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黄鹤楼送别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黄鹤楼送别教案(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 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2)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 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 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 齐读全文

  三、 布置作业

  1. 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长亭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你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2.读词理解: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你理解了哪些词?

  3.看图理解:飞檐凌空、俯临长江

  4.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一二句话概括一下)

  6.选一段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同桌听,相互点评。

  7.读了这篇课文,你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通过诗文对照、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朗读体味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2.分组合作表演李白与孟浩然话别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  ( 课件:首页)

  静静地聆听,你听出什么来了?

  (二)读诵《送别诗》,导入课文,渲染气氛。

  1.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送别的诗,我们来读读这些诗,你熟悉吗?(课件播放画面。)

  2.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有踏歌相送,有折柳相送,有把酒相送。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是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今天,就让我跟随李白,登上高高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大诗人孟浩然吧。

  3.指名读题《黄鹤楼送别》。

  4.师点拨:黄鹤楼是他们友谊的见证,两位诗人曾在这里谈诗篇,谈人生,现在,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想应该怎样读题,再读题。

  新授

  (一)学习课文一、二节

  1.出示课件春景图(四幅连放后定格)

  两位友人在暮春三月里就要分别了,说起三月,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呢?(多媒体示画面,画面定格后交流。)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文里哪些词句告诉你的?

  2.课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点拨::“仰望”是什么意思? “远眺”什么意思?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真有闲情逸致观赏风景吗?

  藏:两位诗人都心照不宣,他们两个谁都不愿也不忍去谈及这一触即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只有这样才抑制住内心深处的那份伤感。

  指名读1、2节,体会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乐。

  评价:这次你真的走进了李白的心里。

  这种情感能藏得深些,更深些吗?

  (二)学习课文第3节。

  1.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

  2.课件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自读,你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懂,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点拨:表达敬仰之情,离别之情

  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

  兄长和老师——孟浩然大李白12岁,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和李白结下了忘年交。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他26时结交孟浩然,此时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所以李白称兄长和老师。

  连用了几个“您”,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他不愿给皇帝当剥削百姓的官,宁愿在田园里种菜,李白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指名读,读出敬仰之情。评价:我听出了你的敬意。

  除了敬仰,李白还想表达什么感情?(离别之情)

  满饮此杯:看来深深的的惜别情不仅藏在心底,还藏在充满敬意的话语中和盛满真情的酒中。

  3.课件出示句子: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点拨: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作为兄长和老师,在这儿更多表现的是劝慰,虽然暂时分别了,但不必难过,不必伤感,我们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不会因离别而褪色、消失。)

  理解“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4.学生交流,随时指导朗读。

  5.道不完离别情,说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同桌或找上你的朋友,朗读这对话,也可以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练练。)

  6.指名一组学生上台表演。配上音乐《阳关三叠》。

  (三)品读课文第4、5节,诗文对照。

  过渡: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需别。

  1.出示课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引读课文第4节。看岸边……,江上……,友人……。

  3.这时李白又有什么表现?齐读下面的话。点出“伫立、凝视”

  “伫立“是什么意思?“凝视”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动作你读懂些什么?

  4.这里的“凝视”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远眺”来换呢?为什么?

  (蓝天在上,白云悠悠,用“仰望”;江上景色,依稀可辨,用“远眺”,目送船帆,直至消失,依依不舍,用“凝视”)

  5.过渡: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会想些什么呢?

  6.(配上音乐引读)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边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7.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时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

  出示课件6,配乐范读古诗。指名读。

  评价:你是李白的知音,我听出了你的孤独和落寞。

  能用你的目光留住船帆,让它慢些,再慢些。让你的感情浓些,再浓些。

  用你的目光追随友人的白帆而去,让情思拉得长些,再长些。

  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8.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9.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这首诗是对应的?“下扬州”怎么理解?(多媒体示)

  10.老师有一个问题,刚才在文中是“白帆“,而到了诗中怎么就成了“孤帆”了,难道长江之上,就这一只船吗?

  孤:体会小船的孤孤单单,诗人感到孤独寂寞。

  11.真可谓是字字皆有意,字字皆含情,像这样的词在这首诗里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试着自己去品品。

  12.让我们怀着与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首诗跨越千古,至今为大家吟咏,真是脍炙人口。当代著名音乐人陈小奇把这首诗演绎成了一首词,并谱了曲,歌名叫《烟花三月》(多媒体放音乐)

  总结

  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珍惜朋友间的友谊。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

  结识     凝视      仰望      

  誉满天下     一饮而尽

  友谊     暂时      按捺不住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并查字典解释词语的意思。

  烟雾迷(  ):

  繁花(  )锦:

  依依(  )别:

  飞檐凌(  ):

  (三)选词填空。

  1.浏览   端详   观赏

  (1)家里来了位客人,小芳(    )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

  (2)小刚因为急着上学,在一片美丽的花草前,他只能(    )一下,而不能细细地(     )。

  2.告别   饯别   送别

  《黄鹤楼送别》中对于李白来说是(    ),对于孟浩然来说是(    ),他们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惜别之情是(    )。

  (四)唐朝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想一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哪两句诗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下来。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把这段话中画线的内容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概括。

  2.用“        ”画出这段话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说明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孟浩然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诗歌、课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课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并称“李杜”。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

  2.提问解题。

  (1)黄鹤楼在哪里?出示图片。

  明确: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2)谁送别谁?

  明确:李白送别孟浩然。(板书)

  (二)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朗读词语,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个性化朗读词语,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4.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

  “飞檐”,看图理解;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5.过渡: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凝望着孟浩然的帆船渐渐远去,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一齐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4)自由读文,找出文中表示诗句意思的语句。

  (5)检查、交流。

  明确:a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送别》,渲染情境。

  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读题导入。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3.过渡: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同意吗?(板书:依依惜别)

  4.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

  5.过渡:此时,他们在黄鹤楼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出示第三自然段

  2.看屏幕,齐读“藏”。藏的是什么?(藏的是深厚的友谊,离别的伤感。)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能读出这种情意?

  3.过渡:离别之时,正值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此景此情,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4.一起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时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引读李白的话。(出示李白的话)

  2.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感情?

  (1)交流:从六个“您”和“夫子”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仰慕、尊敬指导朗读:加进人物的提示语读。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2)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

  杜甫是这样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的诗句句优美,每句都值得代代相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引读)

  李白不仅敬仰孟浩然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包括注释),指名读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注释: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3)结合注释,能看懂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格吗?齐读《赠孟浩然》。

  (4)这样的孟浩然怎能不令李白敬仰呢?请同学朗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的敬仰之情。

  (5)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深,不忍离去)从哪儿知道的?指名读最后一句。

  (6)指导朗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酒中,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李白的话。

  (7)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一只手不够尊敬,这是捧,再高点,面对你的兄长老师,你会深情地说——(齐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4.引读: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到——“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5.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安慰李白。)

  7.分角色朗读。现在,这边的同学是李白,这边的是孟浩然,再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吧!(配乐)

  四、巧练笔,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1.音乐继续,师范读第4节。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伫立吗?伫立前面还有个词(依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李白是在欣赏江上美景吗?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他站在江边干什么?

  3.这离别之情就在久久的伫立中,李白似乎还有许多话要对好朋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上几句。

  4.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情。岸边杨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五、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

  1.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江面上只有一只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2.配乐领读,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来读。真好,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情意。在这烟花三月,送别好友前往扬州,多想一同前往,面对滔滔江水,再次深情地吟诵到——

  3.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深情地吟诵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拓展延伸

  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来千古名篇,让我们再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明确: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作业布置

  1.摘抄积累本课生动优美的词语。

  2.在古诗中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八、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

  二、简介诗人

  1、师述:刚才那首歌好听吗?其中有句歌词叫“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住谁的手在黄鹤楼话别吗?

  3、引出并贴板书:李白孟浩然

  3、讲故事:这两位大诗人是一对好朋友呢,他们的友谊是中华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话说李白年轻时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名满天下的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了,两人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李白还特意在当地最豪华、最有名的酒楼——黄鹤楼,为好朋友设宴送行(这种设宴用酒食为他人送行就叫,出示词语:“饯行”),李白与孟浩然那饯行的场面是十分感人的,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感人场面,一起来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过渡: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检查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

  1、出示词串,指名读(①好,读得非常准确,但声音不够响亮!②齐读)

  2、指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里的词语都是写景的,所以每一个词中都藏着一道景、一幅画,下面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这样:我读一个左面的,你们就读一个右面的,我们要努力读出词语中藏着的画面来。

  3、指导读“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黄鹤楼)看,这就是“黄鹤楼”(出示图片一),问:你看到了什么?(它建在高山之巅,俯下身子能见到滔滔的长江,这就叫——出示词语“俯临长江”)感觉怎么样?(看上去很有气魄!)读出这种感觉来。让我们再走近去看看(出示图片二),问:这黄鹤楼与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区别?(它那每一层的檐角都高高地向着天空翘起,这就叫——出示词语 “飞檐凌空”。)同学们,这“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多么雄伟壮观啊!来,一齐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你们看,像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把词语读得更有味道!

  4、下面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诗人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去扬州了,好朋友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并吟诵出一首名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二)检查读诗

  1、出示诗篇,这就是《黄》,它可是一首脍炙人口(出示“脍炙人口”并齐读2遍)的好诗,齐读两遍,问:你们知道“脍炙人口”的意思吗?(理解“脍炙人口”)

  2、谁又能来读好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呢?

  3、指名读(①字音读得准确、诗句也读得很流畅!②谁能读得更好些,要能读出诗的节奏,让大家感受到一些诗的韵味来。谁来试一试。)

  4、点拨:同学们,要真正读好这首古诗,还需要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老师告诉你们这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所以诗的意思和情感就藏在课文中。

  7、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速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与这些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并把它们画下来。交流并出示。

  8、都找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我读右边的诗句,你们读左边的语句)

  9、诗的大体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还有哪些具体的字词不理解吗?

  10、学生就不理解的质疑:(相关语句中有的词语解释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之”:往、去

  “尽”:尽头(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天的最末端。)

  “西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扬州的西面,所以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就必须辞别西边的黄鹤搂,所以叫“西辞”。

  “下扬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长江的上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孟浩然去扬州要坐船顺流而下,所以说“下扬州”。

  11、教师就“孤舟”质疑:

  (预设1:“孤帆” 就是孤单的小船。师评:是的,“孤”在这里有孤单、单一、单独的意思,这些都是“孤”的本意,但想想在这里,“孤”仅仅指人孤单吗?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

  (预设2:其实这里的“孤”不仅是指船孤独,而且也指孟浩然、李白孤独。师评:你真会读书,的确这里的“孤”字表面上写“船孤”,实质是写“人孤”,这个“孤”字充分反映了两位好朋友的内心世界。大诗人用字果然精妙!

  (三)、诗文对照,读出感情 

  1、通过刚才这么一对照、一交流,大家对诗中词句的意思一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这里的诗和文。请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女同学的任务比较艰巨,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男同学带进诗的的意境中去。(男、女分角色读)

  2、诗很美、文也很美,你们的朗读更美,从中,我听出了一份浓浓的情,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呢?文中有个词直接概括了出来,谁能快速地找到它。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依依惜别

  3、师问: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请你把这份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一齐读一读。

  五、精读2—4小节,感悟“依依惜别”之情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好好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问:两位诗人有没有一开始就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引出并出示第2节。)

  1、研读文章第2节,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师抓住“藏”字质疑:他们是怎么藏的呢?(映红“仰望”“远眺”“有意不去触动”)

  ②同学们,注意到这两个动作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表示看的意思)追问:“仰望”是怎样看?“远眺”又是怎样看?(生答老师动作演示)

  ③我们知道此时正值烟花三月,黄鹤楼畔的景色的确值得一看,但此时这两位好朋友真的有心欣赏这美景吗?

  指名说并小结:是的,他们只是希望分别的时刻来得晚一些。同学们,一个“藏”字(板书“藏”)里面包含了多么浓厚的情谊啊(板书“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这份不舍之情。

  过渡:同学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但是,不忍别终须别,分别的时刻很快就在眼前了,两人心中的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再也无法隐藏,瞧,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说道——(引出并出示第3小节中“李白”的话)

  2、研读文章第3小节,再次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齐读李白的这番话。

  ②李白的话在告诉孟浩然什么?你能读懂吗?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a感受到了敬仰、赞美

  (预设1:学生谈到“您”时师述:对, “您”是一个敬辞,数一数这里一共用了几个“您”字?(六个)这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非常强烈。)

  过渡点拨:李白不但一口一个“您”的称呼孟浩然,他还怎么称呼孟浩然?

  预设2:学生谈到“夫子”时,追问:一般的人能称“夫子”吗?(引导理解在古代只有有学识、有品行的男子才配称为“夫子”) 师述:是啊,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可见在李白的心目中,他的学识之——渊博,品行之——高尚,这让李白无限之——敬仰!)

  预设3: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启发:从这个称呼中,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自述:年长12岁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长一样把年轻的李白当弟弟照顾着;又像一位老师把李白当作自己的学生精心培养。所以,李白无限敬仰地称他为引读——兄长和老师”。

  过渡点拨: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诗篇”)

  预设4:

  【人品】

  师述:是的,李白还曾写过一首赞美他人品的诗《赠孟浩然》,(出示诗篇)诗中写道:(引读——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借助注释,你们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交流:他胸怀磊落,飘逸洒脱;他抛弃了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他只愿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诗篇】

  过渡:李白敬仰他的人品,还敬仰他“誉满天下”的诗篇。“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能否给它找个近义词。(名满天下、驰名中外、天下闻名、妇孺皆知等)

  你知道孟夫子的诗吗?师生齐背古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可见孟浩然的诗真的是誉满天下啊!

  怪不得“诗圣”杜甫都这样称颂他的诗句:清诗句句尽堪传。引述: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隽永,每一句都足以——永世流传。

  小结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敬仰呢?可是他们就要分别了,李白是多么不舍啊!再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这份不舍?

  b、感悟到了“不舍之情”

  (预设1:学生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时” 师述:古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条件也极其落后,这一别,也许——(生答:一生都见不到)所以他们还没分别,李白就在想着——“何日才能再见面时”。

  预设2:这种不舍之情还“藏”在哪里?学生谈到“满饮此杯”时点拨:这酒杯中盛满的仅仅是酒吗?还有什么?师述:是啊,里面盛着不舍,更盛着他们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和李白一起满怀着敬仰与不舍,向孟浩然表白自己的心吧!(看屏幕齐读)

  过渡:教师口述孟浩然那番话的提示语(引出并出示孟浩然的话)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看,他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下若比邻。屏显红色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交流:我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是的,也就是说再大的空间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友情。

  师:他还运用了一句——(比喻句屏显红色),他把他们的友谊比作——江水。

  师:这里的“永世不绝”既是指长江之水,更是说他们的友谊——(源远流长、地久天长)是的,再长的时间也不能冲淡他们之间的友情。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兄长和老师在宽慰着他的兄弟和学生呢?谁来像孟浩然一样宽慰一下他的兄弟。(注意神态)

  ③读了两位好朋友的“话别”场面(板书:话别),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两位大诗人的内心,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分两大组读,老师读旁白。)

  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场面,下面就让我们也随同李白一起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引出并出示第4小节)

  3、精读文章第4节,进一步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读这段“目送孟浩然”的文字(板书:目送),边读边琢磨:这段文字中又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两位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指板书)

  ②学生自读并交流:

  预设1:当学生提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时, 师述:这是写景的句子,但句中的杨柳、沙鸥似乎也有人的情感,你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出示填空:岸边柔软的柳枝在风中轻轻摇摆,好像;江上一只只沙鸥在船头久久盘旋,仿佛。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叫“借景抒情”。(课件出示“借景抒情”)

  预设2:当学生提到“伫立” 指名说说它的意思,问:他这样“长时间地站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3:当学生提到“凝视” 为它找一个近义词(注视)这两个词都表示“看”的意思,那老师直接把它改成“看”字,请你们再读读,体会这样一改有什么感觉?(“凝视”是指集中全部注意力地看着一个地方,更能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③瞧,这江边的一景一物、李白的一举一动间都饱含着 “依依惜别”之情。来,让我们全体起立,伫立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凝望那渐行渐远的帆船,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吧!(配乐齐诵第4 自然段)(师评:从你们琅琅的书声中,老师听出你们不仅读懂了诗意,也读懂了蕴含在诗中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那就是——(指板书:依依惜别)

  六、感情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引读古诗: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将一腔的离愁别绪化成了这首诗——(生读古诗)

  (音乐起)朋友珍重,一路平安,后会有期,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化成了这首诗——(生读古诗)

  七、拓展积累送别诗(音乐渐弱)

  预设1:自古多情伤离别。不仅是李白,古时候的诗人个个都是重情重义的,他们写了很多送别诗,我们忘不了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时的殷殷嘱托:洛阳亲友如相问——(生接);我们忘不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的知心道白:劝君更尽一杯酒——(生接);我们也忘不了高适《别董大》时的豁达开朗:莫愁前路无知己——(生接);我们更忘不了李白《赠汪伦》时的深情厚谊。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背一背,用心体会诗人间浓浓的惜别之情。

  预设2:自古多情伤离别,不仅是李白,古时候的很多诗人都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出示诗句齐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说说意思。

  2、积累并背诵送别诗。

  3、挑战题:仿照课文,选一首送别诗,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提示:发挥想象,呈现画面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展开联想,设计对话

  精心组织,以诗作尾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课文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课文,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词”──“ 句”──“ 段”的版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5

  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

  2、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3、过渡:是的,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

  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找找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板书:依依惜别       (是的,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不忍分别,难舍难分)

  谁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3、过渡: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

  3、藏的是什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有意、一会儿……一会儿……)

  4、“一会儿……一会儿……”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5、小结:是的,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弱的情弦,谁也不想触动,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底,越藏越深,一个“藏”字包含了那么深厚的情谊呀,谁能读出这份情谊?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6、同学们,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7、小结: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他们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里藏啊,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离别之情。

  8、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李白的话

  谁来读

  9、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从中读出哪些感情?(很多同

  学都有了收获,不要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次默读,用心触摸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收获,用笔在你体会深的字词下点上着重号。)

  10、会读书的同学能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不仅读懂李白的话,更能读懂李白的心,谁来说说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1)交流:六个“您”看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2)其他同学从哪看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3)“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从“夫子”这样一个称呼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4)“兄长和老师”

  同学们,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就在今天送别的五年之前,也就是

  出示: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

  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兄长,就是他的   老师。

  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11、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

  (1)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好诗,其中有一首叫《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

  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孟浩然的诗。

  出示、生读: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

  “清诗句句尽堪传。”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清诗句句尽堪传。”(生读)

  因此,李白说(生读)“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孟浩然的才华,更敬仰他的人品。

  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来赞美他的人品,谁来读一读?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选自《赠孟浩然》

  风流:胸怀磊落,飘逸洒脱。

  弃轩冕: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 

  卧松云: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看一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师引:李白说,孟夫子啊,我特别敬爱您,因为您胸怀……,飘逸……;因为您抛弃了……;因为您只愿……。

  (3)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地敬仰呢?(齐读)

  12、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渤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同、志同道合的(生说)“知己”。

  13、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这个即将离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达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谁来读“孟夫子,……此杯吧。”  谁还想读?

  14、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李白不忍孟浩然离去)

  从哪体会到?(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15、同学们,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面,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

  谁再读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   师范读,再齐读。

  16、同学们,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深深的情谊、深情的留恋)

  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孟夫子,……”

  17、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提醒学生要用两只手、举高一点)举好你的酒杯,面对着你深深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齐读)

  18、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齐读)

  出示:“王渤说得好……”

  孟浩然引用王渤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他想对李白说什么呢?

  师小结:所以今天的分别不必太伤感。

  19、其实,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他的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宽慰)

  你就是孟浩然,宽慰一下你的兄弟,读“王渤说得好……”

  20、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除了读出宽慰,还读出什么?

  “永世不绝”既是写这长江之水,更是在说?(指名读)

  21、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现在,这边的同学就是李白,这边的同学就是孟浩然,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再一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配乐,出示挂图)

  四、巧对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1、音乐继续,师范读第4节,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伫立吗?(长时间地站立)

  3、李白伫立在江边干什么呢?是在远眺江上美景吗?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那么

  他在干什么?(用上凝视)

  一直伫立到什么时候?他还依然?

  4、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这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配乐)同学们,你们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一定会像浩荡的江水波澜起伏,此时此刻,你回想起那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把你想到的话写在书上,只写几个关键词,便于你待会更好地表达。

  5、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默地说(指名说)

  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地说?

  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地说?

  五、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

  1、烟花含情,孤帆载情,滔滔江水载走了友人,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古诗),师读,学生跟上。

  2、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懂了吗?老师考考大家。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孤帆呢?几只船?

  老师忽然产生了疑问,长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江面宽阔,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只船吗?那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呢?

  他看到其他船了吗?过竞千帆均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一个“孤”字就像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配乐)

  3、在这烟花三月,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去了美丽的扬州,李白多么想与他的好友一同前往啊,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再次深情地吟诵道(齐背)

  六、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么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一段千古绝唱,吸引无数后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这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作业。

  1.课后继续品读课文,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2. 搜集送别诗,小组内交流。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解读]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环境。课文中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文字等)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是谁为谁而作?

  2、自主定位: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设疑读诗,反复指导:

  1、回忆第8课《成语故事》中学到的“画龙点睛”的意思。以此为契入口,找寻“题眼”。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相机进行停顿的指导。

  3、再读诗句,发挥想象,说说李白是怎样送别的?

  再次所复朗读诗句,相机进行平仄的指导。

  三、诗文对应,通读感知:

  1、你们认为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2、提出学习要求: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多读几遍所找的句子。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3、带着问题:全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情景?或者说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交流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情感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交流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古诗一、二两句:

  (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   

  ③指导读。    

  (2)(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指导反复朗读。

  ③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3)(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指导反复朗读孟浩然的话。

  ③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4)诗文对照:(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品读课文前三段,谈体会。

  ②同桌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读。

  3、感悟古诗三、四两句:

  (1)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看,看动画演示。二读,读文中句子。三悟:领悟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四品:品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理解词语,反复品读句子:

  ①“杨柳依依”与“依依惜别”中的“依依”进行推敲。

  ② 依然“伫立”,联系上下文理解,并与“站立”比较。

  ③“凝视”有“看”的意思,例举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与“看”进行区别。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

  (4)这真可谓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友人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李白除了用酒菜送别、用目光送别,还用了什么送别?

  (3)齐读第五自然段。

  5、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齐读。

  (2)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4)再次朗诵这首诗。

  (5)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这已经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了。若能有感情地背诵才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自由多读课文,再开始背诵。

  2、配乐,尝试背诵。

  3、配乐跟唱古诗。

  六、拓展练习:

  1、交流送别诗。

  2、摘录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7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黄鹤楼的影片剪辑。

  同学们,短片中的这座高楼叫——黄鹤楼。(板书课题:黄鹤楼)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它?

  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称,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驻足停留,李白就曾在这里送别了好友孟浩然,(板书课题:送别)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谁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一朗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学生二朗读:很好,读得有板有眼。

  b、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调平平)。有“送别”的味道吗?如果你这样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诗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这首诗,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c、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

  学生一:好一个“故人西辞黄鹤楼”,有味道,谁还想读?

  学生二: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

  d、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二、感悟诗情

  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一:我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好,你感受到了诗人之间的送别之情。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二:我感受到了孟浩然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哦,很美的一个季节。其他同学的感觉呢?)

  学生三:我感受到了李白送孟浩然送了很长时间。船都没有了踪迹,李白还站在长江边上。(是吧,这一点留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把体会到的感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三、精讲课文

  (一)紧扣“情”字,自学课文。

  情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诗又饱含着怎样一番深情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找找表明两个人送别时情景的句子,然后试着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白吗?默读。(会思考的人是智者。智慧在宁静中产生。懂得截取精华的是佼佼者。)

  (二)紧扣“情”字,函咏体味

  1、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一:课文讲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你说清楚了送别的人物和地点,谁还能说得具体些?)

  学生二:课文讲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2、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齐读第一段)

  出示句子: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什么是饯行?(可见李白对这次送行是多么重视啊!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不会相见,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彼此都很难过。

  学生二: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你们真懂这两位诗人的心啊,用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学生一朗读:难过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会儿……一会儿……,谁还能读得更难过,更舍不得?

  学生二朗读:一个离别,一个送别,多么依依不舍啊。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4、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听录音)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学生一: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我们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学生评价:(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下面来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读了孟浩然的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一: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是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还感受到什么?)

  学生二:感受到了孟浩然如同一位兄长和老师,劝慰李白不要因为离别而难过。

  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确定小演员)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其他同学站起来,找到自己的好搭档也来练一练。如果没有搭档就坐在座位上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5、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出示句子: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同学们,你们说李白在江边伫立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学生一: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在天边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这么长时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一: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学生二: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学生三: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学生四: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6、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五、积累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诵读一下。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情谊深厚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初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

  2、能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人的一生往往并不完美,总是聚少离多。相聚的时候人们满怀喜悦,分别的时候又总是那么忧伤。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诗人都在诗中抒发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感情。

  2、回忆所背诵的关于送别的诗词。引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指导读诗

  1、投影古诗。学生自读、互读。

  2、老师指导读诗(注意节奏、音调、感情)并范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生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

  抓住文包诗的特点,引出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进而转入新课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1、 试着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

  2、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四、初悟课文

  1、 引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你能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景色描写出来吗?

  看图说话,情景交融,学生能很好地发挥自由想象能力。

  (4)站在江边的诗人是哪位?你能说说他心中想什么吗?

  2、 导入。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孟浩然也是带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去的。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让远去的孟浩然能感受到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那该多好啊!要想做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悟出诗情来。

  3、 提问。

  文章哪些地方能具体表现出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呢?将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深入体会。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指导学生体会。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师生理解。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课文的意境。

  2、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3、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在品读中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潜心会文,熟读精思,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学习,认真思考,就能取得效果,反之就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设计了一问一思的方法,有效地杜绝了思维跑马的现象。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布置学生表演,在自由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表演,自由发挥,自由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这不单是语言的训练,更是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这两个词语意味深长,能引起人的无限想象,引导学生去玩味,去品味,感受李白的内心世界。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1] [2]  下一页

  学生课堂上交流的离别诗,我整理了一下,李白所写的离别诗也是比较多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课前思考: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想在课堂在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离别情境后,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说话练习。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找好友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学生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象不仅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从而产生了1+1>2的效果。

  教学反思:

  在对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但关注了表达了什么,还关注了如何表达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以下四点体会:  

  1、让课堂从繁琐、僵化中走出,以简洁、开放的环节设计引领学生浸染在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以为这课的难点与重点之一便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那非同寻常的情感。这就要求一切的教学行为必须为这点服务,抓住“核心”所在,避免“节外生枝”,以提高课堂效率。

  2、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必须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这一问题。因此,对第2、3、4节的处理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体会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应从写作的角度,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语文材料中,感受课文别具匠心的写法,为习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3、“文包诗”这种课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当课文的处理入木三分了,对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

  4、《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抹上绚丽的一笔。

  课前思考: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课文中还有一些景物描写,更多的寄托着情感。例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读来令人回味。

  但在教学中需注意的正如韦老师提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在教学中可以紧扣李白的为人,以及课文中李白目送的那一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会。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意。同时我还觉得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一提,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但因为担心讲写作方法而冲淡文章的感情线,所以我只是点到为止。

  在教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着句时,让学生读后,领悟到黄鹤楼,是李、孟两人友情的见证地,这里曾多次留下他们多次愉快的交往。黄鹤楼本身也是传说中的仙人飞天之处。“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又使它无形中添了一分仙气。在分别时刻渐渐逼近时,他们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千言万语寄托于眼前仙景,眷恋之情跃然纸上。诗中虽找不出可对应之处,然,这正是作者的高妙。景、人、情尽显,为理解古诗营造了一个十分好的意境,读来是那么地亲切自然,触境生情。再让学生找句中一个藏字,更能说明他们的友谊深厚。

  上一页  [1] [2]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0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全文主要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的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黄鹤楼送别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并。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评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精彩9篇】

2023年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4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优秀5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200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450字(六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五年级古诗改写作文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十五篇)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免费(9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