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1

  下面是五年级语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2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 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生听。

  师: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生谈自己的看法(无数革命先辈)。

  2、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请同学默读45页单元的导读,想想本组课文学习主题是什么?(出示导读主要内容)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的李大钊同志。

  4、出示李大钊的画像。谁来介绍一下李大钊的资料?

  5、师生介绍资料

  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资料──同学们,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李大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文章。

  6、师板书课题:10 十六前的回忆

  生齐读课题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

  (2)整体感知。

  A、师: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B、十六年前是那么远,可作者李星华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六年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C、那么课文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师:(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找出时间的词语。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

  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 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首尾对应

  2、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

  A、“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

  B、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C、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过渡语:过渡 对于孩子的问题李大钊的回答是含糊的,对于妻子和朋友的劝告,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给句子换个说法:我哪能离开........我不能离开)

  A、(四人小组) 讨论父亲为什么不能离开?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B、这句话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语言)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联读、指名读、评读、欣赏读)

  (c) 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板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7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先生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同时,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外,还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借助学生已有情感基础,深刻领会文本内容及思想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教研课题是“感悟,提高表达技巧”。

  既是感悟,就一定要有所感才能有所悟。学生只有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而学生只有在感悟之后,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表达技巧的妙处,从而得到启示,在平时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此种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作者的角色,具体的情境中升华,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的同时,感受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这样,既使学生在预设的情感氛围中感知了女儿李星华眼中的李大钊先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使课文的教学在减少说教意味的同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

  二、多法并举,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使课堂四十分钟对学生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所以,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动作、语言以体会他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使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人物、对比表现人物、反衬突出中心的妙用,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和挚爱的亲人面前沉着冷静呢?通过联系上文,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朗读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的语句,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其对文本的学习达到思想和内容的和谐,互为映衬。同时,通过学生演课本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表演、朗读、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从而更好地在习作中对这些表达技巧加以恰当运用。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时,我采用“引读法”暗示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而后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习作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以读促悟,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以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时去朗读课文,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通过教师领读,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引读把学生带入情境,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法和朗读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整合和“感悟,提高表达技巧”的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9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10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

  ①李大钊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

  ②李大钊知道自己的责任;

  ③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

  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

  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

  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李大钊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李大钊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李大钊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表示安慰。2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指导

  1、思考·练习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习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李大钊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相关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400字(优秀5篇)

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优秀10篇)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优秀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书笔记300字范文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优秀9篇)

2023年《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总结(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篇(优秀7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