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 村居》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清平乐 村居》

微信扫码分享

《清平乐 村居》(通用17篇)

《清平乐 村居》 篇1

  清平乐  村居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98

  清平乐  村居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上课教师:陈学壮

  记录教师:樊霞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XX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  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清平乐 村居》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清平乐 村居》 篇3

  辛弃疾简介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顽皮。

  [赏析]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清平乐 村居》 篇4

  教学设计

  高邮市郭集镇中心小学  丁国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平乐  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平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 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 或上阙和下阙 

  又叫长短句

  它和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一起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农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富有节奏。(要求有韵味)

  出示节奏图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学生表演读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同位可讨论。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教师出示画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词语:

  (练习  理解无赖的意思)

  1.过去的王小明是个无赖,大家都不喜欢他。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理解地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口语)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农家篱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树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绿的豆角,飘香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这是一幅清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荷花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相媚图(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聊风景、农活、儿子、夫妻恩爱、过去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出示: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着老伴笑着说:“……”

  “……”

  “……”

  3锄豆图(对话)

  观察画面,戴着斗笠,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你想到了什么诗?

  想象大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儿子,会说些什么呢?

  4.       织笼图 (对话)

  想象二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5、卧剥图(写作)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动的快乐,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整体画面出示:他们的生活条件好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他们过得幸福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你在家准备做哪个儿子呢?

  大儿子的勤劳

  二儿子的懂事

  小儿子的可爱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守纪文明,和我们的家人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保护;辛勤的劳动,平和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我们真心地祝福他们)

  (背景音乐:我祝愿……我希望……)

  2、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现)(引导:词人厌恶官场的黑暗,向往田园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乡村风景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选择一条记下来

  (教师要求大家课外做有心人,多积累)

  五、升华意境,创作作品。

  1.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平乐 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教师范写三个生字: “锄”结构要紧凑

  “莲”是上下结构

  “翁”两个习右边的要大些

  (背景音乐  师生共同书写)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业:想象情境。并写下来,回家说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园生活 

  情    真

《清平乐 村居》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二)

  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毛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六、作业。

  《清平乐 村居》说课设计之一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再出示两句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六月虹桥涨欲流,荷花荷叶几时秋。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另两首《村居》,找出与《清平乐村居》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巩固掌握本首词,一方面进一步体会诗与词在表达方法上的区别。

  草长莺飞二月天,水绕陂田竹绕篱,

  拂堤杨柳醉春烟。榆钱落尽槿花稀。

  儿童散学归来早,夕阳牛背无人卧,

  忙趁东风放纸鸢。带得寒鸦两两归。

  《清平乐 村居》说课设计之二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清平乐 村居》 篇6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没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1.导入:(背景音乐起)听着这悠扬的古曲,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表达思乡之情的(指名背诵),有表达诗人志向的(指名背诵),还有描写农村生活的(指名背诵)……

  2.(投影出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接触一类与诗类似的文体。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 走进他的词《清平乐  村居》板书词(板书课题)

  △读题目。(“乐”要读“yuè”,不读“lè”)

  (清平乐和村居分开来写吗?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词又叫长短句,词牌:分为上下阙。词每行字数不等,在古代都配上音乐来唱的,不同的词牌他的韵律和节奏也不一样,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

  3.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提到乡村人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

  二、节奏朗读,文从字顺。

  1.要想理解词的意思就要先读通,先请大家自己读读,然后来读老师听。

  2.谁来读老师指名读?及时正音:媪、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

  3.读流利了,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现在老师范读,请大家在书上显示出节奏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学生齐读诗词

  三、走进文本,体悟感受

  1.同学们,读出了词的节奏,读出了词的韵味,要想真正把词读好,还必须走进词的意境,和作者一起走进这乡村人家。请同学们再用心读一读这首词,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2.学习上片(上阙)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觉得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清新、秀丽 )  茅屋又低又小,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悠然、生机勃勃)  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

  (2)您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山清水秀  绿水青山  万木葱茏   枝繁叶茂   莲叶满池

  (3)那么优美的景色词中用了哪些句子来描写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谁能连起来说说意思?

  (4)看,这是老师从整幅图上截下来的,看看画了谁?(老头老太)词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老爷爷老奶奶?(翁媪)

  看看这两个人是怎样的?(白发)出示——白发谁家翁媪 (喝醉)——脸红

  他们在干什么?讲话——吴音            知道讲什么吗?          理解“媚”

  你们觉得“媚”是什么意思呢?

  △很好,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个“媚”字的组成(教师分别挡住“媚”字的一半)。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眉”字,好象在说女子的眉毛。古时,人们把女子的眉毛称为“柳叶眉”,(ppt出示古代女子的柳叶眉)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美吗?(教师边描述边比画)

  △谁能用“媚”字组个词?明媚  妩媚  媚态  什么美?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背景音乐响起来,古筝曲《高山流水》)

  (3)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茅檐 小溪、青草、翁媪 (板书)

  (4)读上片。你觉得这个醉仅仅是喝醉吗?还是什么?还是陶醉的醉。不光是翁媪陶醉了,连我们、连诗人也被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在感情朗读中再来体悟 下。

  3.学习下片(下阙)

  (1)其实,景美,人更美。请大家联系下阙来看看更令翁媪陶醉的是什么?读词

  (2)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

  △(大儿子图景)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你看到了怎样的大儿子?(辛勤劳作)

  △(二儿子图景)他为什么要这样啊?

  △(小儿子图景)

  (4)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  无赖(出示图片)

  △小儿真是那种让人讨厌的无赖吗?这儿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无赖”表面上看是骂人的话,实际上父母最喜欢这个调皮可爱的小儿子,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是亲来骂是爱”一样,比如我们有的父母有时骂自己的小孩,你这个捣蛋鬼。

  △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再看看图上的小儿,通过一些词语来说明小儿是调皮可爱的?

  △“卧”,为什么不用坐、站,只有小孩子才会趴在地上,卧写出了小孩子特有的姿态,更显出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调皮。

  △会看图的人会把图看活了,谁还能从图上看出孩子的可爱?(小儿看样子只有五、六岁,边吃边说,双腿摇摆。——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快乐…… 小儿卧在哪儿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谁能读出读出“最喜”的感觉。

  (5)读到这,大家明白了吗?如果上片中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么下篇中的什么又使他们倍感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

  (6)这么能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人人先醉”。到这,连诗人、连我们都深深陶醉了,让我们将整首词连起来读读。

  四、介绍词人,体会其“盼”

  1.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得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大家了解他吗?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

  2.在这18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那他借助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希望百姓过上这安宁幸福的生活,一座茅屋,一条小溪,一杯清酒 ,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辛弃疾也向往过上这样的生活。

  3.这就是辛弃疾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啊!带着别样的理解,我们再来朗读这首流传千古的《清平乐 村居》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推荐阅读

  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板书设计:

  26.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景  茅檐  溪  草

  人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合

  一

《清平乐 村居》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多层次阅读中体悟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师板书)

  2.这是一篇新课文,谁来把课题读一遍。

  ▲对:真好,读正确了。

  ▲错:不错,五个字读对了四个字。谁能告诉我,这个字还有什么读法?(yuè)对了,这个地方应该读——(yuè)。“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你再读一遍好吗?

  3.读到“村居”,我们就想到了农村。能告诉我,在你的脑海中,农村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读到“村居”。我们也会自然而然想起清朝高鼎的那首《村居》。草长莺飞——(生接着背,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呀,又是一番情景,那就让我们走进这里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打开书到142页,作为高年级的同学,老师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先自由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说“字正”,音要读得准。“腔圆”,要听你的声音的圆润与洪亮。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①好的,现在谁来把课文给大家读一读?其余同学可要认真听哦,他读的时候,自己也要在心中跟着念,把每个字给念准了。

  ②相机引导:

  ▲书后的三个生字念准。“翁、锄、莲”

  ▲翁媪、“溪头卧剥莲蓬”

  ③字都念准了。现在,谁愿意看着屏幕读读?在他读之前,老师有一点小建议。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这首词分两段,以空行为标记。我们称为上阕和下阕,也可以叫上片和下片。上下两片之间停顿稍长一些。开始吧!

  ④你瞧,这“小、草、好、媪”,读得多好!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

  3.打着节拍念词。

  二、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茅屋青草图:

  刚才她看到的这幅画中有茅屋,诗中说——(茅檐)。特点是——(矮小)所以你会读呀!诗句中的这句“茅檐低小”你用自己的话理解出来了

  “青青草”:你发现了最精彩的。“青青草”是怎么样的草?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

  那就把你看到的这两句读给我们听。(指导朗读。那绿绿的草,仿佛那绿色的生命一般,我怎么人心踩上去?我要慢慢地、慢慢地瞧呀!)▲翁媪聊天图:

  他们在茅檐下可能在……

  想象他们怎样得相媚好?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发哦翁(媪)说:“                          ”

  ▲大儿锄豆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中儿织笼图:他织鸡笼的样子,你能送他一个什么成语?

  (指导朗读这聚精会神应该送到那个字眼上让我们感受到他真的聚精会神。)

  ▲小儿剥莲蓬图:

  在他的眼前可是一片荷塘哦,看到这荷塘,我们会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好一幅村居的美丽的画卷啊!那老师就把同学们看到的这一幅幅画给你们展现出来。快瞧。这就是你们在文字中读到的一幅幅画哟!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那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跟着起唱。(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

  三 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美好,团圆,和美,快乐,甜蜜,充满诗情画意)

  2.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大家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谁来读?

  4.配上音乐,谁来给大家读读。(学生读)

  5.课文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首《村居》在我们心中应该能记住了吧!好,那我们就试着背一背。能背的尽量背,不能背的可以看一看书。(师生齐背)

  四、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出示课后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清平乐 村居》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2、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3、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茅檐:茅屋。

  醉里:指酒后微醉。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是说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嬭:指老年夫妻。翁,指年老的男子。嬭,指年老的女子。

  无赖:顽皮,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剥:躺卧着剥吃。

  4、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4、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

  背诵这首词。

《清平乐 村居》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清平乐 村居》 篇10

  【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 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 bō(板书)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

  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翁媪图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三儿图

《清平乐 村居》 篇11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清平乐 村居》 篇12

  之二

  横林实验小学 孙亚珠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 村居》 篇13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基于这一历年,课始我用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我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这些,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清平乐 村居》 篇14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描绘的情景,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

  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当时的背景介绍,从而体会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反思

  大林子中心小学 常丽波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我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听课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要归功于我的乐于鼓励、善于赏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我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我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我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这一课,也为其他古诗词教学趟好了路子,可以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好案例。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冼村小学简媛施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晚年写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这首词生动、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反思我执教本课具以下的特色:

  1.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在执教《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的情景;有学生展现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尽张扬。

  2.品味词,课内外结合

  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最喜小儿无赖”的“最”字后,再品味“醉”字时,紧扣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学生读过后,知道是老两口陶醉了,再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再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学生查阅的诗人资料,使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真正体现了品味词,课内外结合。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我通过让学生听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再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把音乐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激发和诱导!

  虽然,古诗词教学对于我们郊区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清平月.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我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入手,让带给学生一幅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画面。通过音乐的感同身受,通过破阵子和清平月给人感受的不同,是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对这堂课,我详说三点:

  一、将语言与画面同步进行,在观摩的画中,学会表达;在述说的话中,想象画面,而这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二,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三、通过作者介绍,其他不同类型的是个的对比阅读,到最后引发读者的感受,最后成为画中人,说出话中人的感受,真正的身临其境当中诗意就自然而然的现实出来了。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这才是我所追求的真正的课堂。

《清平乐 村居》 篇1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这节课我们先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欣赏几幅功力非凡的国画。(播放课件:一组国画)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讲究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有时它还留有许多空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国画上一般还题上字,盖上印章,使之成为一幅完美之作。

  2.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播放课件: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指导读题: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5.题目的意思能理解吗?(乡村人家)

  6、过渡: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第一,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精美的国画作品,倾听老师的抒情解说,使学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国画的特点——空白,为后面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埋下伏笔。第二,由课外国画引入课文插图,让学生给画取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轻松地说出了各具特色的画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老师本来想范读,可今天嗓子不好,你们愿意代老师读吗?代老师读,一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你们马上就要代表老师读了,预习时读了几遍?为了替老师争光,把小老师当好,你们把这首词再读两遍,怎么样?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老师以自己嗓子不好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请学生做小老师代老师读,为老师争光。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为了能当好小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

  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我相信小老师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这一块的教学对学生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领会“读出节奏”,老师通过两种范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对于整首词的节奏,老师没有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出不同的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如果老师范读,一定不用看书,站在讲台前背诵出来,那多自在,多潇洒,也更能体现老师的风采,你们做小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诵出来吗?你们再准备准备,好吗?

  2.指名背诵。

  点评: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读成诵,展示小老师的风采。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吴音;无赖的古今义;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疏密有致,学生质疑时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词,老师没有一一作答,只让已理解的学生很快地一说而过,重点放在理解“吴音”和“卧剥莲蓬”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吴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吃莲蓬的滋味,让学生感知了小儿的“无赖”。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六、四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诵。

  点评: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七、五读课文,读出情趣。

  1.读到现在,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为什么?(一老一少)

  2.老师范读。(动作表情适当夸张,展现出老人的亲昵、小儿的顽皮)

  3.各自练习。(可设计动作)

  4.指名读。

  5.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弃疾先生是什么态度?

  6.对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谁了解?(课件:介绍辛弃疾).

  7.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辛弃疾“喜”什么?联系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喜”?

  8.刚才我们给这幅图起了个名,现在能不能在这幅图上题一句话?

  9.小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老师的范读,把这首词内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样读,并努力尝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

  八、作业: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设计意图:训练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这首词,体会农家乐,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

  2.能体会这首词的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体会这首词的情趣,感悟这首词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一、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的阅读,自能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此,本节课我始终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要求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赏析,解读这首词。二、注意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三、正确处理课堂的张弛虚实,图文有机结合,不求面面俱到,给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设计思路:图文结合,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本课自然之景与和谐生活有机交融,相得益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咏、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步入这首词所创设的美好境界中去,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美的情感。同时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理状态。

《清平乐 村居》 篇1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清平乐 村居》 篇17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 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齐读。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板书:清平乐,指名读。正音。注意“乐”的读音)

  二.解题

  1. 板书:村居。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 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 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 朗读正音

  1.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 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1) 翁媪:板书。“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

  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g?

  师:这是为了诗词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因为这些韵脚,让词读起来更流畅。

  4.师:不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注意这些押韵的字。生齐读。

  5.师:真好听,瞧你们,小嘴一翘,小脑袋一摇,还真有点像小词人呢。老师忍不住,也想来展示一下呢,欢迎吗?

  6.师配乐范读。

  7.师:各位小评委,我朗诵得如何,能给我打打分吗?如果满分是10分,我能得几分?(生评价)

  8.师:因此,希望你们在朗读时,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好吗?(生齐读)

  (二)词中有画

  1. 师:一首词,一幅画,这首词,读着读着,读到哪一句时,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好“低小”。指名读,师范读。

  (2)“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盛夏的草,浓郁,茂盛。

  (3)师:似乎少了点什么!(放水声)对,是小溪!“一水护田将绿绕”,溪水在怎么地流着?

  (4)师:溪上还长满了——开满了——,

  (5)师: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风吹来,还送来阵阵——清香。蓝蓝的天,白白的去,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6)师:美吗?此时,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

  (7)师:“醉”字好哇。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醉?(喝醉酒;看到美景)

  (8)师:无论是酒后的微熏,还是陶醉其中,总之是一种很享受的模样。让我们一起把这种赏美景的享受送进去,读出来。齐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师:听着你们的朗读,真是令人陶醉啊!这不,词中人跟你们也同感呢。出示词句。指名读

  (2)师:这里有个词,大家似乎不太好理解。吴音是什么意思?(我想,放暑假的时候,你们可能有许多人去了上海看了世博,有没有谁听到上海本地人说的话?上海人方言就叫吴音。像苏州、无锡还有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方的口言也叫吴音。相较之北方人说话的干脆利落来说,吴音更绵软,轻柔一些,所以有人也称这种口音的特点叫“吴侬软语”。这词中,指的是江西上饶地区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住在这里。)

  (3)师:指图。想一想,翁媪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这就是——相媚好。

  (4)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翁媪坐在茅檐下,用着绵柔的吴音,会聊些什么呢?(生想象说)

  (5)师:请你们同桌一个演翁一个演媪,来表演一下,他们聊天的情景。注意,加上动作和神情。

  (6)师:看着他们头靠头,手拉着手,说着悄悄话的情景,真是——相媚好

  (7)师:刚才看你们的表演,翁媪聊的最多的就是在夸他的三个儿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师:他有几个孩子,你最想先夸夸谁?

  预设一“大儿锄豆溪东”

  (1)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正忙着锄草。可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是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假如你是大儿,你不热吗?你此时,心里会在想些什么?

  (2)师:真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就把你们对大儿的夸赞送进词中。男生齐读。

  预设二“中儿正强鸡笼”

  (1)师:再来看看中儿,引读中儿——。

  (2)师:看他强鸡笼时的神情,送他一个词。

  (3)师:指名读。长读“织”。你觉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假如你是中儿,又会想些什么呢?全班女生齐读。

  预设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师:古语有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齐读。

  (2)师(故做疑惑状):咦?无赖不是贬义词吗?为何父母还会喜欢他?指名说。

  (3)师:你们在家调皮时,父母会怎么说你?

  (4)师:是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是古人对顽皮小儿的一种喜爱的说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5)“卧”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趴,躺)带进去读读。好不好?为什么?

  (6)师:我想,这淘气小儿也许是一会儿趴,一会儿躺,怎么舒服怎么卧呗!从中你们觉得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开心,悠闲)

  (7)师:悠闲时还会做出什么动作?(小脚来回晃着,小嘴里会哼着儿歌)。

  (8)师:再来瞧他的眼神,又让你想起什么词语来?

  (9)师: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呢!是的,这样一位无赖小儿,任谁看了不喜欢,难怪,他的父母,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 师:(指黑板)这四幅图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图,你能把整首词描绘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吗?(课件出示全图)

  (三)拓展研究

  1.师:这户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翁媪醉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中。可是,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你们觉得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出何?

  3.那为什么还如此开心,如此陶醉呢?

  因景而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鸣花香,是处世外桃源。

  因人而醉:孩子们勤劳,懂事,夫复何求!老俩口身体健康。千金不换啊!

  因情而醉:一家人没有争吵,详和,安宁。

  6.师:此时,还有谁醉了?(作者)

  7.师:他又为何而醉呢?你们了解辛弃疾吗?生介绍作者生平。

  是啊,他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在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年代。他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二十余年沙场征战,他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没有战争)

  8.师:国家和平,百姓安宁。国泰——才能民安。因此,当他看到这样一户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睦家庭时,怎么不醉,因此,他低吟出——齐读全文。

  (四)欣赏动画。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去后,再找找辛弃疾写的词,比较一下每首词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在下一次的班队会上,我们开展一次“小小赏词会”。

《清平乐 村居》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教学设计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精选3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清平乐·村居》 改写作文(优秀4篇)

关于《清平乐.村居》的扩写

《清平乐 村居》改写作文

《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作文(精彩7篇)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清平乐 村居》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