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精选15篇)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

  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领会文章的主题。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一、导入  激情,积蓄情感。

  ⒈ 师: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断。

  (点击课件:《南京大屠杀》影片片断剪辑。)

  师:这是故事片《南京大屠杀》中的几个片断。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这个小片断的 心情或感受。

  生:沉重。

  生:恐怖。

  生:残忍。

  生:不是人。

  生:好惨。

  师:是啊,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无一不会感到悲痛,惨烈。这个痛苦不仅是中国的,而 是世界的。在二战中,面对这样屠杀的人,又何止千万。

  ⒉ 师: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点击课件:萨特的话。)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一生朗读。)

  师: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生:痛苦。

  生: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师(沉重地):是的,我们的心应当沉重呀。因为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声音哽咽)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二、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⒈ 师:同学们安静地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生: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师:有异议吗?(众生表示赞同。)

  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概括很精准,说明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这些记录中,你们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生: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生;我读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级……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的爸爸妈妈的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难过,他们比我们还小。

  生:他们还杀了普通的劳动者,这个记忆很沉重。

  生:那些死亡之前写的那些话,让我觉得他们死得很可怜。

  生:在萨特那段话的最后写了“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想那个“民族的英勇”就是萨特心中美丽的记忆。

  生:我觉得那个老师很美丽,他不怕死,很英勇。(多生附和赞同。)

  生:还有那些遗言,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这是美丽的。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⒊ 师:作家聂华苓也来到这个纪念地,她看了纪念演出,参加作家座谈会,参观了纪念馆。在她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师说的那句话:“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是一个老师在枪口下的宣言,他英勇无畏,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所有人永远记住,法西斯是无情的,是人面兽心的。(鼓掌)

  生:我也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他是想告诉孩子们,生命虽然如此痛苦无值地结束,但是要以血的代价告诫人们,我们要热爱和平和祖国,临死不屈,反对战争。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对死亡时300个孩子发出的那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真心呼唤,让我的心深深地为之震撼,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唤,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唤,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鼓掌)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们在临死前,依然惦记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虽然惦记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朋好友的感情。这点我认为很感动,我们平日里对待父母有些冷漠,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不安哪!我认为不要等到临死前,才知道与父母之间无价的亲情。(沉默片刻)

  生:我认为把南斯拉夫的屠杀和南京大屠杀拿来比较写,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万人,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德国、日本人太残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生: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⒋ 师:是啊,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鲜明的,是吗?

  生:很多人和德国作家握手,人们原谅了他。

  生: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班上有学生小声议论。)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课文中写有很多人每年来纪念,说明他们没有忘记历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大屠杀,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喝彩,鼓掌。)

  三、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师: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学生找划,然后交流。)

  生:在37面,“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师:好,同学们将这三小段一齐读读,从文字里体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读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师:文章读完了。我们在读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样呢?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要和平的世界。爱好和平,更要牢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生:我在历史书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国,还实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我开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现在我真切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谁否认过去,谁就在冒重蹈覆辙的危险。

  生:从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血淋淋的样子,还有那么小都拿着枪,我感到真可怕,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环境里,真好。我一定会更珍惜它。

  生:我想呼吁美国总统小布什:别打了,快从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怜。(掌声雷动,有欢呼声。)

  四、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师:是啊,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学生点击播放软盘或投影资料,并适当讲解。)

  生:(读收视笔记)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部队揭秘这期节目后的日记。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国有731部队,看了节目才知道还有6支,60多个细菌工厂,遍布大半个中国。他们在广州用碳疽茵杀害了4万多香港人,还有的人因被细菌感染得烂脚病残废了,留下的伤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还否认这段历史,修改教科书,这简直就不是人。

  生:(展示图片)这是我在网上;等网站下载的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这真是血淋淋的事实呀,居然有人否认它。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恶的,他也让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装我们的头脑,强大我们的国家。

  生:(读报心得)这几张是前些日子关于侵华日军介子气毒害现在中国人的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还可以杀人,多可怕。从报纸上描写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遥想当年被毒害的无数中国人的惨状。再不要有战争了,它留给人类的痛苦太长了。

  生:(电影《美丽人生》片断)爸爸对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他是为了不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不让儿子知道那其实是多么血腥的残杀。

  生:(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片头)当时我只觉得它的解说词写得很好,和音乐画面结合在一起让我的心有一种颤抖的感觉,就让爸爸录下来了。

  (放映过程中教师结束本课。)

  师: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2

  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领会文章的主题。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一、导入激情,积蓄情感。 

  ⒈ 师: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断。 

  (点击课件:《南jing大屠杀》影片片断剪辑。) 

  师:这是故事片《南jing大屠杀》中的几个片断。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这个小片断的 心情或感受。 

  生:沉重。 

  生:恐怖。 

  生:残忍。 

  生:不是人。 

  生:好惨。 

  师:是啊,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无一不会感到悲痛,惨烈。这个痛苦不仅是中国的,而 是世界的。在二战中,面对这样屠杀的人,又何止千万。 

  ⒉ 师: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点击课件:萨特的话。)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一生朗读。) 

  师: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生:痛苦。 

  生: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师(沉重地):是的,我们的心应当沉重呀。因为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声音哽咽)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二、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⒈ 师:同学们安静地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生: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师:有异议吗?(众生表示赞同。) 

  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概括很精准,说明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这些记录中,你们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生: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生;我读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级……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的爸爸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难过,他们比我们还小。 

  生:他们还杀了普通的劳动者,这个记忆很沉重。 

  生:那些死亡之前写的那些话,让我觉得他们死得很可怜。 

  生:在萨特那段话的最后写了“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想那个“民族的英勇”就是萨特心中美丽的记忆。 

  生:我觉得那个老师很美丽,他不怕死,很英勇。(多生附和赞同。) 

  生:还有那些遗言,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这是美丽的。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⒊ 师:作家聂华苓也来到这个纪念地,她看了纪念演出,参加作家座谈会,参观了纪念馆。在她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师说的那句话:“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是一个老师在枪口下的宣言,他英勇无畏,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所有人永远记住,法西斯是无情的,是人面兽心的。(鼓掌) 

  生:我也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他是想告诉孩子们,生命虽然如此痛苦无值地结束,但是要以血的代价告诫人们,我们要热爱和平和祖国,临死不屈,反对战争。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对死亡时300个孩子发出的那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真心呼唤,让我的心深深地为之震撼,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唤,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唤,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鼓掌)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们在临死前,依然惦记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虽然惦记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朋好友的感情。这点我认为很感动,我们平日里对待父母有些冷漠,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不安哪!我认为不要等到临死前,才知道与父母之间无价的亲情。(沉默片刻) 

  生:我认为把南斯拉夫的屠杀和南jing大屠杀拿来比较写,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万人,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德国、日本人太残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生: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⒋ 师:是啊,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鲜明的,是吗? 

  生:很多人和德国作家握手,人们原谅了他。 

  生: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班上有学生小声议论。)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课文中写有很多人每年来纪念,说明他们没有忘记历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jing大屠杀,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喝彩,鼓掌。) 

  三、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师: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学生找划,然后交流。) 

  生:在37面,“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师:好,同学们将这三小段一齐读读,从文字里体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读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师:文章读完了。我们在读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样呢?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要和平的世界。爱好和平,更要牢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生:我在历史书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国,还实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我开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现在我真切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谁否认过去,谁就在冒重蹈覆辙的危险。 

  生:从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血淋淋的样子,还有那么小都拿着枪,我感到真可怕,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环境里,真好。我一定会更珍惜它。 

  生:我想呼吁美国总统小布什:别打了,快从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怜。(掌声雷动,有欢呼声。) 

  四、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师:是啊,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学生点击播放软盘或投影资料,并适当讲解。) 

  生:(读收视笔记)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部队揭秘这期节目后的日记。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国有731部队,看了节目才知道还有6支,60多个细菌工厂,遍布大半个中国。他们在广州用碳疽茵杀害了4万多香港人,还有的人因被细菌感染得烂脚病残废了,留下的伤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还否认这段历史,修改教科书,这简直就不是人。 

  生:(展示图片)这是我在网上;等网站下载的南jing大屠杀的图片。这真是血淋淋的事实呀,居然有人否认它。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恶的,他也让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装我们的头脑,强大我们的国家。 

  生:(读报心得)这几张是前些日子关于侵华日军介子气毒害现在中国人的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还可以杀人,多可怕。从报纸上描写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遥想当年被毒害的无数中国人的惨状。再不要有战争了,它留给人类的痛苦太长了。 

  生:(电影《美丽人生》片断)爸爸对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他是为了不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不让儿子知道那其实是多么血腥的残杀。 

  生:(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片头)当时我只觉得它的解说词写得很好,和音乐画面结合在一起让我的心有一种颤抖的感觉,就让爸爸录下来了。 

  (放映过程中教师结束本课。) 

  师: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3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介绍作者

  聂华芩,湖北人,现居美国。1925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去中国台湾,到1960年一直担任《自由中国》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62年应聘在中国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文学创作。196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聘为“作家工作坊”顾问。1967年和美国诗人安格尔(paulengle)一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有名作家三、四十位到爱荷华,写作、讨论、旅行。1977年起主持“国际写作计划”。已有80多位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华文作家参加。1977年300多位各国作家联名推荐聂华苓、安格尔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美已获3个荣誉博士学位(honorarydegreeofhumanelatters):universityofcolorado,dubuqueuniversity,coecollege.1981年,与安格尔同获美国50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贡献奖(awardfordistinguishedservicetothearts),1981年至1982年,任美国纽斯塔国际文学奖(neustadtinternationalliteraryprize)的评审员之一;1988年至1989年,任美国飞马国际文学奖顾问。已有22本书(小说、散文、评论)在中国大陆、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出版,并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其中《桑青与桃红》1989年英文版获1990年“美国书卷奖”(americanbookaward)。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是作者参加了哪次活动之后写的?

  1988年南斯拉夫人民纪念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活动,作家们围绕“放逐与文学”

  2、这次活动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吗?

  (沉重)

  三、细读课文分析品味

  为什么说这次记忆是沉重的?

  (1)杀戮的人数

  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

  (2)杀戮的对象

  孩子、老师、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身份:普通)

  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个性:纯朴勤劳、心地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热爱亲人)

  分析诗歌:抒写孩子们“爱和盟誓”的“梦想和秘密”,及对“阳光”的渴求与热爱。这些孩子还年幼,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在诗中,校园生活是如此的亲切、温馨,令人留念;孩子们的身影是如此的熟悉、清晰得如在眼目前;孩子们的心灵是如此透明、澄澈,可感可见。

  分析遗言:对亲人的爱

  分析老师:整个民族的英勇美丽

  (3)杀戮的理由:

  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荒谬

  四、揣摩体验深入探究

  1、面对本民族曾经犯下的滔天罪孽,德国人(作家明赫白)和日本人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

  (忏悔狡辩)

  2、周围人们听完他们的发言后,又是什么表现呢?

  (1)分析“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个细节

  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原谅了西德作家。作家们对西德人的尊敬。

  (2)分析称谓“日本人”

  作家们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他的孤立。许多人和明赫白握手,却没有人答理那个日本人。

  3、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两个民族的民族性格?

  补充资料一:

  那是六年前,在与一位曾在欧盟任职的德国教授座谈经济改革问题时,有人不合时宜的地提起日本对侵华罪行的暧昧态度,询问教授的看法。就在大家感到有些难堪时,这位德国教授回答道:“对于日本的态度我无法评价,但对于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我们完全承认。尽管我是战后出生的,但如果在座诸位需要的话,我可以在这里代表德国表示忏悔。”会议室中的空气骤然凝固了。大家都被这位德国教授的坦诚态度所震撼。他赢得了入会者的尊重,正像德国人民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一样。深究下去,这是与德国知识分子坚持理性原则,并对青年进行理性主义的历史教育分不开的。有关法西斯的历史,是德国学生必学并反思的一段历史。

  补充资料二:

  1970年12月7日上午,整个东欧大雪压境,这是东欧最寒冷的季节。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仪式,随行的人开始等着这个仪式的结束。

  突然,勃兰特的双腿跪在了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下,他这一举动让所人都猝不及防。

  所有人都被勃兰特的举动惊呆了。广场上一片肃静,只有大雪在天空中纷纷扬扬。

  随即,在场的记者醒悟过来。镁光灯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碑前划出道道耀眼的光芒。

  第二天东欧的各大媒体上,都登着德国总理跪在二战时期被德国人杀害的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照片。凡是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忏悔,这一跪的份量重如泰山。

  三年后,当勃兰特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亚娜-法拉奇的采访时,问他为什么在敬献花圈之前没有安排这个仪式,而你自己突然作了这个决定。

  勃兰特说:“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在国外从事反法西斯的斗争。但是现在我是西德的总理,我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觉得有道义上的连带责任。那天早上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觉得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

  在这里,人性、良知、公道占据了勃兰特的思维,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形同虚设。勃兰特这是向正义和公道下跪,他敬畏的是天道人心,是向数千万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的灵魂下跪。

  世界也许就在那一刻原谅了德国,这一跪成为一段光辉的历史载入了人类的史册。有人问犹太人:你们恨德国人吗?他们说不恨,因为德国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民族!因为他们跪着都比站着的日本人要高大!勃兰特这一勇敢的行为使他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多年后,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当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一个反差。

  跪着的德国总理,

  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

  30多年后,德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沿着维利-勃兰特的足迹又踏上了这块土地:德国统一后的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在对波兰进行短暂访问期间,再次来到他的前辈曾经真诚下跪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随后,施罗德为安放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附近的维利-勃兰特纪念碑揭了幕。施罗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阳光下,纪念碑上这位前西德领导人维利-勃兰特下跪的浮雕侧影显得凝重而神圣

  总结:

  借用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对于历史犯下的错误,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是一个高大的“人”。德国是一个理性的民族,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

  补充资料三

  日本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也没有侵华战争这段历史。

  参拜“靖国神社”

  在战争赔偿方面,德国为230万纳粹时期劳工幸存者建立赔偿基金;日本即使对血泪斑斑的“随军慰安妇”赔偿也百般抵赖和拒绝。

  总结:极端的民族主义

  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抵御外来入侵,捍卫民族尊严,促进民族进步,是捍卫人类基本价值规范的正义之剑。而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自大、因循守旧、仇视异族,则往往是践踏人类基本价值规范的邪恶之剑。

  五、拓展延伸,反思自我

  补充资料

  每次日本灾害过后,我们的网络上往往会很快响起一阵欢呼雀跃,即使有哀悼和惋惜,也被狂风暴雨般的批判打得抬不起头。这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仇恨运动”了,每一次那个岛国发生灾难,都如同气象学里的那只蝴蝶,在海的彼岸卷起阵阵幸灾乐祸的飓风。

  其实每次灾害过后,其潜在或现实受害者,多是和你我一样的小老百姓、守法公民,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奔波、为儿女呵护、为社会出力。在他们身上,没有军国主义的影子,没有鹰派政客的嘴脸,没有极右狂热者的脸谱,甚至不少人都是中国人的朋友。然而,不知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一听说某国遭灾了,马上就联想到n年前的国仇家恨,翻出历史的旧账,让“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反华分子”所在国度的后人们来偿还。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单一错乱的“报仇”思维依然生生不息,而“生命至上、同类相悯”这些最基本的人本价值观,还没有深入人心。甘地、马丁•路德•金在执着反对某个恶的制度的同时,不忘告诫人们要学会宽容,因为“因剑得到的也必将因剑而失去”——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思想却还寂寞地躺在蒙尘的书本里。吗?难道“宽容和仇恨”就真的与我们一些的愤怒年轻人,格格不入吗?

  宽容不意味着怯懦,而是一种强大后的自信,自省不意味着忘记,而是让悲剧永不重演的自我强大。

  我们也应该反思:在批评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同时,是不是自己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记住雨果说过的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记住塞尔维亚人每年举行纪念活动的目的吧: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但愿新时代的我们也不要不丧失理性的独立思考,仅仅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4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

  一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二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三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四

  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

  (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

  (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

  (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

  (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第一课时

  一、广告设计导入 :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慢镜头播放。

  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笑声,笑声久久回荡。

  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回荡。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

  (板书课题)

  二、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1、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

  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引文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自选探讨。各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义。

  七、拓展延伸

  1、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可如何批驳他?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3、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外作业 :补充阅读《致命的母爱》,并自拟题目写下体会(200字以上)。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板书设计 : ●教学后记: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美国华裔作家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残酷)沉重——美丽(英勇)

  (德)忏悔——狡辩(日)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6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通过对被*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反衬出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强盗本质,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人类渴望和平。”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战争历史也有一定了解。学习本课只要注重引导、点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不要战争和*,要和平”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幸福生活,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积蓄情感

  在进入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断。

  点击课件:《南京*》影片片断剪辑。

  老师提问:这是故事片《南京*》中的几个片断,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这个小片段的心情或感受。

  老师归纳总结:沉重

  恐怖

  残忍

  是啊,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无一不会感到悲痛,惨烈。这个痛苦不仅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在二战中,面对这样*的人,又何止千万。1941年,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间,纳粹就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多个孩子。法国的哲学家萨特在参观这个遗址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点击课件:萨特的话。)萨特着重用“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表达自己的观感,1988年10月21日,旅美作家聂华苓在南斯拉夫参加悼念活动后,写下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二、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把握文本情感

  1、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部分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部分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部分是摘录遗言。全文的顺序是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呼唤和平。

  2、这些记录中,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你们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沉重的记忆:

  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级……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的爸爸妈妈的地方他们杀孩子,还杀老师,也有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他们在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的最后几个字。

  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

  美丽的记忆: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表现了南斯拉夫的民族精神。课文第四部分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吐露心声和愿望,没有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亲报仇”。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也是美丽的记忆。

  老师总结: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作者对日本作家充满了鄙弃的感*彩。这位日本作家还能承认南京*的事实,而日本右翼分子还在鼓吹军国主义,这是值得警惕的。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安格尔对战争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并给予了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引用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纪念馆长跪不起的事例和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他们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的事例进行对比。)提醒人们不能忽视至今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4、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正确认识历史,消灭战争,保卫和平。课文中写有很多人每年来纪念,说明他们没有忘记历史。在37页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

  三、品味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5、文中引用的迪桑卡的诗句包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6、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一句,为什么给“人”字加了引号?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

  7、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作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右翼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是事实,但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个尔的三个问题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就要有良知,作家不称他为作家,而称他为“日本人”,表达了对他的鄙弃。作家写许多人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无形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

  8、课文为什么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

  在我们生活中,伴随孩子“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秩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呼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用“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通过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写出了*的野蛮*,揭露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总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再现了法西斯的残酷,赞扬了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德育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三、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导入 :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两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今后再遇到这一节日时,应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还应 把它当做一个纪念日来对待,悼念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无辜儿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揭题解题

  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三)识记重点字词

  注音: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健忘

  2、词解: 响彻云霄 憧憬 荒谬 恍惚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引文

  坟地见闻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回顾历史,反对战争。

  记录作家座谈会

  摘录遗言 “形散神不散”

  (五)合作探究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六)品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

  安格尔的反驳 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弃 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七)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八)作业 练习:

  1、生字、词解;

  2、完成课后练习

  3、作业 本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文学常识

  聂华苓,华裔旅美作家。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全文教学结束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

  ⑴坟地所见所闻;

  ⑵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⑶记录作家座谈会;

  ⑷摘录遗言。

  四、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

  (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无辜平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何等的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听这首诗歌的录音)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3、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

  第三部分:有关纪念的作家座谈会。

  首先讲解: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看出第二部分回顾历史,第三部分是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提问: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学生自由发言)

  西德作家: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地诚恳,而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因此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最后一句话)。

  日本作家: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狡辩。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是潜伏着的新的危险。

  第四部分:参观纪念馆。摘录了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看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象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了。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五、总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9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杀戮(lù) 荒谬(miù) 健忘

  2、听课文录音;齐读。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

  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四、探究反思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五、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 ),对死亡的( ),对亲人的( ),父母失子的( )和( ), 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六、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七、布置作业 

  1、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2、课外选读

  未还的孽债

  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

  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却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日本政府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在日本国内,只有很少的民众对此有正确的判断……

  然而,日本外务省的发言人却搪塞说,日中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日本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日本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日本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

  (余杰)

  ① 结合选文的内容,理解题目“未还的孽债”的深刻含义。

  ② 简述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中的“政府”指谁?他们“厚颜无耻”的行为有哪些?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0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执著(    )         荒谬(    )

  憧(    )憬         蜿(    )蜒

  恍惚(    )         肃穆(    )

  杀戮(    )

  2.填空。

  ①文章开头有一段引文,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是因为________,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这是因为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节开头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句中的“悲哀”指的是________,“美丽”指的是________,“真实”指的是________,“荒谬”又指的是________。

  ③文中第二节最末一段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________,“不能忘记”的原因是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jing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jing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yuan了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话“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现实”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记述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段的最末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天,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的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乎乎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1.对小说第一段文字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代雷勃的性格特点,点明雷勃决不会是偷金币的人。

  b.交代雷勃与战友的生活贫富悬殊,暗示了雷勃的悲剧的必然性。

  c.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是战争。

  d.交代了雷勃的身世,为雷勃性格发展作铺垫。

  2.文中“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的原因是

  (    )

  a.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

  b.大家赞同抄身。

  c.大家深表赞同(抄身),只有雷勃反对。

  d.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而他却反对抄身,大家不相信是他偷了金币。

  3.文中加粗词语“涨红”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第一段中说:“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的开端:格兰汀的金币不翼而飞。

  b.故事的发展:格兰汀决定抄身找金币。

  c.故事的高潮:雷勃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d.故事的结局:雷勃告诉格兰汀,他偷了食物。

  答案:

  zhuó  miù  chōng  wān  huǎng hū  mù  lù2.①纳粹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坟墓,7000人被残杀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②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 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 眼前的一切 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 ③历史 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一)1.承上启下 既令人欣慰,也令人失望与不安 2.西德作家:态度诚恳,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是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 日本作家:承认南jing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还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3.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二)1.c 2.d 3.表现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不矛盾。他是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5.c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1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德育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三、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导入  :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两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今后再遇到这一节日时,应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还应 把它当做一个纪念日来对待,悼念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无辜儿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揭题解题

  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三)识记重点字词

  注音: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健忘

  2、词解: 响彻云霄         憧憬          荒谬          恍惚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引文

  坟地见闻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回顾历史,反对战争。

  记录作家座谈会

  摘录遗言               “形散神不散”

  (五)合作探究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六)品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

  安格尔的反驳                            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弃               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七)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八)作业 练习:

  1、生字、词解;

  2、完成课后练习

  3、作业 本

  【附教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2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3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肃穆(    )  杀戮(    )  蜿蜒(    )  赤裸(    )裸

  2.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荒缪(    )  键忘(    )  头发班白(    )  响彻云宵(    )

  3.本文作者是美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萨特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4.震惊世界的南jing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人。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②“……南jing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yuan了弹,也有一片沉寂。”

  ③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________他们先发动战争(    )他们先杀人(    )”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④“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1.第③段中画线处应填入三个问题,对此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

  ①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

  ②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

  ③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第③段两处括号内应使用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3.听了那个日本人的发言之后,安格尔想站起来反驳他。请你结合安格尔的三个问题,替安格尔写一段反驳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想像一群孩子在阳光下快乐地奔跑的情景,并把它描述下来(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4个有关“战争”的成语。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美丽的谎言

  阿健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莱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臭。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________,所以这两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选自《读者》2003年第5期,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原题为《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

  1.本文叙写了哪两个谎言?请选出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

  a.念高三时,母亲特地送给我两罐咸菜,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让我补脑子,好考上大学。我果然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b.念高三时,母亲特地送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没想到是伪劣产品,我把它全扔了。母亲以为我能考上大学,有那盒营养液的功劳,我表示赞同。

  c.读大学的我收到母亲寄来的5只熟鸡蛋,因为邮途遥远,早已变质发臭。放假回家,母亲问起,我却说没有坏,一口气都吃了。

  d.母亲寄给我5只熟鸡蛋,因为邮途遥远,早已变质发臭,我心里禁不住埋怨。放假回家,我却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2.“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这一点前文已用一个词作了暗示。这个词是________。

  3.请给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文意通顺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叙述了两件没有说出真相的事,为什么说这是“美丽的”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吗?不妨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mù lù wānyán luǒ  2.谬  健  斑  霄  3.聂华苓  法

  4.1937  12  30多万

  【能力提高】

  1.c  2.!!  3.(略)  4.(略)  5.冲锋陷阵、荷枪实弹、短兵相接、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开放探究】

  1.b、c  2.浑浊  3.能给予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  4.“我”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母亲,是为了让母亲感受到“我”的成长离不开她的关心爱护,不管她表达爱的形式有多特别,总能使“我”得到幸福和快乐;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体贴。  5.(略)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4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  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三、出示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五、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六、研读赏析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七、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篇15

  训练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导入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呵h…护 杀戮l” 纳粹 肃穆m” 恍惚 木然 荒谬mi” 憧憬chngj‹ng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赤裸裸lu

  3、问题探究

  ⑴“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⑵ 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⑶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⑷“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作者邮箱: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亲爱的笨笨猪》读后感

仿写《亲爱的汉修先生》中的10个问题

《亲爱的笨笨猪》读后感500字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200字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汇总(七篇)

最新《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50字(五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经典备课教案(优秀6篇)

《亲爱的笨笨猪》读后感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800字五篇

《亲爱的三毛》_母亲爱女儿的唯美句子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