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1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2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没有在交流中饱满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反复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我改进设计,有了这第二次教学。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齐读)

  师:他们是谁?

  生:孔子和老子。

  师:“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生4:所有认识他们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人们”这个词理解很到位?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学生齐读句子)

  [自评:理解由浅入深,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佩服、敬重?

  师:真是提问题的高手,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用书中的话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自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这一启发诱导,营造了浓浓的问题情境,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交流一:

  生:“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谁注意了“老师”前面的一个词?

  生:“老师”前面的这个词是“远近闻名”。

  师:用心把“远近闻名的老师”念上两遍,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学问的老师。

  生2:一定看过很多书。

  生3:学生一定很喜欢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会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师:你猜对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吗?(学生摇头)

  师:(课件出示孔子简介)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可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看过很多书,学生很喜欢、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的远近闻名的老师却总觉得——(生接读)“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评:通过推想形成前后反差,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行,请用课文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板书:学无止境)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写道(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二:

  生:“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师:孩子,我听明白了,你把“七十多岁”、“头发胡子全白了”读得特别重,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老子年龄那么大,连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亲自来迎候他的学生,我很佩服。

  师:老师迎候学生让你很佩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可能在这儿等候了一个小时,也可能等候了——

  生: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上午,一整天……

  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学生。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赶到了洛阳。”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孔子去洛阳拜师的艰难。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师: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孔子去洛阳拜师艰难的词,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终于”。

  师:整整几个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走路口渴了,没有水喝。

  生2:还会经常饿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边睡觉。

  师:这就叫“露宿”。

  生1:他会感到很孤独,说不定会遇到强盗。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赶路。

  师:是呀,日夜兼程地赶路为的就是早日见到老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达。

  (指名读,齐读)

  师:为了拜师求学,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自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教师要琢磨如何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使学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师:哪些词让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别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随时请教”。

  生:老子“毫无保留”地传授学问。

  (请学生给这两个词做上记号)

  师: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样的品行?

  生1:孔子虚心好学。

  生2:孔子虚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动体现了学无止境。

  生4:老子无私奉献。

  (板书:虚心求教无私奉献)

  (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关键在于老师是否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的阅读话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答,教师零碎地问,学生简单地答,实为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适时提出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设计阅读话题时,要找到一个能辐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浓的主问题,由此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其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

  在第二次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为支点,引导学生质疑,为全文的学习构建了一个主问题——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3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学习是无止境的”。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习电脑。”有的学生说:“妈妈一直在学习,还经常要参加考试。”最后引读相关名言,如: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应该在作业中表现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却局限在上课说过的那几个例子中。有时候真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不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得多了,就怕局限他们的思维。真是两难!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周晓燕

  课例大教研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针对这一篇课文,我们上过组内研讨课之后,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抓住中心,找准关键点.

  学习这篇课文,我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的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行为,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句话展开教学的.主要让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段进行研读,体会出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老子是什么样子的.在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一篇文章要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的同时更要会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三,感悟词语,找准重心点.

  对于词语的处理,我采用在情境中理解,在评议中感悟.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课堂上要为学生理解词语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的环境. 在体会孔子拜师所遇到的艰辛时,引导学生透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孔子,体会拜师的艰辛.力求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4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5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6

  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的能力。什么样的词句是重点?如何抓?怎样感悟?这就需要每篇课文好好琢磨,重点课文认认真真和学生来读。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读课文后,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作为线索“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展开阅读。

  以第一段作为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重点词,抓重点词的好处。

  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大家这样敬重他?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写了——

  生:孔子拜师的原因。

  师:从这部分,你读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读出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师:(板书:谦虚)真好,他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从这句话中的“已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读出了孔子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抓住了——

  生:重点词句。

  师:对!抓住重点词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们要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你们一起读读这段。

  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都三十岁了,还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老子为师。

  师:(板书:好学)从这短短的一段,你们就读出了这些,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拿起书,再一起读读这段,你们的读和刚才的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们这次读就突出了这些词语:已经、远近闻名、总、不够、三十岁,这说明你们已经抓住了这些词语来深入理解课文了。下面,你们就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来读读第二段,再看看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品行?

  (整堂课的阅读,都渗透了这样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够读进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识到了抓住课文里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词句,一点点感受人物,孩子们自己读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礼。)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7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我是在这每一个经历中历练并成长起来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平台。针对我刚刚所上的这节课,我此刻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 “通过抓词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没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大家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预设也与实际教学发生了一些冲突,比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个词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进行语言训练。但孩子们没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换词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到了困难。这让我体会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语言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孩子的积累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的积累。

  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与孩子的情绪状态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讲不如我们平时在上课的氛围。我觉得我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好,所以今后在这方面应加强训练。另一方面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觉得有些困惑,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励、帮助也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今天的这堂课上的不理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 ",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今天的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我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靠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今后我要进一步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大胆实践,朝着新课程的要求努力迈进,使自己锤炼成为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从“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尊”这四个方面叙述,线索非常清楚。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北京奥运会)虽然奥运会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永恒的,让我们再来回味奥运会开幕式盛况。

  师:好!这段录像2008名演员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诵着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yue”。

  师:好。今天我们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各位听课老师们的欢迎。请起立,转过身后,高声吟诵孔子的这句名言表示对老师们的欢迎!

  师:老师们的掌声已经感染了我们,好转过来,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复习词语。

  (一)读题导入,板书课题。

  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拜师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请大家用响亮的声音读题——17 孔子拜师。

  (二)引入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

  师: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我们先来温习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出示课件)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拜访    拜见

  日夜兼程                    请教

  渊博                  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声音很响亮,读得也很准确。

  师:这几组词语,每一组词语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反应出孔子和老子高尚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最后“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品行就是品德的意思。那文章中写了孔子和老子的哪些品行呢?(板书:孔子     老子)

  二、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打开课本6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再想想从中能不能感受到老子和孔子的什么品行?

  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老师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到了,分享是一种快乐,现在请同卓之间互相读读你画的句子。

  师:读的同学很起劲,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远吗?远到什么程度?在四通八达的见天,坐火车还要7个小时,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远呢?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注意“上”读重音)

  师:这么远的路,孔子是不是走到半路就回头了呢?没有!他依然走下去,课文有两个词可以体现在过程之中。谁能找出来?

  生: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师:风雨中吃饭,在露天下睡觉,生活是怎样的?轻轻读词语,想象眼前出现孔子生活的情景。

  师:这个词语写出了路上的艰辛,可能生病了还在赶路,可能在烈日下赶路,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一个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怎么理解日夜兼程?

  生:……

  师:不管生病健康,都在赶路,不管白天黑夜,都在赶路,但是他没有放弃,从中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行呢?

  师:不怕艰难,不怕困难  (板书:不畏艰辛)

  师:用朗读来感受这份不怕艰辛。(生读)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行立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刚才同学懂得抓住关键词理解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从中了解了孔子的拜师的艰辛。可老师就不明白了,这么辛苦,他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

  生:(课文第一段)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

  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这是他拜师的原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孔子真的知识不渊博吗?

  师:你懂得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年轻时侯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他还觉总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呢?

  师:这体现他的什么品行?

  师:可见孔子的品行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尚,单从学艺拜师就可以看出他的谦虚好学的品质,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他的品行深入人心,决定拜师,不畏艰辛前往洛阳,去到洛阳,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画面:

  师:(出示课文插图)猜猜图中哪个是孔子,哪个是老子?为什么?

  师:课文哪里可以知道?请你读一读。

  师:这表现出孔子对老子的尊敬。

  师:孔子正在拜师,看两个句子。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出示课件: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边读边想“拜见拜访”这对近义词。

  师:解释词语意思,表达了孔子对老子的什么感情?(尊敬……)

  师:老师这里有个词语,有难点,希望大家能积累下来(板书:谦逊有礼)孔子主张: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懂礼貌,他什么是事都做不成。

  师:那老子在孔子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地位?

  师:在见面之前,老子就去到洛阳。

  出示课件: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师:读了之后,你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情?(激动、高兴。。。。。。)

  师:假如你就是老子,你为什么要到洛阳城外去迎候啊?(因为对孔子的谦虚好学早有耳闻了。)

  师:举例:

  师:迎候有迎接的意思。可以感受到老子爱护晚辈,礼貌待人。)

  师:谁能通过读来感受呢?

  师:作为孔子,对老师的厚爱,他会怎么说呢?

  出示课件:

  “多谢老师等候”

  b、分角色读对话。通过这两个同学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对孔子的关爱,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谦逊有礼的品质。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孔子不远万里来洛阳拜师,就是因为他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

  出示课件: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这句怎么理解呢?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

  师: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轻轻的告诉自己,大点声告诉你的同学,再大点声告诉现场的老师,再用你最响亮的声音告诉全世界的人们!

  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勤奋好学的品质,所以人们这样评价:

  出示课件: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课件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什么叫随时请教?(不管白天黑夜,吃饭睡觉只要有问题就马上向老子请教,不知道厌倦。板书:学而不厌)

  师:孔子这么勤奋好学,那么老子呢?他又是怎么教的呢?

  师:有耐心,并且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板书:诲人不倦)

  师:利用课件小结:孔子是学而不厌,老子是诲人不倦。

  小结过渡:因为孔子原来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还是那么谦虚好学,不畏艰辛,谦逊有礼、勤奋好学,老子爱护晚辈、懂礼节、诲人不倦,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师:穿越时空隧道,和孔子面对面,你想对孔子说什么呢?

  生:……

  师:课文最后就是这样总结:

  课件出示: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总结拓展,名言熏陶。

  师:孔子留给我们的不止这些品行,他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东西。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论语》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1、孔子经典的名言:

  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常用这个句子告警他的弟子要多向周围的人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还主张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他说学习要实事求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课文中孔子做到了——学而不厌,老子做到了——诲人不倦。

  他还主张做人要懂得礼貌,因为——不学礼,无以立。

  2、回顾词语,再读。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走近孔子,认识了老子,感受到了他们高尚的品行,而且学习了他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希望我们课后再去多读读。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摘抄你喜欢的孔子名言,再读一读。

  四、作业布置

  1、必做题:摘抄喜欢的句子。

  2、选做题:

  以《孔子,我想对你说......》或《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练笔。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不畏艰辛                      爱护晚辈

  谦虚有礼                      博学多才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无止境

  课后反思

  一、阅读中悟写法。

  这是语文学习中的支撑点,在本课中,就要抓住人物语言,在习作练习中,怎样写好不同人物的语言。比如、本文对孔子和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主要进行了人物对话描写,而且在对话中作者能够准确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出示文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孔子:“多谢老师等候。”“迎候”和 “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怎样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语言也不所变化。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点。

  作为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句子的生动与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的含义深刻,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设计了换掉“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这两词的练习。我点拨了,这一句作者在讲孔子的旅途之苦,并运用了词语 “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艰苦运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却运用“终于”一词来说明。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可以先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再联系词语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学完本课,我有以此反思,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教学态度,要真实地再现我们的课堂,不用动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真的语文的一种朴实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师朴实的教态,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创造一种纯朴的语文课堂。本课的亮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和语言文字的精美,在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词语及语言的运用是文章的“精髓”。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9

  《孔子拜师》案例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10

  这次上课的题目是《孔子拜师》。选择《孔子拜师》一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学,在那个宁静而温暖的小城里,受到了古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起学生时代看的那一场舞剧《孔子》,圣人的一幕幕沧桑又浮现在眼前。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讲一讲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讲给我的学生听。

  11月19日,早上,上课了。按照预先的设计,从介绍孔子导入。原本配乐《破阵》是一首颇有气势的音乐,加上激昂的解说词,本想把学生引入到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中。怎奈,音乐中途“罢工”,正在我兴致刚起之时,戛然而止。我心中一惊,但随即镇定下来,故作镇静地继续解说,想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弥补声音缺失的遗憾。但是,诚实的说,心情还是比较受影响的。但是,课还是要继续!我强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字词、文章大意的梳理。终于,上到了我自认为可以出彩的一个环节——古文识汉字。精心准备的音乐《墨香》响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对汉字的热爱透过汉字简介、古文字介绍传达给学生们。不知不觉,我竟投入其中,渐渐把所有负面情绪过滤了出去,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古文探秘的神奇。再接再励,小小的故事我也尽量讲的声情并茂,学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课结束了,看到学生们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几位听课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我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虽然,课上的并不完美;虽然,一上来就出了那么大的纰漏;虽然,自己的内心经历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节课完整地上完了,学生学到了知识,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认可,我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吸取的教训就是:准备还要再充分一些,课堂上的心里调试还应再及时一些,课程设计还要再精心一些。每次进步一点点,离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孔子拜师》教学建议

《孔子拜师》练习测试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9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学无止境,惺惺相惜——《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