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精选16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

  16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           )   榛莽(             )    衽席(               )

  灏气(           )   颓然(            )     冥合(              )

  2、了解作者柳宗元及背景

  3、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2、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

  宴,               游,                 记, 

  3、余自为僇人:僇(lù)人,      僇,

  4、居是州:   居,       是,         是州,    

  5、恒惴栗:恒,         惴栗,

  (5)其隙也: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

  (7)漫漫南游:漫漫,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           徒,      

  (9)穷回溪:穷,        回溪,                

  (10)幽泉怪石:幽泉,                 怪石,     

  (11)无远不到: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                披,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                  相枕,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                 怪特,

  3.仿照上文,学生翻译第2段,并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 始指异之:指异,

  (2) 缘染溪:缘,

  1、 斫榛莽:斫(zhuó),            榛(zhēn)莽, 

  2、 焚茅筏:焚,         茅筏(fá),      

  3、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                   遨,    

  4、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

  (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

  (8) 岈(xiā)然洼然:   

  (9) 若垤若穴:垤(dié),                 穴,      

  (10) 尺寸千里:    

  (11) 攒蹙累积:

  (12) 莫得遁隐:遁隐,   

  (13) 萦青缭白:

  (14) 外与天际:

  (15) 四望如一:      

  (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                  特立,     

  (17) 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 lǒu):    

  (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     灏(hào)气,          涯,     

  (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             造物者,  

  (20) 引觞满酌:    

  (21) 颓然就醉:颓然,

  (22) 心凝形释: 

  (23) 与万化冥合:    

  (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25) 游于是乎始:于是,。

  (26) 故为之文以志:为,                   志,

  4.请学生整篇翻译。

  5、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课后复习

  必做题翻译句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选做题  背诵课文第一段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旅游是一种时尚,大家都喜欢,就是古人也十分崇尚,苏轼在赤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跟着柳宗元去游赏西山,看看是否也能有些意外的收获。

  流程二:自主学习

  1、 默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2、 听录音,正确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 作者在文中自称“僇人”,你知道作者的生平境况吗?

  柳宗元(773~819)

  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XX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

  柳宗元,字 ,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出生于京城长安,著名 家、 家,享年47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 、 、 、 、 、 。

  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还学过的此种文体的课文有:

  4熟读课文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探究第一自然段背诵要领

  提示:注意动词、修辞手法。

  2、 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

  流程四:反馈小测

  1、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 朝的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游记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 、 和他的诗《江雪》。

  3、指名背诵第一段。

  流程五:布置作业

  流程六:我的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二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课文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

  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

  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2、 理解第一段

  (1) 概括本段段意:

  (2) 本段中表明自己被贬后恐惧心理的句子是:

  这句既表现出对贬谪流放的 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3) 作者用以排解心中苦闷的方法是:

  (4) 极言远游范围之广的句子是:

  (5) 总结自己的漫游并引出下文的句子是: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检测反馈

  翻译句子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三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

  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

  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

  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

  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

  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检测反馈

  翻译句子

  ①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②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④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流程六:布置作业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四

  学习目标:

  理解第二段内容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第二段的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 正面写西山怪特的句子是

  4、 写宴游情形的句子是

  5、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6、 作者写西山之美,多从侧面落笔,以所见之 、 衬西山之高;以众山的 反衬西山雄峙特立之势。

  7、 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作者并未将题目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加了“始得”, “始得”是什么意思?作者此次游玩与以前的玩赏有何感触?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拓展链接

  四季皆可入诗:“ , ”悄然带来了春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情展现了夏的风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描绘了秋的浩荡;“ , ”巧妙渲染了冬的奇美。

  流程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记忆重点实词意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僇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茷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板书课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5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6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7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8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9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课文写法研讨 

  一、文章题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 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 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        四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形释 

  ↑           ↓ 

  ╱           万化冥合 

  坐西亭 

  ↑ 

  ↗游赏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游的无目的性 

  ↑          

  (概写) 

  本文的个性特征: 

  1、 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设计); 

  2、 比照与映衬 

  文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 

  3、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本文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最后布置作业。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板书课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诵读积累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

  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回溪:极、尽。草而坐:拨开。

  相枕以卧:互相。 意有所: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 外与天:交会。

  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二)诵读,品析技法

  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

  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三、翻译

  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四、研读探讨

  (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

  神游:与万化冥合

  从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

  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2

  课时 2课时 日期

  教 学 内 容

  教学目的:1.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惴栗(zhuì lì)榛莽(zhēn)衽席(rèn)灏气hào)颓然(tuí)冥合(míng)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投影)(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4.请学生整篇翻译。四、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①未始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来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 没开始②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③然后古文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⑥披古义 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⑦就古义 接近 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⑧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⑨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⑩是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①异称奇 始指异之。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②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③为成为 余自为像人。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惴栗榛莽衽席灏气颓然冥合(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l.恒惴票 2施施而行3漫漫南游 4.是山之特立 5攒蹙累积 6悠悠乎 7洋洋乎 8.引觞满酌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

  第二课时

  一、预习: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字,略知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正课: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提问: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游于是乎始”):写人与自然的融合。第六层《从“故为之文以志”到完):写此文的目的和时间。

  3.提问: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粟。”散句,叙述被贬到永州之后忧郁心情。(2)“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3)“上高山,入深林,穷四溪,…”排比句,叙述每天与同伴佣人出游的目标。(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叙述结伴出游的乐趣。(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描写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散句。 叙述发现西山的原因。(7)“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散、偶结合,中间三句排比,叙述登山之艰难。(8)“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托席之下。”偶散结合,描写攀登山顶的动作和感受。(9)“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1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11)“悠悠乎与颁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偶句、长句。抒发作者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1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喜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散句,描写宴饮之乐趣。(l)“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香向之末始游,游于是平始。”散句抒写物我相融的感受,照应前文“以为……怪特。”使上下钩连。(l)“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散句,记叙写此文的目的、时间。

  4.提问: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于主观感受。试举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讨论并归纳:《小石潭记》中写“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潭中景基本上是纯客观实写,没有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本文中写“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索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描写西山的高峻,气象的阔大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通过登临眺望的尺寸千里的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运用生动的比喻,色彩的喧染,构成一 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

  5.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四、小结:本文开头从作者被贬到永州的优惧和漫游写起,以此透露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银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照。然后,由一般的游览顺势引入到西山这个特定环境之中,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巧妙突出它的“怪特”。而构成“怪特”的主要因素,就是山势高峻、尺寸千里,所以作者在具体描绘时,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却通过自己登临眺望的主观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②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④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7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突。8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0)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1)故为之文以志。(12)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 〉,是“ ____ ”的第一篇。作者。是___ 朝著名的____家____、____ 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根据文意划分层次,准确的分法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上文描写西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4.上文描写西山气势阔大的句子是_。5.上文描写人与自然融合的句子是____。6.上文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附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在那些空闲的时候,我就外出缓缓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们攀登高山,深入树林,沿着曲折的溪流一走到它的源头,无论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石头,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拨开草丛随地而坐,把壶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就和同伴们互相依靠着睡上一觉,在睡眠中进入梦境。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认为,凡是这永州山水有奇异形态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怪异特别。今年9月28日,我来到法华寺西边的亭子赏景,远眺西山,这才指点就感到西山的奇异。于是,让带领仆人渡过湘江,我们一起沿着染溪行进,砍掉杂乱丛生的树木野草,烧掉茂密难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才停下。当我们艰难地登上西山顶峰之后,便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尽情赏玩西山的美景。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都在我坐席之下了。那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山谷深幽,有的溪谷低洼。山峰有的像蚂蚁洞外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压缩、累积在眼前的视线之内,不会隐藏不见。西山周围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向外与天空连在一起,向四周了望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样以后才知道这西山高高耸立,与小山丘不是一类。这里空旷浩渺啊,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看到它的边际;仿佛飘飘然与造物者同游天地间,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我拿起酒杯倒满美酒,歪歪斜斜快喝醉了,也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苍茫的暮色从远而止;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还是不想回去。我的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了一切的思虑,形体也像消散那样忘掉了本身的存在,自己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这次)开始了。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叙我今天的游历。这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3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重点难点: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跆厣?br>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阅读课文1、同学自读2、同学分段朗读,大家听读正音,教师点评3、教师提醒以下词语读音j惴栗(zhuì lì)k榛莽(zhēn)l衽席(rèn)m灏气hào)n颓然(tuí)o冥合(míng)4、大家齐读三、同学对照注释默读翻译四、作业:抄写课文并口头翻译第2课时一、同学齐读二、同学逐句翻译,同学点评,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三、教师投影小结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投影)(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3、书面翻译课文第3课时一、课文主旨把握1、请同学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明理由2、教师点评j寻找点明主旨的文句k提供自己的概括和学生进行比较a、点明主题的文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b、文章主题:历遍永州山水,与山同醉;始得西山宴游,万物同归:西山怪特我独行。暗抒特立独行之人格。3、重点检测《始得西山宴游记》难解句子①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②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③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⑤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⑥     悠悠乎与灏气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⑦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附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在那些空闲的时候,我就外出缓缓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们攀登高山,深入树林,沿着曲折的溪流一走到它的源头,无论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石头,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拨开草丛随地而坐,把壶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就和同伴们互相依*着睡上一觉,在睡眠中进入梦境。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认为,凡是这永州山水有奇异形态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怪异特别。今年9月28日,我来到法华寺西边的亭子赏景,远眺西山,这才指点就感到西山的奇异。于是,让带领仆人渡过湘江,我们一起沿着染溪行进,砍掉杂乱丛生的树木野草,烧掉茂密难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才停下。当我们艰难地登上西山顶峰之后,便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尽情赏玩西山的美景。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都在我坐席之下了。那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山谷深幽,有的溪谷低洼。山峰有的像蚂蚁洞外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压缩、累积在眼前的视线之内,不会隐藏不见。西山周围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向外与天空连在一起,向四周了望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样以后才知道这西山高高耸立,与小山丘不是一类。这里空旷浩渺啊,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看到它的边际;仿佛飘飘然与造物者同游天地间,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我拿起酒杯倒满美酒,歪歪斜斜快喝醉了,也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苍茫的暮色从远而止;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还是不想回去。我的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了一切的思虑,形体也像消散那样忘掉了本身的存在,自己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这次)开始了。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叙我今天的游历。这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4

  一、目标: 

  1、 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 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 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 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板书: 

  众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5

  教材简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

  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

  即目标3。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

  僇(lù)人 惴(zhuì)栗(lì) 施施(yíyí) 斫(zhuó) 榛(zhēn)莽 茅茷(fá) 衽(rèn)席 岈(xiā)然 垤(dié) 攒(cuán)蹙(cù) 培塿(pǒu lǒu) 颢(hào)气

  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三、研读首段,理解作者游它山之情。

  过度: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我们可以先看看第一段到底写了些什么?

  是否可以这么去思考:写景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一)游“是州之山水”前之心情

  1、你怎么理解“恒惴栗”?可以改成“常惴惴”吗?

  明确:“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但“恒”与“常常”又有所不同,“恒”,还有“永久的、连续不断的”意思,而“常常”则是有间隔的。“惴惴”,只是表明不安的样子,但“惴栗”一个“栗”字将“惴”的情状“战栗”显现出来了。

  2、怎么理解“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以将“漫漫”改为“慢慢”吗?

  明确:施施而行,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漫漫而游,是无拘无束地游,漫无目的地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漫漫,漫无目的不受拘束的样子,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改“漫漫”为“慢慢”,一则少了漫无目的的意思,二则与“施施”语义重复。

  3、补充写作背景(PPT):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贞元九年(793),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十四年(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以及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太守的属官)。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4、由此可见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恒惴栗”可以看出,身为“僇人”的作者被贬谪到永州后是持续处在“心惊胆颤、忧惧不安”的状态中。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看,作者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心情,往往故作轻松,悠哉游哉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内心苦闷,所以想借助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二)游“是州之山水”后之心情

  1、请一生读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日与其徒上高山——觉而起,起而归”,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词写“游”,哪些词体现了“异”。

  明确:写“游”的词有“上”、“入”、“穷”、“无远不到”等;体现出“异”的词主要有“高”、“深”、“回”、“幽”、“怪”等。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三)小结: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感叹“吾向之未始游”,彻底否定了文章首段提到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研读次段,领悟作者游西山之情。

  过度:作者在文末说“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意思是说我先前的游览全是白游了,根本算不得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是从游览西山开始的。作者否定了第一段的`游览,肯定“西山”的游览,这又是为什么?

  1、齐读第二段,思考(PPT):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由此看到西山之“博大”。(板书:博大)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 字。(板书: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相机补充解释字词。

  2、游西山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与游永州其它山水心情一样吗?引导学生重点研习“引觞满酌”、“犹不欲归”、“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等词句。

  明确:作者游西山后的心情是“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真正从“恒惴栗”中解脱出来了。因为西山让他感受到了“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们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可以看出,这与作者游其它山“觉而起,起而归”恰相反,作者游西山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怪特而自慰。游他山是“倾壶而醉”,是存心灌醉自己,而此时酒还是那个酒,却是“引觞满酌”,一“倾”一“引”,一“壶”一“觞”,虽然都是一醉,但醉的境界大不相同。前者醉而睡,醒而归;而此,虽醉而流连忘返,“犹不欲归”,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心疑形释)

  3、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4、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内容?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5、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6、自由读全文,思考: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1)作者到它山时是“披草而坐”,而到西山时是“箕踞而遨”。“披草”是分开草,这种坐只是说作者到山上坐得比较随意;而“箕踞”,意为“形同簸箕状坐”,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更强调了一种不拘礼节的无拘无束,“遨”则与《兰亭集序》之“游目骋怀”相类,均突出了西山使作者到达了忘我之境带来的精神享受,且与后文“与万化冥合”相照应。

  (2)作者登上永州其它山水时饮酒,登上西山时也饮酒。但前者是“倾壶”,一个“倾”字一个“壶”字,暗示这是作者有意把自己灌醉,以便忘记现实中的忧愁;而上西山后是“引觞满酌”,一个“引”字一个“觞”字,暗示这是作者此时的陶醉,是忘我,是享受。

  (3)上它山醉后梦,梦醒后即归,毫无留恋;上西山醉后“致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留恋忘返。

  小结: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西山。

  7、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明确:写游它山主要为后文写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一则突出作者得到西山之不易,二则突出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点以及它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总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课外作业:

  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附板书设计:

  • 它山(异态)→醉→卧→梦→觉→归

  • 罪→惴→游 → (衬托)

  • 西山(怪特)→醉→犹不欲归→心凝形释

  • 人迹罕至 不甘沉沦

  • 高峻博大 特 志高不俗

  • 境界宏大 立 胸怀宽阔

  • ↑↑ ↑↑

  • 不与培塿为类 卓而不群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篇1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理解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