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精选13篇)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1

  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师: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语文课 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2

  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师: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环节

  一、铺垫孕伏

  二、探求新知

  三、实践应用

  四、教师活动预设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品味题目寓意。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4、课外拓展。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5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7

  我找不到这篇文章的具体出处,但看了《我的童年》一文后,总觉得这又是一篇改写文章。不管感觉的正确与否,为了众多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文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我还是要指出的。

  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

  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

  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

  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小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单纯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此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泛滥于祖国大地,我们的教师该怎样教,我们的孩子们该怎样学,我们祖国的明天又该怎样?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方法与能力】(1)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则是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对话,其中也谈到了读书的问题?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教学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教学参考:“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2、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与自己的读书实践说一说应该怎样读书。

  教学提示与参考:

  (1)理解词语 “闲书”指课外书。“正课”课堂上学习的课程。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2)重点学习“谈读书”这部分的内容。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3)拓展延伸:读书除了季老先生说的可以写好文章之外,还有什么益处? 

  教学提示:此题为全面体会读书的益处,深入领悟读书的真谛所设,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与相关语句并结合自身的读书实际进行回答。应该从“学习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做事做人”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并且让学生明确地懂得最后两点才是读书的“真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学提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根据谈话内容来领悟,让学生进行补充性回答,力争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教学参考: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5、你从课文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到季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来体会。 

  教学参考: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三、作业:

  运用本课所学习的读书方法,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阅读主张看“闲书”(能写好文章)

  偏科要“三贯通”(全面发展)          亲切幽默  平易近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殷切希望  深深关爱

  学外语早学,注意发音

  积累古诗文诗两百,文五十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9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重要意图,一是掌握访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感觉阅读的兴趣,明了康健发展的要求;二是继承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为口语外交、习作打好基础,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风俗。

  二、说目的

  1.了解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现实读懂文句的意思。

  2.准确、流畅、分脚色朗读课文,掌握发言的重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念书和学习的开辟,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情势的访谈录,没有庞大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文句,完全口语化,以是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重复自读掌握重要内容后,可以举行分脚色朗读或模仿采访。在朗读中要掌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念书的小学生,谦善好问,对季老的尊重崇敬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流架子,密切随和,在幽默的言论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老师可引导学生联合插图,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年事、身份与情绪。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n)》、“绿(l)林豪杰”、“一百单八将(jing)”、《济公传(zhun)》等要细致读准确。还要细致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最少”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密切,以是要读得像语言一样自然,绝不造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换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聚古诗文的题目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题目睁开讨论,交换自己的感觉。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差另外看法。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换,告竣一些共鸣,得到应有的开导,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气促进写作的进步;不要偏科,全面生长;加强古诗文积聚,加强文化秘闻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精密相干,可以引导学生睁开辩说,如,季总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间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老师有干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未几;我们能成为“三领悟”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细致从对话中感觉到季老言笑风生中的夷易近人、谆谆教导、体贴关爱下一代发展的品德魅力。另有在访谈中怎样有规矩地讨教、表达自己的看法、谛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本领,用于引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运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观察一下本班同学的阅念书目;采访爱念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要,并做一份访谈记载等。

  5.在念书、讨论、交换后,可以咀嚼标题的寓意:外貌上与二人的名字亲昵相干,“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现实上“小苗”还包罗着苗苗在修业和增长知识的路上方才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罗致营养;而季老学识广博、学有建立,好似一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换的正是怎样生长、罗致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10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屏幕出示):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09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12

  本文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以前我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略读课文也是需要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老师完全不管。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除此我根据学生回答反馈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拨,譬如“什么是三贯通,如果做不到三贯通有什么危害?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对促进学生思维,理解问题比较好。另外,我认为原来开门见山,直奔本课的导入方式不够生动有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想改成介绍我的读书朋友的一篇文章,(季羡林《我的童年》节选)思考哪件事你觉得最有意思?读完猜猜他是谁?想不想采访他?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方式比原来那种,我认为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篇1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 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闲书”不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