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1

  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 陈刚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2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翠柳,

  一行/白鹭/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qing。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一、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四、课前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

  一、揭示课题。

  1、设境激趣

  2、板书课题

  3、背景简介

  课前,刘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杜甫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他一生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那时,一场战乱刚过,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师简介“安史之乱”)杜甫写的这首诗就是反映当时太平环境下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1、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

  [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诗。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默写。]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2、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

  3、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3、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4、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

  师: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吗?

  (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

  2、录音范读

  3、感情朗读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2、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3、默写古诗

  七、总结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绝、迟、融、燕”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古诗吗?谁老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春天的古诗,它是由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写的。

  板书诗题,齐读。

  二、授新

  1.借助拼音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2.春天的鸟儿可真多,看,小燕子非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字宝宝。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3.看书上的图,听老师读古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燕子和鸳鸯。

  4.鸟儿们多喜欢这美丽而温暖的春天呀!谁愿意来读后两行诗?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分组读。

  5.不仅鸟儿多,花也开了,草也绿了,闭上眼睛闻一闻,你闻到花香了吗?谁老读一读前两行诗?

  6.哪个小诗人愿意把整首诗读给我们听?指名读。全班读。

  7.试着背诵古诗。比赛背诵。

  三、课堂练习:

  1.复习生字。

  2.背诵古诗比赛。

  四、布置作业:

  课后去找一找,我有没有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小学古诗诵读网    点击数:83

  《绝句》教学设计三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小学古诗诵读网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5

  建新小学 田燕芳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  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谜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可是我们一时猜不出来。你们想不想也来猜一猜?

  2、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

  3、告知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一行白鹭上青天。课题:绝句)

  4、简介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今湖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5、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练习背他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赶紧翻开书读一读吧。

  二 、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句画面,背诵古诗。

  2、根据以上方法自学古诗。

  三、检查自学情况,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出示抄有诗歌的小黑板,检查自读情况,相机纠音。

  3、采用多种形式读诗:

  拍手读、摇头晃脑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

  4、理解字词意思:

  鸣:叫的意思。    青:(让学生查字典选择)蓝色。

  千秋:许多年。   万里:来得很远。

  泊:停。         东吴:地名,在现在的江浙一带。

  5、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6、谁来说说诗句意思?

  (窗外翠绿的柳枝上,有两只黄鹂正在唱着动听的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蓝蓝的天空。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远处西边的山岭上,积了多年的雪还没有融化,门前的江边,停泊着来自遥远的东吴的船只。)

  教师小结: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蓝天下的白鹭,柳树上的黄鹂,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画。作者写前既不写题目,写后也不想写题目,干脆用“绝句”做题目了。

  7、想象说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看到这么美妙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一边唱一边跳的情景。

  黄鹂会说些什么呢?看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会怎样?你的心情呢?

  8、轻松、愉快地读诗。

  9、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唐朝当时发生了战乱,江河不通,被军队占用,老百姓保受战乱之苦。那一年,战乱被平息了,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当时心情特别好,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他看到来自东吴的船,你知道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吗?(更高兴,感到欣慰和振奋)

  10、再次感情读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想象画面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看着课文插图,此时,你就是杜甫,你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看到这些,你禁不住吟唱起一首诗来——

  这首歌里,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你就是杜甫,你为自己写出了这么一首诗而感到兴奋,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大声地读起来——

  2、合上书,读着《绝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3、指名上台拿话筒比赛读。

  4、齐背古诗,边背边做动作。

  5、每组派一名选手上台比赛背诗。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练习默写古诗。

  六、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写在采集本上。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6

  《绝句》教案评析

  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

  转载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9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 “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绝句》的教学反思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脸红,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懂“东吴”的意思,结果一遍遍地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还有在比较“飞”和“冲”哪个字用的好时,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理解“冲”,“冲”字点出了方向,学生也明白了。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却让学生简单地做着飞的动作读这句诗,这样就误导了学生,还是停留在对“飞”的理解,而不是“冲”,本来是想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理解,结果却成了这堂课的败笔。在课上,有个互动的好契机,我没能及时抓住。一学生读完诗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用了对联,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对仗。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学生想表达的就是对仗,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当时我只要引导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并且能够在诗中找出对仗的地方,因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学生互动的机会。在今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准确地去解读教材,把握精要,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时代背景没有应适时出示。我的教学设计将杜甫写《绝句》时的背景资料放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之后,在拓展的时候才讲述了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目的是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学习同时期写得另外一首《绝句》。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反映平平。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的帮助,要选用最佳时机,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在这节课中,我的板书也没有在最佳时机出示,板书应该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我在写“有动有静”时是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写得,没有利用好板书,板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写之,应该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这首诗还适合利用副板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写法,我在设计时没有合理周详地考虑。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譬如说,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便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古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勤学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达到师傅那种应用自若的状态。学无止境,继续加油!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在听音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画画想像等环节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背诵诗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字眼,通过想象,听音乐,画画,练读等等方法明诗意,并在朗读中悟诗情,让学生在美好动人的春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泥融飞燕子”的繁闹,和“沙暖睡鸳鸯”的悠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会背这首诗吗?两个黄鹂……(学生接背)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绝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课题),它的作者也是杜甫。

  绝句在这课是生字,但它们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大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读一读。

  二、初读,读准字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来读一读。

  2、指导认读词。

  这首诗中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认读词,(课件出示鸳鸯的图片和文字)大家读读。

  这就是鸳鸯,是一种水鸟,看,它们羽毛的颜色多美丽呀!在诗中的诗句是沙暖睡鸳鸯。咱们一起读一遍。

  3、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诗的内容),要注意把字音读准,读出诗的节奏来。自由读。指名读。

  三、多种感官参与,感悟诗意。

  1、读完这首诗,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呀?

  2、你从这首诗的什么地方感到这是春天呀?快找一找。

  默读,边读边画。

  指名汇报。

  指导:其实诗中还有两个词也能说明描写的是春天。泥融。“融”查字典理解。还有一个是迟日。古代有一本书叫《诗经》,上面有一句诗是:春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太阳照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春天的太阳成为迟日。

  3、如果让你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认为这幅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和同组同学商量一下,一起完成这幅画。

  师巡视指导,指出不足。

  4、展示:贴到黑板上,给大家说说你们都画了什么。

  都谁把春风画出来了?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把这首诗表达的意境画出来了吗?

  5、下面,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像春天的美景。

  看,这是不是你头脑中的画面啊?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山河多么美丽!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天变暖了,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呢。一对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下面我们再跟着音乐读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景。

  6、杜甫用短短的四句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这么美的诗一定要背下来。

  四、古诗中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课件出示,美丽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古诗内容)

  五、作业。

  1、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绝句

  迟日江山丽,

  学生的画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11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12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13

  师:如果我想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画,你们觉得,我应该画哪些景物呢?说说为什么?

  【《课标》指出应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想,既然可以从图画到文字,那就可以从文字到图画。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生初步理解诗句中描述了哪些事物。让生帮帮老师完成图画,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读古诗,思考的积极性。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的确让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地学习。同时,学生已经懂的,就不用再教。所以,让学生先说应该画什么,其实也能看一看学生能读懂些什么。能够比较好地了解学情,从而展开下一步教学。】

  生:画两只黄鹂和柳树。因为古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师用白色粉笔画两只黄鹂、一棵柳树。)

  师:还要画点什么?

  生:画船。因为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中有“船”。 (师用白色粉笔画上船)

  生:画一座房子。

  师:为什么呢?

  生:要画房子才能画窗子。第三句诗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应该有窗户。(师用白色粉笔画上房子和窗子。)

  生:还要画一行白鹭。

  师:“一行”怎么画?

  生:就是画一排白鹭。

  师:(师画上一排白鹭在飞翔。)哦,一行的意思就是——

  生齐:一排。

  【用一行怎么画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一行就是一排。再用画的一排白鹭,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叫“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再读读古诗,看看还应该画点什么?

  生:画一座雪山。第三句诗中有“千秋雪”。(师画上雪山)

  师:这句诗中,还含有这座雪山的名字,你发现了吗?

  生:千秋雪。(许多学生表示赞同,显然不理解千秋雪的意思。)

  师:孩子们想想一年有几个秋季?

  生齐:一年有一个秋季。

  师:所以也有人把一年说成一秋。这里的一秋,其实就是指

  有部分生齐答:一年。

  师:有人就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对一个人的思念。你说说,一天不见,就像隔了多久没见了?

  生齐:三年。

  师:三秋,就是三年。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千秋雪了吗?

  生:就是有千年的积雪。

  【本以为学生能很快找出“西岭”,毕竟西岭雪山还是挺出名的。没想到学生却答出了“千秋雪”,我也想过学生可能不懂这个词的意思。准备在后面理解,而此时,已经反应出这个问题了,我便顺势逐步引导让学生明了其意。当我看到只有部分学生齐答一秋就是一年时,很快意识到,学生不是不知道一年只有一个秋天,而是想明白这一点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我举了一个例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帮助学生理解了“秋”字在此的意思。】

  师:是不是真的指有千年的积雪呢?

  生:不是真的指一千年,这是夸张。

  有生立即补充:老师讲过,就像李白的诗就喜欢用夸张。

  师:哦,你知道有哪些诗句运用了这样的写法吗?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白发三千丈。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就讲夸张这种写作手法可能有点超前。但是从今天的课堂生成来看,不可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曾就“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大概讲了一下李白的夸张。没想到学生在此能够利用迁移,帮助自己理解诗句。而且在班上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后,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还能举出自己积累的诗句,尽管达到这样水平的学生不多,但看到了留给学生发展空间的效果。】

  师:再读读诗句,说说,这座雪山的名字。

  生:西岭。

  师:对,就是西岭雪山。(许多知道西岭雪山的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小结引导读书要联系生活实际,并让去过的孩子讲讲西岭雪山的位置。

  【准确预估学情非常重要,但的确有点难。觉得简单的问题雪山的名字,孩子没能一下答对。觉得他们不理解的夸张的写作手法,他们居然答得很好。所以,在课前做足准备太重要了。】

  师:孩子们,老师画得好看吗?你们说说,我应该给这些景物添上什么颜色呢?

  学生回答柳树应该是绿色的,从而能弄懂了"翠柳"一词;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根据学生回答,师涂上相应颜色。

  师:还可以涂点什么颜色呢?

  生:雪山应该是白色的。

  生:把船涂成灰色。

  师:可能是灰色吧,因为诗句中没有写到船的颜色。可还有一处颜色在诗句中提到了,再读读诗句,看看还能添点什么颜色。

  生:我觉得应该把天空涂成蓝色。

  师:蓝色的天空在诗句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齐:青天。

  师引导学生理解、积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

  【课标在低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一般来说天是蓝色的,孩子们知道。但青天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这样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补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内容,就又是对孩子理解能力的一种信任。补充的这句话,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青天”就是蓝天,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崔峦老师在他的长篇报告《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曾这样说:低年级可以把重点放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上。以上教学环节便是借助了图画,通过给古诗配插图的方式,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展现在图画上面了。这样设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比只用单一的讲解,只从字面上理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推荐杜甫《绝句》赏析如何写

2023年杜甫《绝句》赏析(精)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杜甫《绝句》其一赏析

唐诗三百首全集:杜甫《绝句》【通用9篇】

杜甫《绝句》【优秀7篇】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杜甫《绝句》(优秀10篇)

杜甫《绝句》译文及注释优秀10篇

杜甫《绝句》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