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精选1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藏”“夫子”“敬仰”“兄长和老师”“酒”“依然伫立”“凝视”等词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领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指读课题

  (2)课文讲了谁送谁?(相机板书)

  2、回忆文本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说

  (2)除了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概括?

  用诗句概括(相机评议:这位同学已经基本了解文包诗的特点了。)

  (3)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诗句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齐读

  分析:这一部分,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回忆课文内容,大致将本文的框架,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正好也是本课的总起句。在这一环节,我还特地安排了让学生用诗句来概括本文。从而体现出文包诗的特点。在上课的同时,我顺便让学生寻找解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句子。从而进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一对风流潇洒的朋友就要分别,轻轻打开书,默读课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板书)

  师评: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理解依依惜别

  (1)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感情很深厚,不忍分别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词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

  生有感情地读:依依惜别

  师: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情谊。

  3、朗读第二节

  (1)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

  生:藏

  师: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还有哪里也看出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触动、有意、故意……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诗人与好友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中,越藏越深。谁能把浓浓的情意读出来。

  生个别读

  (3)启发激情

  师:平日,他们会做什么?

  生:作诗,交谈……

  师:饮食赏景,多么惬意,现在却将离别之情藏于心底

  生: 再读

  分析:紧抓“藏”“有意”引导学生体会。面对离别,两位大诗人的不舍,留恋,谁都不愿意先开口告别,也不愿意去面对离别这一刻的感情,从而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也藏在学生的心里。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4、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依依不舍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初读

  师:谁接着读。

  (2)自由读

  师:离别之情就在眼前,自由读,

  (3)理解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会读书,不仅读懂礼拜的话,更能读懂李白的心。谁来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六个“您”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夫子读出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补充:夫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

  生:从敬昂、兄长和老师中知道。孟浩然比李白年轻了二十岁,但仍旧称他为老师。

  师: 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老师……谁来读出对他的尊敬?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什么?

  生:人品,诗篇。

  师: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谁知道他的诗?

  生:《春晓》……

  师: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释。

  李白还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看看注释,能读懂吗?

  师:因为您抛弃了

  生:因为您抛弃了荣华富贵,远离官场

  生:因为您淡泊名利,

  师:就是这样一个孟浩然,怎能不让孟浩然深深敬仰?

  生:“吾爱孟夫子……”

  师:他们就是志同道合的

  生:知己

  分析:在讲到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人品”时,我出示了《赠孟浩然》作为拓展,更好地让学生通过诗句理解来了解孟浩然的品质。因为诗句比较难懂,所以我添加了个别字词的解释,以便学生很快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说一说孟浩然的人品,同时,有一个学生通过“吾爱孟夫子”这句话,感悟到李白也是一个淡泊名利,抛弃荣华富贵的人,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很不容易,现在面临离别,是多么的不舍。

  师:你就是李白,请你表达出对孟浩然的敬仰吧

  生:朗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谁还想读

  生:朗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4)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

  师:我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深敬仰,还能读出什么?

  生:害怕没有见面的机会,依依惜别之情

  师: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

  生:一生都见不到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朗读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留恋,不舍

  师: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读。

  生:齐读。

  (5)升华感情体会

  师:你们就是李白,请你们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一只手不够尊敬,再高一点,举好你的酒杯,面对你深深敬仰的兄长和师长,起

  生:齐读。

  分析:创设情境,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一吐不舍之情,朗读效果较好。学生站起来,端起酒杯,想象自己面对深深敬仰的兄长和老师,满怀留恋,读到位。

  5、体会孟浩然的句子

  (1)指读句子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读!

  生: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2)体会孟浩然安慰李白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

  生:孟浩然不想和李白分别。他是在安慰李白

  师:还有哪里也看出他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生:永世不绝

  6、分角色朗读

  师: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近了诗人的心理,分工读,感受孟浩然的心情。

  生:配乐对读。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生读第四自然段

  生深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理解“依然伫立”

  师:知道什么叫“伫立”吗?

  生:久久站立

  师: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依然

  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干什么,是在欣赏蓝天白云……?

  生:送别,看孟浩然

  师:你们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们的心情就像波澜起伏的江水,你会想起哪些画面呢?

  生:在《阳关三叠》古曲中补白。

  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只注重了用语言渲染,将文本感情升华,丢弃了诗句的结合,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包诗的特点。如果在读第四自然段时,回到诗句,从理解句子到理解诗句,并通过对文本的联想,创设情境,体味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2)创设情景,体会

  师: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声:

  生:孟浩然,你是我的知己,你是我的朋友,你是唯一理解我的人啊。

  师: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在默默地说:

  生:好友阿,你一定要再来,我们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吟诗吧。

  生:我会想念你的。

  生:孟浩然,你一定要回来啊。

  2、第五自然段

  过渡: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吟出:

  (1)读古诗

  生:读古诗题目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读

  生:齐读。

  (2)理解古诗

  师:之什么意思

  生:到

  师:孤帆什么意思

  生:一只船

  师:几只

  生:一只

  (3)体会“孤帆”

  师:长江要道,难道只有这一只吗?

  生:孟浩然走了,就没有朋友了

  师:孤独,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只留下李白一个人,所以……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再深情地读

  生读

  师: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的诵读(配乐)

  生:诵读。

  四、回忆文本,背诵古诗

  师:滚滚长江都是水,千年已去人去楼空。后人浮想联翩。假如你登上黄鹤楼,你会想起两个人:

  生:李白,孟浩然

  师: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一定会想起其中的诗句:

  生:诵读。(去掉字幕)

  分析: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在讲解这篇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3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们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都认真地读起书来,后来他们就小组讨论,然后作交流。他们找出了很多的地方。发言很踊跃。但有些回答是不到位的。由于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学生可能会回答地怎么样,又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所以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很好地引导,帮助学生去深化认识。假如说在课前,我考虑地再多一些学生的情况,想得更细一些,那么我想教师”导”作用会发挥得更好,学生的认识也会向纵深发展。

  五、作业超市。(请选择其中的一题完成)

  1、背一背:积累几首你喜欢的送别诗;

  2、摘一摘:很多文章中都有这样的句子,它们既是写风景的,同时也是抒发感情的,作者把他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对景色的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请从课外文章中积累一段这样的句子。

  3、写一写:李白的这首诗脍炙人口,很快就传颂到了扬州。孟浩然看到这首诗,心潮澎湃,历历往事浮现在眼前,于是,他提笔写起信来——请把这封信写完整。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2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3

  聚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 。因而,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观者的何种情怀,但它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将在此系列活动中畅谈这一主题,描画此种美丽。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

  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绘画送别的场面,参与以送别为题材的语文课——《黄鹤搂送别》的教学,设计一张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等系列活动,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对美的创设能力,对生活的实践能力等。

  实施过程:

  25 黄鹤楼送别

  目的要求:

  1、 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

  4、 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

  重点:

  1、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

  2、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铅化纸、颜料、图片等。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是谁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2、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

  二、新授。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

  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

  3、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同座)

  4、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

  5、交流,再次表演。

  6、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 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着江风渐渐远去。(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

  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

  3、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略作停顿)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4、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诗)

  四、解诗

  1、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3、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我们通过文包诗这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

  2、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定。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3、讨论创作

  (1)读诗说说诗意。

  (2)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编写故事。

  第三课时

  一、导入小报设计

  二、确立小报的刊头

  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1)、有新意。

  (2)、有深度。

  (3)、言简意赅。

  2、小组汇报刊名。

  (1)、同学互议。

  (2)、修改、创新、确立。

  3、刊头字体设计。

  (1)出示各种美术字。

  (2)自我创设美术字。

  三、组织材料

  1、交流材料内容。

  (1)、交流各地区、各时期人们送别的风俗。(出示准备的图片或绘画)

  (2)、汇报收集到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歌赋。

  (3)、畅谈亲身体验。

  (4)、描绘影视剧中的送别场面。

  2、选定自己喜欢的各类作品。

  四、练习排版

  1、勾画轮廓。

  学习用铅笔勾线,划分版块。

  2、大胆着色。

  练习绘插图、刊头画、边框。

  3、认真抄写内容。

  尝试运用各种字体、不同格式抄写。

  五、总结

  舒缓的音乐,热烈的氛围,缤纷的色彩,稚嫩的笔触,我们充满兴奋与新奇,喜悦与自豪,创编了自己的小报。虽说它没有变成铅字,虽说它没有许多读者,但是它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智慧的起点,实践的展示台,成功的第一步。

  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境美 故人西辞黄河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深 孟浩然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有效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准确地把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功能。有效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效能。国家教育部也早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强调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作业。《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应以布置量少、质高、有趣、灵活的内容为主,既减轻过重的负担,又使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传授,习惯得以养成,信心得以树立,心灵得以美化……

  此次以送别为主题的语文系列活动在学生的查找资料、阅读欣赏、描绘摹画中得以升华;课文中蕴涵的深情得以进一步理解,动手实践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变被动的获取为主动的汲取,变繁重的抄写为鲜活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试了实践的喜悦,受到了美学情感的熏陶。 同时,教者也确立了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与课堂衔接,拓展课堂,激活生活。通过教学中的多样化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活动,能更深刻地去领悟教材,能更准确地去体会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艺术,能更机智地去挖掘生活。

  虽然此次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终因学生的阅历有限,文学功底不足,绘画技能较低,所以小报的质量不够高,仍需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能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

  送别

  2、教师: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 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学生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2、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3、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一会儿……一会儿……”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4、指导朗读。

  四、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指名读,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①“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②“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③“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如《春晓》、《宿建德江》)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3)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安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2、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指名读,说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2)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3)指导朗读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五、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意,可是“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1、引读:

  岸边(         ),似乎它们也对友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课件出示句子,播放动画及背景音乐《琵琶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友人登船远去了,这时的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友人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怎样?

  (4)  李白长时间地伫立在那里,心中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六、品读第5自然段

  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1、课件出示古诗,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6、感情朗读古诗 。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7、教师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八、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古诗,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

  4、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用“暂时”、“凝视”造句。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解读]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环境。课文中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文字等)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是谁为谁而作?

  2、自主定位: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设疑读诗,反复指导:

  1、回忆第8课《成语故事》中学到的“画龙点睛”的意思。以此为契入口,找寻“题眼”。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相机进行停顿的指导。

  3、再读诗句,发挥想象,说说李白是怎样送别的?

  再次所复朗读诗句,相机进行平仄的指导。

  三、诗文对应,通读感知:

  1、你们认为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2、提出学习要求: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多读几遍所找的句子。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3、带着问题:全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情景?或者说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交流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情感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交流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古诗一、二两句:

  (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   

  ③指导读。    

  (2)(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指导反复朗读。

  ③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3)(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指导反复朗读孟浩然的话。

  ③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4)诗文对照:(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品读课文前三段,谈体会。

  ②同桌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读。

  3、感悟古诗三、四两句:

  (1)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看,看动画演示。二读,读文中句子。三悟:领悟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四品:品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理解词语,反复品读句子:

  ①“杨柳依依”与“依依惜别”中的“依依”进行推敲。

  ② 依然“伫立”,联系上下文理解,并与“站立”比较。

  ③“凝视”有“看”的意思,例举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与“看”进行区别。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

  (4)这真可谓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友人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李白除了用酒菜送别、用目光送别,还用了什么送别?

  (3)齐读第五自然段。

  5、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齐读。

  (2)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4)再次朗诵这首诗。

  (5)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这已经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了。若能有感情地背诵才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自由多读课文,再开始背诵。

  2、配乐,尝试背诵。

  3、配乐跟唱古诗。

  六、拓展练习:

  1、交流送别诗。

  2、摘录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8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师: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当古诗小翻译家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一一叫你们了,但老师相信你们,免试封举手的同学都为古诗小翻译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孟浩然的船都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可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呢?

  智多星: 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

  [评析]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个个心花怒放,意犹未尽,这都是教师毫不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说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等等。虽说人人都爱表扬,但这种空洞的表扬受得多了也没什么味道了。因此要给表扬注入新的活力,用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其次,在上述案例中,表扬“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帖“良药”,而且是从“心灵”这个根去“疗治”。用表扬去诱惑学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将“微笑”带进课堂,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9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0

  师:今天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别》,请齐读课题。

  生:黄鹤楼送别。

  师: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1:写送别。

  生2:地点在黄鹤楼。

  播放歌曲《送别》。

  师(诵读):天之涯,地之角……

  师:从歌词中,你听出了些什么内容?

  生1:喝酒。

  生2、折杨柳。

  师:这首送别的歌曲,写出了多少友人在分别的时刻……

  师:今天,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别》写谁送谁呢?

  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电脑出示课件:

  词语复习: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仰望       远眺       凝视

  1、全班齐读。

  2、正因。

  3、师范读词语,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能展现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

  4、学生再次齐读。

  师:请快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这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写了李白在黄鹤楼给孟浩然送行。

  师:去哪里?

  生:扬州。

  师:扬州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生:江苏一带。

  师:“之”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

  师生配合读《黄鹤楼送别》,读后,桂老师点名朗读情况,并指出要把最后两段中李白按捺不住的心情放到诗中去,师生再次配合朗读最后两段。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理解不深或疑惑的?

  生1:饯行。

  生2:脍炙人口。

  生3:依依惜别。

  师:板书“桂也金校长《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看看这个字像什么?“ 餞”,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系?

  生:设宴送行。

  师:古人设宴可不是简单的设,而是还要……

  生:喝酒。

  师:文中哪里体现了这些?

  生:李白举杯……

  师: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字,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紧接着,继续分析学生不懂得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脍炙人口”和“依依惜别”的意思。

  师:请用双横线标出“依依惜别”。再次读课文,你从中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依依惜别?为什么他们会依依惜别?

  出示幻灯片:

  了解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可安仰,徒此揖清芬。

  师简要解析诗意。

  师:你知道的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学过他哪一首诗?

  生:全班齐背《春晓》。

  师: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李白说出了怎样的话?

  生:全班齐读文中李白说的话。

  师:你从这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指导学生读出敬仰之情。

  师:你能从李白说得这段话中,读出“敬仰”以外的情感吗?

  生:“不知我们何日……”从这里感受到不舍。

  师小结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适时板书:人品   诗篇    师长

  师:自古以来,送别伤感的诗句太多了……

  再次出示一首离别时: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师简析诗意。

  师:孟浩然是怎样回答李白的?

  生:全班齐读孟浩然说的话。

  师:孟浩然说的和李白表达的惆怅完全不一样,他引用了谁写的诗?

  生:王勃。

  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简析诗意。

  师: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心中,也认可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

  板书:友谊。

  小结,全班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附: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品

  诗篇

  依依惜别    师长

  友谊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1

  执教:广西钦州市第七小学  洪美慧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寻找方向

  学生: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学生

  师:送别是……(老师说了一段非常煽情的文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课文,读课题——(用了三个不同的导语让学生读课题)

  生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李白送别好友。

  师:把书读薄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概括的能力。自己读一读——(学生找一个关键词)

  生:依依惜别。

  师:(板书依依惜别。)什么意思?

  生:不忍心分别。

  师:话说——(教师概述,引入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送别之情,请你动笔画下来。

  【评点:到现在为止,老师常说一段又一段的话,让人感到一种教师的强势,而学生呢?似乎被架空了。课堂上,我们是否经常说这样一些刻板的话?】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认真读第三自然段,写感受。

  【评点:又一个以这样的方式切入课文的,我个人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感悟?感悟!感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那么,语文学习会有多么的枯燥!】

  生:我从李白与孟浩然……(学生说得不错。)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

  生:诗篇。

  师:你们会背孟浩然的什么诗歌呢?

  生:春晓。

  师:还敬仰什么?

  生:人品。

  【评点:这是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通常的切入方法。】

  师:通过课前的阅读,你知道孟浩然有什么人品?

  生:抛弃荣华富贵……

  【评点:老师将功夫花费在了课外。其实,我觉得课上倒是可以通过《赠孟夫子》这首诗入手,学生不理解的话,可以存疑,但是这样一种敬意,在诗歌中应该能体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猜测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

  师:对孟浩然的敬仰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课文中找出了一直等词语。

  师:简述故事。突出兄长和老师。

  【评点:兄长和老师的意蕴没有凸显得出来。阅读教学,对于关键词语的意蕴应该让学生充分重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满满的一杯酒装的仅仅是酒吗?

  【评点:这个问题抓得还是比较巧妙的。将物质向精神层面进行转化。这就是读出语言背后的景致。】

  生同桌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评点:第三自然段是情感的生发点。老师教学先抓这一段,方向很准确。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解读得还不够丰满。诗人之间的情意,李白的择友倾向都是本课应该考虑下。】

  师:(板书:深情厚谊)这一切情意应该在一个“藏”字之中啊!自己读。

  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师:藏的是什么呢?

  【评点:这个藏抓得很巧妙。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的教学来进行,比如刚才的“装”,这里的“藏”,后面的“立”,最后让学生进行诗与文对照。】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有关“看”的意思的词语?

  生:瞻仰……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有哪里读到这样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呢?

  【评点:这是老师的一个大问题。教学采用了演绎式。这是一篇文包诗,诗文互照,究竟该怎么体现呢?】

  生:

  师:知己的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播放动画)。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知道这首诗妙在哪个字吗?

  生:尽、唯……

  师:为何李白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答案大家可以想见。)

  师(到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生读最后一句。

  【评点:小朋友朗读的技巧掌握得不错。】

  师:让我们深情吟诵。

  生集体吟诵。

  【评点:教师此时为什么不配乐?反而在下面对老是说些什么的时候配乐呢?】

  师:分三次吟诵。(前面说了三段话。)

  师:快下课了,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说。

  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歌吗?

  【总评:语言、人物、情感究竟该如何一层一层剥笋,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呢?】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

  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

  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

  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

  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

  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3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做的游戏名称是“猜,猜,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猜出他是古代哪一位诗人。(出示课件)

  (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游戏,最后得出答案是:李白、孟浩然)

  师:你能背出这两位诗人所写的诗吗?

  生:李白的《静夜思》。(生背诗)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的诗吗?

  生:《早发白帝城》。(生背诗)

  师:有没有记得孟浩然写了什么诗?

  生:(一下子记不起来)

  师:如《春晓》。(生马上接着齐背诗句)

  师:孟浩然所写的诗还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等,在我们课前交流收集的资料时,大家要学会要比较全面地收集资料。

  (师简介李白、孟浩然)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的相关图片,谁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指一学生介绍)

  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生:这是一篇文包诗。

  师:回忆一下,你学过这样的文包诗式的课文吗?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李广射虎》。

  生3:《少年王勃》。

  生4:《但愿人长久》。

  师:仔细算来,我们学过的文包诗还真不少。同学们,“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大家以前学过,怎样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文呢?

  生:在课文里有诗句的意思。

  师: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看看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中的诗,一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生:送别诗。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非常积极,指名一学生)

  师:要注意“故人”中的“故”是读第四声,不读“古”。

  (再指一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通过预习,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已经弄懂了?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下”指的是去。

  生2:“故人”是指朋友。

  师:是指怎样的朋友?

  (生各自说自己的答案,有说“好朋友”,有说“老朋友”)

  师:对,好朋友、老朋友就是“故人”。

  生3:“辞”是辞别。

  生4:“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

  生5:“孤帆”指只有一只小船。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那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字音不但要读准,我们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让我们看到画面,听到故事,明白吗?

  (出示词语:暮(mù)春三月暂(zàn)时孟(mèng)浩然)

  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暂”字的第四笔是什么吗?

  生1:是横。

  生2:不对,应该是提。

  师: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呀?(生七嘴八舌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写的?(师范写)

  你们自己也写一写吧。(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送别、饯行)

  谁能正确地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

  生:就是送别。

  师:那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生一时没想出来)

  师: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

  生:食字旁。

  师:那是跟什么有关?

  生:(恍然大悟)是吃饭。送别的时候吃饭、喝酒。

  (师点头肯定)

  师:(出示仰望、远眺、凝视)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生:都是看的意思。“仰望”是抬头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凝视”是集中精神看一个地方。

  师:也就是聚精会神地看,对吧?说得真好!你还能说出其它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1:观察。

  生2:盯。

  生3:俯视。

  生4:东张西望。

  师:说得真好!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交流。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师:谁来读?(指一学生读)

  师:读着这几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师:你想象力真好。

  生2:我仿佛看到了杨柳长出嫩绿的叶子,风一吹,柳条就随风摇摆,好像在跟我们招手。

  师:你真能感受春天。

  生3:我仿佛听到沙鸥在叫。

  师:对,我好像也听到了。

  生4:我仿佛看到眼前有很多雾,连东西都看不到了。

  师:嗯,雾的确够浓的,但还能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美好的春光。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有把握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感觉真好!大家一齐读一读吧,注意边读边想象。(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画面,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______________,除了这些词语,你还可以用那些词句描绘眼前的情景?

  生1:春光明媚。

  生2:生机勃勃。

  生3:万物复苏。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

  (生写词语,师巡视指导)

  师:接着看这几个词语“依依惜别、永世不绝”。理解这两个词吗?谁来说说?

  生:“依依惜别”就是依依不舍的意思。“永世不绝”就是永远也不断绝。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谁跟谁依依惜别呀?

  生:李白和孟浩然。(师适时板书)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按捺不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出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两个词语谁理解?

  生1:“按捺不住”就是忍不住。

  师:也就是情不自禁?

  生:对。

  师:那“脍炙人口”呢?

  生2:很多人都熟悉,并且说出来。

  师:能大概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词语。(生读词语)

  师:听了大家读词语的感情真是有滋有味,那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评议一下。

  (小组交流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词读得好,句子也能读好吗?我们来试一试,刚才老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读句子,师出示相应句子)

  师: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后面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师:从哪些词语理解“烟花三月”?

  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说得好。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难过。

  师:文中用了哪个字或词?

  生:藏。

  师:怎么藏?

  生:有意藏。

  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1—2自然段,体会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配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们会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

  生1:他们会一起游山玩水。

  生2:李白可以继续请教孟浩然。

  生3:他们会一起饮酒作诗。

  师:对呀,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的话该多好哇!但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这一次分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相见时难别亦难”。现在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他们明白彼此的心意。好友即将分别,再美的景色也无心欣赏,景越美,衬托出情越深。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呢?用“----”把它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它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齐读)

  师:你们这些“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呀?

  生:依依惜别之情。(适时板书“离别之意”)

  师:还有吗?

  生:把他当作兄长和老师。

  师:用文中的词语说明对兄长和老师有怎样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板书:敬仰之情)

  师:让老师也来当一回李白表达一番离别之意、敬仰之情吧。(师范读)

  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情真意切吧。(生齐读)

  师:面对李白深情的敬仰与不舍的情,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这时是在表达怎样的感情呀?

  生:他在安慰李白。

  师:难道他不难过吗?

  生:他把难过藏起来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满腔惆怅,作为兄长的他,把不舍悄悄地埋藏,还去安慰李白,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啊!请男孩子们读一读孟浩然的“一腔豪情”吧!

  (男生齐读)

  师: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说不尽离别的话,道不完离别的情,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和你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这一段的对话,再体会体会吧。

  (指名上台配乐朗读,评议。)

  师:不忍别,终须别。离愁再深,孟浩然还是要走,他登上了船,再看这句诗,(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找到与它对应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齐读)

  (出示相应句子,配乐,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自主朗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一下李白的感情。

  (生自读,指名读,评议)

  师: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出示古诗,配乐齐读。)

  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可用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诗:(播放《烟花三月》)

  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孟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下课!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点击数:114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教学设计]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ⅰ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ⅰ、ⅱ由课堂所余时间而定]

  转载自仪征漫网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篇15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黄鹤楼送别》练习题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免费(六篇)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最新10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免费(六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免费(六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和注释(三篇)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