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 醉花阴》

《 醉花阴》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 醉花阴》

微信扫码分享

《 醉花阴》(精选14篇)

《 醉花阴》 篇1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画,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我只在清晨时刻绽放…… 

  ------------------------------------------------------------

  回应人: 网络白痴 发表日期: -07-16 09:52:58

  注释: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 醉花阴》 篇2

  边城浪子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此词在古代选本中,或附有“重阳”、“九日”副题,是词人与

  赵明诚婚后两年,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所作。它抒写了一位

  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

  思之情。薄雾浓云是天上由早晨到白天的景象,对应着室内龙脑香料

  在兽形铜香炉中渐渐消熔为烟的时间流逝。彷徨室内,仰望天际,一

  副寂寞无主的神情可见。心理感觉化的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它可以

  把自然时间伸长或缩短。重阳已是白天渐短的时节,但耐不住似雾如

  云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总算把漫长的白天熬过去了,又一次

  辜负了重阳佳节。面对着冷清清的磁枕和纱帐(厨形的蚊帐,古称为

  ),半夜难眠,直感到一股凉气把浑身浸透。词的上片从早上写到

  半夜,词的下片写的是半夜难眠时对黄昏一幕的幻觉。词人在幻觉中

  看到另一个孤独的“我”,这个“我”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而是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

  而不知回屋,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苦于离别的人,感到魂魄离散,魂不守舍。

  那个黄昏把酒的“我”无奈而突然地叹息一声:不要说不会丧魂落魄

  啊,你看西风卷起窗帘之处,人就像菊花一样面黄肌瘦!关于结尾三

  句,元朝伊世珍《琅记》传说,李清照把这首《醉花阴》寄给丈夫

  赵明诚,赵明诚自愧不如,叹赏之余想与她比个高低。就废寝忘食地

  用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混杂着交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反复琢

  磨后,说:“只三句绝佳。”结果是李清照写的最后三句。所谓绝佳,

  就佳在它以“人、花比瘦”的奇喻,使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

  天地灵气相通了。

《 醉花阴》 篇3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醉花阴   李清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⒉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⒊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⒈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⒉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⒊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⒈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⒉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难点⒈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⒉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这首词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本课主要是通过李清照的《醉花阴》的赏析,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镜头,就蕴含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此中画意诗情,感受其意境美。

  学情分析时下的高一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所以,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对本词不能有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在教学中要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已体察。注意时代的“隔阂”,年龄的“隔阂”,这两个隔阂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巧妙的环节予以打通。“闺怨”在宋代即如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述,而现在呢?北宋时代的少妇她们的爱情生活、思想情感也如词所示,现在呢?这是理解和鉴赏《醉花阴》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教法设计本课尝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品词的过程中,进行情境再现,即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种创新设计应该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裨益。

  学法指导⒈朗读法——通过反复吟诵,领会词的意境⒉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可把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组由组长负责讨论并整理讨论材料。

  媒体本课件利用精美的flash软件制作,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教学氛围;讲究动画、音效与作品意境和谐相融,讲究文本、图像与环节同步支撑。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背景一得      诵读感悟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到了宋代,一位才女横空出世,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婉约派四大旗帜之“别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写“别恨”的代表词作——《醉花阴》——二、走近作者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三、背景一得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四、诵读感悟——感受韵律之美师: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首诗歌我们已经预习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好,我们在下面自由朗读一下。朗读时思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⒈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提示: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学生总结,教师带过。★学生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赏析文本——品读思想情感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⒉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⒊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⒋小结归纳师:根据我们的朗读,我们再来感知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愁)明确: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⒌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五、赏析文本——品读思想情感过渡:诗歌总是以很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外,还得从诗句本身入手去细品诗歌情感。因为,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师:刚才我们谈到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㈠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师:我们知道,“愁”是抽象的,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意境特点是怎样的?师: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师: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赏析文本——品读思想情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明确: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㈡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⒈品“凉”师: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明确:“凉”一语双关。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⒉尝“瘦”

  师:接着我们来看下片。在分析下片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赵明诚先是很感动,接着很赞叹,但看了半天之后又很惭愧,再看一阵子,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他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末句。

  师: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瘦)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垴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赏析文本——品读思想情感                                         情读·悟情           总结诗歌鉴赏方法⒊比“瘦”⑴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明确:“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引用名家论述: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瘦,次又发现自己之瘦,最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⑵比较同样是以物写瘦的诗句与词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程垓《摊破江城子》)a这个比喻与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却始终不见一“菊”字。词人用“东篱把酒”这样的典故与“暗香盈袖”的描写,突出咏菊的话题,“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笔端。b这三句共同创作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仁的境界。尤其是帘卷西风,时令于环境气氛做烘托,使人马上想到一副西风瘦菊的画面。很有意境美。总结: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六、情读·悟情师: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读出她的闺怨之愁,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之情。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七、总结诗歌鉴赏方法⒈知人论世,感受诗歌情感;⒉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⒊品味语言,把握诗眼(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品味诗歌情感;⒋结合情感,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妙处。★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评价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这两首词的鉴赏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课堂练习                                                                                  课外拓展             课堂总结八、课堂练习⒈阅读下面的词作。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⒉练笔——表达诗意之美以“相思”为话题写一个句子。写好后让学生逐一朗读。形成一首首现代诗。参考:相思是风筝,飘飞的你,永远在我的视线里。相思是暗夜里那盏不眠的灯,醒亮着寂寞。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红泪,染红了西边的天空。⒊现在有一家出版社即将出版李清照词集,编辑们需要设计这本书的封面,假如就以《醉花阴》的意境作为基础,你将设计一个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可能的答案:有的说要画出女词人脸上泛起的酒后的红晕;有的说要画出女词人忧伤的眼神;有的说要画出地下落满菊英;有的说画一丛盛开的菊花以反衬词人的憔悴;有的又说不如画一轮圆月以显示月圆人不圆;有的说画一只掉队的孤雁;有的又说画一双戏水的鸳鸯;有的还说画上一处园子,里面有石桌石凳,石桌上一个酒壶,里边只剩半壶酒了,而旁边还有一个女词人憔悴的背影,她是端着一只空空的酒杯在望月怀远;有的又说要画一位消瘦的女词人躺在床榻之上,左手握一支发簪……九、课外拓展我们在课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清照这两首词属于闺怨词诗。郑振铎曾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看得出他对李清照极为推崇。但他的话也有些绝对。一些男性词人所作闺怨词也有不少佳作。今天给大家先列出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共同研究探讨,看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十、课堂总结南宋王朝的衰微,个人遭际的坎坷,国破家亡的命运,人生阅历的丰富,李清照“愁情”的内涵,日益饱满,逐渐变化:从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到物是人非的悲戚,从闺中少妇的孤独寂寞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尽悲苦,我们分明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作无论在艺术表现还是情感抒发,都体现了“极其工”的特点,在宋代词坛独领风骚,“别是一家”,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闺怨》       王昌龄《子夜吴歌》     李白《玉阶怨》  李白《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望江南》     温庭筠《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作业有人曾经说过:就百年论,谁肯有此事;就千载论,不可无此事。匆匆百年,谁愿意遭受如此磨难,但是,从文学艺术传承、发展的历史高度看,这些意蕴丰富的名篇的确是文学大观园中的一朵朵奇葩。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苦难的身世成就了风神灵秀的词人。拨开历史的烟云,我们分明看到一个乱世中的美神,正神情凄楚地站立在我们面前。诗歌是一条宽阔的河流,那些流淌在先民血液的文字,如同一道道从远古罅隙中流淌出的清泉,在我们生命的河道里汩汩流淌,涤清了污浊,才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精神在墨香流动中积聚,人生在书香馥郁中升华,只愿此生诗歌为伴,修得一世清明。北宋的玉人我们肯意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依旧鲜活的热血感情——李清照因此而不朽。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当然不是!有诗为证:“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女子的爱情之怨吗?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孀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悲痛,这又是怎样的婉约……十一、作业⒈背诵《醉花阴》。⒉展开想象,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醉花阴》这首词的理解描绘出来。⒊将《醉花阴》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或现代诗歌。★向下一课引导。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 醉花阴》 篇4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寂寞无聊的心绪。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开始就写了“薄雾浓云”,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因为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慢慢燃烧,以消磨时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 ”,磁制的凉枕。“纱橱”,带木架的纱帐。又是重阳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睡。词人没有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具体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如果赵明诚在她身边,又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

  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寂寞孤苦写对人的思念。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托相思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暗香”指菊花的幽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现在菊花又传来阵阵幽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自己的心情。

  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同“销魂”,形容愁苦悲伤之极,如同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时令的变冷也将渐渐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造,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宋无名氏《如梦令》有“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句,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确实词人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

  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故意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照词的工妙,善于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词作大家。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是古乐府的诗题,前人多用此题写征人边塞之事,陆游却赋予这首诗以新的内容。这首诗写在1177年,距1163年南宋与金人议和XX年,当时主和派占上风,上上下下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恢复无望,陆游痛心疾首,满怀悲愤写下这首诗,批判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同情空老沙场的兵士,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自然地分为三个层次。

  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开篇,并统领全诗。“和戎”是指与金人订立和议。“戎”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诏”是皇帝的命令和布告。1163年5月,宋进军北伐,但因准备不足,败于符离,宋孝宗在这年的11月下诏与金议和,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从1163年到1177年头尾正好十五年。从和戎诏下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将士空有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白白地来到边疆上。这个“空”字含有深刻讥讽的意味,边防形同虚设,军队简直成了仪仗队,装点门面。“朱门沉沉按歌舞”,是说住在深宅大院里的贵族,打着拍子,欣赏着歌舞,寻欢作乐。表面上是写贵族的享乐生活,实际上是在写统治集团“和戎”的实质是偷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声色之享乐。“厩马肥死弓断弦”,写军营里的战马不是驰骋疆场,在马棚里养得膘肥体壮,白白地老死。战弓也不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在兵库里烂断弓弦,造成武备废弛的现实。这一句既是“和戎诏下”所导致的恶果,同时又是“将军”句的补充。

  这四句是一层,用种种事实说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严重后果。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因为“和戎”,住在碉堡里的战士进不能杀敌,退不能还乡,只能夜夜敲着刁斗催着月亮落下。三十从军,头发都白了,还捞不到打仗的机会,大好的年华在这一夜又一夜的刁斗声中白白地虚度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战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对着明月吹奏笛子,抒发积蓄已久的满腔悲怨,但是又有谁能从笛声里了解到战士内心的痛苦呢?只有月亮空空地、默默无言地照着战士的尸骨。他们可能是老死边地,也可能是病死边地,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二句是对句,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色彩,笛声哀怨悲凉,寒月空照白骨,烘托出凄凉的景象。这四句又是一层,写守边战士的痛苦和悲愤。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是指战争。“胡”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逆胡”是对金人表示蔑视的称呼。“传子孙”,传子传孙,世代统治。金侵占中原至此已历四朝三代。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发动侵占中原的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哪里有象金人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统治下去的?这一责问,是以古照今,说明侵略者更猖狂,统治集团腐败,不图恢复,也表明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必将收复失地的信念。“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种种屈辱,忍受悲惨的生活,坚强地活下来,等待王师北定,恢复中原。可是,今夜的中原,遗民们处处对月垂泪,他们忍死以待的希望,被朝廷和戎、将军不战的一系列事实所引起的失望所代替了。“岂有”极写遗民痛苦的深重。这四句又为一层,写沦陷区人民的悲痛心情。

  这首诗借古题写时事,写了明月之下、关山内外朱门歌舞、沙场白骨、遗民泪痕的三组场景,并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作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对酣歌醉舞的豪门贵族暴露、讽刺、斥责,对浪费青春年华的守边战士表示同情惋惜,对统治区的人民深表同情并充分估计他们的爱国精神。作者描写这一切,实际是把矛头指向下诏和戎、苟且偷安、不爱护士气、不体恤民情、不思进取、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全诗以“月”绾结全篇,分别写月下的贵族、边士和遗民。全诗虽只有一个“月”字,但全诗都笼罩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悲欢苦乐。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风格沉郁悲壮。诗歌四句一换韵,音调与内容、情感相和谐。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写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退居山阴时作,当时62岁。诗人一生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此诗就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早岁”,早年,指年轻时。年轻时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会这么难办,这么充满艰难险恶。陆游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诗人回想起来,那时实在是太天真了。“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调整。北望中原失地,气涌如山。“气”可以是愤慨之气,也可以指壮气、豪气。这二句表面上好象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充满艰难,北望中原充满壮气,信心很足,实际上是写朝廷不思恢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中原之事充满艰难、曲折、渺茫无望。心情无比沉重。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两句相对,回顾自己在抗敌斗争中的事迹。上句是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难侵,宋将刘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带造战船击之,金兵败退。诗人当年在镇江作通判时踏着积雪上焦山看见我方战船密布。下句是诗人在南郑军中供职,曾在大散关,冒着秋风、横戈越马,反击金兵。这是诗人在抗敌前线上两个难以忘怀的事迹。“楼船”、“铁马”是要突出的事件,“夜雪”、“秋风”是时间,是环境,“瓜洲渡”、“大散关”是事件、环境产生的地点,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自比万里长城。这里,诗人是说自己曾以北伐恢复之功期待自己,但自己的志向至老都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对镜自照,两鬓都已经花白了。颈联已由前一联的回忆回到现实中,诗句充满英雄暮年难平的悲愤和无限的慨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申述北伐曹魏的决心,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名世”:名扬于世,著名于世。“堪”即“可”,“伯仲间”兄弟间。《出师表》足以名扬后世,千载以来有谁能和他的作者相提并论呢?诸葛亮虽然知道世事充满艰难,但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勉,再表恢复中原的决心。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并反复称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如《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七十二岁吟》“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因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可以算代表陆游说出了心事。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在朝廷执行投降国策的情况下,不得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的愤慨。首联回忆早年的雄心,颔联追述战斗生活,颈联感慨现在的壮志未酬,尾联抒发收复中原念念不忘的心情,全诗虽只有八句,但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追求和一生的感慨,诗歌还借史咏怀,含蓄曲折,蕴含丰富。诗多层次、多转折,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对仗工整,声调铿锵,回肠荡气,第二联把六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名词与名词间的关系组成画面,结构特殊,并给后人以影响。

  水  龙  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

  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南京,可能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

  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是南京下水门城上的建筑,下临秦淮河,是登高远望的地方。辛弃疾南归后,不被朝廷重用,极有见地的政治、军事的建议也不被采纳,主和派占上风,为此他十分悲愤。他登上城楼,极目远眺,见半壁江山为金人统治,不禁发出深沉的感慨。

  上片是写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在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整个南方的广阔天空都充满清秋的气象,远远看去,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和天色融为一体,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秋气充满天地之间,这是一个阔大、遥远的境界。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因平仄关系倒装,应是“远目遥岑”。“远目”,作动词解。遥望远山,有的山尖长,象玉簪,有的山平圆,象妇女头上的发髻,是这样的美好,可是山供献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愁恨。这里诗人把山美化,表现了对山河的感情,人对山喜爱,但山(遥岑是指沦陷区的山)却向人们倾诉它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愁”和“恨”,山本是无情之物,不懂得愁和恨,但词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以感情,“献”和“供”二字用得很好。山犹如此,沦陷区的人民呢?更是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愁”和“恨”也更引起象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对朝廷不思恢复的痛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傍晚,落日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鸣声中,我这个远离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凭高远望,面对一片衰煞的景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登楼时的直接背景。“落日楼头”会使人想起日益衰败的南宋朝廷;孤鸿哀鸣,也正是作者身世飘零、英雄失志的象征。这里“落日”、“断鸿”又和前面的“遥岑”共同构成苍凉、凄清的景象。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是领句字,领起“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看了”意为“看罢”。李贺《南园》诗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词人心里很愤怒,跃跃欲试,看刀抚剑,希望杀敌立功,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栏杆拍遍,慷慨悲歌。这是二个对句,通过二个动作表现抑郁悲苦的心情,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有对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谴责和不满。但没有人能够理解词人登高临水、看吴钩、拍栏杆的心情,在苍茫的大地上,词人的情怀是多么的孤独、苦闷、寂寞。

  下片着重抒情,借历史言志。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可以做成脍,尽管西风已经吹起,“季鹰”回去了没有呢?这里引用了张季鹰思乡的典故:张季鹰名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便想到了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这里辛弃疾以张翰自比,在外做官,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一是北方沦陷,失土没有收回,所以说不要提起家乡的风味,尽管西风吹起了思乡之情,但我回不去,表现了有家难回的苦恼。二是我虽在外做官,但不是因秋风起而思乡的张翰,大丈夫何以为家?思家可耻,表明了自己抗敌的决心,这里用典,但反用其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是用典。三国时,许汜去见陈登,陈登不分主客,自己睡上床,让许汜睡下床。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止上下床之间耶?这里“刘郎”是指刘备。这几句意为那种不顾国家大事、只知购置田产房舍经营自己家庭的人,怕是没有面目去见象刘备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有着英雄才气的人吧。这个典故把前一典故中的思家的意思否定、推倒,表示要以国事为重。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还是用典。东晋桓温领兵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早年栽的柳树皆已十围,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为树都这样大了,人怎么会不老呢?感叹时光的流逝。这几句紧承上文,思家可耻,应为国出力,但又不被重用,光阴在无所作为中白白地浪费了。这是词人最感痛心的事。这几句又是一层转折。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倩”,请。“唤取”是“唤来”、“唤得”之意。“红巾翠袖”是妇女的装饰,指歌女、妓女。请什么人,招呼美人为我唱歌劝酒,消除我这个英雄失意的痛苦。这里词人自伤得不到同情和慰藉。辛弃疾在官场中,都是男子,却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同情的人,因为主和派占上风,是不是女子中有同情自己的人呢?可见其报国无路,知音难觅,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痛苦。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伸的悲愤情怀。辛弃疾29岁任建康通判,这对于一个从北方来又无政治背景的人来说,不可谓不受重用,而且生活条件也相当优越。但朝廷重用他,却违背了他的志向,没有把他的才能用在抗金上,而且,他所追求的也不是个人的求田问舍,所以这使他痛心、悲愤,登楼以抒怀,唱出了英雄的悲歌。

  词的风格沉郁顿挫。作者不是直接地抒发他的失意悲愤,而是运用比兴、典故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表现,尤其是连用三个典故,把词人进取还是退休;敌人还在,有家难归,为国家还是为个人;求田问舍对不起刘郎一样的英雄志士,想做一番事业,又年华消逝,时不我待的种种矛盾曲折地揭示出来,而这种种矛盾又都是主和派与主战派在政治上、军事上矛盾的反映。如此用典,曲折,多姿,含蓄,深厚,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跟词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性格、修养、学问、兴趣有关,也与他的归朝官的身份有关,有时不能直言,欲吐又藏,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

  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 醉花阴》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2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3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讨论赏析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讨论赏析 

  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  

  通过重阳节把酒赏菊帘卷西风,    表达思念丈夫的寂寞人比黄花瘦    与孤寂的心情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指导朗读体会情感学生描绘画面学生赏析老师补充订正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体会本词的写法总结词的意境布置作业 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我们从中体会了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她的生活以及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二 

  朗读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三 

  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四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五 

  总结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六 

  自由背诵、默写、检测。七 

  作业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导入新课指导朗读提问,点评指导学生赏析并订正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引导学生体会总结补充布置作业 学习新课 

  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朗读,体会情感描绘画面赏析交流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的意境体会写法的特点总结意境了解课外资料作业

《 醉花阴》 篇6

  醉 花 阴 作者:李清照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2002/12/19

《 醉花阴》 篇7

  ㈠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醉花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高中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个课题《李清照词两首》的*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对*单元中国古代戏剧的接触品味了用曲词和文白相结合的故事表演独具的艺术趣味,这对我们过渡到此单元宋词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而对诗词意境的深度体味也是我们阅读第三单元现代杂文的基础,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㈡教学设计:

  课题:《醉花阴》

  ㈢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与技能目标

  ①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朗诵是一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沉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朗诵过渡到背诵,这也是课后的研讨与复习给我们提出的首要要求。

  ②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作品,抒发的是思妇的惆怅,而本课中的另一首《声声慢》则是表现其晚年的凄凉。两相对照,比较阅读对于我们对李清照整体艺术风格和创作分期的把握更有帮助。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讨的习惯,培养其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⑶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而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

  ㈣教学设想

  教学的重难点

  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在通透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把握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只有掌握了文中的各种意象以及作用,才能感受词中弥漫的愁绪,进而理解本词作的主题。

  ⑵难点: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爱情对于身处校园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抽象难懂的,学生少有这方面的情感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下面在从教法和学法上仔细研讨。

  ⑶教学方法

  ①教法

  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促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考虑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设计在情景中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结合对词作的精讲,使其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情感经验结合起来,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本词作的认识与体验。在此过程中,老师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要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不仅应该为学生解惑,而且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促使其自主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来。基于本词作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音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⑵活动探究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信息化教学:带实际情景的开放的教学,强调协同学习与合作学习。

  ②学法

  现代化教学是自主探索性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特别重视对

  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分析归纳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⑷教学用具:多媒体

  ⑸教学课时:1课时

  ⑹课前预习:朗读,疑难字词解释

  中国古代提倡“以意逆志”,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词表面,因此,将字词的理解放到预习环节,在课上在由老师适当提点。

  ㈢教学过程

  ⑴情景导入:诗人汪国真: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就像这玫瑰花(图片展示)一样温馨而浪漫,可除此之外,思念还会让我们感到孤单寂寞,饱尝离别之苦。常人尚有如此之感,更何况是感情细腻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呢?

  图片展示直观形象,以诗句导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整体感知:

  男女比较诵读:男女生对“思念之愁”这种微妙感情的体会不同。

  老师示范朗读: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如咬字,音调等。

  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图片1)结合音频资料:欣赏目的。

  ⑶互动探索:

  ①人物形象分析:《醉花阴》里面的李清照是怎样的一个李清照?

  感知人物形象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对于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分析其形象对于窥探人物内心,理解词作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探究手段:讨论

  教师提示信息:“愁”(图片2)

  “愁”是全文的感情基调,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必须紧握“愁”字分析。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教师是学习帮促者。

  ②既然全篇都在写“愁”,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表现她的闺中之愁的?(图片3)

  知其然,也需知其所以然。通过对细节的探寻学习意象的运用,熟悉其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语句,品意境。

  探究手段:讨论

  教师提示信息:季节:重阳节,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

  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

  词中意象: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东篱

  情景:一个人

  教师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启迪学生关于语言运用的技巧。

  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③词作情感价值探讨:李清照有怎样的“愁”,为何而“愁”?“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探究手段:小组讨论

  A李清照的“愁”未说明白,是什么?

  一个人的孤独,思念。

  B为何要“愁”?

  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a闺怨诗:学生举例

  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多为男诗人所作:封建社会。李清照冲破桎梏:爱情是人性之至美。

  b涉及人性中的爱情,未直接说出:含蓄之美。

  少男少女如何认识-讨论引导

  ☆对学生非常规回答的处理:学生可能“胡扯”,“封建”或“过于羞涩”。

  但高中生已经在成人的道路之中,语文的使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应当尊重其具个性的想法。

  ⑷课堂小结:

  字词,朗读:知识与技能

  情感价值观: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应当毕生追求的。

  强化学生在课上对“爱情”形成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爱”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⑸迁移扩展:《醉花阴》与流行歌曲《纤夫的爱》比较:含蓄美;欣赏高雅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⑹教学反思

  ⑺板书

  醉花阴

  重阳

  永昼黄昏半夜

  薄雾浓云

  把酒

  愁凉

《 醉花阴》 篇8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课前导学】1填空:李清照,号        居士,        代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致力于                 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遂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前期词多写      生活,词风         ,后期词多          ,沉哀凄苦,有时也流露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       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     ,崇尚          ,提出“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辑有《       》。(易安  宋  金石书画  悠闲   清丽婉转   叹悲惨身世   白描   格律   典雅情致  “词别是一家” 《漱玉词》。)问答: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写作时代是否相同?                                                                      解答: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名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2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3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 醉花阴》 篇9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

  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诗境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

  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

  2.自主评价

  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

  4.教师范背

  三、思读:体会意境美

  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

  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边总结边板书)这种愁我们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中感受过,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体味过,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遥想过,在“你寂寞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领略过,甚至我们在恋爱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发现过。这种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诗歌、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穿越时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温馨提示:鉴赏古诗词要发挥想象、借助联想和类比,调动生活积累,以便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选用词中意象,拟写下联:

  上联:愁满佳节,永昼难熬夜初凉;

  参考答案:酒对东篱,西风消魂人空瘦。

  4.当堂背诵

  四、品读,领略语言美

  1.师:好的诗词,往往一词立骨,一语传神。你认为最能体现这首词神韵的是哪个词或哪个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

  “永”:即“长”。时近重阳,已白日渐短,作者却以为长,可见百无聊赖之感,寂寞孤独之深。

  “又”:佳节又至,而人依旧天各一方,可见离别时间之长,令人不堪忍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重阳节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此为环境烘托愁情。

  “把酒”:两人对饮,方有雅趣,可现在花间独酌,形单影只,那一口口的淡酒,是相思的血泪呀!此为用细节写愁。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温馨提示: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诗词鉴赏要注意咬文嚼字,揣摩感情。

  2.师: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穿插课后习题中《醉花阴》的故事,)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请自主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并交流。

  教师准备:以“黄花”自喻,让人联想起少妇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时,黄花傲霜的美质,更能烘托出词人高洁的情怀,意韵丰富。而“瘦”呼应上阕的“愁”,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而人瘦胜于花瘦,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温馨提示:分析名句从修辞、情感角度阐述,还要有篇的意识。

  3.师:离别本关夫妻双方,为何明诚苦思冥想、废寝忘食三昼夜写出来的诗词却不及易安三句?

  明确:清照重阳独酌,切身感受,有感而发,明诚则代人立言,难免隔靴搔痒。再加上清照终身未育,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与明诚情投意合,但女人弱势的地位,清照恐不得不忧,所以她的情感比明诚要复杂得多呀!正如鲁迅说:“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

  4.细心的同学或许已经发现,“永昼”难捱,“半夜”凉透,“黄昏”把酒,这时间似乎错乱,这是为什么?

  小结:说明清照思夫并非一时一事,而是常事。错乱的时间像个小小的窗户,让我们看到长久以来郁积在她心头的相思,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所以,读诗要从无疑处生疑,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在明诚宦游莱州、淄州期间,清照独居青州,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表达相思愁苦的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耦香残玉簟秋》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温馨提示:诗词背诵积累要有整合意识,冰糖葫芦式的记忆效果更明显。

  5.读了这些闺情词,你能感受到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吗?

  小结:词风婉约,多用白描,语言清丽浅近,意境自然浑成,后人谓之“易安体”。

  ——在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一女子能如此大胆直白地表达思夫之情,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温馨提示:理解诗歌要学会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类,以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五、比读,鉴赏情感美

  1.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她笔下的愁因时而异,姿态百出,异彩纷呈但都哀婉动人。其词集《漱玉词》收词40多首,“愁”字竟出现15次,愁词多至近10首。分析《武陵春》中的愁和这首闺情词中的愁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小结:这两类词写于不同时期。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渡为界,前期书香门第给了她良好的文化教养,与赵明诚琴瑟和谐让她饱尝幸福,所以此时虽愁,但还有诗酒自娱的闲适,还有暗香盈袖的浪漫,这愁是明丽而缠绵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适之愁。后期,国家风雨飘摇,丈夫先她而去,她只身一人颠沛流离,漂泊江南,此时正值暮春,断红狼籍,徒留尘香,这愁是惨痛而凄绝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乱之愁。离别之怨、相思之苦为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醉花阴》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为南渡后愁词的主题音乐,《武陵春》是典型。解读诗词,应学会知人论世。

  六、扩读:明了丰盈美

  1.李清照是北宋词坛婉约词之宗,然其亦有豪放之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豪放风格的诗词。

  2.出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及《夏日绝句》,并说说这两首诗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小结:《夏日绝句》中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书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在《渔家傲》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

  小结:西谚云,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任何一个出色的作家,他都不会只有一种风格。豪放如“大江东去”的东坡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清照也具有这种刚柔相济的美。

  温馨提示: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诗歌风格,避免以偏概全。

  七、学法小结

  1.深情诵读,吟咏诗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含英咀华,领略语言;

  4.分析手法,以明技巧;

  5.知人论世,以明其本。

  八、小结课堂

  梁衡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诚哉斯言,清照之美,美在其刚柔相救济的诗词,美在其真挚动人的情感,美在其冠绝一时的才情,更美在其大胆追求自我的执着以及面对黑暗的铮铮铁骨。斯人已没,而其留风余韵必将泽被后人。

  九、作业布置

  1.课下搜集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重点探讨其内容、词风的变化及其原因,写一篇鉴赏小论文。(选做)

  2.几年前,有教授出书——《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声称李清照好酒,德行有亏。请你搜集并研究她的和酒有关的诗词,然后作一回应。(选做)

  3.课外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

《 醉花阴》 篇10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二.赏析词文: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自由读

  2、齐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词意: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刘禹锡吗?谁能为大家朗诵一首他的诗?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他的作品《陋室铭》(板书课题)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自由读

  2、齐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

  1、生试着自己理解。(也可以小组讨论)

  2、师加给予指导。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问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青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了—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

  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竹石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理解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图片,解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简介作者。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字柔,号板桥,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

  3讲诗。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赞美了石竹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格。

  二 学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理解句意。

  (1) 生交流、汇报。

  (2) 师归纳、指导。

  2欣赏诗歌。

  (3) 这竹长在哪?读出诗句来。

  (4) 这根有什么特点?

  (5) 这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

  (6) 这体现了竹的什么性格?

  (7) 诗的3、4句表面写竹实则写人,诗人借竹赞美人的一种精神:即不怕磨炼,不畏艰险,不怕粉身碎骨,只要长留正气于世即可的精神。

  3背诵诗歌。

  四 总结

  五 作业

  1抄诗。

  2背诵、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咬定青山

  竹石       立根破岩            坚劲(正直、高傲)

  千磨万击

  四面狂风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2、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学习这首诗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

  2、读诗,读通,读顺。

  3、理解句意。

  (1) 生交流、汇报。

  (2) 师归纳、指导。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 醉花阴》 篇11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反思(一)

  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外一首是《声声慢》,这是我登上讲台后讲的第一堂课。

  应该说,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想这与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首先我是将这两首词,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词;其次我参考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教案,从中对自己没有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对自己的读法进行了纠正,以及其他知识环节进行了补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给指导老师看之前,我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磋商,让他们对我的教案提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然后才拿给指导老师看;教案通过之后,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熟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哪个方面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出来。《醉花阴》我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法;《声声慢》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在正式的课堂中,整个课堂进行的循序有进,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十分不开的。在课堂是,可能是讲课紧张吧,我对“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永”字分析掉了,后来等到第一个课时结束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个调整,加入了一个课堂质疑环节,结果如想象当中一样,没有一个人有疑问,所以我只好自己问了。也就正好,把自己讲漏掉的两个知识点又补充了进去,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谈,这次教学重点一个发现。那就是无论自己准备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事情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的活跃的。因而,我们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或许比我们单纯上自己讲给学生的更多。刚刚说到了,对于那个教学质疑的环节,虽然没有同学课堂提问,但是课下还是有学生给我出“难题”了。她问道:“老师,我在有些参考书上看到的"佳节又重阳"是说的中秋节后又重阳节,这个又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幸亏自己当时灵机一动,才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你想想,哪种理解更好,哪种理解更能够体现此人清照的那种思念丈夫的愁苦?”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我又下来查找资料,了解到“佳节”的出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在很多的诗词作品中,佳节指代重阳节的比指代中秋节的多,因此后来我又给问我学生的问题补充了这个答案。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必须。另外呢,《声声慢》呢,我上的是一节讨论课,其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学生的智慧。针对上片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乍暖还寒”好还是“乍寒还冷”好,我自己设计的答案呢,主要是围绕这个天气的变化来答的,结果学生们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不仅有天气的变化这一层,而且还从南渡前后此人的情感角度来思考,真的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比我仅仅简单的从一个方面来思考更加的全面、合理。在下片当中,我提的这样一个问题,也同样遭到这种待遇,就是针对“大雁”这种意象的理解,我设计的答案主要是大雁是一种候鸟,能够南来北往,而词人清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够回到家乡。从而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感慨。我的学生们不仅结合词人的身世谈到了我说的这个方面,还运用典故“鸿雁传书”来说这只大雁就是以前为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从而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也是初次登上三尺讲台我的一些感悟:课前充分准备;课中灵活多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想只要我做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会处理的很好。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反思(二)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一直令我迷恋,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选择她的词作为公开课了。一曲《醉花阴》,缕缕闺怨情仇,情思袅袅,醉人心扉。

  《醉花阴》作为课文对我来说,已经不陌生。我很清楚自己的授课思路,重点放在读与品两大版块。其一,读的方面我尽可能做到了亲自情感范读,为学生指导节奏停顿的划分,给学生充足的练读时间,最后让学生在配乐当中齐读展示。读的过程把握住了,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学诗词的氛围,这是此课的重点之一。其二,品词,我分为两步,先品意象,再品佳句意境。这个版块也是学习重点之一。首先,通过借鉴古往今来相关的诗词佳句来归纳其意象所赋予的情感意图,让学生能从此诗词中积累诗词意象以运用到鉴赏其他诗词作品中去,能够鼓励、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其次,品佳句这一环节出自于品佳境,从下阕中尽情品菊、品愁和品瘦,一气呵成。最后小结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幽怨情深的音乐当中提升课堂氛围,顺利进行情感诵读。

  本节课我设计的亮点其一在读,其二在鉴古。读,我设计了配乐读,不仅教师配乐范读,也给学生配乐朗读,学生的读书兴致一下子就提升了;同时,我还准备了《醉花阴》的优美的音乐,在学生记笔记之时作为背景音乐提升氛围,为下一步的情感诵读奠定基础;鉴古,我指的是古事、古景、古韵、古诗词。课堂伊始,我用“赵明诚梦成词女之夫”的古事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串接了“赵明诚作词挑战其妻终不敌”的古事用以验证千古佳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整个教学ppt制作中,我选用的图片皆展现古韵古景,一个幽怨别致的词女形象通过图片展现无疑;品读意象上,也借鉴了古诗词来归纳学习,整堂课古韵浓浓;在配乐和音乐的选择上同样经过精挑细选,特别是一曲《醉花阴》让课堂沉醉其中。

  由于之前有精心准备过,本以为自己能信心满满地将它完美诠释。可事与愿违,课上到中途自己竟是懊恼至极。在品读意象的设计上,我做了些自认为是更好的改动,希望让学生从诗词中寻找作者所叙述的三个生活片段,计划由此展开对词意的理解和对意象的品读。这个设想在(5)班上课时非常顺利地实施了,想必向来积极的(6)班反应会更快一些。在这个环节我特意提示了学生要关注不同的时间段与时间词,随之也很快听到学生在底下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地寻到了。可一反常态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展现自己的成果,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平时的课堂即使再难的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作答,我预计过这样子的概括性问题难不倒学生,只要学生正常发挥地踊跃作答我就可以顺势总结归纳,这应该是一个不需耗时的环节。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当然。(事后回想,(6)班学生的活跃不可否认,他们一直期待我的公开课,而且跃跃欲试想要表现,可是越是在乎越是临场会胆怯,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我为了减少教师调课的麻烦,我选择了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公开课,这样子的时间段面临放学,学生处于一天当中最疲累的时间,也是他们最想放松的时间,而他们当时的状态已经算很好了。)学生的被动状态一时间让我心里焦急万分。事实证明不能提前把事情预想得更好。而我预设的总结归纳的时间最后用在了鼓励学生起来表达观点之上。我深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可是计划的变更却百感交集得让那些片刻的时间变得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在那一个世纪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屡次精心修改,想到了自己想要完美展现李词之美的初衷,想到了莫主任那么认真地为我指导修改……一抬眼,有一瞬间我竟忘了学生,竟只看到后面黑压压的同行,竟觉得一股深深地对不住……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变得沮丧、走神与失望。这的确是当时我自己的感受。可是课堂还在继续。由于反复的充分的准备,即使走了神,我依然可以照常让自己的讲课继续。无论多长的世纪总会过去,我走神了、沮丧了,但是我却不能半途而废。我不停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这整堂课负责,只要还剩一分钟,都必须尽力把它上好。幸而我回来了。我临时调整心态,调整教学重心,拨出更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学生明显动起来了,无论是“品瘦”还是“品愁”,学生们踊跃发言,还有学生主动当堂背诵全词。

  课堂结束后,我还久久沉浸在一种无知的情绪当中。一开始,我觉得这股情绪是懊恼,而后来,我越发理解了莫主任评课时所说的“欣慰”一词。我该“欣慰”的是我不能在这堂课上按我所想地讲课,而是最终回归到以学生为主的授课。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上出来的,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结果,而成功的主角是学生,老师的使命应是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引领到学习当中来。没有绝对完美的一堂课,同样的一节课,我以为再次经历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可是这份“完美”或许与我们想象当中的“完美”不尽相同。而且,正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将使我们“完美”。

《 醉花阴》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

  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

  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

  (三)写一写

  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高考小作文训练)

  四、分析鉴赏

  (一)品一品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背一背:根据词上下片的思路,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五、课堂小结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

  练一练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请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2、从词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赏析。

《 醉花阴》 篇13

  《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词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醉花阴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醉花阴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昨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完之后得在导入和诵读这两个环节作了一点思考。

  一、 导入与新授环节要紧密结合

  《醉花阴》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主要写对丈夫的思念,词的主旨不难理解。我设计用邓丽君演唱的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试图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进入词作的赏析。随着音乐的响起,我把《一剪梅》词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对词的内容很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跟着一起小声哼唱。学生们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这个情境的设置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她们了解的李清照,学生回答出李清照的词分前后期,两个时期的词风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学生在她们知识的范围内能答道这些也是很不错的,我于是对李清照的前后期词风进行了总结,围绕她的人生经历讲了很多,等到进入本课学习时原本营造的相思氛围已经一扫而空了。回过头来看,我想在导入之后就直接引入李清照爱情词及她早期的人生经历,进入本课的学习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课属于前期词作,内容上并不复杂,后期凄惨的人生经历、背景不介绍对本课也没有影响,这些课后还可以再补充。导入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引入新课,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一堂好课必然会有一个精彩的导入,有了好的导入还必须和后面的环节紧密联系,不然就会失掉作用。

  二、诵读的作用及策略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对学生在理解诗词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堂课我都会留一定的实际让学生诵读,往往只是请一两位同学起来示范或听名家朗诵,这样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天课上我想能否尝试用诵读带动内容的讲解呢?于是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学生不是很投入。于是我请一位同学范读,读完之后我请其他同学点评,再让点评的同学自己示范,努力读出其中的哀怨和悲伤。其中有学生点评的较好,如“半夜凉初透”句,“凉”字稍重一些,后面“初透”轻缓似轻轻带过却给人一种凉意。“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停顿时间要相对长一些,读出一种不忍面对的孤独,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之情。经过几个回合的点评和范读,学生对词的感情有了比较好的把握,齐读时有了情感,再也没有人笑了。我看到在互评互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以往单个人读教师点评要高出许多。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对作品读的多了,读出了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此言得之。

《 醉花阴》 篇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2、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凭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2、知人论世: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感受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丈夫:赵明诚。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教案《李清照醉花阴教案》。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赵明诚和父亲说,做了一个梦,请父亲解梦: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词女之夫)刚好宋徽宗上位,采取折中政策,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这时李18岁,赵21岁。

  命运转变: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清照曾写援书,但没得到帮助。李格非被贬回老家。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后期:靖康事变,北宋灭亡。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曾经改嫁。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为骗文物而与她结婚,结果得不到,这次婚姻完全是个骗局。李清照告他虚报举数,借此离婚。她也因此坐了两年牢,但获得众人帮助,九天后出来了。最后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3、写作背景

  《醉花阴》写于前期。夫妻俩婚后不久,感情甚笃。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对丈夫思念甚深,本词为相思之作。

  4、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

  5、整体把握,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明确:上片重阳思亲;下片饮酒赏菊。

  6、深入鉴赏。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雾气不散,犹如心中绘制不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

  永昼:既是真正的白天,也是心灵上的时间,太难熬,太孤单,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

  瑞脑销金兽:百无聊赖,没有人气,极其凄寂。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分离已不是一两次。凉:既是身体感受,也是内心寒冷。

  (3)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李清照非常欣赏陶渊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诗句《归去来兮辞》:依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指菊花。

  重九赏菊,是由来已久的文苑雅事。不过李清照没有这种兴致,到东篱把酒赏菊,完全是为了派遣离愁,尽量酒喝了,菊赏了,袖间还沾带了扑鼻的幽香,却更勾引起一腔思绪:过去都有心上人陪着自己,而今却形只影单,此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为三句)

  有这么一故事,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给赵明诚一首诗。赵明诚觉得这诗写得太好了,自己要"须眉不让巾帼",写了五十首诗,其中夹着李的诗,给友人看。友人说,只有三句,就是这三句。这三句有什么美呢?大家谈谈。

  明确:用帘外之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李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人称"李三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愁绪,"莫道"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与上片的"愁"相呼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课外拓展。请学生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分析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而这种愁情,能穿透时空,引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

  六、板书设计

  上片:愁永昼: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孤独寂寞

  佳节重阳,半夜凉初透--思念难眠

  下片:人更瘦:把酒赏菊,暗香销魂--自怜愁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 醉花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