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清平乐.村居》改写

《清平乐.村居》改写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清平乐.村居》改写

微信扫码分享

《清平乐.村居》改写(精选8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1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眺眼望去,那儿还种植这一大片的禾苗呢!

  屋里,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你哟,可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哟!”老奶奶一听,可乐了,说:“甭说这个,是不是今天又做错了什么事,回来巴结我呀?”

  这时,太阳已经在当空高照,夕阳挥洒。

  大儿子十分勤快,再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望着刚发芽的苗儿,大儿子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和弟弟们一个惊喜!”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等到鸡笼编织完后,小公鸡便可以住进来,这可是它们既安全又舒适的家呢!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瞧,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太阳已经偏西,路过此地的诗人辛弃疾看到了这样一幅景美人乐的画,挥笔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另一则:

  我,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忧愁,我的故乡啊!怎么能被京人占领呢?我是多么想报国啊!一路上,多么美好的景色,只有我忧心忡忡.

  走到了一户农家前,眼前的景象,让我大为惊叹:

  白云高高地飘在天上,环绕在天上,环绕在青山上.一对老夫妻面对面坐着,好像喝了点酒,脸上泛着红晕,他们用当地的土话,亲密地交谈着。妻子一边帮丈夫按摩,一边用手指指东边,我顺着她指着的方向望去,透过一片小竹林,看见一个壮年正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在豆田里辛勤地锄着杂草,虽然戴着草帽,但汗水仍不停往下滴。看来,这是他们的大儿子吧!篱笆外有几棵芭蕉树,长得郁郁葱葱,篱笆里,也许是那对老夫妻的二儿子,他正仔细编织着鸡笼子。矮矮的茅草屋旁,一棵非常的枣树立在那儿。树下,一个小孩儿,也许是老夫妻的二儿子吧,正在认真地剥着莲蓬,他前面的一个小池塘,里面开着粉红的荷花,肥大的叶子遮满了整个池塘,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游着,不时从水里蹦起,再“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

  这时,那对老夫妻看见了我,微笑着伸手招唤我,我也不容推辞,便走了进去,在屋里坐下。老人给我摘了几个新鲜的水果,叫他的小儿子采了几个大的莲蓬给我吃,我边津津有味的吃,边说:“大爷,您有三个儿子哪。”“是啊,他们各有所长啊,一个勤快,一个心灵手巧,一个顽皮可爱又孝顺,呵呵!”“您真是有福气!”“不敢当啊,不敢当啊!”“大爷,瞧您说的,我``````”说到这儿,我看见大爷朝正在门外的妻子招招手,叫她进来,他老伴只是淳朴地笑了笑,摇摇头,随后就去忙活了。

  走出这户人家,觉得他们虽然过得很贫苦,但非常快乐,要是天下百姓都像这户人家一样安居乐业,该多好啊!

  [1] [2]  下一页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座又低又矮的茅草房屋,时里面住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茅草的后面长满了青青翠竹,前面是一条清澈见底、流水淙淙的小溪,小溪里生长着许多荷花,小溪的岸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亲热地坐在树下,一边饮酒一边聊天。

  老爷爷说:“我们的三个儿子,他们都很好,也很孝顺。”

  “老头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喽!”老奶奶笑咪咪地说。

  “你说,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今年风调雨顺,我们就不用为粮食犯愁了。”

  “上天保佑我们,赐给我们三个可爱的儿子,还愁什么呢?”……

  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边的豆地里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自家门前熟练地编织鸡笼,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但想到能让鸡的个舒适的窝,他开心地笑了;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扎着两个羊角辫,额前留着一缕刘海,他顽皮地从溪里摘下一只大莲蓬,扑在草地上,慢慢地品味又香又嫩的莲子。嘴里哼着小曲儿,还不时地摇头晃脑,翘起的双腿还不停地上下摆动,真是快乐极了。

  老夫妻俩看到这一切,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虽是村居,恰似世外桃源啊!

  一天,我来到一座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周围有着一座座山,小村庄的前面还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小河里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

  忽然,一所茅屋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所茅屋又低又小,后面是一大片翠绿色的竹子。茅屋前坐着两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这两个老人都微带酒意,操着吴地的方言,面带微笑,靠在一起亲热地聊天。

  瞧!在河东边豆田中锄草的是他们的大儿子。他干得多卖力啊。豆大的汗珠滴在豆苗上。二儿子正进静静地坐在门前的空地上编织鸡笼,他干得那样的认真、仔细。转身一看,噢!原来他们还有一个小儿子啊!他顽皮地趴在地上,摇着小脚,正在悠闲地采莲蓬剥莲子吃呢!看得出,老夫妇最喜欢的就是他了。

  上一页  [1] [2]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2

  《清平乐.  村居》改写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3

  《清平乐村居》改写

  扬中  郭如成

  午后,阳光灿烂,作者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座造型别致的茅屋,虽然低小了点,但是很是风情依依。小屋的后面是连绵起伏的山丘,近处,是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显得生机勃勃。门前的小溪欢快的流着,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快乐的追逐游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水面上荷花朵朵,有的含苞未放,饱涨的好象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刚刚开放,微微露出了黄黄的花蕊,有的正在盛开,层层花瓣透出淡淡的粉红,犹如一位头戴纱巾的少女,是那么羞涩娇艳,楚楚动人。门前坐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相互依偎在一起,兴许刚刚喝了点酒,脸上泛着微微的红光,正用吴国的方言低低的谈笑着,一会儿你推我一下,一会儿我拍你一下,是多么夫妻情深啊!

  在溪水的东面,大儿子正在锄着豆苗里的小草,只见他身穿短袖,头戴斗笠,两手紧紧的握住锄头,倾斜着身子,用力的锄着,全然不顾额头的汗珠悄然的滚落。他是那么的专注,生怕一不小心,把幼小的豆苗锄掉。二儿子头扎红巾,盘腿而坐,正在熟练的编织着鸡笼呢,虽然是个男人,却是那么心灵手巧,,两手不停的编织着,耳边只是一阵阵“唰唰”的竹篾舞动的声音,仿佛正在演奏着动人的乐曲呢!

  小儿子最是可爱,他头扎俩小辫,身穿红色小衫,正趴在溪边采摘着莲蓬,竖起的两条腿还不时的晃动着,多么的悠闲自在哦,他把刚剥下的一颗莲籽放进口中细细的嚼着,清甜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看着这一家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样子,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啊!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3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探究过程体验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读、看、听、想、表达”等多种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赏析”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按照“读准、读好、读懂”的思路,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定向导学。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我通过层层渗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制定目标,我引导他们慢慢完成目标,从而不断渗透我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初读赏析,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课堂内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4

  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6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平乐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5、齐读题目《村居》,提问: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这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这样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会流淌着浓郁的“语文味”。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

  1、一读字正腔圆。初读正音,预留学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间。

  投示: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翁媪卧剥莲蓬

  老师重点讲解:“剥”字,多音字,表示剥去外皮,念“bāo剥”。“莲蓬”中的“蓬”字念“péng”,这里是由于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

  (广东的孩子,身处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交汇区,在平时的指导朗读中,须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这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2、二读节奏分明。古诗词教学,作为高年段的学生,应该读出节奏,掌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找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后,小结古诗词诵读的一般规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读读出韵味。引出古诗词的另一特点——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发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发音要短促。教师适时范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继而,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加入动作去读一读,学生或摇头晃脑地读,或手舞足蹈地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本环节的三读,通过技巧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有层次地读当中体会到诗词节奏和韵味。

  (三)提领内核:让学生把诗词读到只剩下一个字。不管学生提炼的是哪个字,都是学生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导入:同学们,要真正走进诗词,学好诗词,必须凝炼,把诗词读薄,读到只剩下一个字。预设学生可能读到剩下这三个字(醉、好、喜),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谁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多种韵味。

  预设:醉、好、喜:一醉(好、喜)环境优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儿孙绕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课堂上此类思维活动,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再读诗词,体会“平长仄短”的韵味。

  (四)还原现场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刚才提领内核是将词读“薄”,那么,借助此举,即是让学生将词读“厚”。我分两步推进:

  1、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全词,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词中美好画面之后,我继续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广东粤方言是古代的雅语之一,到目前,广东粤方言仍保留着许多的古音古韵。现在,请听孙老师用广东粤方言去吟诵一遍《清平乐村居》。(老师吟诵)

  (五)纵横对比:我分两步突破:

  1、现在再来深入对比学习诗歌《村居》,词《清平乐村居》两者的异同。

  (1)样式不同,包括题目、句子长短不同、结构样式等。

  (2)内容。

  让学生于感性的认识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认同。

  2、再读《清平乐村居》,品味“村居”生活,体悟诗境,内化语言。

  七、说作业:作业超市: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八、说板书:这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题目下方是全词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7

  读想品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习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评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理念】“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诵读和感悟的空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让学生体验情感,积累巩固,感悟诗境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二)“授之以渔”,理解词意

  1、“授之以渔”,教给学习方法

  师: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呢?(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

  2、自主合作,理解词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观察图片,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分小组自由学习)。

  3、交流汇报,以学定教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师重点点拨以下字词:

  吴音:吴地的方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亡”读“wú”,指顽皮、淘气。

  4、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基于本课古诗的浅白的内容和简单的结构特点与及五年级学生的已有阅读潜力,采用归纳学法,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中感悟、体悟情趣,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一)读想结合,感悟诗情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研读全诗,领悟内蕴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相机出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相机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卧”是什么样的姿势?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3、相机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是什么使他们醉了?说说你的体会。     

  4、相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学生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老师助之;精彩之处,适时点拨。想象与朗读相结合,学生在想象研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朗读中生成文本,在朗读中生成体验,在朗读中生成思想。

  四、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一)全词朗读,回叩背景

  1、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指名说)。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呀!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吧。

  2、回叩背景: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们有这样的一禺荷塘,有这样的一方农田,有这样的一间茅屋,让老百姓们团团圆圆,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让我们再次感受词人那份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乐韵飞扬,诵读积淀

  1、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齐读课文:“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2、拓展延伸:同学们,除此之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都是赫赫有名的。其实,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在今事的学习中,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词,既要有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又要有细细品味,最终还要有整体的提升。诗词中的景之美、情之深和表达的见解和精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将词文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读出文中之形,读出文中之境、读中文中之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寓记于想,字字入心”。另外,在引导学生立足课文,研究文本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文本,拓展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景美

  清平乐·村居                                             向往、热爱

  (南宋  辛弃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人醉

  【设计理念】 一则词语式的板书,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融读、想、悟为一体,同时,提纲挈领地的板书形式,突出诗词内容,清晰写作脉络。

  六、作业设计

  (一)必做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选做作业:

  1、拿起自己的画笔,根据你的理解为这首词作一幅画。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设计理念】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图文结合是激发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验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绘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入情入境的同时拓展古诗意境。改写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达到读中解诗,绘中入境,改中激趣的效果。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8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

  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二)学法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清平乐.村居》改写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改写《清平乐·村居》作文400字

改写《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扩写成记叙文三篇

改写《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精彩8篇

改写《清平乐·村居》作文350字(优秀3篇)

《清平乐·村居》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原文及诗意赏析最新9篇

关于《清平乐.村居》的扩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清平乐.村居》改写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