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通用21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2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3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 饰刘兰芝   从杰 饰焦仲卿

  曲燕 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幕:《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 :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大屏幕显示〕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形式:哑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教后感: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无关痛;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已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到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当然,相对于“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这种课程类型不是我们常常接触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误之处,比如说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是很到位,一些戏剧语言不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

  教后评记: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语文新版教材,如何教好它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实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华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4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5

  一、了解《孔雀东南飞》写作的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了解《孔雀东南飞》的篇章结构

  本文是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可分为五部分:

  1、开端第1~2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母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也得到了凸现。

  2、中心部分第3~8段,描写府吏周旋于专横的母亲和有主见的兰芝之间,既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又充分展示出他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软弱、复杂的性格。焦母虽尚未与兰芝直接交锋,但其狰狞面目已在儿子面前暴露无遗。

  3、中心部分第9~12段写兰芝同婆婆、小姑和丈夫一一话别,从多方面展示了她善良而坚贞的性格。她的一番深明大体、不卑不亢的话,使婆婆多少有点心虚尴尬,只好装聋作哑。而她叮嘱小姑好好侍奉公婆,更表现出淳朴、真诚的感情,一个封建社会里完美的媳妇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中心部分的第13~22段写兰芝回母家后的遭遇,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阿母的软弱无主见,阿兄的粗暴和势利,官府倚势提亲,这一切都在兰芝的意料之中,促使她下定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5、中心部分第23~32段是写双双以死殉情,主要刻画兰芝和仲卿的心理变化。兰芝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死得从容而坚定。府吏的心态则较为复杂,主要是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了他。直到兰芝的死讯传来,他才终于战胜礼教的束缚和性格的懦弱,以死抗争,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尾声为33段写刘焦合葬,鸳鸯合鸣,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三、了解《孔雀东南飞》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夸张、衬托、互文、反复:

  作者用民歌传统的夸张手法描写了兰芝被遣前的精细打扮和太守迎亲时的豪华排场。描写兰芝服饰的华美,容仪的美好,是对“精妙世无双”的程度的夸张;“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郁郁登郡门”是对太守家迎亲的势派的夸张,突出了兰芝不慕权势,忠于爱情的品格。

  “隐隐何甸甸”摹声的同时,衬托着仲卿、兰芝烦乱的心情和缠绵的情思,渲染了氛围。太守家迎聚的排场描写,不仅表现了兰芝的身价,还反衬了兰芝的悲惨命运。

  诗中运用了互文手法,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文,即是“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诗的开头“十三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和节奏的优美。

  诗中用了间隔反复强调了兰芝的良好友善,也反衬出焦母的凶横。开头为兰芝自诉“十三能织素,……”其后为母述,母述印证了兰芝自述的真实性。

  2、比喻、排比:

  兰芝和仲卿临别时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前两句为暗喻,后两句为借喻。“蒲苇纫如丝”是借喻兼明喻。精彩的比喻写出了兰芝和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的比喻后来出自仲卿之口却成了“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仲卿责问兰芝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两处比喻原来的共通点由于误会而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有很大的作用。还有“泪落连珠子”、“泪落便如泻”、“命如南山石”等比喻都增强了语言的情感因素和形象感。

  诗中自述身世“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是纵向的排比意在强调兰芝聪慧、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达礼的好媳妇。“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是横向的排比,着意写兰芝姿态容貌的美好。横纵排比的运用使被塑造的人物有一种立体感。

  3、联绵词、叠音词:

  诗中用了不少联绵词表现事物的情状。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描绘了兰芝孤苦辛勤的形貌。“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极言姿容之美,衬托兰芝和仲卿的忠贞。“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描写仲卿自缢前心乱如麻,犹疑徬徨的动作神态及心情。诗中还有不少联绵词,如“藏蕤自生光”、“婀娜随风转”、“络绎如浮云”、“踯躅青骢马”、“勿复重纷纭”、“府吏见丁宁”、“寡妇起徬徨”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如“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纤纤”突出行步姿态的优美,轻盈。“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连用两个叠音词将怅惘若失,别情依依的神情,跃然纸上。“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车声衬托了仲卿夫妇烦乱的心绪,绵绵的情思。“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媒人的应诺之声在耳,媒人的喜悦之形可见。“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日色无光,情景交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连用两个叠音词突出,黄昏后天色渐渐昏暗,渐渐夜深人静,绝命时多么寂寞凄凉!从以上例句中看出运用叠音词来描绘动作、形貌之外,还可用之来摹拟声音,渲染气氛。

  四、了解典型人物形象刘兰芝与焦仲卿

  抨击了专横的封建家长制和罪恶的封建礼教;歌颂了焦刘这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的忠贞和婚姻的幸福所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刘兰芝是美丽、聪明、善良、能干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会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使她对婆母的压迫、辱骂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让,但最本质的是坚强的反抗。

  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也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为了保全与刘兰芝的爱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当强大的封建势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时,他以悲壮的自杀对封建制度进行控诉和反抗。

  总之,兰芝与仲卿为反抗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以壮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强化练习】

  1、文学知识填空: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诗。开头有一篇小序,介绍了。故事发生在,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并在流传中得到充实提高。后收入朝代所编的。这首诗的体裁是,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尾声以作结,富有民族特色。全诗在创作手法上是的,通过和的爱情悲剧,揭露了;结尾的手法又是的,表达了。全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达到很高成就,为人称颂。人们历来把这首诗与朝代的合称为。

  2、指出加黑字的读音及解词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箜篌(kōng hóu)

  公姥(mǔ)公婆,这里偏指婆婆

  伶俜(líng pīng)孤单的样子

  b、腰襦(rú)齐腰的短袄

  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貌

  遗施(yí)赠送、施与

  c、玳瑁(dài mào)(又mèi)

  磐石(pán)厚重巨大的石头

  誓违(qiān),违背,违反

  d、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赍钱(jī)赠送钱财

  鲑珍(xié)鱼类菜肴,各种美味

  e、白鹄舫(hú fǎng)舫,船

  龙子幡(fān)旗帜名

  青骢马(zōng)金镂鞍(lòu)

  3、下列句中“为”字读音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 为仲卿母所遣⑵ 为诗云尔

  ⑶ 君既为府吏

  ⑷ 非为织作迟

  ⑸ 君家妇难为

  ⑹ 黄泉共为友

  ⑺ 始尔未为久

  ⑻ 阿母为汝求

  ⑼ 时时为安慰

  ⑽ 遣丞为媒人

  ⑾ 自名为鸳鸯

  a、⑴⑻/⑵/⑶⑸⑹⑼⑽/⑷⑺⑾

  b、⑴/⑵/⑶⑸⑽/⑷⑺⑾/⑹⑼/⑻

  c、⑴⑻/⑵/⑶⑸⑽/⑷⑺(⑾/⑹⑼

  d、⑴/⑵/⑶⑸⑹⑼⑽/⑷⑺⑾/⑻

  4、下列句中不含代词的一项是:( )

  a、阿母为汝求

  b、我自不驱卿

  c、吾今且赴府

  d、汝今何罪过

  e、渠会永无缘f、卿可去成婚

  g、以我应他人

  5、指出句中“见”字用法特殊的一项:( )

  a、相见常日稀

  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e、黄泉下相见

  6、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谢家来贵门

  b、多谢后世人

  c、阿母谢媒人

  d、谢家事夫婿

  7、下面“适”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适得府君书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处分适兄意  适大病,不能行

  c、始适还家门  奴辈适至

  d、适彼乐土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下列词语都是单纯词的一组是:( )

  a、徘徊 箜篌 窈窕 纷纭

  b、伶俜 葳蕤 便言 玳瑁

  c、伏惟 丁宁 登即 络绎

  d、婀娜 踯躅 彷徨 誓违

  9、下面词语都是由同义词构成的一组是:( )

  a、悲摧 宦官 扶将 誓违 问讯 教训

  b、否泰 婚姻 交通 绫罗 装束 驱遣

  c、颜仪 登即 谓言 遗施 覆盖 纨素

  d、许和 娇逸 嬉戏 蒲苇 磬石 丝履

  10、诗中叠音词表示人物思想感情的是:( )

  ⑴ 区区

  ⑵ 久久

  ⑶ 纤纤

  ⑷ 劳劳

  ⑸ 隐隐

  ⑹ 甸甸

  ⑺ 依依

  ⑻ 郁郁

  ⑼ 诺诺

  ⑽ 恨恨

  ⑾ 寂寂

  ⑿ 奄奄

  11、分析下列诗句的含义,选择最适宜的答案:

  ⑴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里兰芝自请遣归的原因是:( )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婆的反抗。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自己的愤懑。

  ⑵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着力铺陈的作用是:( )

  a、表明兰芝恋恋难舍,强作精神,掩饰内心的哀怨。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有意在婆婆面前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写出兰芝有意装饰,绝不肯受别人歧视的心理。

  ⑶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她的话表明:

  a、兄长所言虽然不合情,但合理,应该遵从。

  b、终究给兄长添了不少麻烦,理应遵从兄长安排。

  c、自己无可奈何,只好听凭兄长的处置安排。

  d、对兄长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

  ⑷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样极力铺排太守迎娶的场面,作用是:( )

  a、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焦母的愚陋专横。

  b、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c、太守家的重视与焦母的凌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焦母的专横无理。

  d、隆重的迎娶与兰芝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兰芝对爱情的忠贞。

  12、按原诗故事发展顺序排列下面的情节:

  ⑴ 仲卿求情

  ⑵ 焦母斥子

  ⑶ 兰芝请归

  ⑷ 兰芝整装

  ⑸ 兰芝拜别

  ⑹ 仲卿慰妻

  ⑺ 中途密誓

  ⑻ 兰芝还家

  ⑼ 太守遣媒

  ⑽ 兰芝拒婚

  ⑾ 县令遣媒

  ⑿ 阿兄逼嫁

  ⒀ 兰芝备嫁

  ⒁ 太守筹婚

  ⒂ 仲卿别母

  ⒃ 相约殉情

  ⒄ 仲卿自缢

  ⒅ 兰芝投水

  顺序依次是(只写序号):<u></u>。

  13、这首诗的情节发展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交错发展的,请说说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u></u>。

  14、用比兴开头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这首诗的开头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的。请你说说兴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u></u>。

  〖参考答案〗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叙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汉末建安年间、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乐府诗、起兴、鸳鸯双飞、现实主义、刘兰芝、焦仲卿、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浪漫主义、人民群众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良好的愿望。北朝、《木兰辞》、乐府双璧。

  2、a

  3、b

  4、f

  5、c

  6、c

  7、d

  8、a

  9、c

  10、⑴ ⑷ ⑺ ⑽

  11、分析下列诗句的含义,选择最适宜的答案:

  ⑴ a,⑵ c,⑶ d,⑷ b

  12、⑶ ⑴ ⑵ ⑹ ⑷ ⑸ ⑺ ⑻ ⑾ ⑽ ⑼ ⑿ ⒁ ⒀ ⒃ ⒂ ⒅ ⒄

  13、人物性格是在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中充实起来的。如:最初我们只看到刘兰芝不甘心受折磨而自请还家的一方面,接着又看到她和仲卿夫妻恩爱的一方面,从而进一步认识刘兰芝不但料到再也不能团聚,而且勇敢地承担这种不幸。进而又从她被遣前的镇定态度看到她在内心里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正因为爱情越深痛苦才越重,也才能更突出她的不为威压所屈服的坚强性格。这样写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而深刻地痛恨迫害他们的封建家长制度和伦理道德。

  14、兴的特点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引起与之相关的感情。在古诗里叙夫妇离别之苦的诗,常以黄鹄起兴,“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这首诗也是如此,只是把黄鹄换成孔雀而已。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6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乐府民歌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克服文字阅读障碍,体会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认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

  一、消除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后人传唱、传写时有所加工,是一首流传很久、脍炙人口的好诗。但由于内容背景和成诗年代离今比较久远,学生自然会遇到一系列文字上的障碍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以语言而论,虽说《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接近汉末到六朝时期的民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它毕竟是1700年前的民间语言,而且又是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语句,由于受“五言”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含义不十分清楚,即使是各家所注也往往莫衷一是,以今天学生的古汉语水平来说,要消化这些诗句是很困难的。以内容而论,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职官、名物、礼仪、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度、婚姻制度、习俗习惯,学生所知甚少,至于对诗中所写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动更有理解上的难度。以上这些,往往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不消除这种畏难心理,对提高这首诗的阅读质量就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帮助同学消除阅读《孔雀东南飞》的这些畏难心理呢?

  重要的是确立“化难为易”的学习方略。如对待这首古诗的语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又如对这首叙事诗内容的把握,我们可根据《小序》提出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问题来主动地研读课文,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不仅可以消除畏难情绪,而且会增添读好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

  二、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

   (1)寻找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的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关于词义疏通,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一些词古今意义的差异,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的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相”的诸多用法。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本诗的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要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怎样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要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寻找理解这首诗思想内容的难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如这首诗着力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那他们二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却表现出非常顺从呢?如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反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却又遣人来刘家说媒?再如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这是否暗示焦母有反悔之意呢?由此还可引发出这样的问题,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

  三、启发学生解疑析难

  解疑析难应着眼于解析真正的疑难。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去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解疑析难之前首先应对所寻找的疑点难点作一番辨别和筛选。一些形似疑难而实际上只要通过课文注释或查找有关资料稍加思考即可解决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行解决。部分或个别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可作为解题析难时的非重点或次重点带过,重要的是启发这类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解疑析难应落实在多数同学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上。如在认识刘焦二人是否有逆来顺受和软弱的一面时,我们应该首先看到他们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尤其要看到他们外柔内刚的个性。当然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也无不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于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即有官宦人家前来骋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也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诗歌中许多基于生活的艺术夸张和一些独到的表现手法,本应看作是这一古代优秀作品的艺术创造,不必像对待史实作品那样去严肃考证。领会了这些,《孔雀东南飞》一些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也就可一一迎刃而解了。

  

  四、创意说明

  《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代叙事长诗,其写作年代离开我们非常久远,语言文字也有诸多的阅读障碍,而且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难点,因而采用寻找难点、确定难点、解决难点的学习方法是相当适宜的。这则教学设计的创意就在于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疑析疑,在阅读能力上寻求提高和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阅读文言作品的知识,缺的也不是使用注释和查找资料的技能,他们缺的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学习方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就难以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也就难以使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这则教学设计能在这一点上作有探索意义的努力,应予肯定。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7

  导标显示屏幕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摘自《文学评论》2000年12期)  

  [1]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8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 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 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 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 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 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1]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0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

  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

  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 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段与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欧阳宇) 

  [1]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内容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那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氛围之中,由衷产生对焦、刘二人的同情与哀怜,迸发出对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的憎恨。要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诵读的基础上,以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思想感情;利用与音乐的对比阅读,教育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进一步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古代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习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但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而且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较高,也很有音乐和文艺表演才能及欲望的实际,借助音乐的功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他们主动去学习鉴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并达到三维目标。“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课堂是我们的,更是学生的。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适当的整合比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借助先人的经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朗读——朗读探究——朗读比较。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3)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听。四、教学目标鉴赏本诗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与思想内容,学习本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习惯,能够熟读成诵。通过诗作体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追求的坚贞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是非感。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分析把握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艺术手法。2、难点: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是非感与生命意识。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影视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提问: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更早以前就有这么一篇描写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解说: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并序),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根据需要,让学生来介绍,教师适时补充。)(2)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解说: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马上来激情,议论纷纷。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基础。)(二)理清诗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节和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投影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学生讨论明确:①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引出被遣之事。极写兰芝的才、德、能之优秀,也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厚爱情,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她优秀贤惠,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产生悬疑。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此“一曲”也。②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夫妻誓别,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状摹兰芝之美貌和对仲卿的挚爱之情。随着兰芝的回家,问题矛盾看似已经解决,此“一平”也。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之后的遭遇。还家不久媒人登门说亲,受到兄长的逼迫而答应“改嫁”。兰芝“违背”誓言,节外生枝,展开矛盾,此“二曲”也。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为践诺和抗争,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极点,同时也用以死抗争的方式解决了矛盾。此“三曲”“二平”也。⑤“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及诗人强烈的愿望。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解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梳理,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三)合作研究探讨,理解人物形象(解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诗中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表现力。(1)关于词义疏通。学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实词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文言句式⑥偏义复词后,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和订正,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师进行引导,共同解决。(解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影这六个方面的一些例子)(2)关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结合人物对话的朗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解说: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学生讨论明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学生讨论明确: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学生讨论明确:专横跋扈、专横固执。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解说: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于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四)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内容理解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为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学习(1)熟读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一)抽查背诵情况。(二)学生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三)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针对本诗思想内容的难点问题,启发寻疑析难,深入探究,领悟文章思想情感。(1)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明确:无子说、恋子说、妒忌说、讨厌说、煎熬说、隔阂说、无行说、第三者说、另娶说、能干说、门第说、美色说等等。(2)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学生讨论明确: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学生讨论明确: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但两人最终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四)朗读对比欣赏,加深理解,写出听读之后感。把握对比。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段非常生动优美、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一曲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草桥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主要情节,运用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紧密配合,表现出梁祝之间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与本文的内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把它引进教学,配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真正领悟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感情纯真的爱情,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产生同情,去关爱生命。让学生仔细聆听美妙的音乐,合作讨论,加深理解。(1)本诗文中的“兰芝被遣”和“兰芝抗婚”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一阶段“逼嫁抗婚”对比阅读。文中的刘兰芝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遣归及被迫“改嫁”,刘兰芝与祝英台一样都进行了抗争。乐曲中的乐器奏出了具有威胁力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同时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现了控诉、抗争的感情。(2)本诗文中的“夫妻誓别”的情节,可与乐曲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长亭惜别”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别。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乐曲中梁祝分别时依依不舍又充满悲伤,音调抒情徐缓。让学生在徐缓的音乐中去感受刘兰芝与焦仲卿生离死别的痛苦。(3)本诗文中的“双双殉情”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三阶段“英台投坟”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这一对恩爱夫妻恋情浓烈,在高压下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自挂东南枝,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达到高潮。乐曲中祝英台纵身投坟,锣钹齐鸣,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祝英台坟前向苍天控诉,有情人难成眷属。(4)最后课文中那具有神话浪漫色彩的一笔与乐曲再现部“梁祝化蝶”一样,都表现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主人公的同情,同时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出对封建礼教的憎恨,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5)学生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全班交流。(解说:以上开放性教学环节,着眼诗歌与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视听觉交互产生作用,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结合中,产生共鸣。通过讨论,更深入去领悟诗文内容主旨,体会课文所展现的悲剧氛围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激起是非感与同情心,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殉情之路,这是为什么?(解说:作为作业,请学生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性写作。)(六)总结收束。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情节:——(被遣——盟誓——“改嫁”——殉情——合葬)——曲平交错

  忍辱负重    追求自由                坚强善良

  人物:焦仲卿   忠于爱情               刘兰芝    忠于爱情

  抗争        忠贞不渝               抗争专制                           蛮横                          霸道                    无理

  (封建礼教)

  焦母

  刘兄 刘兄

  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主题:

  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            七、教学反思1、在设计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寻疑析疑,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安排学生自学、朗读、研读课文,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课文。问题与课文相关,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过程。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学习的方式。3、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享受。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鉴于此,结合学生实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配乐教学,充分调动视听觉感官,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使文本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的、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品质。                                   八、点评本设计符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设计中,安排了多次朗读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思考有关问题,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并进行朗读揣摩,分析归纳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朗读并研读课文。注重诵读与背诵,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和阅读实践,用学生自主阅读替代教师的讲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给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表达,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各抒己见,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共享资源,在取长补短中相互提高。此外,本设计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比较恰到好处。安排学生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对比欣赏,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体验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文主旨,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提供空间。当然,本设计还是有点不足的,比如,语言训练的重点不够明确,内容理解如何落实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还不是很到位。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4

  (第三课课时)

  韶关市    袁秀婷

  设计思想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上,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体现了悲剧美。“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因此,在第一、二课时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悲剧的美,进而感悟悲剧的生活。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文学审美品位。为此,立足于文本,以诵读为辅助,以片段鉴赏为纽带,深入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力求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4、理解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审视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品味情境中的抒情意味。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创设情境

  二、指明方向,明确目标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二)提出探究要求(已布置预习):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段,在书上圈点批注,将你的解读和感悟与大家共同分享。(屏幕显示)

  (三)学生指出所找到的语段后自由选择几个片段作为鉴赏内容。

  三、品味鉴赏,探究悲意

  方法提示:从细微处读书,品味鉴赏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谈你所感受到的悲情。   

  (二)指名鉴赏

  表达要求(屏幕显示):

  (1)从这一段的“          ”中,我感受到了                。

  (2)把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语段举例:(只作参考)

  1、开头(想象“五里一徘徊”的画面,感受悲凉的气氛;体味起兴的特点)

  2、“严妆”片段(从“鸡鸣外欲曙”和“事事四五通”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体味铺陈和本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3、被遣时两人的话别(抓住词语“隐隐”、“甸甸”、“劳劳”、“依依”,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进入情境,感受人物的爱情美)

  4、两人殉情的场面(抓住“奄奄”、“寂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并联想殉情前后的情景,体味两人性格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感情)

  5、结尾(体味浪漫主义色彩)

  (三)实践反省

  你是如何得到这种体验的?

  明确:从字词句入手,抓住诗歌的意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结:

  我们的确被它打动了!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之大?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力量来源于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过渡:然而有人却说,悲剧往往比喜剧更经典、更打动人心,这里并不是说它会怂恿你的眼泪,那是什么呢?是用它毁灭的美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四、体验反思,情感熏陶

  (一)老师结合本诗讲解悲剧的特点和创作意图(引用鲁迅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二)对现代生活中的男女殉情,你如何看待?

  指名发表看法,师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审视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老师作本课小结(小声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毁灭。这虽然令人遗憾,但却留下了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和惊心动魄的悲剧美。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更让我们审视生活,珍惜生活。(老师朗读歌曲《孔雀东南飞》的第三段歌词)我们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古代,就更应认真对待婚姻,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课外研究,获取新知

  六、作业 (屏幕显示):

  1、 也为《孔雀东南飞》写一首歌词,写出你对悲剧美的感悟,对悲剧生活的感悟。

  2、 将课外阅读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悲剧故事推荐给大家,说说理由。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5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 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 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 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 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 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6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7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 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 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 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 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 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一首诗歌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制度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的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这就是《孔雀东南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解说。

  一、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 教法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拓展延伸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7、作业设计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略)。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9

  构思《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品,以内容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动人而著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字词、内容清理、人物形象认识、主题总结、艺术方法讨论等等,这样的任务常规的两个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完成的学习往往是被动与浅层次的,学生很难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突破的、深入的认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无法调动。因此,我决定抓大放小,把主要目标锁定到人物形象与主题的深入研讨上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字词与艺术手法归纳放到课外练习中去落实。关键词:  现代视野中的诗歌主题   人物形象的深入认识实施第1课时:布置自读1 教师指定学生介绍相关文学常识。2教师布置自学任务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你认为《孔雀东南飞》里的悲剧是什么?它又是如何造成的?请大家结合注解阅读全文,把自己的认识写在稿纸,下节课集中讨论。第2课时,讨论讨论开始:学生1:首先我认为这场悲剧是爱情悲剧,焦刘二人感情深厚却不能相守,只得殉情自杀,这个悲剧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讲究“三从四德”,根本没有可以说理的地方。焦仲卿无力改变他母亲的意愿。“百善孝为先”,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焦仲卿是不敢与他母亲冲突了。  师:兰芝被迫离开,好象是由焦母支配的,但兰芝回家以后,在再嫁的问题上,可是她的哥哥说了算呀。  生:对呀,如果说是他们的悲剧纯粹是封建制度、家长权威造成的,那刘兰芝的母亲为什么没有替女儿作主的权利呢?生:是焦仲卿不好,他既然与刘兰芝约定“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为什么从送兰芝回家到太守提亲,至少有几十天的时间,他一次也没有去看人家呢?生:女子被休弃回娘家,这是多么大的羞侮和难堪,他口口声声说爱兰芝,为什么不能亲自送兰芝回家,在她家人面前做个交待,至少至少,他可以写封信给刘家解释一下,这样兰芝在娘家日子不会好过一点吗?生:就是,而且在兰芝即使开始新生活之时,他还酸溜溜的跑去责备人家,说什么“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要死自己一个人死好了,干嘛拉人家陪葬?生:就是,即使他是真的爱兰芝,他的爱也是何等的庸俗、自私!《泰坦尼特号》里,杰克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让给了露丝,而且还鼓励她好好的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呢。学生2:焦仲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而且本身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他的性格不仅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与幸福,还把刘兰芝逼上了死路。 学生3:刘兰芝结婚几年一直没有小孩,当然会引起婆婆的不满,被遣也在情理之中了,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是封建思想在做怪。学生4:我觉得此说并不恰当,单从诗的内容情节看,如刘兰芝是因不育被遣,何来“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县令太守娶亲难道以绝后为目的吗?学生(笑)学生5:有可能县令不知情呢。学生6:婆婆在遣兰芝时并未强调此事,只是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依焦母性格,若兰芝确实有此疾,她不会不提此事,说不定还会大肆渲染,所以,“无子说”不能成立。生: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即使焦刘二人得偿所愿,刘兰芝重归焦门,那也是她不幸生活的再次开始。“相见常日稀”“夜夜不得息”“大人故嫌迟”,这种生活谈得上幸福吗?师:看来大家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诗歌的悲剧就是爱情的悲剧,而罪魁祸首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我补充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一、        如果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封建的家庭、社会制度,那么为什么在刘兰芝的娘家,母亲却没有焦母的权威呢?二、        现在是新社会了,这种悲剧还会不会发生?三、        裴多翡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都皆可抛”,〈孔〉诗中中毁灭的,是不是只有爱情?生7:还有两个青年男女的生命。师:  对啊,兰芝嫁作焦家妇的时候只有十七岁,被遣殉情时也不过二十一二,焦仲卿与她相差无几,这样一对年轻人的生命竟在最美好的时节画上了句号,可悲可叹。生:我觉得焦母也很可怜,中年丧夫,晚年失子!师:对,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焦刘二人失去了爱情与生命,焦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个悲剧可不可以避免?     生8:可以,如果焦仲卿不在兰芝出嫁前讽刺她,并且以“吾独向黄泉”相激,兰芝或许不会死的,她可能在太守家找到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生9:我也认为焦仲卿的性格把两个推向了绝路,一开始在妻子诉苦后他就马上责问母亲“女性无偏斜何以致不厚”,这样只会激怒母亲让她做出更疯狂的举动。生10:太幼稚!生11:而且有点自私。生12:刘兰芝为为什么要殉情?她爱不爱焦仲卿?       我认为应该不爱,最起码没有焦仲卿对她的感情那么单纯,最后是“感君区区情”,感动不是爱情。然后他们相约不娶不嫁,我看刘更看重的的信约,她回到焦家以后还是继续和丈夫分离,继续过被刁难的辛苦生活。她的悲剧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师:非常有道理,社会制度和道德在不断的变化,而人性是相对稳定的。这里的悲剧确实与焦仲卿的性格有关。不过,一个悲剧的产生往往是好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的性格原因。学生(异口同声):焦母。生12:她变态!这样美丽能干又善良的儿媳妇竟然不满意。生13:正是因为兰芝太优秀了她嫉妒!生14:可能还有那种恋子情节,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非常好,她受不了别人夺去儿子的爱。师:这样分析也有道理,这种心态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和汪曾祺的小说〈百蝶图〉里都有体现。出示资料:小说节选

  《百蝶图》汪曾祺小玉的母亲死得早,她十四岁就支撑门户,打里打外,利利落落,凡事很有决断。母亲是个绣花女工,小玉从小就学会绣花。手很巧,平针、“乱孱”、挑花、“纳锦”都会。绣帐檐、门帘、枕头顶,都成。她能出样子、配颜色,在县城里有些名气,“打子儿”、“七色晕”,她为甄家即将出阁的小姐绣的一对门帘飘带赢得很多人称赞。白缎地子,平金纳锦飞龙。难的是龙的眼睛,眼珠是桂圆核壳钉上去的。桂圆核壳剪破,打了眼,头发丝缝缀。桂圆核很不好剪,一剪就破,又要一般大,一样圆,剪坏了好多桂圆,才能选出四颗眼珠。白地、金龙、乌黑闪亮的龙眼睛,神气活现。小陈三看王小玉的绣活,王小玉看小货郎的绒花。喝着老王头的土叶茶,说着话,雨停了,小陈的上衣也干了,小陈告辞。小玉送到门口:“常来!”“哎,来!”小陈三果然常来歇脚。他们说了很多话,还结伴到扬州辕门桥去过几次。小陈三办货,小玉买彩绒丝线。王小玉是个美人,长得就像王家亭子前才出水的一箭荷花骨朵,细皮嫩肉,一笑俩酒窝。小陈的父亲死得早,妈年轻守寡。她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她眼睛有病,双眼有翳———白内障,见人只模模糊糊看见脸,眉眼分不太清,对面来人,听说话才知道是谁。就这样,她还一天不什闲,忙忙碌碌,家里收拾得“一水也似的”。儿子爱王小玉,她知道,因为儿子早在她耳朵跟前夸小玉,怎么好看,怎么能干,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老太太只是听着,不言语,转着灰白的眼珠子,好像想什么心事. 小陈跟老太太提出要把小玉娶过来,他妈瞪着浑浊的眼睛喊叫起来:“不行!”小玉太好看,太聪明,太能干,是个人尖子。她的家里,绝对不能有个人尖子。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她宁可要一个窝窝囊囊的平庸的儿媳。来了一个人尖子,把她往哪儿搁?“你要娶王小玉,除非等我死了!”小陈三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生那么大的气。小陈三是个孝子。“顺者为孝。”他只好听妈的,没有在家里吵嚷吼叫,日子过得还是平平静静的。但是小陈的妈知道,儿子和妈之间在感情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知道儿子对她有一种刻骨的怨恨。他一天不说话。他们的关系已经不是母亲和儿子,而是仇敌。小陈的妈有时也觉得做了一件错事。她也想求儿子原谅她,但是,决不!她没有错!她为什么有如此恶毒的感情,连她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这种“变态”的心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生:她丈夫早逝,她守寡多年,儿子成亲之前,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更驱散了自己心灵的寂寞,填补了她丧夫的心理空白,儿子可说是她的精神依托。但当儿子娶到这一无可挑剔的媳妇后,儿子把爱转移到妻子身上,这无形中在焦母心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加之儿子夫妻恩爱,婚姻美满,也唤起了她长期沉睡的夫妻情爱。但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教化使她没法违背妇道,于是更加感到孤独失落,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无可挑剔的媳妇。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便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自己得不到的幸福,儿媳妇凭什么得到?于是儿媳妇的一切优点全成了罪恶,不赶走这个媳妇,就没有自己一天的好日子。为能求恢复母子相依的生活,她靡计不施。“师:极其以及相当、特别的精练准确生:摘抄的,嘻嘻师:从这个角度讲,焦母,还有《百蝶图》中小陈的母亲,也都是受害者。生15:我认为焦母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首先她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心态,然后又失去了儿子,孤苦无依。生16:那么还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压抑造成的。生17:刘兰芝也有错,对婆婆忍耐一下不就行了吗?她走的时候还打扮得那样好看,分明是示威。生:对,而且还是她自己先提出“及时相遣归”的。师:倔强,骄傲。算不算一种错误?生 沉默师:大家看看焦母后来有没有后悔。生18:“两家求合藏,合藏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从这里看,焦母确实有悔过的表现。师:对啊,如果焦母知道自己儿子会以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爱情,她也不一定会用那么极端的手段折散他们了。生:那么,焦仲卿如果在事情发生前多陪陪母亲,多与母亲沟通一下,让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并且让她明白妻子在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说不定焦母就不会那么过分了。生: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也是悲剧形成的原因。师:好,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我们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及其原因悲剧有爱情、生命、幸福被摧毁的悲剧。原因:一、社会制度与文化的不合理。二、人物性格的悲剧三、人与人之间隔膜、缺乏理解与沟通的悲剧。课后作业:《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新解          反思学生的课后作文中涌现了大量视野开阔、目光独到、观点新颖且内容丰富的作品,由此看来这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效果是理想的,问题设计抓住了要害,能够启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生在讨论中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与诗歌的主旨,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熏陶与人格培养,错过了借讨论悲剧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省查、主动沟通的机会。(焦母的悲剧性格中有一点很重要,她刚愎自用,自省的意识与能力惊人的缺乏)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20

  一、知识要点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2.乐府诗是中国古代乐府官署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

  3.乐府涵义的演变:

  乐府在西汉时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就是管理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掌管皇帝祭祀天地祖宗、朝会宴飨和道路游行时所用的歌曲和舞曲,也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歌俗乐。

  六朝时把曾在乐府里合过乐能唱的诗叫做乐府,这样乐府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一变而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六朝人把乐府看作一种诗体,还着眼在音乐上。

  到了唐代,就撇开了音乐,注重诗的内容实质,把一种有强烈社会政治内容,在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讽喻诗叫乐府。唐朝人衡量一首诗是不是乐府诗,不是看他是否合乐能唱,而是看它是否有讽喻性。唐人的这种看法,是对乐府诗的一种本质的进步的看法,它揭示了汉代乐府诗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宋元以后,又恢复了六朝人的纯音乐观点,把合乐能唱的词、散曲也叫乐府。

  4.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 古义:共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 今义:处罚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便可作婚姻 古义:结为亲家 今义: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接 今义:与运输有关的

  5.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6.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美禽恋偶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悲剧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

  7.全诗结构:

  托物起兴(第1节) 兰芝自诉(第2节) 仲卿求情(3—6) 决心自遣(7—8)

  拜别阿母(9—10) 夫妇盟誓(11—12) 兰芝见母(13) 兰芝拒婚(14—19)

  阿兄逼嫁(20—24) 生人死别(25—27) 仲卿别母(28—30) 双双殉情(31—32)

  化鸟双飞(第33节)

  二、能力检测

  l.下列红色词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十五弹箜篌(hóu) 便可白公姥(mǔ)

  伶(lín)俜萦苦辛 妾有绣腰襦(rú)

  B.四角龙子幡(fán) 葳(wēi)蕤自生光

  留待作遗(yí)施 纤纤(xiān)作细步

  C.磐(pán)石无转移 供(gōng)养卒大恩

  耳著(zhuó)明月珰 移我琉璃榻(tà)

  D.踯(zhí)躅青骢马 青雀白鹄舫(fǎng)

  隐隐何甸甸(diàn) 阿母大拊(fù)掌

  2.选出句中红色词读音不同的一项:

  (1)A.相见常日稀 B.儿已薄禄相 C.会不相从许 D.登即相许和

  (2)A.便可速遣之 B.不得便相许 C.便言多令才 D.便作旦夕间

  3.下列句中“为”字读音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为仲卿母所遣 (2)为诗云尔

  (3)君既为府吏 (4)非为织作迟

  (5)君家妇难为 (6)黄泉共为友

  (7)遣丞为媒人 (8)阿母为汝求

  A.(1)(8)/(2)/(3)(5)(6)(7)/(4)

  B.(1)/(2)/(3)(5)(7)/(4)/(6)/(8)

  C.(1)(8)/(2)/(3)(5)(7)/(4)/(6)

  D.(1)/(2)/(3)(5)(6)(7)/(4)/(8)

  4.句中红色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B.我有亲父母

  C.逼迫兼弟兄 D.好自相扶将

  5.对红色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徒留无所施 A.措施 B.施予 C.用处 D.使用

  (2)何意致不厚 A.意思 B.心意 C.料想 D.意图

  (3)遣去慎莫留 A.谨慎 B.小心 C.千万 D.慎重

  (4)君既若见录 A.记录 B.录用 C.记载 D.惦念

  (5)蒲苇纫如丝 A.柔软 B.柔韧 C.缠绕 D.连结

  (6)寻遣丞请还 A.寻找 B.寻觅 C.不久 D.然后

  6.下面句中红色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可怜体无比 B.千万不复全

  C.处分适兄意 D.徘徊庭树下

  7.将下列句中的“自”字,按要求归类:

  (1)自誓不嫁 (2)举动自专由 (3)我自不驱卿 (4)自名秦罗敷 (5)自可断来信

  (6)自君别我后 (7)葳蕤自生光 (8)自名为鸳鸯 (9)本自无教训 (10)好自相扶将

  A.(1)(2)/(3)(9)/(4)(8)/(5)/(6)/(7)/(10)

  B.(1)(2)(4)(8)/(3)(9)/(5)(7)/(6)(10)

  C.(1)(2)/(3)(5)(7)/(4)(8)/(6)/(9)/(10)

  D.(1)(2)(4)(8)/(3)(7)(9)/(5)/(6)/(10)

  8.选出红色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1)例:君既若见录

  A.相见常日稀 B.黄泉下相见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2)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谢家来贵门 B.多谢后世人 C.阿母谢媒人 D.谢家事夫婿

  (3)例: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

  A.适得府君书 B.处分适兄意 C.始适还家门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例:幸可广问讯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例:却与小姑别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相如持璧却立

  C.却话巴山夜雨时 D.却看妻子愁何在

  9.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里兰芝自请遣归的原因是: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婆的反抗。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自己的愤懑。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着力铺陈的作用是:

  A.表明兰芝恋恋难舍,强作精神,掩饰内心的哀怨。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有意在婆婆面前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写出兰芝有意装饰,绝不肯受别人歧视的心理。

  (3)“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她的话表明:

  A.兄长所言虽然不合情,但合理,应该遵从。

  B.终究给兄长添了不少麻烦,理应遵从兄长安排。

  C.自己无可奈何,只好听凭兄长的处置安排。

  D.对兄长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

  (4)“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样极力铺排太守迎娶的场面,作用是:

  A.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焦母的愚陋专横。

  B.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C.太守家的重视与焦母的凌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焦母的专横无理。

  D.隆重的迎娶与兰芝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兰芝对爱情的忠贞。

  参考答案:

  1.C 2.B.C 3.B

  4.D 5.C C C D B C

  6.D A 7.A

  8.(1)D (2)C (3)B (4)C (5)D

  9.(1)A (2)C (3)D (4)B

  安静守望

  高二(4) 罗晓晨

  又话不投机了么?我竭力地搜寻着新的话题。终于你说累了要下网,我也只能苦涩地说着再见。然后,只剩下我空对着闪亮的屏幕发呆。

  语言快要燃尽了吧,默契的火花将熄。可是当初,在我们用言语绘出漫天烟火的日子里,又怎会料到今日的默然。那时我们互相描画着自己的梦,谈古论今,虽隔着无形的网络,却都能感觉到激扬文字背后的风发意气。久了,久了,我摸透了你的语意,习惯了你的语气,而你也熟知了我的故事我的看法,熟稔堆砌起来,原本是纽带的网络,逐渐化成了墙。你我在两侧张望,每每抛出新话题的丝带,却又因太过细短而落回。

  只有留白的屏幕,我无声地徘徊。

  你我同处在一个校园中,又怎会一句话也没有呢。但我已厌倦了,在说上几句校园闲话后只得离去的情景,同网上一样,也许你也如此吧。于是,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我和你悄悄远离,淡出各自的舞台。但我又怎可能忘却所有,于是偷扯起一角幕布,仍关注着你的举动。在网上你苦恼而记下的文字,我看得到。校园中你落寞的影,我也捕捉得到。只是你我相对,再不会慷慨激昂地畅叙,只浅浅一笑,一带而过。

  莫名的惆怅久挥不散,那样的过去已不复来,只是眼中的关切依旧不改。相视的笑容或是伴声问候,回帖时间接的交流,或许是一种超越言语的对白。舞台是你自己的,我只是默默看。

  在某个温馨的黄昏回想起你的笑容,似乎也已足够。言语只是彼此了解的窄路,而更多的是背后的沉默。我会释然,不再因和你的无语而伤感。在离开言语之后,用关切撑起一片暖色天空。我会在那里,安静地守望你。

  [评语]

  当新奇日渐褪色,激情日益沉淀,我们突然发现,交往发生了短路……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沉默之后,我们是选择结束这段交往,寻找一个新的开始呢,还是努力去突破,激活这种沉默呢?作者有过惆怅,困惑,在沉默中静静地回想,却发现“言语只是彼此了解的窄路,而更多的是背后的沉默”,于是,释然,决心要“安静地守望”,古人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就是这种境界吧!

  文章语言简洁,多用短句,但富有表现力,很注意炼字。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21

  雨从铅灰色的空中散落人间。 

  我望着天,望着雨,望着雨中的一切,感受风,感受雨,感受雨中的心情…… 

  听着窗外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起了诗情词意,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消失,天地间只剩下了被雨声一统的宁静,被雨声勾动的寂寥。

  黯淡的灯光映射着密密的雨脚,隔着玻璃窗,冰冷冰冷的,一片迷雾,能看清的景物很少,我的思绪却似乎飘的很远……

  风不大,轻轻的一阵,却又立即转换成淅淅沥沥的雨声,转换成溪中细密的涟漪,转换成遥远的浮想……

  静谧的意境。 

  凄凉、孤寂的感觉。

  江南多雨,也多爱情,尤其是那些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含蓄、静谧地在江南的烟雨中,飘散着遥远的古香和淡淡的幽怨。

  雨和爱情也许本就是融为一体的吧……

  雨天。伤感。

  悲凉的心情化作雨水,滴落在眼中,与泪混为一体。 

  雨中浮想,思绪飞向遥远的古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一对情谊深重的小夫妻,却因为婆婆的骄横而落的一个“举身赴清池”。另一个是“自挂东南枝”。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人皆徇情而死。

  呜呼,怎不让人在千年以后仍然扼腕叹息。

  常说最悲惨的爱情莫过于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却不知已成眷属的有情人被活活拆散才是最让人伤心,惋惜的。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不仅仅有爱情,而且已经有了亲情,他们已经是不可分开的亲人了。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自然是最让人断肠,最让人痛心的。

  东南庭树下,刘兰芝,那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含泪回首。你依然放不下谁吗?是那临别与你殷殷重寄意的仲卿吗? 

  兰芝,你遥遥地望向红尘深处那一座座富贵苍凉的朱门庭院,想你的仲卿将如何为你而伤心哭泣,想他将如何携一身风尘来追随你——那是你最奢华的梦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兰芝的誓言尤在耳边回响,芳人已不知踪迹……

  窗外依旧是烟雨蒙蒙的一片。 

  细雨纷飞,飘然而莅临人间…… 

  天也在为那段凄美的爱情而哭泣……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思绪继续在雨中飘浮。

  我恍惚看见“美人终作土”的宋词女子,从八百年不堪的幽梦中缓缓走来,向我倾诉着她的痴情和万般怨哀。 

  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然而不如陆母之意,以至听信谗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氏也改嫁赵士程。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踽踽独行,至城南禹迹祠附近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亦来游览。唐遣人送酒肴致意,陆游满怀伤感,借酒消愁愁更愁,挥毫在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唐婉见后曾和词一首,不久便抑郁而死。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钗头凤》

  如果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离我太远,那么沈园就近在咫尺,可不知何故,几次经过,却从未徜徉其中,只知道其中有:

  亭台轩榭,池塘荷花……

  还有那一堵墙,那一堵写着钗头凤的断墙残垣……

  雨寂寂的落着,在水中荡起点点涟漪。

  也许是怕失望,惟恐心底的那一份期待无法从沈园中找到。

  也许是怕惊扰,那年轻的诗人,正在沈园蒙蒙的细雨中,无声的凝望着他爱着的女子,却无缘再执子之手,泪如雨下。

  也许……

  我已无语。

  惟能抄录一词。

  欲叩苍冥,却怕是,非聋即哑。

  苔壁畔,春波无恙,柳绵犹挂。

  人海未曾成隔绝,人心毕竟多牵惹。

  笑鲛绡蘸泪写悲欢,恁挥洒。

  情欲问,愁无暇。

  情欲赎,愁无价。

  只诗魂激荡,一千年者。

  字也何堪消蚀矣,魂应不吝归来罢。

  看山盟重拾凤钗头,惊鸿下。

  ——沙子石子《满江红·绍兴沈园见唐陆题钗头凤》

  雨依旧在下。

  零乱的文,零乱的心,零乱的发,

  都源于窗外的风和雨…… 

  后记:

  三月多雨,春意多情,两者皆在心,无以遣泄,唯写此文以寄。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我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我无法按捺自己和词的欲望,尽管我知道我的文采远远无法望陆翁之项背,可我还是想小心谨慎的说出我对这一段爱情的凭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