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2)诗中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教后反思: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而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情感领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对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难以理解,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相当的困难。不过,他们有朴素热烈的爱国情感和丰富诚挚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很好的引导,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效果,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四)本文生字词较多,且难度较大,应狠抓落实。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7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去延安,在“鲁艺”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下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诗谈坛,又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创作分五个阶段:早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为觉醒的民族歌唱,格调昂扬;在根据地的诗作是歌唱革命和解放区的生活;建国后的诗作是讴歌光明,感情炽烈;“文革”后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名家点评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艾ài  嘶sī哑yǎ

  ② 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 理清思路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 ,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文章结构图:

  3. 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 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⑤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9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1、课例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2、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重点难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1、导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对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恶习,你会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了,展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课题。(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2、检查预习:

  师: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看一看大家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艾青了?(学生举手回答)

  师:对于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最为肆虐的时候,他们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们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2【活动】任务2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那位来)

  3、初读课文:

  自由读

  泛读

  听朗读

  比较朗读进行点评(你认为那个地方读得好,那个地方读的不好,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读)

  在请同学来读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这样读?下面进入品读阶段:

  活动3【活动】活动3

  品读课文:

  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 “河流”、“风”、“黎明”的前面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4【活动】活动4

  研读课文:

  1、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明确: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师:文学的魅力是巨大的。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光辉的名字。在这些闪光的名字当中,有不少是后来才改弦易辙,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的。同学们,能说出多少位后来改行成为诗人或作家的?

  生: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一位,他是弃医从文)

  师:中国现代文坛还有一位弃医从文的文学泰斗,知道是谁吗?

  生:郭沫若先生。

  师:冰心先生青年时期也曾立志当一名医生,但“五四”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中国的文坛。

  生: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多年,在西藏阿里高原的部队就工作了XX年。

  师:看来弃医从文的作家诗人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弃画从文的诗人,他就是有着“泰斗”和“王子”之称的,堪称中国诗坛长青树的大诗人艾青(板书:艾青,打出诗人头像)同学们,有读过艾青的诗的吗?你了解艾青多少,给同学们说说。

  生:介绍艾青

  师:19xx年艾青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迷信的父亲请来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立刻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1932年,在法国学习了三年绘画的艾青回到了祖国,并办起了“春地画社”。由于画展内容有反映现实黑暗,反映劳苦大众疾苦的倾向,艾青与画社的13名青年一起被捕了。三年的狱中生活竟使艾青完成了由画家到诗人的过渡。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之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这样的诗——《我爱这土地》。哪位喜欢诗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诗。

  师:你们感觉这首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低沉,缓慢。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再来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吧?

  生读

  自由朗读1分钟。诗人艾青善于用“的”连接的长句表达感情,这是艾青诗歌的一大特色,散文化的特点。

  师:读懂了吗?读懂一点说一点。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读出了什么?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师: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读出这一点的?

  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说的好,他读出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理解的非常好,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生认为这首诗写于战争年代。

  师:哪一段战争?37——45,长达八年之久,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苦难岁月。如果你没有看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你还能不能从诗中读出这些内容来呢?

  生: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师:暴风雨,这个词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吧?这一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暴风雨就象征着战争或者某种灾难。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就象征着战争或灾难笼罩着的祖国大地。

  师:品味诗歌是需要敏锐的感觉的,他的回答是否启发了你,除了这一句,你感觉还能从哪些诗句读出这一点?

  生: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嘶哑的喉咙,眼里常含泪水

  师:有灵性,有悟性,有诗人的潜质。初读就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情感,而且从中读出了历史,读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38年,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正燃烧着抗战烽火,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先后沦陷。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下面,同学们来看一段当时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象)诗人艾青面对着这片被践踏得支离破碎的国土,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热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同学们,了解了这一段历

  史,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心灵。在这个基础上,谁能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

  生读

  师:好诗百读不厌。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为什么在当年能够那样地深入人心而广为流传呢?

  生说自己的看法。

  师:很难得,同学们对好诗的理解没有走入误区。确实是这样。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没有诗味,这首诗的含义就是很明朗的。同样,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义深刻。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这样的一首好诗,我们已经了解了它是为什么而写的了,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停止是如何写的。

  看头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是诗中的常客,它在诗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它的叫声又是怎样的?

  生: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叫声也总是清脆悦耳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可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怎样的鸟?对于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这只鸟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只有着嘶哑喉咙的鸟?

  生:为什么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小组讨论。

  师:诗之中须有人在,这个人可能浮于表层,也可能隐于内里。这两句中有没有诗人的影子?

  生:鸟就是诗人的象征,就是诗人的代言人。

  师:诗人就像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面对国土的沦丧,面对人民的苦难,他的内心是焦灼的,忧郁的。他渴望自己的歌唱能带给人民力量,能减轻人民的苦难,能驱走侵略者。他唱得喉咙都嘶哑了,可是仍不能停歇,仍旧要用嘶哑的喉咙继续歌唱呐喊,因为这片土地还没有摆脱苦难。“嘶哑”这个词给整首诗笼罩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那么,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为什么而歌唱不休呢?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四句诗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呢?鸟是诗人的象征,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

  祖国的象征。那么,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又象征着什么呢?小组研究研究。

  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师: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生: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师:诗人看到这一切,歌颂这一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诗人曾说过: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就要为这摆脱苦难而不断斗争的伟大的人们而歌唱,不停地歌唱,永不停息,一直到死。读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生:——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诗?如果这两句诗这样写:然后我死了——葬身在这片土地里面。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着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是诗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热爱。诗人借这只鸟唱出了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诗歌到此已把这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可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同学们,你读了这两句诗,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

  师: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象誓言一样的庄严,象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量。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人融入了全部情感而写成的好诗。

  师:我们学习了这样一首距离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均很遥远的诗,能说说你们的真实感受吗?仔细捕捉一下内心深处那种最真实的感受?

  师: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就像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就象诗中所写的那个时期,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这样的人们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师:课前发给大家的这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流传于抗战时期的一首好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师:诗人就象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在诗中不断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读着这些诗句,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不能不使我们眼中含满泪水,因为我们也同样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师:艾青多次说,生活着,创造着,生活和创造是我生命的两个轮子,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创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即便是文革时期,在他饱受磨难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被发配到新疆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创作。沉冤21年,经受的磨难可想而知。可是,经受了磨难,诗人却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所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这些年积累的诗情就像长期积满水的大水库,一旦找到了缺口,就滔滔不绝地倾泄出来,又先后出版了五六本诗集。诗人的这一生确实是全力以赴致力于诗歌创作的一生,是与中华民族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的一生。诗人那博大的胸怀,乐观坚强的性格与他的诗一样,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954年,诗人创作了一首诗《礁石》,可以说是诗人一生的性格写照。打出大屏幕,一起朗读。

  师: 最后用一句格言来结束这节课,这句格言也是诗人艾青的人生信条。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七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几篇诗歌的思想内涵,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前导学】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

  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自主学习】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 吹刮

  【问题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4)“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5)“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4)进一步研讨。

  1、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6、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7、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整体阅读】

  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讨论分析全诗归纳中心。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4、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学生疑惑】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河南省长垣一中    李守宏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文,训练吟诵诗文的能力      2、 体会诗中意象,感悟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 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三、 初步朗读:理解诗文思路,初步感受诗文情感 四、 美读探究 (一) 小组研讨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怎样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什么联系?去掉第二节,诗的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怎样朗读才传情? (二)  美读诗文 (三)  课文小结 (四)  人生感悟 五、 小组赛读 提示:你可以配乐朗读、可以快速轻读、可以选调唱读……一定要发挥出特长,读出来深挚的情感! 1、 组员赛读;2、代表展示。 六、 试题赏析 七、 (*)拓展朗读   《黎明的通知》 八、 课下作业 1. 熟练背诵《我爱这土地》;2、选读艾青的其它名诗朗读感悟。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 “鸟”(诗人) 河流   责任意识 歌唱祖国   风         “爱得深沉”         黎明   献身精神        ……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片土地》艾青原文(5篇)

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优秀5篇

土地最忠诚的歌者──艾青《我爱这土地》艺术欣赏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艾青《我爱这土地》仿写改写十篇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范文

最新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13篇(优质)

仿写《我爱这土地》写一篇诗歌(二十六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