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通用7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5、师: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6、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7、师: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讨论一下。  

  10、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1、师: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并把它写下来。

  三、课堂小结

  希望大家向文中的李博士和中国台湾不知名青年学习,向生活中类似他们的人学习,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案例片段: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突如其来”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

  师:是啊,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正是令人感动,你理解得很准确。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最感动的地方,了解小钱生命的危险,另一方面感受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高贵品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其次,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最后,文中设计了几处引导想象的地方,如“小钱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你想对中国台湾人民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3

  【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因此在课堂中就要求我们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做到师生共同探讨,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坚持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同时,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课前参与

  学生参照以下几点,自主预习课文:

  1、浏览课文,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2、读读课文,了解本课主要讲什么,整体粗批。

  3、细读课文,画出重点的字词,查阅不理解的词语,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再读读课文,作批注;读读课文,回答课后思考问答题。

  4、记下预习本课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它不仅为后续的课中研讨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思考与探索的思想走进课堂,促进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更锻炼了学生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展现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基础,实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前参与的形式、内容和途径都是多样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提供创新空间。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预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还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到了骨髓移植、李政道博士、中国台湾地震情况等相关资料。】

  二、课中研讨

  【片段一】

  (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在这一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在自己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生在配乐中深情朗读课文。适时引导学生评价。)

  师:刚才这位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震撼,下面就请你将自己心中的感受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从这个句子当中,我感受到了小钱非常的不幸,才刚18岁,生命就即将结束了。

  师:你在为小钱伤心啊!

  生2:(补充)我同意她的意见。我还想说说我的看法。我是从“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感受到了小钱18岁本来应该是盛开的花朵,可是由于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所以生命还没有感受到精彩就要结束了。

  生3:是的,18岁本来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年龄,可是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感受到他非常可怜。

  生4:我从“唯有骨髓移植”看出来要就小钱就只能做骨髓移植,我感到非常的难。

  师:是的,你在为他着急啊!

  ……

  师:的确,此时的小钱是不幸的、痛苦的,他眼前的世界仿佛一下子暗淡了下来……谁能把他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他们注意抓住了重点词语,读得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怀着对小钱的深深的同情一起再来读读这句。(学生齐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能够激发他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知识的兴趣,以及学习知识的愿望。在此环节中我首先在学生充分前参的基础上,通过配乐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到了小钱的身边”让他们感到此时此刻小钱就静静地躺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片段二】

  师: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啊!骨髓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可就当小钱满怀希望,等待接受骨髓移植的时候,9月21日,在中国台湾却发生了里氏7、3级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图片)

  师:(解说)短短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名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抽取骨髓的过程又将经历怎样的辗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把描写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体会)

  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但是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青年人非常有爱心。他虽然没有受伤,但家人怎样还不清楚,可他依然坚持为小钱捐献骨髓。

  生2:我也找到了这个句子。我们都知道,亲人一直在我们身边关心着我们,是我们最亲的人,最在乎的人。可是青年为了救小钱,没有去寻找亲人,而是静静地躺在哪里等待抽取骨髓。

  ……

  师:(满怀深情)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此时,也许他的亲人已经逃过一劫,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这一切,青年并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也许,他的爸爸、妈妈正被埋在废墟地下,痛苦的呻吟着,挣扎着,他们多想早点见到自己的儿子啊,可这一切,青年并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也许,他的亲人已经离去,临终前都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可这一切,青年并不清楚,但是,他知道——(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正是因为他怀着这样的信念,所以我们说,他正用自己的爱心架设着这座——(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1:我还找到了一句:“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得躺在病床上。”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他们为了救小钱,冒着生命危险,没有跑到安全的地方。

  生2:我来补充。我们都知道地震来时,一般我们都会跑出去逃生,可是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却很沉着,他们的爱心让我感动。

  ……

  师:在抽取骨髓时又发生了余震。所谓的余震,其实它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台湾这次地震是里氏7、3级,而当天接连发生的六七十次余震中,最大的一次也达到了6、8级。那么李博士和青年刚刚经历的这次余震大么?从哪里看出?

  (生:“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等。)

  师:在余震不断袭来的情况下,房屋随时可能倒塌,人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生:李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得躺在病床上。)

  师:正是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生命危险,捐献、抽取骨髓,所以说他们正用爱心架设着这座——(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一次又一次”、“终于”这两个词中我感到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

  师:请你读出这份不容易。(生朗读)

  生2:从这句中我还感到了骨髓终于抽取出来的喜悦。

  师:请你也试着读一读。(生朗读)

  师:此时此刻,你认为从青年身上涓涓流出的仅仅还是骨髓吗?(生:还有人们的爱心,对小钱的希望,小钱的生命源泉等。)

  师: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妙的希望,更是博大的爱心。(板书:爱心)

  【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在本环节我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默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会,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交流,实现了观点的优化整合。在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交流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再一次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在充分体会了句子的内涵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使他们自己真正读懂了“奉献”,读懂了“艰辛”,读懂了“爱”。】

  【片段三】

  师:因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又开始了奔波。(出示李博士工作时间表)从表中发现了什么?(生:李博士忙碌、没有休息……)

  师:李博士,就是著名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可敬老人所说的一句话“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本是一家子,救助患者,是我最大的快乐!”

  师:是啊,海峡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在这次救助小钱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人在默默奉献着呢?(生:两岸的医护人员,关心小钱的好心人,亲人,朋友……)

  师:是海峡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小钱终于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倾吐我们此刻的心声。(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又是一个清晨,阳光依旧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此时的桂树已经开花,晨风中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苏醒了之后的小钱睁开了双眼……此时的小钱一定有许多感激的话想说,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替他写下这些感激的话语。(音乐:感恩的心,交流写话)

  【此刻,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趁机安排练笔,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实现了读写结合,使得学生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课后延伸

  师:正如文中所言,大陆和中国台湾虽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是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而这血脉亲情就是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桥梁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请大家看我们的课后延伸:1、摘抄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词句。2、搜集更多表现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故事。

  【合理的课后延伸作业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它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为学生留下了一个“有差异的发展空间”。】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贯彻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坚持运用“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让他们自读、自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同时适时给予点拨,扣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分享彼此的体验。同时,为了使他们更积极地深入到课文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了多个情境,同时加强了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表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4

  感受血脉亲情唤起学生爱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铜鼓一小:邱卓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理解中国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以及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点击课件,出示画面:病床上,静静地躺着一位年青人)

  师导:同学们,有一位18岁的杭州青年,不幸得了严重的白血病,眼看这朵含苞欲放的生命之花就要枯萎了。这位身处绝境的杭州青年,命运会怎样呢?真让人揪心啊。

  同学们听到这个令人心酸的消息,你会怎样帮助他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你们都是好样的,从小就知道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非常愿意代表杭州青年谢谢你们。这位杭州青年的病情,不仅牵动着你们的心,也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还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1999年9月22日,一场跨越海峡、拯救生命的行动开始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天,走进这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里。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荧屏上的病人,设置悬念,导出问题,唤起学生的爱心,把学生的情感带进课文故事的情景中,使学生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最佳状态。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画出新词。

  2、检查反馈:

  (1)字词

  涓涓跨越里氏骨髓奔波

  突如其来谈何容易几经周折步履匆匆血脉亲情

  (2)课文

  ①指名分段读课文

  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杭州小钱,骨髓,中国台湾青年)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全文学习作好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体会小钱的幸运

  1、过渡:这位杭州青年的病情怎样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点击出示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枯萎的花苞,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花朵绽放。”

  2、指导朗读。

  师:读了这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含苞的花朵,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着希望,小钱这个18岁的年轻人,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但是还没开放就要枯萎了,我们觉得可怜,同时也感到惋惜,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来?(指名读)

  3、导读:白血病就是血癌,得了这种病,真的就没有一线希望了吗?(生读“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花朵绽放。”)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师:这一句道出了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请大家读这几句话。(点击)

  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常常要在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人中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骨髓捐献者。小钱是星云的,几经周折,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①“谈何容易”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怎么个不容易呢?

  ③哪个词说明了不容易。(几经周折)你怎样理解这个词呢?可能去过哪里找?终于在哪里找到了这样的人。课件出示地图:杭州——中国台湾

  ④朗读句子,读出这种不容易。

  设计意图:从文中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品读,在读中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移植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寻找骨髓的艰难,从而知道小钱寻找到了骨髓是非常幸运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钱得了白血病是不幸的,然而在中国台湾找到了适合于他移植的骨髓又是幸运的。

  此时的他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可以挽救他生命的骨髓。就在同一时刻,台湾同胞正在为小钱的生命努力着。下一节课,让我们跨越中国台湾海峡到那边去感受真情。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在杭州医院了解了小钱的病情,也为小钱找到了骨髓而感到高兴。下面让我们跨越海峡一同来到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来亲眼目睹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吧!

  二、精读,感悟真情

  1、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读读,想想为什么令你感动。

  2、学生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

  3、集体交流感动的语句,教师引导进一步探究。(随学生的交流而进行学习)

  预设⑴(学生导出第三自然段)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7.3级、伤亡上万人的大地震袭击了当地。”

  ①“同一时刻”是什么时间?

  ②“步履匆匆”说明了什么?

  ③你为什么而感动呢?

  ④观看地震录像(点击课件)

  ⑤同学们,看了录像后,有什么想法?

  地震还未结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你会怎样做?可是李博士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却要做抽取骨髓的手术,难道不令人感动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动读一读这段话。

  预设⑵(学生导出第四自然段)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师导读:地震还未结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你会怎样做?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却冒着生命危险,仍要做抽取骨髓的手术,是因为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为青年还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家人是否平安他不清楚,是他不担心、不挂念吗?(不是)是因为→(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为青年还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心灵的煎熬,他勇敢的承受着,因为他知道→(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为青年还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②你为什么感动呢?

  ③师:是啊,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答)要拯救这个白血病者——小钱。

  ④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救小钱,顾不了自己,也顾不了家人,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爱心)

  因为有一颗爱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真的让人感动。

  预设⑶、(学生导出第五自然段)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引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引导学生说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突如其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余震”呢?余震是大地震后的震动,有大有小,无法预料。房屋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害怕了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出示句子。具体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③师导:他们不退缩,不放弃,是因为他们知道,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出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生命处在生死的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移植骨髓,后果不堪设想。移植骨髓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争夺生命。

  ④师再导:让我们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啪掉落,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李博士→(生接读)(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生接读)(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可是针头又一次脱落,等到余震慢慢暂停下来,针头又一次刺进肌肤,他们就这样→(生接读)(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骨髓的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呀!怎能不使人感动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来读读这句话吧。

  ⑤练说:看见骨髓涓涓流出,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点击课件)

  我仿佛看见这外18岁的年轻人,生命就像。

  预设(4)(学生导出第六自然段)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务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①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动。

  ②师导“李博士”这个人物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哪三次?文中花费的笔墨并不多,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他的付出也不亚于这位捐献骨髓的年轻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李博士”吧!(点击课件介绍)你觉得李博士是个怎样的人呢?

  ③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这段话中获取什么信息,或有什么质疑吗?

  中国台湾和杭州很近,为什么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呢?

  课件出示地图:中国台湾——香港——杭州——医院

  ④小结: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还没有直接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这样时间就长了。我们来看一看李博士这天中的时间表(点击课件)他废寝忘食不辞辛劳尽职尽责用精湛的医术为骨髓配型,骨髓移植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永远尊敬这位老人,记住这位老人。

  设计意图: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围绕课文说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品读相关的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句子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的高贵品质。

  三、感悟,升华主题

  1、师导: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条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生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讨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板书:血脉亲情)

  4、小结: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这凝结了台湾同胞的爱心还凝结了中国台湾和大陆同胞的血脉亲情。我们盼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中国台湾人民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早已连在一起了,我们坚信→(点击出现最后一句话)(学生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同胞用爱心,用血脉亲情架起的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心中。

  5、练习说话: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请选择一个对象说一说。(小钱、李博士、中国台湾青年)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生命桥”的含义,体会两岸同胞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通过说话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拓展,延伸主题

  1、师导:是啊,我们要感谢他们。下面我们看一组资料,点击课件。

  ①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到今为止,台湾同胞捐赠骨髓,已达八十六例。

  ②去年7月20日,开通了海峡两岸骨髓库业务合作与交流的绿色通道,结束了以往只是中国台湾慈济骨髓库单方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的局面。今年3月18日,中华骨髓库向中国台湾提供了第4例造血干细胞。

  ③中华骨髓库现库容造血干细胞已达77万多人份。

  ④中华骨髓库,目前向国境外血液病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34例。

  师说:这些资料又一次表明,海峡两岸同祖同根,血脉相连的真谛,演绎着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

  2、小结:目前,我国的白血病患者,需要有更多的人像中国台湾青年那样志愿捐献骨髓。篮球明星姚明你就是志愿大使(点击课件)“姚明抽取造血干细胞勉力青少年欲投身公益事业”。

  让我们以姚明为榜样,以志愿投入公益事业的人为榜样,为社会,为人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课件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美丽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中国台湾和大陆两岸同胞的爱心和血脉亲情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唤起的学生爱心,激励学生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1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血脉亲情

  大陆台湾

  骨髓

  小钱青年

  六、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接触文本,和文中人物进行心灵沟通,才能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我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感悟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血脉亲情。

  1、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落实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设计我把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拔。我主要抓住“感动”这条线,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划下最受感动的地方写感受;提供品析句子的多重感悟法,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多角度悟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诵读,探究人物内心活动,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真正含义。这样既落实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又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2、做好课程资源开发,拓宽文本向外延伸。

  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比较遥远的课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cai课件辅助手段和相关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3、以说促思,发散思维,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说话练习,如“看见骨髓涓涓流出,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请选择一个对象说一说。”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最后的结束语,更是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

  2、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工具书,学会生字,弄懂不理解的词。)

  (三)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从这篇课文里,你认识了那些生词(播放课件)

  杭州、患病、凋零、含苞、骨髓、绽放、辗转、步履匆匆、袭击、空旷、暂时、身躯

  2、用手指书写容易写错的字

  桂(注意右边)  湾    暂(注意下边)

  3、理解词语

  白血病、骨髓移植、突如其来、期待、海峡(出示中国地图,学生从地图上寻找中国台湾、海峡、大陆)

  (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自然段,思考课文讲的什么内容。

  (7个自然段。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感人故事。)

  2、课文讲了几个不同场景,分别是什么?

  (两个场景:1是在杭州的某医院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2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五)课堂练习(播放课件)

  1、字注音并组词

  间还         脉

  2、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脸、(       )的花朵、(       )地流淌、(       )的香气、(       )的阳光、(       )地流出

  3、给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

  (1)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盼望   渴望   希望),(期望   期待)着他的骨髓。

  (2)李博士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走   奔波),感到了杭州。

  精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 激情导入,酝酿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课题,而后出示病床图)

  这就是年仅18岁的青年小钱,一位严重的白血病患者, 此时的他生命垂危——生齐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

  小钱是幸运的,这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灿烂的生命之花,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但是,就在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 .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但是,捐献骨髓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坚持进行手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手术室,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揪住了你的心。

  (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二、 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预设交流句子:

  (一)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为什么这句话揪住了你的心?

  (生:因为余震不断,此时此刻,他们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

  2、师:就在昨天,一场——(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请看,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台湾南投县7.3级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录象)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中国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3、师:看到录象,看到这些数字,你最想说什么?(恐怖、可怕、善良……)

  4、师:地震过后,亲人们走散了,失踪了。青年难道都不牵挂自己的亲人吗?他难道都不怕余震中自己的安危吗?但是,此时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幻灯片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指名读词)

  a、师: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

  b、所以,此时此刻,他躺在病床上,心理是极不平静的[心想:“家人生死未卜,他多么想 ,但是 。]

  师引读: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师引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5、正是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所以即使担心家人的安全,即使仍处在余震中,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信念:救活小钱。

  6、青年及李博士身上什么样的品质在感染着?(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私的,充满爱心的)

  7、青年对小钱的爱心,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为之感动,让我们再来体会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沉着”、“静静”。(读句子)(指名个读)(齐读第四段)交流句子:

  (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师: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生命处于生死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移植骨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与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终于——————

  2、师:(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了什么?(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

  3、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

  ⑴师:余震一次又一次地袭来,针头一次又一次从肌肤里脱落,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啊!但是,引读——李博士……躺在病床上。

  ⑵师: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4、师:从中国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5、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中国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齐读第五段)

  师:因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指名读——

  (三)、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

  上午7:30,中国台湾花莲滋济医院,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8:50,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0:20,李博士带着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从中国台湾花莲起飞。

  11:10,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下午2:15,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飞赴香港。

  3:54,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晚上8:45,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

  8:50,浙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警车开道,直奔杭州。

  10:15,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人们翘首期盼的生命火种,终于如期传到了杭州城。

  10: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

  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

  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12个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让我们一起读6自然段。

  2、 品读第7段

  ⑴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你激动吗?你想把这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小钱的父母、中国台湾青年、花连慈济医院的医护人员、所有关心小钱的人)

  (小钱父母相拥而泣、李博士如释重负、医护人员奔走相告)

  ⑵师:此时此刻,只有课文的最后一段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声。(指名读——齐读)

  ⑶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

  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

  ⑷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齐读)

  三、延伸拓展,续写血脉亲情

  1、写话。同学们,茫茫海峡隔不断骨肉亲请,也许,有一天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幸运的小钱一定会有满腹的心里话想跟他们说,这位同胞又会说些什么?配乐,生写

  2、推荐课外阅读《千里爱相随,小安安平安回家》

  四、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中国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给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6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时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情,以情助读,情境交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白血病及骨髓移植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理解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

  3、初步感知“生命桥”的内涵。

  过程目标:能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主识字、学词

  情感目标:感受大陆青年小线急需骨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质疑揭题

  1、揭题质疑(读了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b、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有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屏显生字:凋 苞 袭 怀 旷 暂 躯 胞

  ①指名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哪些字的音应该引起注意?

  ③全班交流,重点指导“袭、暂、胞”的读音。

  (2)检查新词

  屏显: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期待空旷暂停幸运中国台湾袭击谈何容易奔波平安无事突如其来骨肉同胞

  ①指名朗读

  ②你们都有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③说词意(选择一两个词给同学讲讲)

  2、再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或读不懂的多读几遍)

  (1)自读

  (2)指名读

  (3)评读

  (4)鉴赏读(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或你哪儿读得好,读给大家听)

  3、读文思考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三、品读第1、2自然段,深入感悟

  (教学第一个场景:从小线的急需骨髓中,前期感爱中国台湾青年捐赠的急人所急)

  1、自由读1自然段,读后谈体会。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空气,你会有什么感觉?

  (1)教师范读

  (2)学生畅谈感受

  3、品读2自然段,结合感受最深的句子谈体会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及句子。

  a、从“苍白”和“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小钱病情很重。

  b、通过理解“凋零”一词的意思,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诠释,深刻体会小钱的不幸,意识到进行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五、写字指导

  屏显(出示生字)

  1、指名读

  2、观察,选一个字给大家讲一讲,书写时注意什么?

  3、交流,教师重点指导“袭”、“暂”(范写)

  4、练一练,你认为难写的字。

  5、抄写生字组成的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的含义。

  过程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生命桥”的内涵。

  情感目标:体会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积累词汇)

  二、感知惨烈环境,酝酿血脉亲情

  1、播放地震视频(或图片)

  2、用自己的话描述地震的景象。

  3、小结

  浏览3—6自然段,概括余震的情况

  (引导学生抓住“摇晃”、“突如其来”体会余震的强烈)

  三、对话品味,感悟血脉亲情

  1、过渡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

  小给合作学习:

  内容:课文3—6自然段

  要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令你感动,把想法感受简单批注在课本上。

  2、就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与小组同学交流。

  (1)学生自读自悟

  (2)组内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抓住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a、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抓住“沉着”和“静静地”体会强烈的余震中,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②围绕“静静地”想象说话(中国台湾青年可能在想什么?)

  b、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大地震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抓住“一次又一次”体会李博士在余震中的情况下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因为此时他们想着大陆的青年小钱还在死亡线上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这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呀!捐献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如果这句话打动了你,请你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c、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①这是一次与亲人失去联系自己生死未卜情况下的捐献,那么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什么?

  ②“此时此刻”还指哪些时刻?

  ③指导感情朗读

  d、李博士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骼,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抓住加点词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不辞劳苦。

  师生深情朗读3—6节

  3、品读第7自然段

  (1)激情小结过渡。

  (2)齐读7自然段(屏显)

  (3)理解“生命桥”一词的内涵(屏显)

  这真是一座用__________________架设的生命桥啊!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次读7自然段。

  四、适度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1、想象说话: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与捐献骨髓的台湾同胞相遇,他会说些什么?

  2、课件补充中国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事例。

  3.写亲情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篇7

  一  教材分析

  教材位置

  本课的位置

  本课是四上的第22篇课文,是第六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中的第三篇课文,是继20课的两首古诗之后的第二篇讲读课文。首先在内容上,学生在三下第五单元中学过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但只局限在亲情和友情两个方面。本组的课文是继三下之后又一组感受人间真情的文章,但本组课文主题有所拓展,上升到爱的主题。感情上一步步升华。20课《古诗两首》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真挚的爱;21课《搭石》是从平凡小事入手,体会乡亲邻里之间的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爱;本课处于第三篇课文,从感情上有所升华,体现祖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人们之间的血脉亲情,继而体现骨肉同胞间创造出的爱的奇迹;23课《卡罗纳》拓展到国外,通过国外的小事,展现了人们美好的情感,诠释了我们要从点滴小事中关爱他人的爱的真谛;24课《给予是快乐的》用国外几个小孩子之间的真情流露和感悟,阐释了爱的哲理,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其次,联系本册的单元训练重点,本组是从第一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三组“从童话中发挥想象的作用”、第五组“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到本组“由内容想开去”的一个升华和发展。

  本课新提出的训练重点

  由内容想开去

  单元导语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个目标的前身是在三年级提出的“联系生活实际”,在本册中以单元导语的形式提出要“由内容想开去”,在四下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要“用联系实际这种阅读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在四上基础上的提升。在五上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深入思考联想和想象,有更高的目标。五下的阅读要求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方面理解重点句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及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阅读的很高层次的要求。

  在本组的课文中,20课《古诗两首》中让同学们由古诗内容想开去,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体会送别时的心情,想象好友临别时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体会友情的深厚。21课《搭石》,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想开去,“除了写出来的家乡人们的举动以外,人们还会把什么事情看成理所当然的?”体会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课后练习二:“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课后小练笔中提出:“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意在让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美。23课《卡罗纳》引导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由内容想开去,想想“我如果是卡罗纳的同学,我会为他做什么?”在培养美好情感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爱不仅可以表现在大事上,还体现在平时的点滴言行上。24课《给予是快乐的》则由故事结尾想开去,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来说都是难忘的?并且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含义,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本组的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有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来分析,本组中提到的“由内容想开去”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

  二  教学设计及相关意图:

  (一)书写区分,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板书: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

  2、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生命桥?  为什么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座生命桥是谁架起来的?  这座生命桥是用什么架起来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深入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学会质疑是四年级的训练项目,所以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引领全文。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发现和引出对于课题的泡泡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引入整体感知环节。]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6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事?开始读书。  (生读书。)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看能不能读准这些词语呢?谁来读一读?(课件:骨髓、暂时、袭击、沉着、间隔、凋零、辗转、血脉亲情)正确!你再来读读。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课件)在这里,这个字读“xuè”,还有一个字音你知道吗?  生:“xiě”。

  师:我们常说手指“出血”了,就是这个音。文中还有一处读白血病。

  师:这个词读什么?  生:辗转。

  师: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翻来覆去。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查字典是个好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3、师:(课件空)看来字词难不倒大家。同学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  生:杭州小钱得了白血病,正在病床上等待着骨髓。在中国台湾,李博士正在余震中为一位青年抽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小钱终于得救了。[板书:杭州小钱、中国台湾青年、骨髓]

  师:真会读书,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4、师: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结合课文,能不能说说:课文中写了同一时刻的几个场景?生:2个。

  师:一个是(杭州的小钱在等待着骨髓移植);一个是(中国台湾的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你们看,只要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关键词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场景,去杭州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就针对易读错的字词和多音字进行了整体的强调,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初读感悟,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宏观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课文的大体框架:一个时间的不同场景,立在同学们脑中。]

  (三)品读感悟,进入第一场景:

  1、(课件音乐)生命桥的故事就发生在1999年的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那天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这美好时光的权利,而小钱呢?就让我们推开病房的门,走进小钱的病房中看一看。(课件)谁能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读得哪些词句让你心动了?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令自己心动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谁来说说?哪里让你心动了?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师:哪里让你心动?说理由。  生:他的脸色都苍白了。外面的阳光是灿烂的,但他的脸却是苍白的。  生:美好的景象和他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很可怜。

  师: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脸色苍白啊!(听出了你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师: 这句话还让谁心动了?举手我看看。

  ②师:看来这句话触动了许多同学的内心。我们都来看看。(课件)谁再来读读?(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文意,加深理解。]

  ③同学们,再看看屏幕上这两句话。(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结束了,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命延续。)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句好?  生:第二句好。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个比喻句。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师:能结合句子,具体说说吗?  生:这样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出了小钱生命的美好,但却要凋零了。

  师:18岁的年龄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小钱却得了白血病,要面临死亡。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因为小钱在这么青春的年龄就要面临死亡了,感到很可惜。

  师:是啊,这么美好的年龄却要死了,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再次朗读比较,发现这是个比喻句,体会作者用词得精妙,体会作者对18岁的小钱面临死亡的惋惜,继而感受到骨髓移植的迫切性。这也是本课中的文意兼得点。]

  ④师:你想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自己读读。

  师:你来读读。(生读)  引导:躺在病床上的小钱眼睁睁地看着死亡临近,他是多么无奈和无助啊!师:你再来读。(生读)  引导:听出了你对小钱的惋惜之情。

  师: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惋惜之情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解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后再次朗读,提高阅读水平。]

  ⑤师:透过这个比喻句,我们深刻体会到小钱可怜和让人悲痛的处境。通过朗读我也听出了大家的惋惜之情。回头看看第一段对景物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课件:美景;处境)

  方案一:

  生:美景、处境。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可怜。惋惜。

  师:如果这朵生命之花凋零了,这番美丽的景色对他来讲还有意义吗?(2-3人)  生:没有。

  师:他还能看到灿烂的阳光吗?  生:不能。

  师:还看不到什么了?结合上面一句说一说。  生:小钱就永远也看不到灿烂的阳光了,永远也闻不到桂花的香味了。

  师:是啊,这么美丽的景色,生命不存在,它就看不到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啊!

  方案二:

  师:再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花。  师:你的眼睛真亮啊!

  师:这两段有个相同点你找到了吗?  生:都有花。

  师:这两朵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发现了相同点,还有什么不同点吗?

  生:相同点是:第一句中的花还没开,第二句中的花也是含苞的。不同点是:桂花还可以开,但是小钱这朵生命之花,如果没有骨髓移植就要凋零了。

  师:他们同样是两朵含苞的花朵,桂花就要绽放,展现他的风姿;而小钱这朵生命之花却要凋零了,要走向死亡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段平常的景色描写在这里却衬托了小钱可怜和令人悲痛的处境。带着我们对小钱的同情和惋惜再来读一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下面的第二句。

  ⑥师:要想使小钱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想让小钱重新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唯一的办法就是——?

  生:骨髓移植。

  师:骨髓就是救小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小钱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啊!

  [设计意图:把第一自然段的几个景色描写与本段联系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两端文字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景的用意,体会作者以美景衬悲情的写作手法。继而体会骨髓对小钱的重要。]

  (3)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哪里让你心动?  生: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对啊,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谈何容易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同学们,比登天还难哪!你读。(生读)

  师:幸运的是:经过了一番几经辗转的过程,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你读到这句话,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读)

  师:小钱又有希望了!再读。

  师:你什么心情?生:激动!(读)

  师:同学们,小钱又有生命的企盼了!

  师:一起读。(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文意,通过教师的泛读指导学生体会寻找骨髓的不容易。]

  (4)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哪里令你心动了?  生:找到骨髓了,很高兴。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读、抓重点词语理解、说体会、带着体会朗读这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自主发现重点词语,渗透抓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四)学习第二场景,体会人物品质: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一个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前,要对他的骨髓进行毁灭性治疗。现在的小钱已经接受了前期的治疗工作,如果在24小时内无法接收到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就在小钱满怀期望的期待着能挽救他生命的骨髓时,在同一时刻,中国台湾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走进第二幅场景,再去中国台湾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4、5自然段,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为学生理解中国台湾青年和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还要做手术埋下伏笔。]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来读一读让你感动的句子?(生读)

  2、(1)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3)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①师:看来使同学们感动最多的第5自然段的这段话。我们一起先来读读这句话。(课件:段。标红:“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同学们,他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还这么沉着和平静啊?  生:刚地震结束的余震中。

  ②师:是啊,就在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地震中摇晃。同学们,你想不想亲眼目睹那7.3级的地震给中国台湾地区带来的灾难啊?  生: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录像)

  师:(当人们还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地震来临了。大地在颤动,房屋在摇晃,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外奔跑,整个城市被地震破坏地面目全非。小孩子的哭声、人们的喊叫声、房屋的倒塌声,充斥着整个中国台湾地区。在这场灾难中,两千多人遇难,十几万人无家可归。你们看,这就是地震后的余震,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人们还来不及躲避就被压在这废墟下。)

  师:看了录像,再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沉着和静静,他们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生读)(课件变红:沉着、静静)

  师:自己读读,读出对他的敬佩。你来读。(生读)

  师:再沉着些!坚定些!(生读)

  师:一起读。(生读)

  [设计意图:由 “静静地”入手,通过看录像,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创设出一个可怕的、惊心动魄的地震场景。与下文医院中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继而突出中国台湾人们的品质,体现青年和医生舍身救人的伟大。]

  ③师:(课件)同学们,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外面嘈杂一片、混乱不堪,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就让我们走进手术室,走进青年的内心吧。同学们,你们就是那位中国台湾的青年,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师:外面嘈杂一片,人们在四处逃跑。青年人,你的家人什么情况你还不知道,还是让小钱等待别人的骨髓吧。  生:不。因为他找合适的骨髓太不容易了。我决不能放弃。

  师:我听出了你的坚定。你是一心想要救人啊!

  师:年轻人啊,一阵阵余震不断袭来,有时余震比主震更剧烈。手术再进行下去太危险了!咱们换个时间吧。  生:不,因为小钱如果得不到我的骨髓就要死了。

  师:坚定中透着勇敢,真不愧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啊!

  师:这时候,房子在振动,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太危险了,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啊!你放弃吧。  生:不。因为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个年轻人正对等待着我的骨髓。

  师:余震太频繁了,你的处境太危险了。99%的可能会砸死,你为什么还要救他?

  生:有1%的可能我也要救他。

  师:说得太好了!只要有一线希望,你也要救小钱啊。

  师:我想问问大家,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啊!小钱难道是他们的亲人吗?  生:虽然他虽然不是我的亲人,但我们同样是中国人。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同样是华夏儿女,同样是中国人,流着同样的血,有着同样的根。正是这种骨肉同胞间的血脉亲情使得两岸同胞的心紧紧相连。[板书:血脉亲情]

  [设计意图:通过先想象再看录像来体会地震的可怕。然后通过外面的危险和李博士、青年镇静的对比,体会他们的坚定。从内容想开去,走入中国台湾人的内心时教师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他的坚定,继而突出他的高尚品质。通过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看录像、谈感受、走入中国台湾人的内心体会地震的危险,继而突出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克服了很大的心理和外界的因素救助杭州小钱的高尚品质。重点理解的这部分内容,采用直观感受、引导体会、自主朗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间真情。]

  ④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台湾,走进医院,走进那间手术室,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课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李博士趁余震的间隔,又一次将针头刺进青年的脊柱。这时,余震又一次袭来,使再次从皮肤里脱落,李博士又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⑤师:(课件)一次次的余震就是一次次生命的考验;一次次余震就是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中国台湾青年的体内涓涓流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着读,加深朗读体会。另外,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引读,帮助学生理解“一次有一次的努力”,体会抽髓过程的不容易和他们面临的生死危机,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为大陆青年付出的无私的爱,品味人间真情。]

  (五)总结救助过程,留下学习任务:

  师: 在李博士和青年一次次的努力下,骨髓终于涓涓流出。抽出骨髓后,经过怎样连续奔波的过程才把它送到了海峡对岸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设计意图:完成整个救助活动,引领学生继续学习,引发学生的阅读和研读兴趣。]

  三、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骨髓                    中国台湾

  小钱              血脉亲情               青年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

  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d?d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优秀8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优秀3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及反思

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1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