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精选17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目标导学二: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揣摩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法指导】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学法指导】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气氛” ”

  学生 ”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3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 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5

  最后一课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6

  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7

  【教学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词。

  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

  游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机,相关幻灯片;自制的小图片等等。

  【教学步骤】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指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并阻止德国的统一,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也早打算通过战争夺取法国蕴藏着丰富铁矿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并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帝国,称霸于欧洲大陆。1870年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这场掠夺性的战争就此爆发了。但战争开始后,法国屡遭惨败。9月2日,色当一役,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普法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失去了防御的性质,变成了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而法国人民的抗战,则是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行动了。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课文分析:

  (一).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二).研讨课文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然后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回答后归纳:①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

  ②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急于读下去。

  5、再齐读第1—6自然段。

  6、研讨第7~10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指名回答。

  老师启发学生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

  (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厉的老师,今天“很温和”;

  (3)老师穿上了只有在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

  (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小结:这部分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人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三)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祷:——

  (2)征发:——

  3.本文中的环景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导入第二节课

  二、速读课文,然后继续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

  2.研讨: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3.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三、学习第12—16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2.让学生默读第12-16自然段。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明确: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3、研讨: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止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老师归纳: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5、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文中感情。

  四、提问引入下一部分: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1、指名读第18、19自然段。

  2、讨论: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五、阅读第20自然段(重点讲析这一段)

  1.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明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谈。)

  3.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六、阅读第2l—23自然段

  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

  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y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3、提问:第22自然段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后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的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四十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4、提问:初级班学习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小结:第21—23自然段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第11—23自然段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七、讲析第24—29自然段,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读后概括: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明确: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这两个字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八、人物形象分析

  韩麦尔先生: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

  小弗郎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能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感情与以前也迥然不同。对于韩麦尔先生,他万分依恋,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他不再是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了,他成熟起来了。他转变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九、总结:

  本文的主题: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 篇18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1

  活动内容  :《最后一课》续编

  表演形式:  舞台剧

  编    剧:  洪嘉妮

  表演者:    部分女生

  主    持:  郭  进  曾  佩

  表演前:    排练井然有序

  表演中:    表演形象逼真

  表演后:    演后意犹未尽

  最佳表演者:朱  蓉  黄思颖

  最佳导演:  左  静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驰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之所以驰名世界,就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欣赏《最后一课》续编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最后一课》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地位,斗争日趋激化。终于导致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为期10个月的普法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普鲁士击败了法国,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格林两个省的大部分土地给普鲁士。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正是以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郎士的叙述,表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失去国土和母语的由衷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

  剧本展示:

  《最后一课》续编

  人   物:小弗郎士、安娜(小弗郎士的妈妈)、琳达(小弗郎士的同学)

  韩麦尔先生、伊莉莎(韩麦尔先生的妹妹)

  华希特、华生(以前的镇长)、司汤达(从前的邮递员)

  安东尼(琳达的哥哥)、詹姆斯(华希特的徒弟)

  保罗(德国上校)、普鲁士兵

  第一幕

  第一场

  (在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回来的路上,小弗郎士走在一条幽静的路上,他对身边的鸟语花香一点也不在意……)                    

  小弗郎士: (惊讶)我这是怎么了?以前我最喜欢来这儿了,有时连逃课也要到这儿来玩,可现在我怎么对这儿的景色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呢?

  (叹了口气)唉!国家都要灭亡了,我怎么还可能在意这些花花草草啊。

  (小弗郎士灰心丧气地继续往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条大道,他急忙走出这条小路,看见几个普鲁士兵在谈笑风生。)

  小弗郎士: (气愤地握紧拳头)可恶的家伙!你们让韩麦尔先生远走他乡,而你们却用德语在说一些嘲笑我们法国民众的话,简直丧尽天良! 

  (说着,小弗郎士向旁边狠狠地捶了一拳,这时,一个人悄悄地向小弗郎士走了过来。)

  琳    达: (拍了一下小弗郎士的肩膀)喂,汤姆(小弗郎士的昵称)你怎么了?别在这儿发呆了,韩麦尔先生的离开是我们谁也没有料到的啊,别独自难过了,不如到我家去,让我哥哥陪你解解闷吧。

  (小弗郎士知道琳达的哥哥是个法国军人,此时不知有什么力量让小弗郎士跟琳达到了她家。)

  第二场

  (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到了一片偏僻的森林,琳达的家就在这片偏僻森林的后面,当他们来到琳达家的门口,还没来得及敲门,房门便“呼”地一声打开了,一个皮肤黑黑的青年在门口站着,他就是琳达的哥哥——安东尼)

  安东尼:   (带着些许疲倦)哦!是汤姆来了啊,快到屋里头坐,我刚从前线回来,比较疲倦,我正想去河边洗个澡,然后好好的睡一觉,那我不陪你们了,你们自己玩吧,我先走了。

  琳   达:  (撒娇)哥哥别去了,陪我跟汤姆说说话好吗?你就给我们说说前线的事吧。

  安东尼:   (疲乏的脸上泛着光彩)那好,今天我就满足你们俩的要求,那我们到屋里头去说吧。

  (于是,他们三人走到书房,把窗帘拉得紧紧的,安东尼将自己的身子深深地陷进沙发,似乎只有这样才舒服。)

  安东尼:   (饶有兴趣)我们有时会被派遣到前线,在战场上上阵杀敌,晚上将军还会给我们进行严明的纪律教育……

  小弗郎士: (打断安东尼的话,疑惑地问)你们平时怎样保持联络啊?

  安东尼:   (接着话头,兴奋地说)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什么举动,但私地下我们部队内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有一个地下组织,一旦战斗需要我们,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勇敢地上前线杀敌。

  小弗郎士、琳达:(异口同声地说)安东尼,你能不能带我们到你们的组织去看看啊?

  安东尼:   (犹豫不决)这……这……似乎不太好吧。

  琳   达:  (央求)好哥哥,求你了,我是你亲妹妹,小弗郎士是我最信赖的同学,你也是那儿的领导人物,你就让我们去吧。

  安东尼:   (严肃)除非……

  小弗郎士:   除非什么,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答应。

  安东尼:   (庄重地说)你们去了,要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不许私自行动,还有你们去那儿的事,不能随便对别人说。

  小弗郎士、琳达:(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三场

  (说走就走,他们三人离开这座隐秘的房子,来到了一家报社。)

  琳   达:  (奇怪地问)哥哥,你确定没来错地方吗?这儿可是一家报社啊。

  安东尼:   (望着琳达,神秘地眨眨眼)小姑娘,先别妄下定论,等下进去了你就明白了。

  (推开门进去一看,小弗郎士惊呆了,里面有郝叟老头、司汤达、华生、华希特、詹姆斯等镇上的人。)

  郝叟老头: (长舒一口气)是你们啊,我还以为是普鲁士兵来了,可把我们大家吓坏了。

  (小弗郎士和琳达打消了疑惑,大家又各忙各的去了,偶尔也有几个人和他们打招呼,在这里小弗郎士和琳达见到了许多关于反对普鲁士兵的传单,小弗郎士看到这些,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热血在沸腾。)

  小弗郎士: (好奇地对安东尼说)你们这个组织可以让爱国的孩子参加吗?

  郝   叟:  (打趣地说)怎么,小鬼,你也想参加我们这个先进组织?

  (小弗郎士诚恳地点了点头。)

  詹姆斯:   (严肃)不行,小弗郎士,你还太年轻,你干不了这个。

  小弗郎士: (坚定地说)虽然现在我不能上前线杀敌,但是我可以帮你们发传单啊!等我再大几岁,我就可以和你们一起去打仗了。

  (詹姆斯看到小弗郎士意志坚定,他也从内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安东尼:   (微笑)小弗郎士,你既然意志这么坚定,那你从下周开始就在这儿帮我们发发传单吧,但你可要处处小心哦。

  (小弗郎士高兴得边跳边往外走,华生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叫住了小弗郎士。)

  华   生:  (略微忧伤)小弗郎士,明天下午3点,韩麦尔先生就要和他的妹妹一起离开这座城市了,到时,你去送送他吧。

  (小弗郎士听完华生的话,眼角流出了难过的泪水,他低着头默默地离开了报社,在路上,小弗郎士想起了以前与韩麦尔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心中更加难过。)

  第四场

  (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妈妈看到了小弗郎士泪流满面,连忙迎上去。)

  安   娜:  (关切地说)好孩子,别哭了,妈妈知道你是为韩麦尔先生的离开表示伤心,你既然喜欢韩麦尔先生,就别难过了,明天去送送他,把你心中最美的祝福送给韩麦尔先生,让他安心地离开好吗?

  (小弗郎士抬头看着妈妈关切的面容,懂事地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该不该把发传单的事告诉妈妈,他怕妈妈知道后会大发雷霆。)

  小弗郎士: (扯着衣角,犹豫不决)妈妈,我想跟您说件事,就是……

  安   娜:  (担心)是什么?孩子,说吧。

  小弗郎士: (小声地说)我想加入安东尼他们的地下组织,我想去帮他们发传单,行吗?妈妈。

  安   娜:  (大发雷霆)不行,孩子,你小小年纪怎么能加入这种组织啊?

  小弗郎士: (哀求)妈妈,求您了,好吗?

  安   娜:  (甩开小弗郎士的手,坚决地说)只要你敢加入这种组织,你就不是我儿子!

  小弗郎士: (倔强地说)我宁愿不做你儿子,我也要加入地下党。

  安   娜:  (愤怒地说)你给我滚,从今以后,我们不再是母子关系了!

  (小弗郎士听了话,倔强地头也不回地走了,安娜一怔,随即嚎啕大哭。小弗郎士离开家后,在琳达家睡了一晚。)

  第五场

  (到下午3点时,小弗郎士和琳达来到码头,看到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正准备上船。)

  小弗郎士、琳达:(高兴地挥着手)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请等等。(小弗郎士、琳达气喘嘘嘘地跑到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面前。)

  小弗郎士: (掩藏送别的伤心,微笑着对韩麦尔先生说)韩麦尔先生,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被批准同意加入地下组织了。

  韩麦尔先生:(高兴)不错,小弗郎士,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韩麦尔先生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小弗郎士。)勇敢的小弗郎士,我把这本法语书送给你,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转身朝向琳达)琳达,你也要加油啊!

  (小弗郎士、琳达目送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远去,伤心的泪水不知不觉从眼角流了出来。)

  第二幕

  第一场

  (十几年后,小弗郎士已经由一名顽皮的小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国军官,参加过几次大型战斗,他以谋略过人而令普鲁士兵闻风丧胆。一次,在战场上,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意外重逢。)

  小弗郎士: (骑在战马上,喜出望外地)韩麦尔先生,您怎么也到战场上来了啊?(小弗郎士根本不知道韩麦尔先生此时是奉普鲁士上校的命令,专程来捉拿自己的。)

  韩麦尔先生:(忐忑不安的搓着手)是啊,亲爱的小弗郎士,没想到咱们在这相见啊,你快下来,让老师看看你到底长多高了。

  (此时,小弗郎士不知道自己会中计,立刻下了马,韩麦尔先生见小弗郎士走到自己身边,突然从身后抽出一支铁棒,朝小弗郎士的头上狠狠地砸了一下,小弗郎士顿时觉得头晕目眩,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场

  (不知过了多久,小弗郎士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根柱子上,他也看见他最敬爱的韩麦尔先生正跟敌人站在一起,韩麦尔先生是那么的卑躬屈膝,小弗郎士顿时明白了一切,他真不敢相信眼前所见的是事实。)

  小弗郎士: (声音颤抖)韩麦尔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你是卖国求荣吗?

  韩麦尔先生:(*笑几声)呵呵!世事难料啊,你也不会想到有今天这一步吧!

  小弗郎士: (悲愤交加)韩麦尔先生,想不到你是这种人,亏我以前那么敬重你,把你当爱国之士,算我看走眼了!

  (这时德国上校——保罗走了过来,别看他是德国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

  保   罗:  (傲慢)弗郎士少尉,怎么样?不想死的话,就说出你们这次的作战方案吧,那样我还会留你一条命。)

  小弗郎士: (不屑一顾)呸!凭什么让我说出作战方案,你们还能得意几天啊,迟早有一天,我们伟大的法兰西会战胜普鲁士的,法兰西万岁!(高呼)

  保   罗:  (气得满脸通红)你……你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嘴硬,劝你放老实点,否则你会死得很痛苦。

  (说完,保罗命令士兵用皮鞭抽打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坚强地咬了咬牙,保罗觉得这样好象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靠近身边一位士兵的耳边窃窃私语了几句。不一会儿,只见那位士兵拿来了一条沾满盐水的鞭子,保罗接过这条鞭子,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抽打着小弗郎士。)

  保   罗:  (狰狞地笑着)哈哈哈!弗郎士少尉,没想到你也会落到我的手里,你跑不掉了。

  (小弗郎士没有感觉到痛,因为他心里的伤痛已远远超过肉体的疼痛,他的内心仿佛插上了千万把利剑,此时,韩麦尔先生在保罗的耳边嘀咕了几句,保罗立刻停止了鞭打,不一会儿,见韩麦尔先生用钳子夹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走到小弗郎士跟前。)

  韩麦尔先生:(阴笑着说)小弗郎士,看在你以前是我学生的份上,我还给你一次机会,不然你吃不了兜着走。

  小弗郎士: (愤怒)呸!休想,你这个卖国贼,法兰西人民是不会原谅你的!

  (韩麦尔先生听了恼羞成怒地把烧红的铁块放在小弗郎士身上,小弗郎士很快就晕过去了。)

  第三场

  伊莉莎:   (轻声)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快醒醒,赶快醒醒啊!

  小弗郎士: (慢慢地睁开眼)伊莉莎小姐,你怎么在这儿啊?

  伊莉莎:   (一边解开绳子一边说)可怜的小弗郎士,你都昏迷三天了,嘘!小声点,换上这套普鲁士兵的衣服跟我走,别让他们发现,快走,等下就来不及了。

  (这时,容不得小弗郎士多想,换上衣服,只好乖乖地跟着伊莉莎小姐走,就在他们快要逃出去时,在门口,一个普鲁士兵正好走了过来。)

  普鲁士兵: (指着伊莉莎小姐)他是谁?

  伊莉莎:   (吞吞吐吐)他是……他是……

  (这个普鲁士兵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吹了一下口哨,黑暗中猛然窜出一群普鲁士兵包围住他们,小弗郎士知道自己此时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突然他灵机一动。)

  小弗郎士: (镇定)喂!喂!你们这是干什么啊?我可是保罗上校的侍卫,保罗先生要我请伊莉莎小姐去有点要事商议,耽误了时间你们可担当不起啊!

  普鲁士兵: (相互望望,半信半疑)这是真的吗,我们怎么不认识你啊 ?

  小弗郎士: (冷静)你们当然不认识我,保罗上校经常派我去执行一些机密任务,我的身份是不能公开的,不信,你问伊莉莎小姐,他哥哥可是保罗上校身边的大红人,你们难道连伊莉莎小姐也不信吗?

  (伊莉莎小姐面色苍白地点了点头)

  普鲁士兵: (和颜悦色)哦!原来是场误会,对不起,请二位原谅。

  (就这样小弗郎士和伊莉莎小姐顺利地逃了出来。)

  小弗郎士: (担心)伊莉莎小姐感谢您救了我,可您回去,他们会杀了你的,不如您跟我一起逃走吧。

  伊莉莎:   (恢复平静)不了,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我十分佩服你的勇气,我既然敢把你放出来,我就有勇气面对一切,放心吧,我没事,你快走吧,法兰西人民在翘首企盼你回去呢,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的行为,能为我哥哥赎一些罪过。

  小弗郎士:  (痛心)韩麦尔先生的罪孽太重了,他已无法得到法兰西人民的谅解了。

  伊莉莎:    (激动)不,我哥其实有许多难言之隐,保罗威胁我哥哥,如果不给他当参谋,保罗就要杀掉我全家,我哥哥这么卑*,全是为了我们一家,我知道我哥哥应该舍小家为大家,可他太软弱了,他做不到。

  第四场

  (小弗郎士没有说什么,此时他的头脑一片空白,他挣扎着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一到这儿,小弗郎士再度昏迷过去了。等小弗郎士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小弗郎士准备从床上坐起来。华生见小弗郎士醒来了,赶紧扶他躺下。)

  华   生:  (关心)小弗郎士你别动,好好躺着,这一段时间你不能上前线了。

  (小弗郎士在营地只养了几天伤,伤口还没有痊愈,他便急着上战场了。)

  第五场

  (小弗郎士骑上他那匹心爱的战马上了战场,冤家路窄,小弗郎士遇见了最不愿遇见的人——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跳下战马,怒斥)你这个卖国贼,你卖国求荣,卑鄙无耻!

  韩麦尔先生:(辩解)小弗郎士,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小弗郎士: (讥笑)少废话,你以为你这样说,就会换得法兰西人民的原谅吗?无耻!咱们今天必将决一死战。

  (说完,小弗郎士拔出剑刺向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同样拔出剑刺向小弗郎士,不愿看到的场景总在特定的时间发生,双方的剑都刺中了对方的心脏,就在他们要倒下的一刹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眼角都流下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是那么闪亮……)

  (全剧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能够帮忙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向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述。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透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职责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搞笑;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潜力,也有必须的自控潜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状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十分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这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期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齐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这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情绪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透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这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述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明确:外貌描述、神态描述、动作描述和语言描述。

  外貌描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证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情绪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职责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之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资料。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贴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述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述。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述,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述又证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此刻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情绪。“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证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述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预习情况

  四、深入探讨

  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段(1—7)上课前(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7—23)上课时(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24—29)下课时(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五、深入探讨,剖析人物

  1、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六、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七、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明确: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课文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板书: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22、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2分)

  23、③(2分)

  24、极度悲愤(2分)两文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2分)

  25、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失去平日的镇静。(2分)

  26、学生们(1分)表明学生们的心情也非常痛苦,以致有些麻木。(3分)

  27、略(未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的不得分。共5分)

  28、韩麦尔先生自制力强,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老师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自控能力,只好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意思正确2分,具体分析2分,共4分)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5

  起首,来明白本节课的讲授目的及重点:

  1、从阐发人物形象入手,造就学生正确掌握小说主题的阐发本领。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心情、行动和生理运动的形貌要领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体现的猛烈的爱国主义精力,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

  其次,谈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具体过程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峻”的“战斗好汉”,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好汉”,而让他们都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老师点拨:

  正由于平凡,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才可以大概成为千万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质朴、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绪,才气被明白成是全部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气使这篇小说所体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配合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最后根据本堂课内容设计一个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6

  最后一课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是一篇外国小说,为使学生能够把握主要人物及小说主题,不会阅读、分析、概括,本课教学设计拟多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的描写

  1.教学方法及步骤:①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句子;②找出描写韩

  麦尔消像的语句(穿着、神情);③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2.依据找出的语句,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引导学生的见解,讨论归结到韩麦尔是个普通人,是个“可怜”人,是个爱国者,是

  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中有七处点到韩麦尔的爱国情感,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也正是法

  国人民的心声。

  角度之二:小弗朗士的变化

  1.教学方法及步骤: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二,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概括总结。

  提示:小弗朗士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爱为线索。小弗朗士的变化,是

  从三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推→(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

  恨、轻蔑。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歌唱,这些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水)→难爱(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

  分词)→细心听课。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1.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一个小小的生活侧

  面是怎样表现这一重大主题的呢?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

  面;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

  2.教学方法及步骤:①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  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②不写

  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③让学生复述印象最深的细节,然后指导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指点迷津

  1.本文的背景资料较少,不便于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因此,在预习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背

  景材料。

  2.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朗读,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3.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准切入角度,扣住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

  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线),一线串珠式的把小说的形象与主题拎起,让学生深入了课文。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看到“最后”两

  个字,大家是否意识到这堂课会不同寻常?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小说中上这节课的这一

  天与平常有哪些不一样?

  提示:(1)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

  来的。”

  (2)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这一

  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早晨的一样。”

  (3)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小弗朗士迟到,生怕先生责备,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他,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土,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老师令人意外的穿戴。“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

  边的小黑丝帽。

  (5)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有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以及戴着三角帽、拿着一本

  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的郝叟老头。

  (6)整个教室里每个人都是那么严肃认真。“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笑在纸上沙沙地

  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

  ‘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7)韩麦尔先生神情呆滞。语法课上完又上习字课时,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作者安排这一系列的异乎导常,请你事校外草地上普鲁士兵的操练,想想起到怎样

  的作用?

  提示:它一方面暗示了禁教法语这一坏消息的到来,一方面也突出了人们因此而悲愤的

  心情,更是揭示了矛盾的实质:普鲁士入侵,法国人民亡国的悲愤。

  3.本文的主要人物小费朗士开始还是个贪玩、幼稚,连看到普鲁士兵操练都感到比分词

  用法有趣得多的不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骤然间变得那么成熟?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重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仅仅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一席话的开异所致吗?这些变化有无基础?

  提示:小弗朗士的变化是有基础的;小说开始虽然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贪玩、

  不爱学习,甚至想逃学的思想性格,但“我还能管住自己”一句,就明确了显示了小弗朗士

  具有意志力(自控力)。当看到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时,他又想到:最近两年来,我

  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这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入侵

  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另外,铁匠华希特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的,讽刺他,

  所以就气急败坏地跑进学校,这说明他是有自尊心的。自此可以看出:

  意志力、爱憎分明、自尊心    爱祖国、恨敌人

  ↓                    ↓

  基础                   升华

  4.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普通老师,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却能通过短短

  的一课,燃起人们心中的爱国之情,交给人们一把打开自己的枷锁的“钥匙”。他的教学艺

  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首先他善于点染气氛,这天他穿上了平日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的绿色礼服和小黑丝帽,创设了一个严肃气氛。其次,他适时地以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直

  率批评来启发人们对过去错误的认识,从而激起人们觉醒。另外就是善于用比喻,教会人们

  救国的方法。再就是把握住关键时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出全身力量写的“法兰西万

  岁”,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也喊出了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韩麦尔先生的教学艺术,把这首爱国主义交响曲奏得既深沉又悲壮。归纳如下:

  穿礼服、挂字帖——自责、质问——项比喻——书心声

  (创气氛)        (启觉醒)      (教方法)  (燃热情)

  5.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

  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中监狱大门、钥匙各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洁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

  言的民族的象征,牢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记忆自己的祖国,可以激起人们的爱国意识。

  通过本民族的语言能够把人民的爱国情感凝聚成一种反侵略的强大力量,赶走侵略者,求得

  民族的解放,重获自由。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怎样理解

  韩麦尔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和“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提示: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

  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3)“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是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惰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

  亡国奴。这直率的批评是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的教室里飘扬”的

  含义?

  提示:国旗的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

  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上看,很像一面面小国旗。烘托出教室里

  的爱国气氛。这正是韩麦尔先生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精心设计的。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

  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表达了小弗朗士对学德语的反感,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

  德语的愚蠢。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法语的留恋;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文化侵略的仇恨。说明他

  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生的感染下,得到升华。

  妙文赏析

  难忘的一节音节课

  “哦!……该你了,上去,上去呀!哈哈哈……”你们肯定会觉得奇,怪,会不解地问:

  “这到底怎么回事呀?”

  这几天临近中考,学生们的负担可不轻。三天两头地写呀写,算呀算,一点儿空闲的时

  间都没有。我们这些祖国的“鲜花”都快变成“枯花”了。唉!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星期二下午,有一节音乐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枯花”们怀疑这堂课不会上。“枯

  花”们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上吧,上吧。因为“枯花”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既活泼又生动,音乐老师既优雅又有意思。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枯花”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生怕其他老师占课。

  这时一位身穿红毛衣的年轻女教师出现在我们眼前!“哦,万岁……”大家一齐欢呼起来。

  音乐老师来了!“老师好!”这声音似乎比以往更响亮了。“枯花”们像被园丁洒了神奇水似

  的,一个个鲜艳无比,既刻成了“鲜花”。“同学们,临近中考了,大家的负担不小,今天

  下午,我们来轻松一下!”“噢……”响声震破了天空。“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击鼓传花,花传到谁那儿,谁就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好!”老师把电子琴上的“华尔兹”一开,就开始了。花是用沙包代替的,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传,不一会儿,乐曲停止,沙包传到了

  朱莲华手中,朱莲华给大家猜了个谜语,不知怎么她哭了。嘿!瞧她激动的。乐曲又起,大

  家一个个急传沙包,生怕落到自己手中。“啊,快到我这儿啦!”我赶紧挺起胸来,王乐愉

  速把沙包传给我,我正想把它赶快传给同桌许颖,糟糕——乐曲戛然而止,沙包落到我手上

  了。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我只好走上讲台为大家表演节目。演什么呢?对!就唱支歌吧,唱

  我最喜欢的《爱我中华》。于是,我清了清嗓子——“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大

  家和着歌声拍掌为我伴奏。忽然唱到一处忘词儿了,怎么办?赶紧想,使劲想——“爱我中

  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嘿!”唱完后,大家一个劲

  儿为我鼓掌,我回到座位上,心里美滋滋的。

  接着,白晨曦、郭转又为大家表演了节目,把“击鼓传花”推向了高潮,平时的烦恼、

  忧愁都化作云烟,随风飘去……

  “铃……”下课铃响了,愉快的45分钟过去了,下课前,老师还给我们唱了一首《新年好》呢,大家一齐和音乐老师拍手唱,甭提多高兴了。

  赏析:

  本文写一节课活动的全过程,详略得当,课堂气氛活泼,惟妙惟肖;插入上音乐课的特

  殊背景和同学们的心情,更衬托了这节音乐课的难得和难忘。

  思维体操

  1.请你读完每题对话的10秒内,用反常态的思维补充答话中的空白,给人出乎意料的效果。

  (1)子:“爸爸,我今天能留在家里吗?我觉得不舒服。”

  父:“你觉得什么地方不舒服?”

  子:“                !”

  (2)老师:“我们从羊身上能得到什么?”

  学生:“羊毛”。

  老师:“羊毛能做什么?”

  学生:“不知道。”

  老师:“你的上衣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用             做的。”

  (3)病人:“哎哟!”

  护士:“你为什么呀?我还没有注射呢!”

  病人:“小姐,您            !”

  (4)甲:“没有女人我就无法生存。”

  乙:“你一定是好色之徒!”

  甲:“不,我是             。”

  2.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效官对我方代表进行挑衅:“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

  证:不用武力解决中国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你想想,我方代表应该如何针锋相对地反驳?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最后一课》是上中学后所接触的第一篇小说,考试中经常涉及,应按小说的特点来把

  握课文。

  1.掌握小说的要素。小说的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如本文的本要人物是,人物的思想如何变化等。

  2.对人物的刻画及形象分析。如刻画韩麦尔先生通过什么描写来完成的,塑造了他怎样

  的思想品质。

  神态:如“坐在椅子里……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进眼

  睛里带走似的。”表现了他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故士的一往情深。

  动作: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

  那儿,头靠着墙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些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崇高

  形象。

  语言: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

  狱大门的钥匙。”这些话表达了沸腾的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对于民族和

  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深情——悲痛——内疚——赞美——沉思——悲愤。

  3.重要句子的含义,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应牢固掌握。

  4.识记下列字词的音义:祈祷(qí dǎo)   哽(gěng)  诧(chà)  宛转

  踱(duó)   惩罚

  动脑动手

  1.下面的几段话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   F.环境描写   G.细节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

  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带,戴着那顶绣边的

  小黑丝帽。(    )

  (5)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2.填空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           国作家。

  (2)《最后一课》的体裁是          ,写于        ,表达了         主题。

  (3)《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          ,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和        。

  3.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这可以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识的东西在他离开

  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E.借代    F.反复

  (2)为什么说“亡了国当了……钥匙?”

  答:                                                     。 

  (3)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挺容易,挺容易”?是因为:(   )

  A.小弗朗士今天能注意听讲了。

  B.韩麦尔先生讲的内容少而简单。

  C.韩麦尔先生今天讲的特别明白。

  D.小弗朗士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全神贯注地听讲的。

  (4)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是什么意思?(   )

  A.对韩麦尔先生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A.对韩麦尔先生不但成了亡国奴,而且连从事了几十年的法语教学工作都被迫终止的处

  境的同情。

  D.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5)“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出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心情?(   )

  A.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的心情。    B.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

  C.认真负责,站好最后一班岗。    D.对法语教学恋恋不舍的心情。

  (6)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描写方法。

  4.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挺容易。我觉得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

  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

  歌吧!”

  问题:

  (1)文中加“△”的他和我各指谁?

  “他”指:            “我”指:           

  (2)“他们”指                      。

  (3)文中加横线的一句如何理解?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因为老师讲最后一课很认真。

  B.因为老师讲的语法,很容易懂。

  C.因为我喜欢上最后一课,听讲细心。

  D.因为老师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耐心地讲课,我们明白了学习语法的重要,学习认真。

  (4)“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一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5)第二段语句用的是        和        描写。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创新园地

  卓别林遇盗

  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强盗,

  逼他交出钱来,请你想个办法,帮卓别林逃脱。

  四、同步题库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穆        (    )    皱       (    )     祈       (     )    叟        (    )

  戒        (    )    匙       (    )     郝       (     )    督        (    )

  喧        (    )    惩       (    )

  浆      (    )           浪      (    )

  奖      (    )           朗      (    )

  酱      (    )           郎      (    )

  捂       (    )              硬       (    )

  悟       (    )              埂       (    )

  梧       (    )              梗       (    )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宁可(    )   字帖(    )    诧异(    )    宛转(    )

  哽住(    )   祈祷(    )

  (三)这篇课文中用了两个有关“语言”的比喻,确切生动,对突出中心思想起了珍好的

  作用。

  1.第一个比喻是借韩麦尔先生的嘴说出来,这个比喻是:                       

  。

  2.第二个比喻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感联想写成的,这个比喻是:                      

  。           

  3.这两个比喻有力地表现出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               的心情和

  的精神。   

  (四)对下面一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亡了国当奴隶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A.亡国奴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最后总会胜利的。

  B.语言是人的灵魂,祖国的象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亡国。

  C.牢记祖国的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

  争。

  D.亡了国当了亡国奴,就会失去自由,没有尊严了,只有牢记祖国的语言,才能交流思

  想,想互了解,勾通感情,冲出牢门,走向光明。

  (五)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

  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①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而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

  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②那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指出划曲线的句①和②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思想含义?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在句后括号中打上“√”,错误的则打“×”。

  (1)小弗朗士觉得这堂课上的内容地“全都懂”,甚至觉得“挺容易”,是因为韩麦尔

  老师讲得特别认真、特别耐心的缘故。(  )

  (2)小弗朗士觉得老师“可怜”,是因为他感到就要被侵略者赶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

  活、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时的“伤心”。这种感情表现了小弗朗士的懂事和成熟。(  )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自由的鸽子的羡慕。(   )

  3.下面哪一组的词性注得不对?请指出。

  (1)明白、精确、美丽、容易都是形容词。(    )

  (2)钥匙、字贴、甲虫、铁杆都是名词。(    )

  (3)语言、飘扬、讲解、叫都是动词。(   )

  (六)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①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②“我——我——”

  但是他哽③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

  们走吧。”

  1.本文的作者是:(    )

  ①莫泊桑    ②都德    ③马克·吐温

  2.文中注①的破折号表示:(    )

  ①底下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②意思的递进。   ③意思的转折

  3.文中注②的标点应该用:(   )

  ①“,”   ②“。”   ③“:”

  4.文中注③,“哽”的正确注意是:(    )

  ①gěn     ②gěng     ③gèng

  5.文中“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其后1-8题。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

  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着。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我是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

  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

  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

  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

  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老师吗?今天,我愿

  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

  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

  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

  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

  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

  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

  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予以表扬。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文章有改动)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具体地点是        。

  2.依次加到文“        ”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税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每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①教学特点:            ②性格特点: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1.此题旨在训练反常思维,打破思维的习惯性,以增强思维的机敏性。(1)学校(2)爸爸

  的旧上衣改的 (3)踩着我的脚了。(4)妇科医生。   2.我方代表说:“台弯问题是中国的内

  政,采用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

  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中国作出什么保证吗?

  动脑动手

  1.(1)B  (2)D  (3)C  (4)E  (5)F  2.(1)都德  法 (2)小说  1873年  爱国精神  (3)以“我”的见闻感受   小弗朗士  韩麦尔  3.(1)A F (2)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激发爱国意

  识,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 (3)D (4)C (5)B (6)心理  4.(1)“他”——指韩麦尔先生;“我”——指小弗朗士   (2)“他们”——指普鲁士军人  (3)D (4)反复  (5)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嘲笑普鲁士侵略者的愚蠢,表现了对侵略者憎恨和反抗的思想情绪。

  创新园地

  卓别林满口答应强盗,只是恳求他:“朋友,请帮助个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代。”强盗摘下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卓别林说:“谢谢。不过请再把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你了。干脆劳驾将我的裤脚也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强盗一边驾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却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光了。旧别林一见,赶忙拿了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跑了。

  同步题库

  (一)略  (二)nìng tiè chà wǎn gěng qí  (三)1.亡了国家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小国旗的教室里飘扬。  3.悲愤  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C  (五)1.比喻 ①句的含义见 (四)C ②句含义:韩麦尔先生的精心设计很形象,烘托了爱国气氛。他是想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士,决不容敌人侵占。而小弗朗士把这些字贴想象成一面面飘扬在教室里的小国旗,说明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  2.(1)×(2)√(3)×3.(1)×(2)√(3)×  (六)1.②  2.① 3.① 4.② 5.这是韩麦尔的心声,心集中地体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1.今天第三节课  教室 2.D  3.B  4.B  5.C  6.A  7.教学灵活,善于诱导和坦诚机智  8.通过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化解,表现了师生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关系融洽。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篇17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优秀说课稿

初中七年级这就是我作文300字

初中七年级描写感恩的作文:感谢泽老师

初中七年级语文《夏感》教材教案7篇

初中七年级教师节作文800字:老师,我想对你说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初中七年级写人的作文题目大全【精选】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中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优质教案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