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3苏州园林教案

13苏州园林教案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13苏州园林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13苏州园林教案(通用8篇)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 ,如

  轩(xuān)榭(xie) 丘壑(he)  嶙峋(lin  xun)  镂空(lou)  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微软中国5] 。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习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微软中国6]

  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结合本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园林或公园,字数不限。[微软中国7]

  亮点:首先,本教案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为了避免说明文讲解过程中过于枯燥,在开始的导入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切入,先引起学生一些感性的感受,为接下来的讲解和深入学习埋下伏笔;再次,课堂的讲解和重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符合了人的遗忘规律;最后,在正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足:提问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出现混乱,给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提问是很关键的。

  [微软中国1]《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和散文要枯燥的多。如果导入方式不当,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导入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和音乐,是为了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为下面做一个良好的开端。

  [微软中国2]这个看起来很传统,但是确实是一个给予学生一定压力的好方法。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在课外进行一定的预习。

  [微软中国3]图文相结合,显得形象化,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从多个器官上刺激大脑记忆层,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微软中国4]这个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从教育心理学看,这是“个体与群体心理的相互作用”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老师不应该是为教而教,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去学。

  [微软中国5]从教育学看,这个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是扮演的主要角色,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角色,所以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老师引导学深入思考。

  [微软中国6]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学生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适当的回到讲解过程中的问题,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

  [微软中国7]课后的作业是少不了,目的是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知识。这也是与心理规律有关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请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3.以你现有的知识,向从未听说过或只知其名的人介绍苏州园林,你打算如何介绍?请写一段文字。 

  二、猜读活动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景。 

  (一)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二)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提示:(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 

  三、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四、开放性探究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 、 、 ,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过滤 阻挡 吸收     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 d.阻挡 过滤 吸收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 

  (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 

  (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绿地是城市之肺 

  (3)不好。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只要能从说明效果、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讲清原因,且言之成理即可) 

  (4)伐树毁绿危害健康,影响工作,以致造成经济损失 

  (5)①提供氧气 ②减少细菌 ③吸收有害气体 ④减少灰尘 ⑤减弱城市噪音 ⑥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节和康复 ⑦调节中枢神经、呼吸、血流 ⑧增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 ⑨减少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答出其中6点即可) 

  (6)不能。“交融”指组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指合在一起是可分的。用“交融”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与绿树生命的密切关系。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粗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_____、夏之________________、秋之________________、冬之________________。(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c 

  (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a 

  (7)生动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备课资料 

  一、课文导读 

  精细的观察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苏州园林》教学一席谈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个极好的例证。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富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精巧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同之间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引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写作说明文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3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1、 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 、了解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3、 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1、 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先请个别同学把自己了解到的作简单介绍,教师和补充,   板书重点,然后请同学们再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方面)

  三、 检查预习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可请同学起来说)

  2、 四边互动

  (1) 教师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 教师问:同学们在读课文第一段时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说出来。

  (3) 从中同学们想问什么或想弄清一些什么问题,引导同学们提出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

   什么是“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一词语点明了什么?

   是称哪个为“标本”(苏州园林)由此引导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为“标本”呢?

   这里说到“这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由此引导同学们提问:(请同学们看彩图),那么在这幅图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 老师问: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明确:不是的,是有定讲究的。请看板书(见附录)

   问: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与“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4)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 下面我来谈谈看法,好吗?我读了这篇课文,深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因为:

  结构美{  总说、分说 从多角度说   

  第一, 层次很清楚

  第二, 从多角度来说

  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语言美{  概括性强  精炼而形象

  第一,概括性强

  第二,精炼而形象

  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3、小结

  五、链接生活

  用一段文字介绍自己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六、实践活动

  寻访当地的园林建筑,用画笔或摄像机录下美丽诉图画

  七、作业

  1、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从结构和语言两个角度来鉴赏、讨论课文中写其他方面的内容。

  2、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画图探讨苏州园林除文中同之外的美的地方。

  附: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

  局部     主

  述

  细部     次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4

  课题         苏州园林 课型    新授 课时      2【教学过程】(三模块: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六环节:课前预习交流、课堂自学感知、分组合作交流、个人反思环节、当堂检测环节、拓展延伸环节)

  1、导语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2、先朗读课文,再欣赏图片

  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诗句、成语)

  3、研讨探究

  (1)全文是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其中第二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5——7段与3——6段是什么关系?

  (2)找出3——9段中与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相呼应的句子。

  (3)语言欣赏。“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文章的布局要眉目清晰,文章的语言也要经得起咀嚼——优秀的文章,用好一个词语,就是送给了读者一枚橄榄果。” 【互动方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也是一本大书。

  交流,整体感知。

  分析探究。

  品味欣赏,语言习得。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

  难点  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预习作业】

  1、叶圣陶,原名_____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有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

  2、说说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匠师们自出心裁建造成不同的园林。

  ②园林中的建筑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充满画意。

  ④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

  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指出苏州园林地位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全文看,作者介绍苏州园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

  ④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互动方式】

  预习,根据课文内容解题。必要时可翻阅参考书。

  课文注释也要用好。

  ①以“树木的修剪也着眼在画意”一段,抓住“俯仰生姿”和“不感到寂寞”两个词语来品味。揣摩“不感到寂寞”的人情味,体味两个词语相互呼应当关系。

  ②第七段“补”的情味。

  ③第八段“图案美”协调吗?

  4、大自然中有各种花草树木,山上有各种奇石清流,城市有各种华厦美屋,喜欢它们,我们出去看就是了,人们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搬到自己家里来不可呢?从中你能体会出古人什么样的园林情结,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审美取向?

  (引领学生体味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情趣,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古代园林艺术所包含的人文意识和社会意识,深化文本的文化认识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

  【小结反馈】

  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达标测试】

  阅读第三、四段,回答。

  1.(1)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的双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段结构特点是总分,请用“‖”在文中画出,由对假山的说明到对池沼的说明,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假山的关键是________。假山的特点是________。 

  4.将“技术”和“艺术”填入②句中的括号内,说说为什么不能颠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池沼说明的中心是(    ) 【互动方式】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文化认识和文化积累要求较高,主要靠教师的示范讲解,给学生初步的人文启蒙。

  a.池沼的安排也着眼于画意; 

  b.大多引用活水 

  c.有的池沼宽敞,就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d.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围绕用词的准确性去品析。

  扣准池沼特点揣摩) 

  6.池沼的形式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7.在说明池沼的内容中运用了除打比方、引用外的哪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段中有两句话与全文开头部分“总说”相照应,说明苏州园林总特征的。用    线画出。 

  9.概括第(2)段内容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一个“活”字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方式】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5

  贵州都匀市墨冲中学 樊建华

  ○课型:教读课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习提纲: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 “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 “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苏州园林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处处如在图画中)                                     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习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习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课后反思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习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  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  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   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   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   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   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  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  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  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 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P.84)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 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P.85)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P.10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 说明顺序:(P.135)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136)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  并简介作者:

  1. 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 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  cái  xuān xiè  zhǎo  chóng  luán  zhàng  qiū hè   qū qū  lín xún

  鉴   裁   轩  榭   沼     重    峦  叠嶂    邱 壑   屈 曲  嶙 峋

  lòu  qì  màn  qiáng wēi  diāo  lòu  zhēn  zhuó   lán    jiàn   bàng  diào 

  镂  砌   蔓    蔷  薇    雕   镂    斟    酌   阑   相间  依傍  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   胸中有邱壑    嶙峋     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 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 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 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

  1. 预习与思考/一、二

  2. 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 深入阅读,抓重点

  (2) 分析:

  ①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 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 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习”二、三

  附板书:

  特征                                             说明方法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③          作比较、打比方

  无论站在   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    ④    主    引资料

  哪个点上,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⑤    要    作、打、举

  眼前总是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⑥            举例子

  一幅完美   园林角落的配置——享受    ⑦            举例子

  的图画②   雕镂琢磨的匠心——图案美  ⑧    次 

  色彩调配的协调——安静闲适⑨    要    作比较、举例子

  概括 ——  具体

  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具体,有助于理解

  打比方——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引资料——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 总结全文。

  2. 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 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 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 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习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7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 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内容。

  4、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 :

  单元一:扫清阅读障碍

  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张zhuo    饮涧   桥墩    匀称  

  2、解释:巧妙绝伦    惟妙惟肖   匀称

  4、 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单元二:分析课文

  一、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

  2、 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

  1、 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 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

  3、 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4、 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

  单元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 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

  2、 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

  (2)说明顺序是

  (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

  (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

  (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

  3、读6—9段回答

  (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     )(     )两个方面来写。它是一个(  )桥

  (2)8、9段分别写了(       )(       )

  4、总结(板书)

  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   打比方     外

  结构坚固              ↓

  历史悠久              内

  二、(3--9)赵州桥 特点 历史 结构 外形、设计者  整体-局部

  卢沟桥 特点 外形 历史意义

  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 其次  再次

  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

  单元一:复习梳理

  1、 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 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 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 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单元二:小结全文

  一、 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 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 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二、 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 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 列数字      3、作比较     打比方        4、作引用

  三、 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 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 用词准确严密

  例: (1)桥   拱桥   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 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单元三:巩固练习

  1、第1、2、3段(导学、导练第12页“精讲名题”)

  2 第5自然段(名师教案第13页“阅读理解赏析”)

  3、配套练习

13苏州园林教案 篇8

  《苏州园林》是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苏州园林》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

  4、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欣赏一组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

  图片展示:美在粗犷 美在清新 美在原始古朴 美在静谧 美在气势

  苏州园林美在什么?

  2、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作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有一种怎样的美?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一直以来苏州园林在我国的园林艺术上独树一帜,以它独特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以及那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而标新立异。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美丽的园林。

  二、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

  散文集有《脚步集》

  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轩榭( )( )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蔷薇( )( )

  2、辩明词义: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适当。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为了说明这幅美丽的“图画”,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角落的修饰

  门窗的图案

  色调的处理

  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

  欣赏图片感受

  小结: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合作探究

  讨论:

  分析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小结:本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既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

  六、品味语言:

  认真品读课文,并讨论下列句子意思:

  ⑴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结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其结果是具有实际实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小结:语言特点准确、简明、周密

  六、欣赏中国十大美景

  1、万里长城 2、北京故宫 3、承德避暑山庄 4、安徽黄山 5、杭州西湖

  6、桂林山水 7、西安兵马俑 8、苏州园林 9、长江三峡 10、中国台湾日月潭

  七、作业:

  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美”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喜欢的美。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苏州园林》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3苏州园林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