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微信扫码分享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精选12篇)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1

  江苏邗江实验学校 

  【关 键 词】人文精神、想像 

  全部的人类历史是什么?它们不就是那种有关天才将其无限的渴望,以巨大的能量,不断输入人体的记录吗?(爱默生《自然的方式》) --题记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个案点评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习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附:板书 陋室铭 

  陋室 ---- 德馨 ----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2

  江苏邗江实验学校 天堂  

  【关 键 词】人文精神、想像  

  全部的人类历史是什么?它们不就是那种有关天才将其无限的渴望,以巨大的能量,不断输入人体的记录吗?(爱默生《自然的方式》) --题记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个案点评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习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附:板书 陋室铭  

  陋室 ---- 德馨 ----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4

  泰兴市常周中学

  教学目标 :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 :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八、作业 。

  九、板书设计 :

  人品高尚 追 问

  陋室(托物)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德馨(言志)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

  附助学方案:

  《陋室铭》助学方案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字词助译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内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调素琴 案牍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往来无白丁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3)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课外练笔

  (1)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2)以下列铭文为例,给自己写上一、二句座右铭以警戒自己。

  古铜镜上的铭文:

  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

  正其衣冠,尊其观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草书砚铭是: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有一方端砚的铭文是:

  \"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

  直尺铭文:

  心直,目直,言直,行直;口正,耳正,腔正,字正。

  自读欣赏

  中华世纪坛铭文 魏明伦/撰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

  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百万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登坛遥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此幽州台,倍增使命感。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5

  设计简述]

  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这8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劣形” 5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出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唯吾德馨)

  (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评析〕

  这个教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 中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艺术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伸”。四组提问以“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针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梧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了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化。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7

  陋 室 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8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字词助译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内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调素琴          案牍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往来无白丁       

  (3)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课外练笔

  (1)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2)以下列铭文为例,给自己写上一、二句座右铭以警戒自己。

  古铜镜上的铭文:

  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

  正其衣冠,尊其观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草书砚铭是:

  "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有一方端砚的铭文是:

  "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

  直尺铭文:

  心直,目直,言直,行直;口正,耳正,腔正,字正。

  自读欣赏

  中华世纪坛铭文               魏明伦/撰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

  灿彪炳千秋。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百万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登坛遥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此幽州台,倍增使命感。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9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

  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学习指导: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

  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中国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平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温总理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古有禹锡,今有总理,为民鞠躬尽瘁。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11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五、 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 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 习题讲解:

  十一、 作业设计:

  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 音频选择:

  十九、 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 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 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 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 板书设计。

  三十一、 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 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 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 ,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 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相关文章:

凡卡课堂实录

2023年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4篇)

《桥》课堂实录

《酸的和甜的》课堂实录

《我最好的老师》课堂实录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课堂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草原》课堂实录

《全神贯注》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灰椋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