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22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段国春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一篇是散文,散文是文学体裁一种,这篇课文,托物言志,认真地研读它,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能提高我们文学修养。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初步了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象征的手法,理解《白杨礼赞》的象征意义。 

  3.掌握朗读要领,学习朗读技巧。 

  4.理解排比、反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背诵五首唐宋诗,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指点迷津】 

  对于上述几个问题的掌握,建议采用诵读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介绍一些诵读的方法,同时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要予以提示和解释。现以《白杨礼赞》为例 

  1.结合注解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明白文章礼赞的实际对象和为什么不直接说的原因。 

  2.提问“礼赞”和“赞”有什么区别。 

  3.让同学诵读课文,同时提问: 

  句中的词语是否要重读? 

  就其中的一句话看,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一句中哪个词语要重读? 

  4.决定句中词语重读的因素有哪些?(明确:句意、思想内容、人物感情、作品的精神实质等等因素) 

  5.重读有哪些方法?(明确:加强音量和气势;适当延缓音节的读音;变换音色,如或高昂、或低沉、或尖细、或沙哑等) 

  6.一个句子要有一定的句调。句调一共有几种?(答:一般来说有四种—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 

  7.(读音和知识介绍以后,就进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贯穿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回答:不平凡) 

  8.起笔点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然而转笔却去写高原的景象,为什么?(回答:以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 

  9.为什么写了行车时的倦怠和松懈的情绪?(回答:这既是写实感,同时又表明,在人们恹恹欲睡时使人惊叫起来的是白杨树,自然就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10.文章是如何继续写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回答:先写外形,后写内在气质) 

  11.请你指出外形描写的顺序。(回答:对于外形的描写是从下至上,从平视到仰视,从部分到整体) 

  12.对白杨树气质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回答:象征的手法) 

  13.文章为什么又写了“楠木”?(回答:一是用对比的手法,鄙视了*视民众的顽固倒退派,又换个角度,先抑后扬,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14.(总结全文)文章是如何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的? 

  15.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5.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6.比较一下象征与拟人、比喻的异同。 

  通过以上的学习、提示和解析,基本上可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请你指出四种语调的具体含义。 

  平直调: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表示庄重、严肃等。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高升,句末音节上昂,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动或号召等。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较多,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等。降抑调:先高后低,表示肯定、坚决、自信或话语结束等。 

  如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婆娑、屈曲盘旋、好女子、伟丈夫、伟岸、正直、质朴、严肃等要读重音。前四句应读平直调,下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宜用扬上调。 

  2.文章是如何运用扬抑结合手法的? 

  仔细研读课文,就会看到文章写高原景色的“雄壮”、“伟大”,这是扬;而后紧接着写它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抑”;接着突然出现了白杨树,使人惊讶,这是扬;第七段中,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而后一转笔,说他是“伟丈夫”,这是扬,由此看来,文章抑杨结合,而以先抑后扬为主,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 

  3.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4.象征与比喻、拟人有什么不同? 

  象征是一种写作的手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比喻和拟人是修辞的方法,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有其相同的地方,都是物体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的描写,而借喻是建筑在所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绘或刻画。 

  象征和拟人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用于文章的立意上,而拟人用于语言的表达上。 

  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 

  6.如何理解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感情十分丰富,具有诗歌一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作品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显现的。所以要想准确地理解散文的感情,就应该准确地理解所创造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属于主观的感受,“境”是指描绘的事物,是客观的对象。二者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意境。 

  分析散文作品的意境要从作品的词语入手,通对其精炼、优美、朴实、含蓄的语言的分析,来品味和欣赏作品的意境。在分析过程中,要分析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天地,并通过感受和想像,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境了。 

  【妙文赏析】 

  演讲的态势语言 

  演讲的态势语言,人们也称无声语言或行体语言。所谓态势语言,就是指演讲者的姿态、面部表情、手势等,它不仅有一定的独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有辅助有声语言和加强有声语言的作用,协助有声语言共同完成传递信息的作用。任何想用演讲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者,必须掌握和运用态势语言的技巧,而技巧掌握在这样的演讲者手里,决不会成为目的本身,它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有效地完成演讲任务,从而达到演讲的预期效果,所以,每位演讲者,都须谙熟、掌握并运用好态势语言。这一章,我们就演讲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来简单地谈一谈。 

  第一节 演讲者的面部表情 

  在演讲中,演讲者除了通过口头语言──有声语音传达和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外,还要借助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态势语言来补助口头语言的表达。态势语言有时还可以单独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意图,或单独传递一种信息。所谓演讲的“演”就是指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的运用。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在交际、谈话、演讲中感情浩荡荡的洪流,从而激荡听众的情感,掀起他们心中的波涛。假若演讲没有节奏,或节奏感不强,就不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不能有效地去宣传听众和影响听众,正如有些演讲者,他们虽已讲了一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引起听众的一点兴趣,除其它因素之外,没有节奏不能不说是个原因。我们设想有这样一个演讲:其结构平庸、松散甚至混乱,其声音平淡、呆板甚至沙哑,其情感淡漠、单调甚至麻木,其语言平淡、乏味甚至枯燥,整个演讲没有紧张徐缓之分,没有急促轻松之别,总是一个调子,没有变化,那么,这样缺乏节奏或完全没有节奏的演讲,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给他们以教益和启示吗?刘大木魁在《论文偶记》中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他说的是文章,然而演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节奏在演讲中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应当对节奏的各种要素,认真研究一番。鉴于有些要素,我们已在不同的篇章里谈过,本文就准备从节奏的最主要因素──速度来谈一下。 

  演讲中的速度,是指演讲的快与慢、行与止等内容。 

  演讲的快与慢,决不是由演讲者随意而定的,决不能受演讲时间的长短的制约,但是,我们有些演讲者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我们一上讲台,张口就讲,一讲又如放连珠炮和机关枪,没有间歇,没有变化,三下五除二,仓促完成了自己的演讲。快则快矣,却把听众弄得晕头转向,理解不了演讲的意思,体验不了演讲者的情感,结果什么目的也达不到。也有的演讲者,慢慢走上讲台,四平八稳;一板一眼,四两棉花纺细线,慢慢来。结果平平淡淡,弄得听众心烦意乱。这样的演讲又怎么能发生效力呢?上述情况,是演讲者忽视了演讲速度所产生的问题,没有注意根据主题和情感的需要,恰当而巧妙地安排好能完满体现主题的有秩序、有拍节,有变化的速度。为了使演讲娓娓动听,内容明确、突出,必须注意节奏的轻重缓急,错落有致。比如演讲者在讲到内容重要之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和记忆,就需要慢一些,字字千钓,深深烙印在听众的脑海里。反之,讲到一般内容时,就可以快一些。在情感激烈之际,其速度就要急骤些,或如江河倾泻,或如狂风暴雨,以激起听众心灵的波涛;当情感平静之时,其速度就要舒缓一些,或如行云流水,或如小溪淙淙,使听众恬淡入情。就在这跌宕起伏、变化有致的演讲节奏的缓冲激荡下,听众的心灵才能受到震撼,良好的效果才能获得。 

  关于演讲的行与止,关键是“止”的问题,止,也就是停顿。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其作用首先作为演讲换气的间隙,既表示上句话的结束,又可以是下一句话的前奏,以此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有些演讲者似乎没有标点知识,不该停顿的停顿了,该停顿的则又没停顿,这就使得语句混乱,有损于意义和情感的传达,甚至引起误解。其次,这种停顿,以它的间隙大小,一定时间单位里的次数多少,形成演讲的节奏,给人以韵律美。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停顿在演讲中有时比音调表示更多的意念。无声的沉默,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我们经常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格言也有“出言不应无物,沉默不应无语”的说法,训练有素的演讲者,总是善于利用瞬间的停顿,在这短暂沉默的时间里,使听众有思索的机会,留有回味的余地,让听众体会出重要的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决不可造成无意义的停顿。无意义的停顿,不仅不利于准确的表达出演讲的内容,而且也有损于韵律美和形式美。我们有些演讲者由于乱停顿,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也是屡见不鲜的。 

  一些成功的演讲家,不仅善于利用停顿加强文句的清晰度,造成鲜明的节奏感,而且也善于利用停顿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如英国政治家赖白斯曾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的情况,讲到中间,他突然停顿下来,取出了表,站在那里一声不响地眼看着听众达一分十二秒。其他参事员坐在椅子上很尴尬,互相盯视着:到底怎么回事?是赖白斯忘了讲稿吗?就在这时,赖白斯突然大声讲道:“诸位适才所感觉的的局促不安的七十二秒的长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起一块砖所用的时间。”当然,这样的停顿是少有的。但是一个有经验的演讲家,总会巧妙地运用停顿,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一个演讲如果没有节奏,它是永远不会动人的。一个高超的演讲者,总是善于调动起演讲节奏的积极因素,在演讲中,忽而气势磅礴,忽而情意绵绵,忽而流畅明快、忽而婉约回荡,造成相互交错、变化有致的节奏艺术,从而震撼听众的心灵,达到演讲的目的。当然,节奏决不可滥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摘录郎加纳斯《论崇高》的一段,供大家参考:“节奏的滥用必然会有卖弄做作的意味”,“一个过分有节奏的章节,简直不是用言语意义来影响听众,而是用抑扬顿挫,以致听众每每预知何处顿挫要来而可以为之击节”。假若节奏运用到这种程度,恐怕就没有价值了。 

  【思维体操】 

  我国古代的诗歌非常讲究音律、对仗和炼句。下面是描写秋夜自然景物的诗句,请于选项中选出贴切的一组词,依次填入横线中。 

  北斗垂 莽, 明河 太清。 

  风林一叶 , 草百虫鸣。 

  a.(1)莽(2)横(3)动(4)衰 

  b.(1)苍(2)浮(3)下(4)露 

  c.(1)草(2)凌(3)落(4)碧 

  d.(1)丛(2)隐(3)坠(4)荒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散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我们主要应俯其象征手法,也就是托义于物的表现方法,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文章紧紧抓住白杨树的特点,热情歌颂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动脑动手】 

  四、同步题库 

  1.按查字典要求,完成下表 

  查加点的字 音序检字 

  第一字母 所属 

  部首 除去部首 

  的笔划数 选出正确的义项(序号上划√) 

  潜滋暗长 ①蔓延②生长③喷射④舒服 

  郁郁苍苍 ①忧愁②树林丛生③有文采 

  ④形容香气 

  赴汤蹈火 ①热水②温泉③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④汤药 

  2.将下面句子重新组成一段有条理的话 

  ①写毫无内容的、冗长的文章,在今天来说,是一种犯罪的行为,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说,还浪费了纸张,浪费了排字工人的时间,浪费了所有读者的时间,罪过实在不少! 

  ②所以不能用量压人,要讲求质。 

  ③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 

  ④短文章就没有力量? 

  ⑤那不见得。 

  ⑥文章不在长短,要看内容如何。 

  重新组成的顺序是(只写序号) 

  3.修辞 

  对下面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②我们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课堂里静得很,连针掉落地上也听得见。 

  a.①拟人②排比③拟人④比喻 

  b.①比喻②排比③对偶④比喻 

  c.①拟人②对偶③象征④夸张 

  d.①比喻②排比③拟人④夸张 

  4.课文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它没有婆娑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扬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的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 

  (2)给下面的词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婆娑( )a. pósā b. púsuō c. pó suō 

  ②不屈( )a. būqù b. bùqū c. búqū 

  ③难道( )a. nán dào b. nàn dào c. nán daò 

  (3)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与下边四个词意义相近的词 

  ①屹立( ) ②刚强( ) ③朴素( ) ④宛若( ) 

  (4)这段文字中的“难道你……难道你……难道你……难道你……”这句话在修辞方法上是:( )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5)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 

  a.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 

  b.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 

  c.描写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6)把“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改成否定陈述句(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7)用这段课文中的原文,回答称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原因。 

  (8)这段课本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没有……,没有……”“白扬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用转折的语气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的作用是:( ) 

  a.说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b.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积蓄气势。 

  c.说明白杨树不仅是“树中的好女子”,也是“树中的伟丈夫”。 

  d.为揭示白杨树的心灵美作安排。 

  (9)四个排比反问句的作用在于逐句加深内容,各句的意思是( ) 

  a.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 

  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 

  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b.①第一句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人的象征。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 

  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光明的象征。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农民,至少是北方农民。 

  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④第四句指明象征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d.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胜利的象征。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所有中国人,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③第三句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 

  ④第四句象征今天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5.阅读下面短文,答题 

  骆驼蓬 

  骆驼蓬,你是沙漠植物中的骄子! 

  啊,你看上去是那么不起眼!没有(tǐng) 拔的茎,翠绿的叶,(yàn ) 丽的花,但你一代一代倔强地生长着,把根须深深地扎进砂(lì) 之中,(shè) 取一星半点的水分和营养,日积月累,把它储存进自己的叶和茎里……但那不是为使自己永存,而是为他人造福。 

  可不是吗?当长途(bá) 涉的驼队饥渴难忍之时,你无私地献出自己的茎和叶, 驼队的继续前进加油出力; 严寒袭击驼队的时候,你 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燃起熊熊(gōu ) 火,给辛勤的远征者 光明和温暖。 

  骆驼蓬,你本是一种普通的、无名的蓬,但人们用“骆驼”这个美号为你美名,这是你的骄傲,也是你的光荣。 

  (1)给拼音处填上汉字正确的一组是:( ) 

  a.挺 艳 烁 蹑 跋 沟 

  b.铤 治 铄 摄 拔 篝 

  c.挺 艳 砾 摄 跋 篝 

  d.铤 治 铄 蹑 拔 沟 

  (2)在甲、乙、丙、丁四处填上恰当的虚字,正确的一组是:( ) 

  a.为 当 又 以 b.给 在 又 于 

  c.为 在 却 在 d.给 当 却 于 

  (3)文中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又起什么作用,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 

  a.在结构上起总结上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起概括段意的作用。 

  b.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揭示中心的作用。 

  c.在结构上起领起下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起揭示中心的作用。 

  d.在结构上起前后照应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象征中心的作用。 

  (4)简要分析这篇短文的寓意和写作方法。 

  读诗,然后做题 

  春 夜 喜 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①,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③,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注释 

  ①潜,暗中,悄悄的。 

  ②润物,滋润花草树木等植物。 

  ③野径,野外的道路。俱,全,都。 

  ④花重,指雨后鲜花饱满而娇妍。锦官城指成都。 

  (1)读拼音在括号中填汉字。 

  这首诗题为《春夜喜雨》,全诗却不着一个“喜”字,而是以极为细nì( )的诗笔,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春天雨夜的景物和绵绵细雨suífēng rùyè( )的情形,但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诗行间到处都tòu( )出了诗人对春雨yìng 

  shí ér jiàng( )兴奋的心情。 

  (2)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并注上汉语拼音。 

  (3)这是一首[七绝( )、七律( )、五绝( )、五律( )]。除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外,诗中还有无对偶的句子?如有,请在诗中有关句子下划上浪线。 

  (4)“晓看红湿外”中的“红湿处,指什么?请联系上下诗句分析回答。 

  作文:仿《白杨礼赞》托物言志,写文章,题目自拟。 

  附习作。 

  落叶赞 

  伴随着飒飒的秋风,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来到了人间。她饱含着喜悦,也夹杂着悲哀。喜的是这丰收的硕果,悲的是那随风飘落的树叶…… 

  那酱红色、橙色、绿色的片片树叶,普普通通,漫天飞舞,就象洒在新娘头上的彩纸,烘托着丰收的热烈气氛。这时,是幸福,是欢乐。可在这过后,它就被人们踩在脚下,有谁还会想到它,又有谁还会记它的“功”呢? 

  燕子开始北上时,它探出头来迎接着春风,衬托着万紫千红的百花,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春意…… 

  当人们手摇着蒲扇,口啃西瓜时,它头顶烈日,用自己娇小的身躯组合成巨伞,为人们遮荫。这时,只有蝉儿声声伴随着它…… 

  飓风在呼啸,当人们身着大衣快步跑进屋里,暖气迎面扑来时,灶坑里闪着熊熊的火苗,这又是它把最后的躯休向人们奉献! 

  是它,吸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了大量的尘埃。它是大气的“清洁工”,气温的调节器。它是人类最可*的朋友。它们总是默默无闻,不与百花争艳。在硕果满枝时,它却悄悄然离去。这精神、这品质多么可敬可嘉!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落叶”。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他们,参加过百团大战;他们,渡过了长江;他们守卫着老山。当然,他们也参加了祖国的工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华山抢险!他们,正象落叶一样,为了祖国,为了全人类,没有索取,只有给予,只是无私的奉献! 

  我们应记住、也会记住,记住它那壮丽的一生,记住这随风飘下的片片落叶以及与落叶有着共同品质的人们! 

  【简评】 

  本文以四时为序,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落叶的形象。 

  然而,文章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十分善于把看到的景物,用一根真挚细腻的感情线,编织连缀起来,在描摹景物的同时,穿插以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议论或抒情,鲜明地突现出落叶默默无闻、勤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写出了落叶的神。形与神的巧妙结合,使落叶这一景物本身具有了巨大的象征意义,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那就是“落叶”的精神。 

  【创新园地】 

  中国古代对“阴”“阳”有很多种解释,如: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例如阳坡。请你仔细想一想,还有哪些解释?也要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d 

  【动脑动手】 

  1. 滋 z 氵 9②郁郁 y 阝 6 ②汤 t 氵 3① 

  2.⑥①⑤③② 

  3.①d 

  4.(1)白杨礼赞 茅盾 (2) ①c②b③a (3)挺立 坚强 朴质 宛然 

  (4) b(5)b (6)你不能只觉得它只是树 (7)“它伟岸,正真,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8) b (9) b 

  5.(1)c (2) a (3) b (4)本文赞颂了那些默默无闻、一心为他人谋幸福的人们,暗示人民应该像骆驼蓬那样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文章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中心的。 

  6.(1)腻 随风入夜 透 应时而降 (2)生shēng 声shēng 明míng城ch éng (3)五律(√)还有对偶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4)“红湿处”指被雨水淋湿的鲜花。 

  【创新园地】 

  凸出为阳,凹出为阴,如阳文。隐蔽为阴,显露为阳,如阴沟。人世为阳,冥间为阴,如阴司。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如衡阳市。水南为阴,山北为阴,如华阴县。

《白杨礼赞》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 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 (1)探究.练习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指名生答 不离题

  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  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大毡子(zhan1) 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    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   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  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   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火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释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旁逸斜出:_    晕圈:_    不折不挠:_    参天:_    2.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__。    3.本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5.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_____,后半部分是______。    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    7.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_____,到___。    8.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默写。    1.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2.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3.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    二、读下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黄与绿~~~ 着,无边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____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字词,在括号里注音,浪线的两词,按顺序应解释为_____和____。    2.这里的“黄”指___“绿”指____。    “并肩”修饰_____。    3.在“并肩”前面应慎哪词,和它形,义相近的还有___和____ 等等。    4.“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______,整段文字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作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柟枋②伍,甘居榆枣③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注①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这首格律诗。    ②木冉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    ③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木冉枋”相对,与文中白杨树同意。    1.这首诗和(白杨礼赞)表达的主题一样吗?为什么?    2.找出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杨树特征的语句。    3.这首诗和(白杨礼赞)一样,都用了象征,请各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白杨礼赞》教案 篇6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基础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 出坦荡如砥(dǐ)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三、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答( )

  a、旁逸斜出 以逸待劳 名人逸事 b、视野 旷野 野蛮

  c、参天 参考 参拜             d、潜滋暗长 滋蔓 滋芽

  四、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着西北风。

  a、映入 屹立 露出 抵抗 b、扑入 耸立 泛出 对抗

  c、进入 矗立 显出 抵御 d、闯入 直立 现出 抗拒

  五、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六、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七、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

  1、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  )

  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世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      (  )

  3、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  )

  4、海水冶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                         (  )

  5、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  )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

  八、指出下边的疑问句表达疑问有什么不同。

  1、哪一种办法省时间?

  2、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4、你要买这本书?

  5、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6、“是偷你家的还是偷老六一家?”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九、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十、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

  十一、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 b、2、1、3、4

  c、2、4、3、1 d、2、1、4、3

  阅读

  十二、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                                                                                

  十三、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                ”,肯定了“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答案

  一、d 二、b

  三、d 四、b

  五、c

  六、1、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平坦得像磨刀石。 3、魁伟、高直。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美而高。

  七、1、肯定 2、否定 3、肯定 4、否定 5、否定 6、肯定

  八、1、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哪”来提出疑问,要针对这个疑问代词来回答,说明某一种办法省时间。 2、反问。用肯定的反问句式加强否定语气,强调“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不是一日之功”。 3、正反问。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有一块钱”或“没有一块钱”。 4、是非问。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是或者不是。 5、反问。用否定的反问句式,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一翻身就会骨碌下去”。 6、选择问。提出并列的两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肯定的回答,说明是“偷我家的”或者是“偷老六一家的”。

  九、c

  十、1、√ 2、√ 3、√ 4、×

  十一、c

  十二、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十三、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案 篇7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和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依循作者对白杨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按“初见”—“凝望”—“联想”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解读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貌、内在精神的不平凡,文本内容和教学重点得以在徐徐呈现中逐一落实,循序渐进而又拾级通幽,别有趣味。)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能通过纵观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做出铺垫。)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设计意图:引入文章的背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设计意图:以抽丝剥茧的一系列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内容,带领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既加强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了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可谓拨云见日、步步为营。)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在朗读中体会方法;在朗读中升华主旨。)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句段进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了解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作用,体会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作品鉴赏

  结构划分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五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怍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艺术特点

  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②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③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白杨礼赞》教案 篇8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案 篇9

  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课堂教崇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补充: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邹丰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0

  浙江省景宁县城北中学   张志盛   季再美 邮编    323500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 

  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 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录音机、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 

  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 

  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教案 篇11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 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参考答案:

  1.茅盾 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4.水墨画 油画 

  5.崇敬的赞美 

  6. 《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4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参考答案:

  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挑偃挺拧 b.横偃劲扭

  c.挑犹劲扭 d.横犹挺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甲)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 (乙)古老苍劲 造型奇特 

  2.a 

  3.b 

  4.象征 打比方 

  5.抒情 说明

  6.精神 形态

《白杨礼赞》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  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 篇13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

  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

  泛出(fàn) 出坦荡如砥(dǐ)  答( )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三、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旁逸斜出 以逸待劳 名人逸事

  b.视野 旷野 野蛮

  c.参天 参考 参拜

  d.潜滋暗长 滋蔓 滋芽 答( )

  四、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着西北风。

  a.映入 屹立 露出 抵抗

  b.扑入 耸立 泛出 对抗

  c.进入 矗立 显出 抵御

  d.闯入 直立 现出 抗拒

  五、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六、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七、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

  1.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

  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世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     ( )

  3.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 )

  4.海水冶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                        ( )

  5.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 )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

  八、指出下边的疑问句表达疑问有什么不同。

  1.哪一种办法省时间?

  2.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4.你要买这本书?

  5.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6.“是偷你家的还是偷老六一家?”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九、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十、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

  十一、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 b.2、1、3、4

  c.2、4、3、1 d.2、1、4、3

  阅读

  十二、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

  十三、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 ”,肯定了“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

  答案

  一、d 二、b

  三、d 四、b

  五、c

  六、1.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平坦得像磨刀石。 3.魁伟、高直。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美而高。

  七、1.肯定 2.否定 3.肯定 4.否定 5.否定 6.肯定

  八、1.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哪”来提出疑问,要针对这个疑问代词来回答,说明某一种办法省时间。 2.反问。用肯定的反问句式加强否定语气,强调“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不是一日之功”。 3.正反问。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有一块钱”或“没有一块钱”。 4.是非问。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是或者不是。 5.反问。用否定的反问句式,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一翻身就会骨碌下去”。 6.选择问。提出并列的两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肯定的回答,说明是“偷我家的”或者是“偷老六一家的”。

  九、c

  十、1.√ 2.√ 3.√ 4.×

  十一、c

  十二、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十三、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案 篇14

  白杨礼赞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2、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

  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案 篇15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 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 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 。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教案 篇16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反思1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如:“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白杨礼赞》教案 篇17

  一、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丙)段方框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挑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6.对三段文字描写树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形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

  1.(甲)力争上游,不折不挠 (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a  3.b  4.象征,拟人,打比方  5.抒情 说明  6.d

《白杨礼赞》教案 篇18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  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白杨礼赞》教案 篇19

  授课教师

  秦秋丽

  授课题目

  茅盾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难点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问题1:阅读书下注解①,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你能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吗?

  [明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理清全文脉络。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问题2: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好下面的空. 

  [投影]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__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__和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______,赞美白杨树收尾。 

  [明确] 1、黄土高原   2、形象和性格3、北方农民、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4、贵族化的楠木

  问题3:按照上面的思路,本文应划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问题4: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师生共同研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教师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3、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问题5: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明确] 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问题6: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明确] 1、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2、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

  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3、通过这些特点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    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问题7: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学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重点研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2、略讲第二部分与第五部分。

  3、学习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 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知:

  二、新课学习: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1)、研读第7段:

  问题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伟丈夫。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第二层:当你……结尾。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明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

  问题2: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问题3: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作者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引人深思。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研读第 8自然段,思考讨论::    

  问题4: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段中原句回答。)

  [明确] 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问题5: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小结]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问题6: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问题7: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明确]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问题8: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教师点拨]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问题9: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明确]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问题10: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

  [明确]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3、朗读第9自然段,讨论回答:

  问题11:“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问题1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作者已在第八段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赞美之情,第9段是否可以去掉?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能。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及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歌颂抗日军民,其作用是使主题突出、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4、作业 布置:在理解基础上,用行楷字体抄写并背诵课文第7段

《白杨礼赞》教案 篇20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 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 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 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 。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教案 篇2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  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白杨礼赞》教案 篇22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说课稿范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2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综合能力训练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9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白杨礼赞》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