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河象》习题

《黄河象》习题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黄河象》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

《黄河象》习题(精选12篇)

《黄河象》习题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黄河象”名字的来历吗?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挖掘出土的吗?你想了解科学家对它进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来的一段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详见教参)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讨论:

  五、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画出描写骨架的词语,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只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

  3、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泥?

  三个方面:(1)时间,气候(2)来到河边陷进去(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3、默读第一层,画出假想的时间,地理环境,气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假想?这一层写了什么?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20xx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九、回归整体

  1、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2、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3、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4、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5、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6、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7、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十、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习题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

  出示挂图,导入  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黄河象》习题 篇3

  教学过程:

  一、定向(略)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经过议论,师生共同确定学习本文的两点要求,老师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两点要求上来。)

  1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2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定向问讲才有目标,不然问讲就会零零碎碎、漫无边际。这个向定得好,准确,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反映出教材特点〕

  二、抓线划块(略)

  1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讲有问,老师相机板书。)

  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

  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

  人们发现与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

  〔抓线划块、整体感知教材。问讲教学强化自学为基础,原来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抓线划块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

  三、寻找“最”

  (一)确定文章的重点——抓最主要的内容。

  师:现在请大家就《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发表意见,有疑就问,懂的就讲,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问讲要注意顺序,可以让有疑难的先把问题提出。

  〔教师安排问讲步骤,开门见山,重点切入,把学生引向寻找“最”。让有疑问的先把问题提出来是问讲教学的一个特点。〕

  生:《黄河象》可分为三大块,到底哪是重点我还没弄清楚。

  师:好,探究《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首先要确定《黄河象》的重点,大家应当首先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是重点,因为题目就是《黄河象》。

  生: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容易介绍,但是,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那样完整就很难讲得清楚,应该重点写。

  生: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也会这样想的。

  生:那为什么不把题目定作《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师:(同学们愕然,老师看到大家被问住了)“完整”是这具黄河象化石的特点,作者有必要给读者具体介绍。而为什么那样完整不但很难讲得清楚,也是读者迫切要求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文章必须着重写。看来,作者是想到了这一点的。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确实比较容易些,同学们只要认真看一看就明白作者是怎样介绍的了。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科学家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现在我们就着重探讨作者是怎样详写科学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吧。

  〔出现疑难,及时指点,权衡轻重,善带善略。在问讲教学中,释疑解惑,因势利导,相机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文章的重点棗抓最重要的语段。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这一段,然后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一次朗读)

  〔读是问和讲的准备,又是问和讲的延伸,问讲与读密不可分〕

  师:读得好不好?(生齐答: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了一样。但是假想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块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第三块写的农民发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抓主要内容带次要内容,主次结合,突出重点。〕

  生: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假想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想。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为什么?

  生: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势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黄河象是向一条有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地掩埋在沙土下。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根据插图制成的幻灯片打在布幕上,指导学生对照黄河象与象化石的姿势,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重点〕

  师: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因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什么疑问”、“有什么不懂”是问讲教学用以启问的常用语〕

  生:看来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确实有事实依据,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评点与引导结合,使问讲逐步深化〕

  生: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最主要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最主要是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近因也有远因,有间接原因也有直接原因,科学家想得很严密。大家都说了,只是欠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教师一边出示作业题,一边叫同学看书。)

  1填空:淹死的时间(——),地点(——),天气(——)。

  2请按科学家的假想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最后淹死在河里。

  (老师指名板演后,学生有条理而扼要地按照热→渴→喝→陷的过程讲了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直至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经过。(略)

  〔“穿插练”是问讲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法的又一体现。这个练棗选词填空,练得好,巧妙地与“串”结合,把学生不很系统的问讲理顺了,系统化了。〕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200万年前的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进行横向联系,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生:听说过,数学教师曾教我们进行过逆向运算。

  生:啊!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是按照:陷→喝→渴→热这样的逆向推理推出来的。

  师:是的,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 “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得出假想的结论: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是不是大家都来谈谈。

  〔把问讲引向纵深〕

  生:是的,科学家假想合情合理,但是有些细节我不明白,为什么科学有会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以前?事情发生的地点棗小河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骨骼就不可能变成化石。

  生:我觉得假想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小河是一条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淤泥?

  师:两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科学家的假想确实很严密。还有吗?

  生:“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写出假想中的天气很热。“炙烤”“似乎要燃烧”,突出“热”的厉害。“栎树呆立不动”,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这么热,是从黄河象干渴难忍想来的。天气越热,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一些。

  生:一群黄河象向小河跑来,是为了喝水,这是很明白的。但是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样会假想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扑踏扑踏地”走就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得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生:那头老公象呢?

  师:(看到没有同学举手回答)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那么高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讲在点子上。〕

  生:“够”是什么意思?

  生:“够”是“能够”的意思。

  生:我看这里的“够”应理解作“达到”。

  师:要把字词放在句子里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讲出在课文里的意义。

  〔教给学法〕

  生:“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着”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家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生:“够不着”、“又往前走”、“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进一步突出老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正是由于这样迫切要喝水,才导致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

  (师生共同概括《黄河象》怎么突出重点,叙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假想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力)(略)

  三、重视文章非重点棗抓最关键的联系

  师:大家想想对《黄河象》的篇章结构有什么要谈的吗?

  生:《黄河象》突出重点,详细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已经达到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什么课文最后一段还要写“上级指挥发掘化石”“象化石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各部分的骨头互相联系”……

  生:这些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不能忽视。前面已经说过,科学家能够首先假想黄河象是失足落水,陷进淤泥而死,就是从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的黄河象化石推想出来的。

  生:交待发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就可以证实黄河象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很完整。

  师:这就是说非主要内容可以加强主要内容,就像绿叶可以扶持红花,使红花更加美丽可爱一样。

  生:《黄河象》这样写就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读起来觉得结构严密,中心鲜明,印象特别深刻。

  四、师生共同总结检查定向要求,再次展开问讲,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深化的目的。(略)

  〔问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黄河象》习题 篇4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质疑、导入  新课:

  复习: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 黄河象

  斜插 脚踩

  陷

  热 喝

  渴

  

《黄河象》习题 篇6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思考·练习”2体现了本课学习重点之一。教学时可围绕这个题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找出作为科学家假想依据的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复述。复述的关键是要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但叙述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采用怎样的顺序叙述,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比如,本文叙述顺序可有下面几种不同安排:①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即原文叙述顺序)。②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③挖掘出黄河象化石—— 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④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来历——黄河象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按不同顺序进行复述。通过这个练习主要让学生理解、领会叙述的顺序既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要灵活多变。

  3.指导学生朗读好第2—6自然段。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想象。读第3自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突出“扑踏扑踏”“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干渴”“疲劳”形成对照。

  第4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重读“正好”“椭圆”“来不及”“一下子”“踏”“踩”“淤泥”“深深”“陷”等词语。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记载动植物化石的文字、图片资料,与同学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有关动物或植物化石的墙报。

  四、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黄河象》习题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明确推想的依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三、教学准备辅助课件、学生收集化石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河象》(齐读课题),老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看看都是什么?什么是化石?(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二)学习第一段

  1、多么神奇的化石啊,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有什么特点呢?翻开书,认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读(出示句子),读句子,引导体会特点。

  归纳板书:高大  完整

  3、你从哪些词句看出它高大? 完整的?(列数字   举例子)

  4、比较句子体会列数字的效果(准确 具体)。举末端趾骨没有失掉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突出说明它保存完整)

  5、谁能通过生动的朗读表现出它的两个特点?(抽读句子——齐读)

  (三)学习8自然段

  1、(再看图片)古代黄河象化石竟能这样完整的保存至今,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实属罕见,它是怎样被发现、发掘出来的呢?让我们回到发掘现场去看个究竟。

  2、轻声自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答案。(读句子)

  3、刚被发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是什么样子的?再默读句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画上波浪线。

  4、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引导:它怎样站立在沙土里?脚下踩着?)

  归纳板书:斜站沙土  脚踩砾石

  5、根据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我们能想象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吗?(继续往下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读句子,理解“推想”——推理、想象)

  归纳板书:没被移动   骨头关联

  6、通过黄河象化石被发掘出土时的样子,科学家不仅推想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还推想出了它的来历。

  (四)学习2-7自然段

  1、默读2-7自然段。思考黄河象骨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2、先来做个小练习,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经过(课件)

  5、学生看课件读读经过。(这个悲壮美丽的故事是真实的吗?科学家根据什么推想出这个经过的呢?——化石出土时的样子)

  6、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样子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得出结论,推想出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板书:推想来历   陷   喝   渴   热

  7、这样的推想,合情合理,十分严密,连细节之处也想象周全了——(出示句子)

  请看这句,一起读一读。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详细吗?为什么?

  8、引导分析:弯弯、缓缓二词暗藏的作用。

  9、第二部分(2-7自然段)里还有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合理想象的细节?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找。

  10、交流想象细节之处。

  (五)总结

  科学家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一步一步合理的推测和想象,最终得出结论,这就是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极为重要,只要运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勇敢地进行科学探索,就能揭开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六)思维拓展

  你能学习这种推想方法,根据板书提示,按其他顺序重新叙述课文内容吗?

  (七)课后思考

  《黄河象》是科学家根据发掘时看到的大象骨架的样子,进行的合理想象,假如事实不是这样,你认为还可能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化石特点    高大  完整

  出土样子    斜插沙石  脚踩砾石

  保存原因    没被移动  骨头关联

  推想来历    陷--喝--渴--热

《黄河象》习题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这篇课文训练重点: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二、说学情(学生情况)

  一)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①  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四、说学法

  ① 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说程序(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二)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板书课题:黄河象)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a)学习第一自然段,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出示课件)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5.(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7.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b)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4、引发生疑。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5、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让学生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联系。)

  (三)、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交流读书感受

  7、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对文本故事的分析,赏评奠定基础。再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内容的把握,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深入感悟,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师:“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小组合作交流。

  ▲两群大象为了争夺地盘,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三)、探究实践,拓展延伸。

  1、老师: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2、小组合作,大胆创编!

  ▲两头公象争夺地盘被对方咬掉了尾巴,所以就……

  ▲母象救公象时用鼻子牢牢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劲就拉断了……

  3、试写一个小段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言表述的严密性、思维科学推理的逻辑性和联系科学实践的趣味有机地整合一体,让学生在赏析作者表述言语的严密性的同时,愉悦地作了推理思维的逻辑训练,而推测“黄河象的尾椎哪里去了”的成因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显示了“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理念。)

  (四)、总结:

  《黄河象》这篇课文,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的今天更为重要。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世间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五)、作业:

  ▲将黄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况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设计意图: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将黄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况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        假想来历       变成化石      发掘化石

  漫长  斜插沙土

  高大完整  失足落水    渴    地壳变迁   发掘

  陷泥河掩盖          脚踩石头

  这则板书设计寓形象美与图示美、文字美为一体,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黄河象》习题 篇9

  ● 重点生字

  骼:gé

  骨头:骨骼(亦作“骨胳”)。

  笔画数:15;部首:骨

  造句:这是一块珍贵的恐龙骨骼化石。

  椎:zhuī

  构成高等动物背部中央骨柱的短骨:椎骨。脊椎。颈椎。胸椎。尾椎。椎chuí 敲打东西的器具:铁椎。木椎。鼓椎。敲打,用椎打击:椎鼓。椎杀。椎心泣血(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愚钝,朴实:椎鲁。

  笔画数:12;部首:木

  造句:不要总作着时间长了会得颈椎病的。

  颌:(頜)hé

  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与肌肉等组织:上颌。下颌。颌(頜)gé 口。

  笔画数:12;部首:页

  造句:上颌跟下颌缺一不可。

  趾:zhǐ

  脚:趾高气扬。脚指头:趾骨。趾甲。踪迹:“庶追芳趾”。古同“址”。

  笔画数:11;部首:足

  造句:我的脚趾头跟妈妈的一摸一样。

  炙:zhì

  烤:炙兔。焚炙忠良。炙手可热(热得烫手,喻权贵气焰很盛)。烤肉: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喻好的诗文、事物大家都称赞)。喻受到熏陶:亲炙(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

  笔画数:8;部首:火

  造句:这篇文章脍炙人口,你怎么会不知道。

  烤:kǎo

  把东西放在火的周围使干或使熟:烤炙。烤面包。烤肉。烘烤。挨近火取暖:烤火。烤一烤手。

  笔画数:10;部首:火

  造句:周末,爸爸要带我去吃烤肉。

  栎:(櫟)lì

  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栎(櫟)yuè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櫟)

  笔画数:9;部首:木

  造句:奶奶的庭院前种了几棵栎树。

  羚:líng

  〔羚羊〕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角可入药,如“羚羚挂角”(传说羧羊夜晚睡觉时,以角挂于树上,脚不着地,猎人难以找寻它的踪迹。喻诗文奥妙超脱,不露雕琢痕迹)。

  笔画数:11;部首:羊

  造句:羚羊是哺乳动物。

  鸵:(鴕)tuó

  〔鸵鸟〕现代鸟类中最大的鸟,高两米多,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肉和卵可食,羽毛可做装饰品。(鴕)

  笔画数:10;部首:鸟

  造句:鸵鸟拥有庞大的身躯。

  椭:(橢)tuǒ

  〔椭圆〕长圆形。(橢)

  笔画数:12;部首:木

  造句:那个超大的西瓜是椭圆形的。

  政:zhèng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姓。

  笔画数:9;部首:攵

  造句:北京是祖国政治、文化中心。

  瞬:shùn

  眨眼,眼球一动:“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一瞬即逝。极短的时间:转瞬。瞬间。瞬时。瞬即。瞬华(指短暂的时光)。瞬息。瞬时速度。

  笔画数:17;部首:目

  造句:一颗流星滑过天空,转瞬即逝。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 重点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 课文重点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黄河象》习题 篇10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2、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体会科学家推想的合理性。

  4、培养合理想象的能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推想的合理性。

  2、运用推理想象,对化石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概括象化石的来历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河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象化石的特点是?

  生:高大,完整。

  师:那么,这具高大完整象化石是怎么来的呢?一头活生生的大象怎么就变成化石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那个遥远的故事。翻书25页,科学家假象象化石的来历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自2---自7

  师:好,现在分大组读自2---自7,一个大组读一个自然段。一边读边想: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生:在天气特别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处找水喝,他们发现远处有水,都朝那里奔去,最前面的一只大象不小心现在淤泥里,再也没上来了。

  二、感知逆推,推想故事

  1、感知逆推

  师:这个故事你们看见了吗?科学家看见了吗?那是怎么来的呢?

  生:推想出来的。

  师:科学家是以什么为起点进行推想的呢?是热吗?

  生:科学家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

  师:知道吗?从一个线索出发,进行反方向的思考,这就叫逆向思维。好,科学家的推想我们明白了,那除了科学家的这种推想,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生:有。

  师:那好,请大家试着像科学家那样,也来推一推,看看还有什么可能?

  2、自主想象来历,可以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生:有可能是大象发生王位争夺战时,它不小心陷进去了。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它外出为自己的孩子找吃的时候,不小心陷进去了。

  三、合作探究,体会合理的细节

  1、学生自学

  师:我没想到,短短的几分钟,你们居然有这么多的想法。你们点子好,想法独特,不简单啊!不过如何说得让人信服,讲得活灵活现,还环环相扣,让听的人找不出一点漏洞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好不好?自读课文自2----自7,看看科学家哪些地方想得特别好,让你叹服,把它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学习

  师:这个故事很长,我们一段一段地来研究,好不好?热为一部分,渴为一部分,喝陷为一部分,变成化石为一部分,每个小组赶快商量一下,选择一个共同研究的部分。现在,赶快把你的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并做好准备,等会在全班交流。

  3、汇报交流

  汇报自2:“热”

  生1:同学们可以勾出来,“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写出天气很热。“炙烤”“似乎要燃烧”,突出“热”的厉害。“栎树呆立不动”,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越热,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

  师:你们这组很会学习,还把以前的学习联系了起来,同学们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生1:有补充吗?

  生2:我们认为在哪种情况下这几个不应该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会走到一起呢?天气太热了,到处都没有水了。

  师:课外知识丰富,他们还知道这生活习性不同的三种动物,而且,还和科学家和理想相联系在了一起。

  生1:还有补充吗?

  生3:我自学时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这里为什么还要写一条小河呢?和大象有关系吗?

  师:是啊,我也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为什么?

  生1: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

  生4:我觉得想象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小河是一条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淤泥?

  师:你的思考有深度。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却包含着科学家严密,合理的想象。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科学家生动合理的想象。

  (全班齐读自2)

  汇报自3:“渴”

  师:接着哪个组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的是“渴”这一部分。某某和某某从“扑踏扑踏地”走就感受到了因为天热,老象被干渴得有气无力。某某和某某从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感受到了老象渴得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跑”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什么都不顾了,甚至忘记了危险。

  师:看来,你们组是汇集了众家之言,你们还联系下文体会到了科学家的推向很合理。

  生1:我们请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句。

  全班齐读

  师: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是特别好。“扑踏扑踏”和“有气无力“读时要联想自己,这么热的天都快晒晕了,却不得不到处走,找水喝,多累,与难受啊。如果这时每人面前出现一瓶冰镇可乐,那得跑多块呀。我想请全班同学再来读一读。

  师: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大象,设身处地去体会。来,再读读。

  (男生女生对比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为找到水源,而兴喜若狂的大象,他们是那么的快乐。然而,灾难却来得如此突然。

  汇报自4自5:“喝----陷”

  生1:我们组讨论的是自4自5,课文里说它“够不着” 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可见,那时是多么的干旱,酷热啊。所以大象伸长鼻子吸水,才会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够不着”、“又往前走”、“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进一步突出老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正是由于这样迫切要喝水,才导致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以上是我们组的体会,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我们组补充一点,我们还从省略号感受到了其他大象的无奈。

  师:你们不仅会品词,还从标点符号里品出了味道,你们组的体会也很了不起。

  生1:谢谢某某带给我们的精彩补充。我们组想请某某来读一读这个悲剧的发生一刻。

  生3:请其他同学看着26页的图,边听边想象。

  生3一人读

  师:我看见你不仅听得认真,鼓掌的也很热烈,你是不是有话对他说?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透过字里行间读出你的情感。

  生:我觉得听了某某的朗读,我好像就看见了老象落水悲惨,我心里很难过。

  师:老师每次读到这时特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 师生齐读)

  师:现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而岁月的流逝让它变成了化石,那一组来?

  汇报自6自7:变成化石

  生1:我们通过课外资料指导,生物尸体如果暴露于空气中,即使是硬体部分,天长日久,也会被风化和毁坏。因此,生物死后,必须要有某种沉积作用将其迅速掩埋。黄河象这是因为他被泥沙快速的掩埋,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才能较好地保存。

  生2:我们知道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和漫长的过程,少则几万年,多则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所以读“一天天过去”要读慢一点。

  师:这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很漫长的,你读得很有感情。而且你们还会把课外知识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真棒。

  生1:我们组来读一读。

  (一个组齐读)

  生1:你们觉得我们读得怎么样?

  生: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时间的漫长。

  4、全班齐读自2---自7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科学家给我们描述的这个既生动又合理的故事吧。

  5、小结

  师:今天的合作学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们,我发现你们不但会读课文,还会从课文想开去;不但会与人合作,还会和大家分享学习成果。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也看到了,科学家的推理想象,很有说服力,让人信服。

  四、学习推理,完善故事

  师:那科学家的推想你们见识过了,课文中的语言也琢磨过了。现在,老师不由又想起了刚才你们那一个个极富创意的推想,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的推理,学习文中的语言,把故事编得更合理,更活灵活现呢?下节课,请两人合作,发挥你们的智慧,由一人执笔,写下你们的故事。明天我们来一起分享,看谁能当上我们今天的推理大王?

  五、结语

  师: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还自己编了故事。课上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呢?学这个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知道了化石的来历。

  生:我知道了,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是需要缜密分析的。

  生: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推理,我太佩服这些科学家了。

  师:是啊,今天我们仅仅是以《黄河象》为一个例子进行了探索学习,今后,你们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还会遇到许多的难题,这就需要你们开动大脑,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勇于探索,就能创造更多的精彩。

《黄河象》习题 篇11

  授课内容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  《黄河象》  第二课时

  授课

  教师

  

  

  

  

  认知

  目标

  1、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侧重地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

  2、不以课论课,大致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发散思维,让学生脱离课文自己推断。

  3、运用推理想象,对尾椎失落的情景进行推测,利用课余时间写成有条理的情趣短文。

  情感

  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情趣,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谈古论今,缩小视野,对甘肃省历史文化底蕴和张掖湿地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重点

  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

  方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激荡学生思维。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为避免“满堂点”,课件使用尽量做到少而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看视频,引入新课。

  自然博物馆中的黄河象骨架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高大、完整)

  二、看课件,速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黄河象的高大?从哪几句可以看出黄河象的化石保存的很完整?

  2、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什么时间?谁?在哪里?怎样发现的?(73年,甘肃、农民)

  3、为什么叫黄河象?

  4、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三、新授,重点解决上题中的第四个问题。

  1、老师也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那就让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课件提示:

  应该注意以事实为依据。要善于做合理的想象。

  2、让我们都为做科学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3、伟大的科学家们现在你们就开始分组工作吧!

  4、谁能用语言把你们刚才推想出来的结果叙述一下!

  学生互相补充叙述!

  5、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真正的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想的! 教师引导:“大象为什么会去水边?”教师边引导边出示下面的线性图:

  (热)→(渴)→(喝)→(陷)→(腐)→(变)

  指导朗读。

  6、延伸拓展。现在的你不是科学家了,而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听了科学家的叙述、推理和假想之后,要是让你把它写成一篇文章的话,你准备怎样写?非得停留在课文作者的那种写法上吗?

  7、我想同学们如果也是作家的话,你们一定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问题,甚至有的想象可以超越原来的作者,老师提第一个问题:“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

  8、(第二个问题):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9、小组合作,大胆创编!

  三、小结,拓展延伸。《黄河象》这篇课文,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的今天更为重要。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世间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所以,教学课文不仅要引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方法。)

  四、作业:

  1、将黄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况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2、收集有关推理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不要求唯一答案。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不要求一次性的全部找出。

  学生小组讨论,逐一解决,解决不了的,和教师合作解决。

  不追求唯一答案,激荡学生思维。

  抓住“黄河”二字大做文章。

  张掖的黑河,直观述说。

  第四个问题合作解决,解决不了,再进入下面的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组合作,大胆创编。

  (学生能提出的话就把机会留给学生。)

  师生互动,谈古论今,缩小视野,对甘肃省历史文化底和张掖湿地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课后反思

《黄河象》习题 篇12

  《黄河象》教学反思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 (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以后,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黄河象》教学反思

  自主探索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太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现的力量。”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自主探索”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 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有如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业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发,可发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就头号,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体那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自主探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各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的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为此,我十分重视运用多媒体正确评价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评价时的表情态度、语气构成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反馈,思路,所以,对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得好的,我除了运用传统教育媒体——语言和体态,对他们以真心实意的评价外,还常常运用现代多媒体对其进行表扬。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而画的想象画,或自己设计的课文板书等。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他们的作品显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

  老生常谈改革,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黄河象》习题相关文章:

凭借教材 亲历探究——《黄河象》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黄河象》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黄河象》教学设计

《黄河象》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

《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河象》习题

五上《黄河象》教学设计

《黄河象》缩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材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河象》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