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精选16篇)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2课《插秧》是一首短小精美的小诗,很有意境。诗中体现了自然美、生活美、劳动美,歌颂赞美了勤劳质朴的劳动大众。

  学习了这首美的小诗,我参照了教师用书所提出的建议,出了3道练习题,让学习进行再创造学习。

  1.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________。

  2.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________。

  3.水田是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充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言,并写了以下一些内容:

  记得当时孔卓悦说水田是“玻璃,这块玻璃打不碎”时,话音刚落,黄茂晨就站起来反驳说:“老师,我说的和她不一样。”黄茂晨当时很激动,一边结结巴巴地快速讲着,一边挥舞着一双小手,唾沫星都溅出来了,他说:“水田是块玻璃,这块玻璃能打碎。”不等老师、同学反问,他又连忙解释说:“因为你无论扔个什么东西在水田里,水面都会泛起波纹,一圈圈动着,这说明这块玻璃打碎了。”我一听,甚是欣喜,让大家给他鼓掌,他骄傲地笑了,露出了他长长的大板牙,很是滑稽和可爱。

  接着,我又问孔卓悦:“孔卓悦,那你说说你为什么说‘这块玻璃打不碎呢’?”孔卓悦先是不断地发出“嗯……嗯……”的声音,想了一会儿后说:“要是谁用棍子动了一下水面,水面上的小圈一动,但是过一会儿,就又不动了,变得和刚才一个样。”我接着她的话茬引导说:“所以说……”全班学生齐声道:“这块玻璃打不碎。”黄茂晨又笑了笑说:“噢,也可以,也可以。”两位学生的答案截然相反,但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为何不能同时并存呢?为何非要惟一的确定答案呢?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我觉得创新精神很重要,独立思考、与众不同的思维很可贵,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要肯定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带头给两位学生以热烈的掌声。

  本篇课文属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情画意中,一切是那么美好。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体会诗句的意境。

  片断一:

  (出示图画)

  师:这幅图上是农民伯伯插秧的情景,请大家从上到下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生:蓝天、太阳、白云。

  生:青山、绿水。

  生:水田中一位农民伯伯正在插秧。

  ……

  师: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水田中还有什么?

  生:水田中还有山、树、白云、蓝天的影子。

  师:是的,水田中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它们的影子非常清晰,你们想一想,我们可以说水田像什么?

  生:能照出影子,像面镜子……

  师:水田就像一面镜子,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还有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映照在水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尽情地读一读吧……

  (由图入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在畅所欲言中感受美化的诗境,在尽情地读中体会诗意。)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想象一下,水田除了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水田像玻璃,农民在玻璃上插秧。

  生:水田像个大棋盘,农民把秧苗插在棋盘上。

  生:水田还像块地毯,……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在拓展练习中进一步放飞想象的翅膀,也使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同时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南方的美丽!)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2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开放性、创造性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带领学生生趣盎然地去扣开智慧之门,让学生在情意浓浓、平等自由的和谐氛围中,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不断的挖掘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并受到美的熏陶。

  然而,要如何把学生带入美妙纷呈的语文世界?要如何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意识到:当我们的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触发他们灵感的空间时,我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课堂上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灵光。现就我在教学《插秧》这一篇课文时的收获和一些感触摘要谈谈。

  《插秧》是一首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儿歌。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把插秧的劳动情景描写得如诗如画,富有儿童情趣。但是儿歌所描绘的情境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会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范读课文时,边读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还有一平如镜的水田映照出这片美景,农民在水田里插秧的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农民把秧苗插在哪里呢?

  生(一口气地):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师(故意不解地):农民怎么可能把秧苗插在绿树、青山、白云和蓝天上呢?(师边问边用手指指图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倒影,这一举动,顿时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略一思索,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生:噢!我知道了。因为水田像一面镜子,绿树、青山、白云和蓝天的影子映照在水田里,农民插秧是插在这些景物的影子上。

  师:说得真好!水田像一面镜子,它还会映照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设置,力求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沟通,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映照”一词的理解。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地在语言的天空里遨游。)

  生1: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小鸟,映照着蝴蝶。

  生2: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蜜蜂,映照着蜻蜓。

  生3:水田是镜子,映照着绿树,映照着红花。

  生4:水田是镜子,映照着爸爸的笑脸,妈妈的笑脸,还有我的笑脸。

  师:哇!小朋友们真聪明,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诗人!再动动脑筋,我相信大家会说出更美的句子来。

  (教室里出现了暂时的沉默,大家都在用心地构思着,我静静地等待着,一会儿,有几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生5: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嫩嫩的柳枝,映照着红红的桃花。

  生6:水田是镜子,映照着青青的小草,映照着绿绿的秧苗。

  生7:水田是镜子,映照着美丽的校园。映照着小朋友的脸。

  生8: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老牛伯伯,映照着牛背上的娃娃。

  生9: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公公,映照着月亮婆婆。

  (还有许多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为了保护每个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表现的欲望,我微笑着说:“请大家都来当小诗人,把你创作的诗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好吗?”学生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兴致勃勃地把自己想到的优美语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看到孩子们学得这么快乐,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于是,一个在备课时没有预设的问题突然跳出了我的脑海,我脱口而问:

  师(指着图):从这首儿歌中,我们知道,映照着这些景物的水田像一面镜子,它还像什么呢?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所以,我的问题一抛出,他们即瞪着大眼睛,歪着小脑袋,边想边说起来。一个学生不等我叫他,就大声地念起来。)

  生:“水田还像我们教室的窗户!”(我连忙竖起大拇指,对他表示由衷的赞叹。)

  师:你真棒!会联想到我们的教室,你再说说,窗户上有什么呢?”

  生:窗户上描着青山,描着绿树,描着红花,描着嫩绿的秧苗!

  师:太好了!说得多美呀!还有谁也来当当小诗人?

  (在老师充满激情的鼓励下,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他们创作的一首首小诗简直是棒极了,真令人刮目相看!)

  生1:水田像一幅画,生2:水田是个大玉盘,

  画着蓝天,

  画着白云,

  画着青山,

  画着绿树,

  画着农民在插秧。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映、云、树、农、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再进行续写。

  4.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预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老师要送一个小礼物给大家,这是一则小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比作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已知预习过,预习过生字吗?

  请生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自读课文和生字。 

  3.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到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先齐读,再开火车生字组词。

  4.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请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诗里面把谁比作了镜子?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生回答,引读一小节。(相机板书)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从哪知道的,读出来。

  生回答。读第二小节。(板书)

  连起来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

  师: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蓝的天空,读到白云就会想起雪白的云朵,这样自然就能读得有感情了。不信,你们也试试。请愿意试试的孩子起立读。

  2.学生练读。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指名背。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儿、彩虹、花儿……

  2.现在,让我们也做个小诗人,自己做几句诗。小黑板出示: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映照着。

  农民在插秧,插在上,插在上。

  七、当堂练习,学写生字.

  课本p16,描一描,写一写(学写生字:农、民).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4

  教学目标:

  ⒈渗透性识字9个,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⒉背诵《插秧》,理解“秧插在倒影中”的意思。

  ⒊培养学生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⒋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情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劳动吗?你们都干过什么活?看来大家是热爱劳动的孩子。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项特殊的劳动,你们准备好了吗?

  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围绕课题质疑并解题。

  ⒈看到“插秧”两个字,大家都很好奇,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会问;插秧是干什么?在哪插秧?谁插秧)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及时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⒉(出示彩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目的地,看到这幅画面你的疑问解决了吗?(学生看画面,解决以上问题)

  ⒊老师适机引导学生理解:带斗笠的农民把秧苗插在水中,田里的劳动就叫“插秧”。

  (评析:结合图画联系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插秧”一词,形象直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理解课文;

  ⒈今天我们就要帮农民伯伯在水田里插秧,你看,这片水田像什么?(引导学生想象人站在水田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倒影,体会水田像一面镜子。)随即出示诗句:“水田像镜子。”

  ⒉引导观察:水田上边有蓝天,白云,水田旁有青山,绿树,那水中自然就会有?(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话水,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及各景物的倒影。)。出示诗句:“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

  ⒊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可别闲着,赶快帮农民伯伯插秧吧!(指名上台贴秧苗)。

  ⒋插完了秧苗可别忙着回去,你们不但帮农民伯伯插好了秧苗,细心观察的小朋友,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秧苗插在水田里,同时也仿佛插在了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随机出示第二小节诗句。

  ⒌小朋友们,我们不但帮农民伯伯完成了插秧的任务,还在愉快的劳动中创造了一首小诗,大家可真棒。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了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我自然生成了本文诗句,同时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对课文进行了理解与感悟,真可谓“水到渠成”。)

  四、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⒈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⒉大家把这首诗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生自宝宝真顽皮,一个个条出来想和你们教朋友,看看谁最先叫出他们的名字?

  (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开火车,猜字两种游戏,进行识字组词检测)

  ⒊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指导学生体验劳动的愉悦,有感悟地练读小诗。)

  (评析:在学生读课文之后采用多种游戏形式与字宝宝交朋友,并送字宝宝回家,使学生自主认识并学会了生字,及组词)

  五、背诵课文,扩展延伸。

  ⒈这首诗你能背吗?有什么窍门?(启发学生寻找我一二节的规律)

  ⒉指名背诵,大家闭眼想像画面。

  ⒊水田是镜子,还能映照出什么呢?(小组内仿照课文编一编)

  ⒋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点评:熟读成涌,想象续编,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六、作业建议:

  把创作的小诗写下来,读给父母听,请他们评价。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5

  活动目标:1、感受歌曲的优美,体会歌词的意义,快乐的歌唱劳动。2、感受劳动人民插秧的辛苦,珍惜粮食。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

  a、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了解镜子的作用,孩子们慢慢在照镜子的游戏中静下来。

  b、介绍水田。

  “有一个大镜子,它能照出蓝天,你猜是什么?”(大河、大海)

  教师提出水田并提问:水田是什么?(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有几个孩子说出来是种苗的,长麦子的。)

  2、引入儿歌。

  教师提问:水田这个镜子能照出什么?(白云、月亮、太阳、小鸟……)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展示,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老师边画边说:“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白云)”,第三个孩子开始说的时候,教师提出要求:请你学着老师刚才的方法来说:“水田是镜子,照映着……”

  3、学说儿歌前半部分。

  教师引出儿歌:“小朋友真厉害,都快编出一首诗了,有一个叫詹冰的爷爷写了一首诗,他的诗就像我们小朋友刚才说的一样,听一听哦。”(慢慢渗透作者名字,让孩子们将来读书的时候也知道关注作者,并选择优秀作者的做秀作品来读)教师说儿歌的时候发现一些孩子在跟说,于是,提出小朋友轻轻说,老师大声说,听清楚老师的声音。第二遍,小朋友大声说,老师轻轻说。4、学说儿歌后半部分。

  教师过度语:“儿歌还有下一半呢,这一半可比上一半难了,你有信心学会吗?”孩子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认真地听着、看着。老师做插秧动作,并画出倒在水里的青山,画出秧苗,问:“农民在插秧了,插在哪里了?”(水田、青山)“为什么是插在青山上啊?”(水中倒影)接着便是边画图边展示儿歌。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为什么插在蓝天上、青山上

  5、完整地将儿歌说一遍。

  6、以游戏巩固儿歌,加强幼儿理解。

  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东西,教师做农民。“一、二、三,变变变”的游戏变出东西,定型定在那里,然后和老师一起说儿歌。游戏两遍,孩子们很感兴趣。7、创编儿歌并表演。

  小组小朋友商量变东西,你想插在哪里就变成什么,然后一个人做农民来插秧。附:歌词: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农民在插秧, 插在绿树上, 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 插在蓝天上。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6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识字能力,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但识字能力仍需加强。另外朗读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朗读水平需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我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强,教师应在此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使其更上一个台阶。

  教学目的:1、识字6个,写字2个,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想象感受那些如诗如画的农业劳动场面,激发学生对劳动及劳动者的热爱;

  4、培养阅读中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生字;

  2、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那些如诗如画的耕作过程。

  教具准备:识字卡片 、 课文朗读配音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好插秧图景。)

  师:同学们,现在春天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看,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山青了,树绿了,花开了。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我们的农民伯伯们正忙着干什么呢?(师指图。)

  生:插秧。

  师:对。(板书:插秧)谁认识这两个生字娃娃?来教教大家。

  学生用拼音法教读生字“插 、 秧”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娃娃?

  生:“插”(用手做“插”的动作)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秧”是禾苗,所以有个“禾”字旁。

  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插秧”是一首很美的诗歌,让我们来读一读。读的时候

  我有两个小要求:1、边读边用笔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认识它。2、标出小节序号。

  生:自由读文,圈字,标出小节序号。

  师:请听课文录音,注意听清你圈的字的读音。

  生:听录音,并用手指好字。

  三、 学习课文,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小节?其他孩子听,听他读对了吗?

  生1:朗读一小节。

  生2:你把“镜”和“映”读错了。它们是后鼻音。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你来教教大家。

  生2:教读生字“镜”和“映”。

  师:学了生字,你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了。试试吧。再想一想:这小节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一起朗读第一小节。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水田是镜子?

  生4:因为水田可以映出影子,镜子也可以映出影子。所以说水田是镜子。

  师:真聪明。那谁再来说说水田可以映出什么东西呢?

  生5:水田可以映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5:我从一小节知道的

  师:你能读读吗?

  生5:朗读第一小节。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水田可真美呀!谁还想来美美的读一读?男孩子和女孩子比赛,看谁读得美?

  生:分男、女生读。

  师:在这样美的水田里,农民在干什么呢?

  生:(起答)插秧。

  师:他们把秧苗插在哪儿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

  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师:谁愿意把你美妙的声音展示给大家听?其他孩子边听边思考:农民把秧苗插在哪儿?

  生6:朗读。其他孩子边听,边指,边想。

  生7:农民把秧苗插在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

  师:真奇怪。农民怎么会把秧苗插在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呢?

  生8:因为水田像镜子,水田里就有他们的影子了。

  生9:因为绿树,青山,白云,蓝天的影子映在了水田里,秧苗插在它们的影子上。

  师:把秧苗插在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0:我觉得很美。

  师:让我们在你的朗读中感受到那美,好吗?

  生10:朗读。

  生11:我还觉得很有趣。朗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棒了。还想读的孩子站起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绝大部分的孩子站起来朗读。

  师:听到你们动人的声音,我也想来读,给我一次机会好吗?你们闭上眼,想象,感受诗中美景。(师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们愿意挑战我吗?

  生: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师:试试你能背这首诗吗/

  生:每个孩子试着背诵。

  师:你发现怎样才能很快背下来吗?请看,教师边指图,边提示:1小节先写蓝天,白云,再写青山,绿树,是按什么顺序?

  生:从上到下的顺序。

  师:那第二小节和第一小节有什么不同?

  生12:第二小节与第一小节刚好是相反的,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真聪明。那就按顺序边想边背。

  生:试着背诵。全班背诵。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师:你们真棒。水田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那这面镜子还可以映出什么呢?农民还可以把秧苗插在哪里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用课文诗歌的形式告诉大家。

  生:先自己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哪一位小诗人先来说?

  生13: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彩虹,农民把秧苗插在彩虹上。

  生14: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农民把秧苗插在太阳上。

  生15: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农民,农民把秧苗插在自己的影子上。

  生16: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小鸟,农民把秧苗插在小鸟上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成一首新的诗歌。)我们班的孩子真棒,各个都是小诗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自己写的诗歌。

  生:兴奋地,高兴地朗读。

  师: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辛勤耕耘,才会有秋的收获。让我们抓住这大好春光,在知识的田野上耕耘吧!

  教学反思:我决得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春天的美,劳动的美,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在寻来年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方面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在生字教学方面,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朗读能力方面,教师的指导力度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7

  山东广饶县花官乡中心小学 雒红英(执教) 李本锋(评析)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略) 

  二、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课文《插秧》。(学生在小组内互助读课文,认生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订正读音,老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生字。) 

  师:读得不错,评的也很好。你们能很快背诵吗? 生:(异口同声)能!(学生读课文,练习背诵。) 

  [评析: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找一两名学生读书,然后大家共同评价,指出易错的读音,集中指导巩固。为学生的读书实践扫除了障碍,再让学生自由读书背诵,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谁想背给大家听?(生背课文。有的学生背错了顺序。) 

  师: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了,怎样才能背不错呢?读一读,想一想,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汇报。) 

  生:·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顺序正好反着。 ·白云是在蓝天上的,绿树是长在青山上的。 

  ·为了不背错顺序,我看了看,蓝天在白云上面,白云在青山上面,青山比绿树高,是从高到低的顺序,下一段是从低到高的顺序,这样就背不错了。 

  师:你们总结的真好,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 

  师:背熟了吗?下面咱们来看一段“电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你就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学生背诵想象。) 

  师:在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节目?(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象。) 

  生:我想到了:一天,我来到了南方,看到了很多水田,水田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蓝天、白云、大山和绿树都照在水田里。农民在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我觉得很好玩,也去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还插到了我的笑脸上。 

  生:…… 

  [评析: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通过自读、互助读、练习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和文字的优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领悟和整体感知。在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诗歌的描写顺序,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看电视”激发起学生读书想象的兴趣,使课文中的生动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习课文的独特体验也会由此而生。] 

  师:水田是镜子,他还能映照出什么?在小组内照课文的样子,编一编,写一写。(学生讨论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映照着楼房,映照着亭台。农民在插秧,插在太阳上,插在飞机上,插在小鸟的翅膀上,插在楼房上,插在亭台上。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森林,映照着鲜花,映照着小草,映照着飞舞的蜜蜂和蝴蝶。小松鼠在插秧,插在森林上,插在鲜花上,插在小草上,插在飞舞的蜜蜂和蝴蝶上,插在自己的小房子上。 

  生:…… 

  师:(出示未插秧的水田图和插了秧的水田图)同学们,观察图画,想想,水田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水田像一块花玻璃,农民像在花玻璃上插秧。 ·水田像我们的学习园地。 ·水田像一幅画,上面画着蓝天白云飞翔的小鸟,还画着高山绿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水田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农民在插秧就像在编织大地毯。 ·水田还像熊猫的大肚皮。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余地,营造了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让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富有创意的语句就随口而出了。] 

  三、拓展延伸 

  师:南方的水田很美丽,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丽。想想,我们的田野像什么?农民在田野里种什么? 

  生:·春天来了,我们的田野像五颜六色的大海。 ·冬天我们的田野像黄地毯,春天来了,冰融化了,大地变得软软的,踩上去像蹦蹦床。 

  ·小草出来了,小花开放了,田野像一床花被子。我们在上面踢足球、打滚,玩累了,晒着太阳睡一觉,可真舒服。 ·农民在田野里种棉花,种玉米,过一段时间,棉花、玉米出来了,像是在黄地毯上绣上了绿色的小花。 

  师:南方的田野很美,作者给它配上了插图,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放学后请同学们,再观察观察,也把咱们美丽的田野画一画、写一写好吗? 

  [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四、总结评价(略) 

  总评: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将以视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一扫而光。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适度的兴奋中真切的感受优美诗文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文素养。教师非常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机会。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迸发,再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才会闪现。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8

  一、教材分析

  《插秧歌》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另一篇课文为《芣苢》。《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学习本诗时,应和《芣苢》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芣苢》作为导入。

  师:请大家一起把《芣苢》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诗经》中的《芣苢》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情况。

  2、作者介绍

  师: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明确:《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师:杨万里是南宋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很有特色,我们简单复习一下杨万里的生平简介。

  明确: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3、正音朗读

  师: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生:(标读音并自由朗读)

  师:接下来一起齐读一遍。

  生:(齐读)

  4、相关知识的补充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师:杨万里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插秧的相关场景,里面也有关于插秧、抛秧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很多同学可能对此了解不多,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了解一下水稻种植的相关情况。(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师:通过刚才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习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5、诗歌内容分析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稻种植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过程,再读这首诗,看看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

  生:(再读诗歌)

  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师: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看一看。首先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容上很好理解,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师:刚才这道题就涉及到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的一种题型:“炼字”类题,即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来分析其好处。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三步进行答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师: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的答案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明确:“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题目如下:

  最爱东山雪后晴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请同学们按照上面说的步骤来赏析一下“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明确:“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师:接下来我们看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师: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劳动人民插秧的情景,我们继续看颈联和尾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只不答”,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呢

  明确: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6、拓展提升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插秧歌》赏析

  这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三、四句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总之,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诗中的“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请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莳”指栽种,“匝”指完毕,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插秧歌》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yǐ)掇取(duō)兜鍪(máo)

  B、捋之(luō)袺之(jié)肩胛(jiǎ)

  C、襭之(xié)半霎(shà)莳田(shì)

  D、抛秧(pāo)折腾(zhē)周匝(zā)

  A、[“鍪”应读“móu”。]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植

  B、[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B、[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9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人,班额较大,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学习上进、对阅读较感兴趣,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工具书基本上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

  【教材分析】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廛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思考水田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教学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

  课前准备: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 

  一、谜语激趣,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插秧》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通过初读、细读、背诵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读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1

  今天这堂课最主要的是直观,老师直观的画面让孩子们很快地现解了插秧,插在“青山、绿树、蓝天、白云”等,孩子们还能想出更多的景色。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直观为主,由于孩子对于插秧的经验可以说是零,但有部分孩子看见过插秧,因此,直观的画面会调动幼儿以往的经验,让他们来理解水田、插秧等。今天后半段的学习并不困难。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单一的学习歌曲总是那么漫不经心、云里雾里。但是当游戏来时,他们就会很投入。“我的镜子在哪里”孩子们转换很快,扮演游戏时,有些孩子刚开始也有些乘机发疯的迹象,我及时表扬扮演得好的孩子。榜样的作用激励孩子们也跟着学好,部分乘机捣乱的孩子就压抑自己的兴奋。最后环节,教师扮演农民,孩子们做镜子里的东西,他们很感兴趣,今天游戏前的规则交代也帮助他们静下心来表演,并认认真真说儿歌了。最后的自由表达,更是给了孩子们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自由驰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每次教授歌曲时,由于孩子的形象直观的记忆反思和思维方式,所以几遍歌曲下来,他们还是记不住歌词或者记错顺序。简单的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我并没有把歌曲中代表性的物体绘画出来,而是通过孩子自己商量讨论我们用什么简单的画面来表示歌词。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变化着的,孩子们也是最感兴趣的,如果我事先画好关于这首儿歌的挂图,只能拘泥于那几样东西,却不能及时画出孩子们说的内容,那就显得呆板了,而且孩子们的自尊自信也无法在课堂中体验到,他们也会失去再表达的愿望。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2

  再次拿到《插秧》这首儿歌(去年曾教过这首儿歌),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们分享,最主要因为插秧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太远了,他们如何能理解水田,如何能明白插秧?这首儿歌安排在“相反国”这一主题里目的何在?

  认真分析文本后,感觉这首儿歌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倒影,发现儿歌中的“相反”,于是决定重点放在此处。

  要攻破这一重点,还得突破一个难点,那就是孩子们对插秧的了解。孩子们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或许有这方面的经验但不够明晰。因此,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我从网上下载了农民插秧的视频,经“师傅”指点学会了如何将网上的视频下载并转变格式用u盘在电视里播放。(用了之后感觉真爽,哈哈。)

  课堂之前给孩子们播放了两段农民插秧的视频。

  第一段视频重点指导孩子们理解水田、插秧。一边指导孩子们看农民插秧的样子,一边告诉他们人们吃的大米就是在水田里长出来的,是农民将秧苗插在水田里,慢慢长大变成稻子然后脱粒而成的。孩子们慢慢理解了插秧,理解了秧苗是长在水田里的。

  第二段视频主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倒影,水田边的树倒在水里、山也倒在水里。

  然后进入儿歌,老师故意问孩子们:“相反国”这个主题书中有一首儿歌,名字就叫插秧,它的第一句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教你们一下,行吗?孩子们纷纷表示:“行,没问题。”呵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

  师:“水田是镜子”这什么意思啊?问题抛出之后,一些孩子在思考,一些孩子轻轻说着,一个声音大声说:“就是水能照出倒影”。“是的,是的,水里会有倒影。”“刚刚电视里有的,树有倒影在水里”。一个个声音相继蹦出来。原来孩子们从视频里已经理解了倒影。

  谢过“小老师”之后,老师的问题又抛出:“水田是镜子,那么它能照到什么呢?”教师用一本书当作镜子演示,让孩子们明白镜子能照到它面对的东西,那么水田面对着什么呢?它能照到什么?孩子们想到了不少东西:白云、蓝天、小鸟、飞机、火箭、太阳、月亮……

  答案真不少,那么书中这首由詹冰写的儿歌里写了水田照到了什么呢?教师朗读儿歌前一半,故意加重了“照映”两个字的读音,让孩子们有意注意这个词,并学会说。教师在朗诵的同进进行绘画,画出水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照映着白云,照映着青山,照映着绿树。孩子们很快学会了书中的句子。

  于是教师接着后一半的提问,水田照映出这么多东西,农民插秧了,插在哪里呢?听一听儿歌第一句“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你猜下一句是什么?孩子们猜什么的都有,师引导:“这是在相反国这本书里的一首儿歌,儿歌的后半段写出的东西顺序与前半段是相反的,你想一想,第二个应该是插在哪里?”孩子们回顾刚才照映的顺序,马上思考并得出答案,第二个是青山,第三个是蓝天,第四个是白云。真棒!

  看来,这堂课的重难点都被攻破了,很有成就感呢。孩子们也因为自己的思维得到肯定而兴奋。接下来孩子们诗兴大发了,教师立即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詹冰的诗里只照映了四样东西,你还能照映出更多的东西吗?”“能”“能”。于是让孩子们画出并说出你想照出的东西。

  孩子们的诗形成了。

  水田是镜子,照映着房子,照映着蝴蝶,照映着飞机,照映着太阳,

  农民在插秧,插在太阳上,插在飞机上,插在蝴蝶上,插在房子上。

  水田是镜子,照映着月亮,照映着小鸟,照映着星星,照映着青蜓,

  农民在插秧,插在青蜓上,插在星星上,插在小鸟上,插在月亮上。

  ……

  翻看去年的课后反思,今天的成功之处在于我用视频丰富了孩子们的经验,我抓住了儿歌的特点:相反。并在课堂中着重攻克了,孩子们在思的状态下理解了儿歌内容并很快能说出了儿歌,创编时也比较顺利。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助读课文,认生字。

  2.熟读、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自然的美,劳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简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南方景色的课文《水乡歌》,谁来说说我国的南方是什么样的?

  生:-南方水很多,船很多,桥也很多。

  -我国的南方还有很多山,风景也很美。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师:对,看电视能让我们了解很多知识。

  师: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南方风景图。(投影出示水田插图)

  生:哇,好美呀!

  师:美在哪里?

  生:山很高,上面长满了草和树,天空很蓝很蓝的,上面还飘着漂亮的白云。

  生:水很清很平,像一面大镜子,照出了蓝天白云。

  师:是呀!春天来了,大地变得多美呀!农民也开始插秧了。(出示插秧图及课文)(板书:插秧)

  [评析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了人文关怀。利用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课文《插秧》。(学生在小组内互助读课文,认生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学生评价订正读音,老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巩固认读生字。)

  师:读得不错,评得也很好。你们能很快背诵吗?

  生:能!(学生读课文,练习背诵。)

  [评析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找一两名学生读书,然后大家共同评价,指出易错的读音,集中指导巩固。为学生的读书实践扫除了障碍,再让学生自由读书背诵,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谁想背给大家听?(指生背课文。有的学生背错了顺序。)

  师: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了,怎样才能背不错呢?读一读,想一想,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汇报。)

  生: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顺序正好反着。

  生:白云是在蓝天上的,绿树是长在青山上的。

  生:为了不背错顺序,我看了看,蓝天在白云上面,白云在青山上面,青山比绿树高,是从高到低的顺序,下一段是从低到高的顺序,这样就背不错了。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

  师:背熟了吗?下面咱们来看一段“电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你就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学生背诵想像。)

  师:在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节目?(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像。)

  生:我想到了:一天,我来到了南方,看到了很多水田,水田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蓝天、白云、大山和绿树都照在水田里。农民在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我觉得很好玩,也去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还插到了我的笑脸上。

  ……

  [评析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通过自读、互助读、练习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和文字的优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领悟和整体感知。在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学悟法,自主发现诗歌的描写顺序,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看电视”激发起学生读书想像的兴趣,使课文中的生动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习课文的独特体验也会由此而发。]

  师:水田是镜子,它还能映照出什么?(在小组内照课文的样子,编一编,写一写。组内讨论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映照着楼房,映照着亭台。农民在插秧,插在太阳上,插在飞机上,插在小鸟的翅膀上,插在楼房上,插在亭台上。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森林,映照着鲜花,映照着小草,映照着飞舞的蜜蜂和蝴蝶。小松鼠在插秧,插在森林上,插在鲜花上,插在小草上,插在飞舞的蜜蜂和蝴蝶上,插在自己的小房子上。

  ……

  师:(出示未插秧的水田图和插了秧的水田图)同学们,观察图画,想想,水田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水田像一块花玻璃,农民像在花玻璃上插秧。

  生:水田像我们的学习园地。

  生:水田像一幅画,上面画着蓝天白云飞翔的小鸟,还画着高山,绿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生:水田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农民在插秧就像在编织大地毯。

  生:水田还像熊猫的大肚皮。

  ……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余地,营造了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富有创意的语句就随口而出了。]

  三、拓展延伸

  师:南方的水田很美丽,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丽。想想,我们的田野像什么?农民在田野里种什么?

  生:春天来了,我们的田野像五颜六色的大海。

  生:冬天我们的田野像黄地毯,春天来了,冰融化了,大地变得软软的,踩上去像蹦蹦床。

  生:小草出来了,小花开放了,田野像一床花被子。我们在上面踢足球、打滚,玩累了,晒着太阳睡一觉,可真舒服。

  生:农民在田野里种棉花,种玉米,过一段时间,棉花,玉米出来了,像是在黄地毯上绣上了绿色的小花。

  ……

  师:南方的田野很美,作者给它配上了插图,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放学后请同学们再观察观察,也把咱们美丽的田野画一画,写一写好吗?

  [评析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 “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为什么?

  生: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插秧》这篇课文,还认识了生字。

  生:我也觉得很快乐,因为我知道了南方有山有水,景色很美。

  师: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以后有机会到南方旅游,亲眼目睹那里的美丽景色。

  生:我也很快乐,因为我觉得在水田里插秧很有意思。我们北方没有水田,但是也很美丽。

  ……

  师:和大家一样,今天我也很快乐,因为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想像,又编出了许多新故事。 (记录学生的思维火花)

  [点评: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打破了以视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非常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机会]。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4

  教学内容:

  学习《插秧》这首儿歌,认识6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插 秧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5

  一、 说教材

  《插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诗歌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根据教材特点、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6个。渗透识字方法。

  2、了解春天到来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劳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外采风活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

  2、通过合作学习、朗读感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朗读感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春天的美丽和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积累生字,所以正确认读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感特点,读通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劳动的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本篇课文描述的有关春天的景象可谓让人流连忘返、痴迷沉醉。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

  教师的魅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拟采用“范读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学习方法来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必须付诸一些讲解法,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形象地理解课文的生字词,教师还必须适当运用表演法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

  获得成功并得到奖励永远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打算采用奖励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生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永远是儿童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懂得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生活处处皆知识的道理。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然后在新课伊始之时,引导学生畅谈“春天到来时,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然后告诉孩子们: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让孩子们说一说在春天里看到农民伯伯干过哪些农活。如果孩子们提到插秧,便相机板书课题:插秧。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插秧,便告诉

  孩子们,插秧也是一种农活。并板书课题:插秧。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随文识字学词。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并练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画出来。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再随课文出示生词。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词。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及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之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生字后,安排学生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认识的生字下面的铅笔线擦去,如果还不认识则请同桌帮助认识,然后再擦去下面的铅笔线。这样,就等于把字宝宝送回家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能力,但对于那些容易写错或不容易写好看的字老师必须加以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孩子书写“农”“民”这两个字。农:第三笔撇起笔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民: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斜钩。然后让孩子在田字格内认真书写。在孩子书写时,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我打算采用教师范读法为孩子们学习朗读奠定基调并形成学习的目标。然后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师范读时说,昨天春姑娘夸老师了,说老师把她读得很美,还奖励了老师一朵红花呢!谁能把描写水田美景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简笔画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他读得怎么样?你也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水田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农民伯伯在水田里干什么?(插秧)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农民在插秧、绿树、青山、白云、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其实是插在哪里?老师朗读课文,你们做动作好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水田的美,在水田中插秧的美。在重视朗读指导的同时,再配上音乐(鸟鸣、流水的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美美地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想象: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我想,到这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的劳动更是美的。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农民伯伯还能把秧苗插在哪里?请把你想象的景物画出来,并仿照课文编一首儿歌。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存在。最后,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板书设计。在导入新课时我就板书了课题《插秧》,并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写字时,我在黑板上范写“农”“民”这两个字。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范例,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简笔画。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农民在插秧。纵观本课的板书可以发现,我的板书不但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为学生的仿写奠定了基础,降低了学生仿写的难度。

  总之,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将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将沿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地努力。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立朝刚正,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在水生火热的南宋,杨万里携着那立在小荷之上的蜻蜓,从阴阴树木中走了出来,在他的诗中,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的春的活泼明妍,有“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的夏的闲适;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也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田园情趣。

  二、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四、题目解说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五、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六、全文分析

  1、简要分析每一句的内容。(小组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

  ①一、二句写一家老小插秧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准确、具体、平实,又暗示分工明确。

  ②三、四句写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湿到肩胛,由此不难看出雨势甚猛。

  ③五、六句写农夫劳作到忘我程度,家人喊他吃早饭歇一会儿,他顾不上答话,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④尾联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牢固,且还没栽种完毕,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破坏秧苗。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明确: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3、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明确: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点。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理念;《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七、中心思想

  《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八、写作特点

  善用白描,语言清新活泼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使诗读来耐人寻味。人们都说杨万里的诗多是即兴创作,口语入诗,生动活泼,《插秧歌》就有这个特点,由于表现的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显得逼真而又自然。

  九、补充资料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来收并晾晒。

  十、总结全文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课后训练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B、通知:兹定于10月1日上午8时在学校礼堂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诗歌朗诵会,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

  C、招领启事:本人早上在食堂拾到黑色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353元,请丢失者与校团委联系。

  D、请柬:我于明天搬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您的光临。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4、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1)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校长(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①叨光②明教③借光)!”

  A、①②①B、③③①C、①③①D、②①②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A“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B、正确,其中“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可以改为“敬请惠存”。

  2、答案:B

  解析:A、“学生垂念恩师”错误。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C、“内有人民币353元”错误。招领启事中不应写出具体的金钱数额,可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元”。D、“特于府上备下薄酒”错误。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故选B。

  3、答案:D

  解析: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B。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B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C项,“指点”“不吝赐教”不应该从“自己”嘴里说出。

  4、答案:C

  解析:(1)句,“察看”,细看以求了解情况;“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惠顾”,敬辞,用于感谢别人的光顾。根据语境,应选用“察看”。(2)句,“光顾”,欢迎别人到自己这边来访问,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根据语境,应选用“拨冗”。(3)句,“叨(tāo)光”,沾光,多用于受到好处,表示感谢;“叨教”,领教,多用于受到指教,表示感谢;“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根据语境,应选用“叨光”。故选C。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相关文章: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插秧》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插秧》课后反思

《插秧》教案

《插秧》教学案例

《插秧》 一年级下册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插秧》课文及教案

大班音乐《插秧》

《插秧》教案

大班音乐《插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插秧》教学片段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