问,最后逼得塾师理屈词穷,只好以责备“多嘴”岔开。她领恭牌以后,却跑进了后花园,塾师无可奈何,只好以“打”来教育她。当塾师走后,她还要背后骂上一句“痴老狗”,方才解恨。
2.塾师陈最良受儒家思想毒害,行为迂腐,作风寒酸,是个地道的老学究。在这出戏里,春香和塾师形成对比,春香对丽娘构成映衬。
3.丽娘恭顺温良,抑郁愁烦。性格表现为满腹幽怀。她像春香一样不满,社会地位却使她内心深沉。为了照顾面子,她说“依注解经学生自会”,而不说“你这样讲是多余的”;要罚春香也是这样。面对《关雎》她凭直觉认识到这是一首热烈的恋歌,在内心冲破了封建道德标准后导致惊梦。又如欲进花园前问春香的话,也带着持重的色彩。
五.品味语言特色——语言中的情趣。
学生精读春香对塾师讲解《诗经》的诘问与取文房四宝后的一段文字,体会妙趣横生的
宾白语言。
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
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
六.创新练习:
1.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课内完成)
2.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课外完成)
七.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完成印刷资料[同步练习]。<?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牡丹亭介绍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在他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杜宝要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出)。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象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一样,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杜丽娘的师父陈最良,最她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之《拜月亭》里的王瑞兰,《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都更为难堪。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无法接触到一个青年男子,象《西厢记》里的张君瑞、《拜月亭》里的蒋世隆那样。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她说:“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以上引文并见《惊梦》)一面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现的书生,甚至为他缠绵枕席,埋骨幽泉,而“一灵咬住”,始终不放。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冥誓》),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的。杜丽娘在《惊梦》、《寻梦》、《写真》等出里倾诉自己美貌的被埋没和爱美的性格不能表现,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它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比以前任何爱情剧为深刻。她在出生入死、执着追求中所取得的胜利,不仅在争取幸福的爱情上给青年读者以鼓舞,同时流露了作家对他所憧憬的某种美好生活的渴望。杜丽娘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性爱”的性质(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部分《家庭》),曲折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那是崔张的爱情故事所没有的。由于封建压力的巨大,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杜丽娘这艺术形象的出现还有它的历史根源。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种种人鬼恋爱甚至还魂或投胎再生结为夫妇的故事,汤显祖对这类故事又特感兴趣(注:汤显祖评《续虞初志·许汉阳传》:“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自不厌。”)。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更而演之。”这“杜太守事”实际就是现在还被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它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归来,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影为后任柳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丽娘鬼魂幽会,并禀告父母,发冢还魂成亲。这篇话本小说的后半虽比较简单,但前半关于杜丽娘游园、寻梦、写像等的描绘,已相当细致,并为《牡丹亭》所吸收。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例如在《惊梦》里,杜丽娘在梦里和柳梦梅相见,“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醒来之后却是母亲的一顿唠叨。又如在《冥判》里,杜丽娘还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她感梦而亡的全部经过,还得了判官的允许自由自在地去寻找梦里的情人,而在还魂之后,她的亲爹却不认她作女儿,更不同意她和柳梦梅结合。就这样,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
《牡丹亭》的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出则间用北曲,正是各取所长。但有些曲词还不够本色。表现在石道姑、杨娘娘等身上的庸俗描写,以及滥肆才情(如《道觋》的长白,《冥判》的增句词)、结构不够严密的缺点,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尽管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汤显祖还不可能为当时的青年指出一条现实的斗争道路,然而他的艺术描绘已使当时的青年妇女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她的朦胧的理想中得到鼓舞。到今天,杜丽娘的理想早已过时了,我们对于象汤显祖这样一位表现他的时代理想的作家依然怀有崇敬的心情

闺塾相关文章:

第七出 闺塾

《闺塾》教案

《闺塾》说课稿

闺塾

语文教案-《闺塾》教学简案

《闺塾》教学设计

第七出 闺塾

《闺塾》教学简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闺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