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精选15篇)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

  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长亭送别》,让我们来一起静静地欣赏吧!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师:从这首歌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a唱者的心情很忧伤。b这两个朋友间的感情很深。c歌者舍不得他的朋友离去。d唱歌的人心情忧伤。e朋友分别时难过的场面。)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啊!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或歌或写。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离别的情怀。老师这里有一首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激情诵读,学生自由读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送别时诞生的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

  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提笔即是练字时,”不要错过练字的机会。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鹤”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得紧凑些。)

  3.齐读课题。

  二、基础达标检测。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没有信心。

  打开学案作业,完成基础达标1、2

  (请二人小组互相交换,检测,全对的请为对方赠送一颗小红星。)

  2.得到小红星的同学自豪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你们真了不起,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愿意和你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重新感受一下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动人场景。请打开课本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1。

  2.同桌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对照古诗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完成设问导读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1——3自然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自然段)

  四、细读品味。

  1.自由朗读课文1、2、3自然段,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2.

  在文中找出和“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品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

  人孟浩然饯行。(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预设a.描述了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情景b.在这么美好的景致下,诗人却正在设宴为朋友送行,更是反衬了离别的伤感。c.我知道了:“故人”指的是好朋友,在文中指李白和孟浩然。)

  2.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下搜集的资料,你对李白和孟浩然有哪些了解呢?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代表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指导朗读。

  a.指生读。 b.全体读。

  (评:听了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副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的景色。)

  5.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描述了黄鹤楼的壮观。)

  6.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一会儿眺望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两个人感情深厚,不忍分离。)

  (1)理解“远眺”和“仰望”。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

  二人小组交流,汇报。

  (2)理解“依依惜别”。(留恋,不忍分离。)

  7.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度:不忍别时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完成学案作业三、巩固练习:1.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题。

  2.师:知己难求啊!难怪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的之情送回诗中去,把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你们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就像一个真正的诗人。你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声。)

  五、品析重点,走近内心。

  你能找出和后两行诗相对应的内容吗?请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依依指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仿佛也在留。恋孟浩然,不忍心让他离去。)

  2.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这句话写了李白长时间地站着,聚精会神地望着孟浩然远去的身影,反映了他和好朋友孟浩然之间不忍分离的深厚友情,朋友远行,他的心也随之而去。)

  3.凝视是什么意思呢?请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根据意思写出含有“看”的词语,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4.几多不舍,几多祝福,都化作李白心头的诗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理解“孤舟”“唯见”。

  “孤舟”是什么意思?老师心中有个疑问:暮春三月,长江边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热闹非凡,怎么可能是“孤舟”“唯见”呢?我认为是李白写错了。

  (一个“孤”字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小舟,她目送孟浩然乘坐的小舟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站了很久,目标始终盯着白帆,“孤”字更表现了李白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怀。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借景抒情。)

  6.此时,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也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他会想什么呢?

  (朋友,真舍不得你走啊!

  祝你一路平安。

  这一走,咱们何时才能相见啊?

  你走了,再没有人和我饮酒作诗了。)

  7.小结:

  多情自古伤离别,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李白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激动地心情,随即吟出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吗?

  六、总结拓展。

  1.《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既有文又有诗,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

  2.小练笔。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李白的古诗《赠汪伦》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3.读一读其他送别诗。

  附: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5

  华薇 发表

  2、以“课文是如何写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呢?”来统领教学。在学生自读感悟后,学习课文的第2、3、4节。主要的教学抓手是引导学

  生品词析句。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涵咏中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情的深情厚意,分别时那份浓浓的不舍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段不同的写作角度,即分别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

  情的。尤其是第四节的情景交融,值得品评,那随风飘荡的杨柳,那点点的沙鸥,绝非闲笔——它们似乎也被感染,而和孟浩然“依依惜别”

  。这情景交融才引来李白的诗兴大发。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 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5

  之三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高贵平 卢青云

  [教学目标 ]

  一、本课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 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 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43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一个二会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

  3. 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文诗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会读古诗,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新词。

  一. 激发兴趣,揭题:

  1. 投影出示古诗:(1)自读。(2)指读正音。(3)齐读。

  2. 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指名试说)

  说不好没关系,学了课文之后,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_____评议_____再读

  3.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 四人一组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还有什么不懂的?

  (2) 派代表集体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练读自己最生疏的段落。

  2.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同桌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的,并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介李白,孟浩然)

  这首诗记录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检复:

  1. 齐读题,引说课文主要内容。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渡:孟浩然和李白如此之深厚的友情都隐含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精读课文:

  1. 自由轻声读文,你觉得哪些词句能体现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的,用笔做上记号。2. 检查:

  (1) 生读第二段,说说划出这段的理由。(读好“一会儿……一会儿……”)

  过渡: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于是, 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话别”。

  3.引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李白的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2)指名读孟浩然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读出这种难分难舍之情。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的?

  (1)指名读,问:听后有什么感觉(感人,感动)

  (2)你想用什么方式再再现一下这感人场面?

  (3)还有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4.师引读课文,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师:课文学到这里,这首诗你能理解了吗?到课文中找出诗句相对应的地方,自己先对照着读读。

  (1)师生对应读——男女生对应读。

  (2)指名说诗意。

  板书设计:

  烟雾迷蒙 送 孟浩然 永世不绝

  25.黄鹤楼

  繁华似锦 别 李白 景仰之情

  难舍之意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8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师: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当古诗小翻译家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一一叫你们了,但老师相信你们,免试封举手的同学都为古诗小翻译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孟浩然的船都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可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呢?

  智多星: 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

  [评析]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个个心花怒放,意犹未尽,这都是教师毫不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说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等等。虽说人人都爱表扬,但这种空洞的表扬受得多了也没什么味道了。因此要给表扬注入新的活力,用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其次,在上述案例中,表扬“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帖“良药”,而且是从“心灵”这个根去“疗治”。用表扬去诱惑学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将“微笑”带进课堂,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前部分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仰望、远眺、凝视”的意思。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四)学习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先自己学习,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25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5课课文并简单地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2、读词语并填空补充完整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以后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写事的文章时应该像这样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几要素就能交代清楚。

  【设计思路:复习上节课内容,利用课后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古诗

  1、示古诗,指名读

  2、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自学古诗。

  3、指名交流与古诗对应的句子。齐读

  【设计思路: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放松了学诗文的畏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诗情

  1、这么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作者李白想从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表达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心情的四字词语。

  2、指名答并板书依依惜别

  3、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依依惜别

  4、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找出文中表现他们依依惜别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写一写体会。

  5、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看材料、写话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背诵积累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

  (五)、质疑:补漏补缺

  (六)、拓展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读过哪些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七)、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首送别诗,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一篇短文。

  四、说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文包诗)

  听

  藏            说

  依依惜别             说                    读

  吟             写

  五、说反思:

  1、在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2、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文本三处感受“依依惜别”之情,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第一次抓住关键词,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人品诗篇的深入了解,以此明白李白为什么如此敬重他,就要与这样的良师益友告别了,怎能不“依依惜别”呢。

  ②第二次以学生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读中的突破。

  ③第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抓住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动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1

  【目标预设】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

  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  仰望、远眺  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

  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仰望  远眺  藏

  依依惜别

  伫立  凝视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3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做的游戏名称是“猜,猜,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猜出他是古代哪一位诗人。(出示课件)

  (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游戏,最后得出答案是:李白、孟浩然)

  师:你能背出这两位诗人所写的诗吗?

  生:李白的《静夜思》。(生背诗)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的诗吗?

  生:《早发白帝城》。(生背诗)

  师:有没有记得孟浩然写了什么诗?

  生:(一下子记不起来)

  师:如《春晓》。(生马上接着齐背诗句)

  师:孟浩然所写的诗还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等,在我们课前交流收集的资料时,大家要学会要比较全面地收集资料。

  (师简介李白、孟浩然)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的相关图片,谁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指一学生介绍)

  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生:这是一篇文包诗。

  师:回忆一下,你学过这样的文包诗式的课文吗?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李广射虎》。

  生3:《少年王勃》。

  生4:《但愿人长久》。

  师:仔细算来,我们学过的文包诗还真不少。同学们,“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大家以前学过,怎样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文呢?

  生:在课文里有诗句的意思。

  师: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看看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中的诗,一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生:送别诗。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非常积极,指名一学生)

  师:要注意“故人”中的“故”是读第四声,不读“古”。

  (再指一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通过预习,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已经弄懂了?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下”指的是去。

  生2:“故人”是指朋友。

  师:是指怎样的朋友?

  (生各自说自己的答案,有说“好朋友”,有说“老朋友”)

  师:对,好朋友、老朋友就是“故人”。

  生3:“辞”是辞别。

  生4:“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

  生5:“孤帆”指只有一只小船。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那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字音不但要读准,我们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让我们看到画面,听到故事,明白吗?

  (出示词语:暮(mù)春三月暂(zàn)时孟(mèng)浩然)

  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暂”字的第四笔是什么吗?

  生1:是横。

  生2:不对,应该是提。

  师: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呀?(生七嘴八舌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写的?(师范写)

  你们自己也写一写吧。(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送别、饯行)

  谁能正确地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

  生:就是送别。

  师:那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生一时没想出来)

  师: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

  生:食字旁。

  师:那是跟什么有关?

  生:(恍然大悟)是吃饭。送别的时候吃饭、喝酒。

  (师点头肯定)

  师:(出示仰望、远眺、凝视)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生:都是看的意思。“仰望”是抬头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凝视”是集中精神看一个地方。

  师:也就是聚精会神地看,对吧?说得真好!你还能说出其它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1:观察。

  生2:盯。

  生3:俯视。

  生4:东张西望。

  师:说得真好!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交流。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师:谁来读?(指一学生读)

  师:读着这几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师:你想象力真好。

  生2:我仿佛看到了杨柳长出嫩绿的叶子,风一吹,柳条就随风摇摆,好像在跟我们招手。

  师:你真能感受春天。

  生3:我仿佛听到沙鸥在叫。

  师:对,我好像也听到了。

  生4:我仿佛看到眼前有很多雾,连东西都看不到了。

  师:嗯,雾的确够浓的,但还能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美好的春光。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有把握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感觉真好!大家一齐读一读吧,注意边读边想象。(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画面,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______________,除了这些词语,你还可以用那些词句描绘眼前的情景?

  生1:春光明媚。

  生2:生机勃勃。

  生3:万物复苏。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

  (生写词语,师巡视指导)

  师:接着看这几个词语“依依惜别、永世不绝”。理解这两个词吗?谁来说说?

  生:“依依惜别”就是依依不舍的意思。“永世不绝”就是永远也不断绝。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谁跟谁依依惜别呀?

  生:李白和孟浩然。(师适时板书)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按捺不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出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两个词语谁理解?

  生1:“按捺不住”就是忍不住。

  师:也就是情不自禁?

  生:对。

  师:那“脍炙人口”呢?

  生2:很多人都熟悉,并且说出来。

  师:能大概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词语。(生读词语)

  师:听了大家读词语的感情真是有滋有味,那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评议一下。

  (小组交流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词读得好,句子也能读好吗?我们来试一试,刚才老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读句子,师出示相应句子)

  师: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后面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师:从哪些词语理解“烟花三月”?

  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说得好。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难过。

  师:文中用了哪个字或词?

  生:藏。

  师:怎么藏?

  生:有意藏。

  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1—2自然段,体会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配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们会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

  生1:他们会一起游山玩水。

  生2:李白可以继续请教孟浩然。

  生3:他们会一起饮酒作诗。

  师:对呀,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的话该多好哇!但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这一次分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相见时难别亦难”。现在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他们明白彼此的心意。好友即将分别,再美的景色也无心欣赏,景越美,衬托出情越深。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呢?用“----”把它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它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齐读)

  师:你们这些“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呀?

  生:依依惜别之情。(适时板书“离别之意”)

  师:还有吗?

  生:把他当作兄长和老师。

  师:用文中的词语说明对兄长和老师有怎样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板书:敬仰之情)

  师:让老师也来当一回李白表达一番离别之意、敬仰之情吧。(师范读)

  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情真意切吧。(生齐读)

  师:面对李白深情的敬仰与不舍的情,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这时是在表达怎样的感情呀?

  生:他在安慰李白。

  师:难道他不难过吗?

  生:他把难过藏起来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满腔惆怅,作为兄长的他,把不舍悄悄地埋藏,还去安慰李白,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啊!请男孩子们读一读孟浩然的“一腔豪情”吧!

  (男生齐读)

  师: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说不尽离别的话,道不完离别的情,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和你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这一段的对话,再体会体会吧。

  (指名上台配乐朗读,评议。)

  师:不忍别,终须别。离愁再深,孟浩然还是要走,他登上了船,再看这句诗,(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找到与它对应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齐读)

  (出示相应句子,配乐,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自主朗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一下李白的感情。

  (生自读,指名读,评议)

  师: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出示古诗,配乐齐读。)

  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可用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诗:(播放《烟花三月》)

  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孟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下课!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4

  师:今天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别》,请齐读课题。

  生:黄鹤楼送别。

  师: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1:写送别。

  生2:地点在黄鹤楼。

  播放歌曲《送别》。

  师(诵读):天之涯,地之角……

  师:从歌词中,你听出了些什么内容?

  生1:喝酒。

  生2、折杨柳。

  师:这首送别的歌曲,写出了多少友人在分别的时刻……

  师:今天,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别》写谁送谁呢?

  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电脑出示课件:

  词语复习: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仰望       远眺       凝视

  1、全班齐读。

  2、正因。

  3、师范读词语,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能展现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

  4、学生再次齐读。

  师:请快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这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写了李白在黄鹤楼给孟浩然送行。

  师:去哪里?

  生:扬州。

  师:扬州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生:江苏一带。

  师:“之”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

  师生配合读《黄鹤楼送别》,读后,桂老师点名朗读情况,并指出要把最后两段中李白按捺不住的心情放到诗中去,师生再次配合朗读最后两段。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理解不深或疑惑的?

  生1:饯行。

  生2:脍炙人口。

  生3:依依惜别。

  师:板书“桂也金校长《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看看这个字像什么?“ 餞”,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系?

  生:设宴送行。

  师:古人设宴可不是简单的设,而是还要……

  生:喝酒。

  师:文中哪里体现了这些?

  生:李白举杯……

  师: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字,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紧接着,继续分析学生不懂得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脍炙人口”和“依依惜别”的意思。

  师:请用双横线标出“依依惜别”。再次读课文,你从中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依依惜别?为什么他们会依依惜别?

  出示幻灯片:

  了解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可安仰,徒此揖清芬。

  师简要解析诗意。

  师:你知道的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学过他哪一首诗?

  生:全班齐背《春晓》。

  师: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李白说出了怎样的话?

  生:全班齐读文中李白说的话。

  师:你从这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指导学生读出敬仰之情。

  师:你能从李白说得这段话中,读出“敬仰”以外的情感吗?

  生:“不知我们何日……”从这里感受到不舍。

  师小结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适时板书:人品   诗篇    师长

  师:自古以来,送别伤感的诗句太多了……

  再次出示一首离别时: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师简析诗意。

  师:孟浩然是怎样回答李白的?

  生:全班齐读孟浩然说的话。

  师:孟浩然说的和李白表达的惆怅完全不一样,他引用了谁写的诗?

  生:王勃。

  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简析诗意。

  师: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心中,也认可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

  板书:友谊。

  小结,全班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附: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品

  诗篇

  依依惜别    师长

  友谊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5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5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免费(九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高林生点评《天鹅的故事》《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100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记叙文(九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免费(9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