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孔雀东南飞》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23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  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      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  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

  16.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其中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796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庾信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集有《徐孝穆集》。

  二、写作背景

  婚姻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密切相关,我国古代的婚姻就是男女两家结亲,宗旨就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有七种情况可以休妻,称为“弃去”:不孝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女子三次被休,只能去舂米,非常低贱。所以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暴露家长制的罪恶。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是婚姻的悲剧直接制造者,背后是封建礼教。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公姥(mǔ) 伶俜(pīnɡ) 聘礼(pìn) 拊掌(fǔ)

  否泰(pǐ) 赍钱(jī) 踯躅(zhí zhú)

  2.字形

  腰襦 葳蕤 磐石 槌床 哽咽 蒲苇

  3.词义

  缢:吊死。

  驱使:使唤。

  伶俜:孤单的样子。

  遗施:赠与,施与。

  便言:很会说话。

  否泰:运气的好坏。

  4.通假字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梳妆匣子。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

  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地。

  (2)名词作动词

  誓天不相负 “誓”,对……发誓。

  (3)使动用法

  以此下心意 “下”,使……下,委屈。

  6.古今异义

  可怜体无比

  “可怜”古:可爱。今: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千万”古:无论如何。今: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奄奄”古:暗沉沉的。今:气息将尽。

  叶叶相交通

  “交通”古:交错连接。今:往来通达。

  汝岂得自由

  “自由”古:自作主张。今:自由自在。

  处分适兄意

  “处分”古:处理、安排。今:一种处罚措施。

  便利此月内

  “便利”古:吉利。今:方便。

  本自无教训

  “教训”古:教养。今:失败中取得的认识。

  7.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指“母”。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作息”偏指“作”。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牛马”偏指“马”。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开端:自请 遣归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发展: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被遣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拜别阿母,有礼识礼

  夫妇名誓,情深意重

  发展: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逼嫁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高潮: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结尾: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内容详解

  三、技巧鉴赏

  1.铺陈排比起兴手法的运用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营造了全篇的气氛。“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2.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焦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性格。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实而软弱,但又有反抗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3.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展开情节,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其母的顽固和仲卿的守约。这是第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诀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按理说应当得到婆婆的喜爱,为什么刘母不但不喜欢这个儿媳,反而横加指责,甚至决绝地逼迫焦仲卿休妻,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探究思路: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也正如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人说是因为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下儿子,也有人说因为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太好,使焦母产生失落感,也有人说这些原因兼而有之。

  参考答案:(1)刘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下儿子。

  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课文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看,虽在时间上有些夸张之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兰芝娶进焦家已有几年时间,课文没有兰芝生儿子的叙述,而且从文中还可以看到,焦家只有这一个儿子,焦家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焦仲卿一个人身上,所以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焦母决绝的态度也可以体会到,驱遣兰芝没有商量的余地,是因为触到她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上。

  (2)是因为刘兰芝、焦仲卿感情太好。

  刘兰芝、焦仲卿感情太好,以致双双殉情,显示了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他们这太深厚的感情使焦母感到失落,以致引起了焦母的不满。从文中看,兰芝没有公公,也就是说焦母是寡妇,在那个社会中孤儿寡母生活是艰难的,可以想见,焦母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焦仲卿拉扯大,是怎样把全部的感情、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儿子身上。儿子结了婚,与妻子卿卿我我、柔情蜜意,不自觉中焦母感到失落,觉得是媳妇夺走了儿子,当然迁怒于兰芝,把怨气都洒在兰芝身上,兰芝虽外表柔弱,但内心刚强,虽对婆婆表面顺从,内心是不屈服的,这一点从她的自请遣归完全可以看出来,兰芝的刚强更惹怒了焦母,因此焦母对兰芝态度之决绝也就可想而知了。

  3.这些方面兼而有之。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理解诗歌要从诗歌的整体来把握内容,不要支离破碎地去理解。关于叙事的线索:(1)以故事情节为线索,(2)以实物为线索,(3)以动作为线索,(4)以人物为线索,(5)以情感为线索。

  参考答案:设计此题主要是考查大家对诗歌内容整体理解的能力。

  全诗五个部分的标题

  起兴(首两句)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开端)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尾声)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二、点拨提示:分析人物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理解词语要放到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

  参考答案:设计此题主要是考查大家通过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刘兰芝,她美丽,她勤劳,她有教养,她善良,她忠于爱情。她与焦仲卿被焦母拆散,分手时向焦仲卿表明自己的意愿:“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被哥哥逼迫而无退路时,毅然以死殉情。更突出的是,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性格倔强,决不向恶势力低头。面对焦母的无理刁难,她没有委曲求全,而是主动请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被逼迫得无退路时,毅然以死殉情。

  《氓》以叙述为主线,用的是倒叙手法,从恋爱写到被弃回家。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往往中断叙述顺序。例如当她讲到自己对氓的热恋时,她就立即中止叙述,抒发她的悔恨之情。讲到最气愤的时候,就骂上几句,发些感慨,然后再说下去。从女主人公自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清纯、多情、天真、容易轻信。结婚以后,她发现丈夫对爱情不专,并且凶暴地虐待自己,从痛苦的生活中得出教训,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三、点拨提示:比较鉴赏有以下几个角度:创作方法、体裁、题材、色彩感、审美感、技法、风格等。比较鉴赏可分析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此题主要是考查大家对诗歌的对比鉴赏。

  《孔雀东南飞》叙述了一对恩爱夫妻遭到婆婆的妒忌和怨恨,婆婆竟然用高压手段迫使儿子与媳妇离婚,因而造成悲剧。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本来感情极其融洽,但仲卿之母对儿媳就是不满意,硬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并且告诫儿子说:“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在这种严威之下,刘兰芝被逼再嫁,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妻子唐婉可谓青梅竹马,感情极其深厚,但他的母亲却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也看不惯这个媳妇,硬是棒打鸳鸯散,迫使陆游与唐婉离婚。后来陆游再娶,唐婉亦改嫁。有一次陆游踏春出游,在绍兴禹迹寺的沈园与唐婉邂逅相遇,这对被拆散的鸳鸯好不容易才有这么一次重逢的机会,唐婉以酒肴殷勤予以款待。事后陆游非常伤感,便在沈园的墙上写了一首《钗头凤》。陆游以“东风恶”来表明他与唐婉离婚是母亲用高压手段所造成的,其离愁别恨根本无法诉说,一连用了三个“错”字来表明离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他看到唐婉悲戚的眼泪湿透了她那洁白的丝绢手帕,人也变瘦时,更是惆怅不已,感到无比痛心和内疚,当年的一切海誓山盟,全都付之东流,又一连用三个“莫”字来表示自己的无可奈何,不好再说什么。据说唐婉看了这首词以后,也愁绪满怀地和了一首,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不久唐婉便因悲伤抑郁而死。由此可见,唐婉对陆游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而其母逼迫儿子与媳妇离婚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其后果是悲剧性的、灾难性的,既害死了儿媳妇,也伤害了儿子,给陆游带来了一辈子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见,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的悲剧绝唱,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女性对父权家庭,不仅是男性的依附与隶属地位,更揭示了男性(为臣、为子者)在对抗父(或代行父职之母)权时的苍白、无力。他们除了“自挂东南枝”——以死相争之外,便是得“赠”“一妾,重入春梦”——以遗忘和说谎为先导,继续苟活下去。

  四、点拨提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定偏在哪个语素上。

  参考答案:设计此题主要考查大家辨析词语的能力。

  1.(1)作息:专指工作。

  (2)公姥:专指婆婆。

  (3)父母:偏指母亲。

  (4)弟兄:偏指兄。

  2.(1)床:古义,坐具。今义,供人睡卧的用具。

  (2)信: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书信。

  (3)谢:古义,告诉、劝告。今义,感谢。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3

  16.孔雀东南飞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合称“叙事诗双璧”;同时,它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预习检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晻晻     仕宦

  【课文初探】

  2、简述这首长篇叙事诗的情节,并对刘兰芝的形象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指出下列文中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谓         

  言无誓违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摧藏马悲哀

  蒲苇纫如丝

  2、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3、请写出下边多义词的意思

  (1)为

  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十七为君妇

  ③为诗云尔              ④非为织作迟

  ⑤阿母为汝求            ⑥始尔未为久

  ⑦慎勿为妇死

  (2)举

  ①举动自专由          ②莫令事不举

  ③举言谓新妇          ④举手长劳劳

  (3)言

  ①举言谓新妇          ②谓言无罪过

  ③何言复来还

  (4)故

  ①大人故嫌迟          ②知是故人来

  ③故遣来贵门

  (5)意

  ①何意致不厚          ②吾意久怀忿

  ③处分适兄意

  (6)适

  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③适得府君书

  (7)令

  ①县令遣媒来          ②便言多令才   

  ③莫令事不举

  (8)见

  ①相见常日稀          ②君既若见录

  ③渐见愁煎迫

  (9)谢

  ①谢家来贵门          ②阿母谢媒人

  ③多谢后世人

  (10 )应

  ①汝可去应之          ②六合正相应

  ③零泪应声落          ④以我应他人

  (11)相

  ①相见常日稀          ②儿已薄禄相 

  ③誓不相隔卿          ④及时相遣归

  ⑤好自相扶将          ⑥还必相迎取 

  ⑦会不相从许          ⑧蹑履相逢迎

  ⑨登即相许和          ⑩不得便相许

  (12)何

  ①何意致不厚          ②隐隐何甸甸

  ③汝今何罪过          ④作计何不量

  4、词类活用(翻译加点字)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何敢助妇语          ②交广市蛙珍

  ③仕宦于台阁          ④自名为鸳鸯

  (2)名词作状语

  ①黄泉共为友          ②昼夜勤作息

  ③中道还兄门          ④手巾掩口啼

  ⑤朝成绣夹裙          ⑥卿当日胜贵

  ⑦夜夜不得息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又非君所详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足以荣汝身

  5、古今异义

  (1)鸡鸣:古义            今义

  (2)难为:古义            今义

  (3)驱使:古义            今义

  (4)区区:古义            今义 

  (5)自由:古义            今义

  (6)可怜:古义            今义

  (7)教训:古义            今义

  (8)来信:古义            今义

  (9)处分:古义            今义 

  (10)便利:古义           今义

  (11)明日:古义           今义

  (12)交通:古义           今义

  (13)逢迎:古义           今义

  6、请指出下列句中“相”字的指代作用。

  (1)相见常日稀

  (2)誓天不相负

  (3)好自相扶将

  (4)不得便相许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

  ②.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③.便可白公姥,      

  ④  堂上启阿母        

  ⑤.何意致不厚

  ⑥.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

  ⑦  汝岂得自由                          

  ⑧  可怜休无比

  ⑨. 槌床便大怒     

  ⑩  会不相从许

  8、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时         的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

  (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代         编纂而成,共10卷,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选自其中。

  (3)乐府双璧是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         和北朝民歌                  这两首长篇叙事诗。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l、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滇池  缜密  慎重  颠沛流离  嗔目而视

  b.榜样  毁谤  磅礴  依山傍水  滂沱大雨

  c.昳丽  驿站  游弋  抑扬顿挫  自怨自艾

  d.绯红  扉页  蜚语  雨雪霏霏  缠绵悱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具备一定的能力又能够_______知识。

  ②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③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_____没有难住它,______磨炼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

  a.增殖  节余  非但/反而 

  b.增殖  结余  不但/而且

  c.增值  结余  不但/而且 

  d.增值  节余  非但/反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了高中,英语课上老师只说英语,这让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简直不知所云。

  ②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③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名句的妙用和意境的营造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④在此期间,克里的竞选机构还筹得了2800万美元,为其竞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克里的声势如日中天,其筹码自然也会成倍增加。   

  ⑤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b.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 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苛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d、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加快禽流感防治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  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        ④康:大路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b. 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 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 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三、断句题、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越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塞  今  日  亡  越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教  越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1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16、《孔雀东南飞》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

  【预习检测】

  1、 注音:

  mŭ   pīng   rú    wēiruí    pìn    pán   fŭ  

  pĭ   jī   zhízhú   míng  zàng   yăn    huàn

  2、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又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忠贞不渝。

  3、起兴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通“娶”。通“奁”。应作“愆”,愆违,过失。

  也写做“叮咛”,嘱咐。似应为“宜”,合适。

  同“脏”,脏腑。通“韧”,柔软而结实。

  2、文中专指婆婆;文中只是工作的意思;文中指同胞兄长

  ;文中指哥哥;文中指马

  3.一词多义

  (1)为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wéi)

  ②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wéi)

  ③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éi)

  ④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éi。或作“因为”“由于”,介词。读wéi)

  ⑤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èi)

  ⑥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éi)

  ⑦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èi)

  (2)举

  ①举动自专由(行动,名词)

  ②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

  ③举言谓新妇(拿,动词)

  |④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

  (3)言

  ①举言谓新妇(话,名词)

  ②谓言无罪过(以为,动词)

  ③何言复来还(讲,说,动词)

  (4)故

  ①大人故嫌迟(总是、老是,副词)

  ②知是故人来(旧,形容词)

  ③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5)意

  ①何意致不厚(故,原因,名词)

  ②吾意久怀忿(心,心意,名词)

  ①处分适兄意(主意,名词)

  (6)适

  ①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

  ②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刚才,刚刚,副词。)

  (7)令

  ①县令遣媒来(官名,即县长,名词。)

  ②便言多令才(美好,形容词。)

  ③莫令事不举(便,让,动词。)

  (8)见

  ①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我,指兰芝,代词。)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9)谢

  ①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道歉,动词。)

  ③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

  (10 )应

  ①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

  ②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③零泪应声落(应和,随着,动词)

  ④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

  (11)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相貌,命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④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⑤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⑥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⑦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⑧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⑨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⑩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

  (12)何

  ①何意致不厚(什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何等。)

  ③汝今何罪过(什么,疑问代词。)

  ③作计何不量(为什么,疑问副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何敢助妇语(说话)    交广市蛙珍(买)

  仕宦于台阁(任官职.做官)   自名为鸳鸯(叫,说)

  (2)名词作状语

  黄泉共为友(在黄泉之下)  昼夜勤作息(从白天到黑夜)

  中道还兄门(在半路上) 手巾掩口啼(用手巾)

  朝成绣夹裙(在早晨)  卿当日胜贵(一天天地)

  夜夜不得息(每夜)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又非君所详(了解详情)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5.古今异义

  (1)鸡鸣:古义,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早1时至3时 今义,鸡鸣叫。

  (2)难为:古义,难当。    今义,表示使另为难,或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3)驱使:古义,使唤。    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4)区区:古义,①愚拙,  ②真情挚意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5)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 束.不受限制。

  (6)可怜: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与怜悯。

  (7)教训ii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8)来信:古义,来送信的使者。   今义,寄来的书信。

  (9)处分: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决定。

  (10)便利: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11)明曰:古义,第二天            今义,未来的一天。

  (12)交通:古义,交互相通。        今义,指往来通达。

  (13)逢迎:古义,迎接,迎着。       今义,说好话巴结别人。

  6、(1)你,指焦仲卿(2)你,指刘兰芝(3)她,指婆婆(4)我,指刘兰芝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截下来;故意(2)、胜任;白白的;用(3)、告诉(4)、启、(5)招致(6)、小气(7)、自作主张(8)、可爱(9)、坐具(10)、必定

  8.文学常识

  (1)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 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魏晋和唐代及 其以后的诗人以乐府写的诗歌虽不人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玉台新咏》

  南朝陈代徐陵编,成书于梁.共10卷,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选自其中。

  (3)乐府双璧

  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 《木兰诗》这两首长篇叙事诗。

  【拓展提升】

  1.c  (a项“滇”“颠”音同,b项“谤’’“傍”音同,d项除“悱”外其他加点字读音一样)

  2.a   (“增值”增加产值或价值;“增殖”增生。知识应是增生,故句①选择“增殖”。“结余”,结算后余下;“节余”,因节约而省下。据句中语境,前有“公司上下精打细算”,故用“节余”。③而且,递进;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

  3.d  (①“不知所云”错,指言语紊乱、空泛。②“歌舞升平”多指粉饰太平,贬义)

  4.d  (a重复累赘,删去“的误区”:b“与否”与“苛求”前后不照应,;c搭配不当“走出”不应包括“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二、5.d     6.d    7.a    8.c   9.b。

  三.(5分)10、夫赵之于齐楚/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文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六、1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附参考译文: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视国都,收罗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后,很不高兴,把自己家里的存粮,分配给灾民,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间小路上(任凭灾民们用取)。(做完这些事情后)晏婴徒步去拜见景公,对他说:“连绵阴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乡之中,就有几十家人家;断炊断粮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户。许多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可是您不体恤(百姓的艰苦),日夜饮酒,命令在国都内不停搜寻歌女乐工。您养的马,吃的是国库里的粮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饱饱的;达官贵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狗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丰厚了吗?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吗?所以乡里他们处境困厄、忍饥挨饿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难,就不喜欢自己的国君了。我随百官,使百姓饥贫到极点而无处可告,又让您沉溺于醉酒欢宴,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的过错太大了!”说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礼,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

  齐景公在后边追赶他,路上泥泞不堪,行路艰难,没有赶上。景公便催促车辆,赶到晏婴家里。晏婴已经把家里的粮食、器具都送给饥民了。齐景公在大路口追上晏婴后,连忙下车,跟在晏婴身后说:“我有罪,先生抛弃了我而不援救。我没有俭仆的美德让您屈从,难道先生还不顾及国家百姓吗?希望先生能多帮助我,我愿意奉献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拿出多少来赈济,完全听从先生的吩咐!”齐景公就在路上向晏婴拜谢(得到了晏婴的谅解)。晏婴这才是回到朝廷(组织起救灾赈济工作),他命令主管粮食的官员去巡视流离失所的人家,对有纺织工具、原料而缺粮户,让他们有一个月粮的粮食储备;对无纺织工具的缺粮户,给一年粮;对没有积聚柴薪的百姓,给柴草、木椽,让他们足以度过汛期。让柏遽巡视,家中房屋不能挡雨的人家,给他们钱。国都以上赈济,限定三日内做完;超过时限的官员,按不执行命令治罪。

  齐景公走出深宫,减少吃肉,撤去酒宴。三天后,官吏们报告已经办妥了赈济灾民的事:贫困百姓有17000家,用去了97万钟粟米,薪橑13000乘。房倒塌的有2700余家,用金3000斤。赈灾结束后,齐景公才回寝宫减膳就食,不张琴瑟,不摆钟鼓(以示体恤灾民)。那些左右巧言善辩的人和用歌舞使国君(只顾)娱乐(而忘记职责)的人,被晏婴遣散。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4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 饰刘兰芝   从杰 饰焦仲卿

  曲燕 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幕:《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 :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大屏幕显示〕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形式:哑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教后感: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无关痛;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已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到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当然,相对于“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这种课程类型不是我们常常接触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误之处,比如说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是很到位,一些戏剧语言不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

  教后评记: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语文新版教材,如何教好它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实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华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5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6

  一、学习要点

  1、简介《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全诗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这对青年夫妇在追求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最终双双殉情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的黑暗面,热情地歌颂了主人公对真挚爱情和美满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表现出的反抗精神。

  2、关于《乐府》

  所谓“乐府”原是汉朝皇帝的音乐机关的名称,主要是采集民间歌辞以供朝廷制作礼乐之用。后来这些采集来的歌辞也叫“乐府诗”或“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

  二.能力训练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踯躅(zhí zhú,缓慢不进) 日冥冥(míng,生命终结) 否泰(pǐ,坏运气)

  B、婀娜(ē nuó) 赍钱(lài,赠送) 娇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单的样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流纨素(wán,绸子)

  D、愆违(qiān,过错) 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珰(dāng,耳坠)

  2.解释句中红色的字

  A、儿已薄禄相( ) B、枝枝相覆盖( )

  C、誓不相从许( ) D、好自相扶将( )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3、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4.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可怜体无比 B、交语速装束

  C、叶叶相交通 D、汝岂得自由

  E、共事二三年 F、进退无颜仪

  G、既欲结大义 H、寡妇起彷徨

  5、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A、三日断五匹( ) B、妄不堪驱使( )

  C、堂上启阿母( ) D、何意致不厚( )

  E、何及太区区( ) F、卿但暂还家( )

  G、以此下心意( ) H、足下蹑丝履( )

  I、事事四五通( ) J、却与小姑别( )

  K、君既若见录( ) L、逆以煎我怀( )

  M、不图子自归( ) N、始适还家门( )

  6.下列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奄奄黄昏后,寂寂入定初(暗沉沉的样子)

  B、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愤恨到极点)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依依不舍的样子)

  E、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沉甸甸的样子)

  F、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如此如此)

  7.下列对有关表时间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岁食贫(多年)

  B、往昔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C、鸡鸣外欲曙(相当于四更,午夜l一3点)

  D、初七及下九(每月的十九号)

  E、寻遣丞请还(寻找)

  F、登即相许和(立刻就)

  G、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相当于21-23点夜深人静时)

  三.背诵下面的汉乐府诗。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 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附参考答案

  1.B(赍,jī)

  2.A命相; B互相; C你; D她; E帮助。

  3.C(A作息; B公姥; D牛马)

  4.F(A可爱; B准备; C交错在一起; D自作主张; E在一起过日子;G婚姻;H不安定)

  5.A截下来; B不能胜任; C告诉; D料到; E愚拙; F只是; G使……下,委屈;

  H穿; I遍; J退出来; K我; L逆想; M料想; N出嫁。

  6.E(甸甸,车声)

  7.E(寻,不久)

  作文题:

  在生活中,关于牛的传说和牛的精神的说法很多。有人说,牛是世界上最蠢的动物;有人说,牛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动物;有人说,牛是世界上最有感情的动物。不论怎样说,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印象与看法。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牛 说

  卜迪扬

  来到这世间也有很长时间了,今天就说点自己的心里话吧!

  在众多动物中,我算是相当不错了,几乎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动物中也是如此。无论何时,我都不是大家的领袖,大多数时候,我也是默默无闻,但大家都觉得我很不错。对此我很欣慰,也很满足了。

  其实,我算是动物中最谨慎的一个了,无论办什么事,我都要反复思量后才做。我明白,有时办事无意中伤了别的动物,也许现在没什么,但以后就不好说了。在动物中,我和谁的关系都特好,但要说谁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还真说不上来。大家都是朋友,好像又都不是,所以大家在一起时,和谁我都很开心;但大家不在一起,我也不会主动去找谁,我更愿意自己独自呆着,看看小溪的水,闻闻青草的香。

  大家都说我勤劳努力,老实肯干。我话确实很少,那是因为我明白少说多干才能和方方面面都处得很好,说得多了难免会祸从口出。因此,很少有别的动物知道我到底想的是什么,其时也没必要让它们知道。不过说起努力、勤劳,我一直都心里有愧,我真的很少使出全力干活,大多数时间,我只使六七成的力,能到八成就不错。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我使出全力,会让大家都感到震惊,但我不希望这样,也不可能这样做。一是我更喜欢这种安逸的生活;二是我明白,做得太好了,把自己放在一个耀眼的位置是很令人羡慕的;但这样张扬,终归会招来别的动物,甚至人的不满,惹出祸来。大家各个都是神通广大,谁也不服谁,难说究竟会怎样,所以还是这样静静的比较好。不过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会拼的,这时即使是狮虎,也不一定能胜过我,要不怎么会有“牛气冲天”这词呢?不过这种时刻总是一闪而过,大家一惊,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过去了,然后,一切就又和原来一样了。

  有件事我一直就没有说过。十二生肖排座次的那天,我压根儿就没想得那第一,我只不过是习惯了办什么事都早点出发,赶早不赶晚。老鼠跳到我背上,我哪能不知道?它那点心思,我早就琢磨透了。它愿意当第一,那就当呗!我就知道,当第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怎么样,老鼠今天就落得这般下场,人人喊打。没办法,当初要是我当了第一,现在大家还不一定找点什么东西骂我呢!老鼠其实挺聪明,就是办事不留心。这回不就是?只顾争强,早上也不叫猫起来,得了第一又怎样?人人骂,还把猫得罪了。

  我知道,我的处世方法、原则一点也不好,也不希望有人学我。但我也知道,对我来说,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立于世间,我也才能有这样好的口碑,你说是不是?

  [评语]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了“我”的性格与处世方略。作为“牛”“我”有自己的优点,勤劳、老实、谨慎;但这又算不上什么优点“生活的环境”迫使“我”不得不如此。像“我”这样的“中间人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并有很好的口碑。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8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 ;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 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

  生读“十三能织素”段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 2 : 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 : 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生4 : 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4 : 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6 : 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 : 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 : 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

  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 :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生1: 严妆

  师 :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5: 严妆 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课后可进行练笔。

  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生12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 :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12 : 是的。

  师 :如何理解?

  生12 :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 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12 沉默)

  师: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 :当然富有。

  师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 :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 :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7: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 :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 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这是第一。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

  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在“重点鉴赏”中,让学生从“新妇起严妆”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做,比单纯欣赏主人公的美更有意义。学生是有悟性的,他们说,兰芝的美是深有内涵的,不仅令人愉悦,也能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生。综合能力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

  常想,语文教学要走出低谷,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一大途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收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观念势在必行。或许我的这节课就是一个尝试。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9

  山东省文登十一中语文教师  于洪飞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 饰刘兰芝 从杰 饰焦仲卿

  曲燕 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幕:《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 :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大屏幕显示〕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形式:哑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教后感: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无关痛;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已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到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当然,相对于“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这种课程类型不是我们常常接触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误之处,比如说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是很到位,一些戏剧语言不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 中要不断地改进。

  教后评记: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语文新版教材,如何教好它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实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华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0

  教学指导:一、全诗很长,可重点指导关键的或精彩的段落,如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子,兰芝和仲卿分手时立誓、兰芝和仲卿诀别等。要让学生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体会其中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个性,推测接下来情节的发展。二、可引导学生联系《木兰辞》里的铺陈排比手法,以加深对这种手法的认识。《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这首诗有很浓的悲剧气氛,朗读时可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烘托这种气氛,更好地感染学生。独立试航

  问题导读1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文学家。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     代表作家,时人称为        。曾编选      十卷,成书于梁代,是继      、     之后最早的最一部古诗总集。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      。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    、     和    ,以及成诗的经过。全诗357句,1765字,沈德潜称为            ,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孔雀东南飞》原名            ,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及唐代韦庄的       并称为        ,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       。3“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      或简称      。4  给下面的字词注音箜篌(    ) 公姥 (  ) 槌 (   )床 伶俜 (      ) 绣腰襦(  ) 葳蕤(     ) 纨 (   )素 明月珰(   ) 磐(   )石  便(    )言令才  否(   )泰 踯躅 (    ) 5 指出以下各句中的偏义副词“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其日牛马嘶”“否泰如天地”6 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1)共事二三年    (2)可怜体无比(3)汝岂得自由    (4)本自无教训(5)处分适兄意    (6)便可作婚姻(7)叶叶相交通    (8)千万不复全

  (9)奄奄黄昏后 关键信息1南朝陈 官体诗 “徐庾体” 《玉台新咏》 《诗经》 《楚辞》2           民间叙事诗 时间 地点 人物 “古今第一首长诗”  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木兰辞》 《秦妇吟》 “乐府三绝”  “乐府双璧”3           音乐机构  “乐府诗” “乐府”。4           kōng hóu mǔ chuí língpīng  rúwēi ruí  wán  dāng  pán  pián  pǐ zhízhú5作息(偏在“作”) 公姥(偏在“姥”)父兄(偏在“兄”)父母(偏在“母”)弟兄(偏在“兄”) 牛马(偏在“马”)否泰(偏在“否”)6(1)古义:共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 (3)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没有约束 (4)古义:教养  今义:失败的经验 (5)古义:处理       今义:处罚 (6)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 (7)古义:交接 今义:与运输有关的 (8)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9)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我发现的问题(编写说明:留出一定空白供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重要问题或知识点。)                                                                                                                                                                                                                                                                                                                                                                                                                                 合作探讨  主干知识1 徐陵与徐庾体2           乐府诗  长篇叙事诗3           偏义复词4           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的表达5           铺陈、比、兴的手法6           首尾呼应的结构7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8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揣摩人物心理创新解读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这个情节的?1、从社会现实来看,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 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2、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用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出于同情心)

  其次,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休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要点透析1           诗歌中铺陈、比、兴手法的运用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相当于《诗经》手法中的“赋”。如在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这部分中,描写由足至头、腰、耳、指、口、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用严妆说明她有大家闺秀风度,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如。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这里作者用铺陈的手法从13岁说到17岁,写出了刘兰芝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理。意在强调刘兰芝——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又如第八段“勿复重纷纭……久久莫相忘”。用赋的手法写出刘兰芝——勤劳;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令人联想回味。这种写作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力。2 以刘兰芝为例,分析人物动作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遇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画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探究拓展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思路点拨类似的例子中国有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外国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等等。又如中国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而结尾处又有一些亮色,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这种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精彩例题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兰芝离家前的“严妆”一段,运用“赋”的手法作铺陈渲染。

  b.诗歌末段表达诗人的强烈愿望,是全诗故事情节的高潮。

  c.《孔雀东南飞》开头一句运用古代民歌起兴手法,引出故事,统摄全诗。

  d.兰芝自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运用互文手法,强 调兰芝聪明能干,富有教养。答案:b思路分析: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精心梳妆,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表现兰芝离开焦家时的冷静沉着。 b.赞美兰芝的美丽,表达对封建礼教的谴责。 c.表现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痛苦矛盾之情。 d.来取悦焦母,使其改变主意的讨好之举。 答案:d思路分析: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整合全案整合思路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这场悲剧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段小序很是重要。它不但告诉我们故事的梗概,发生的年代、地点,主角的姓名、身份,并且也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说明是仲卿夫妇死后,当时人为了哀悼他们而作的。历来文人都依据这个说法,肯定《孔雀东南飞》是建安时代的作品。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2 诗中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1)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理、聪明、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善良、勤劳、重感情,忠于爱情,有大家闺秀风度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2)、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3、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例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与辞母的情景恰成对照。兰芝对小姑讲了一些感情真挚的话,可见姑嫂间平日亲密的关系。很好地表现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和良好的教养,也从侧面说明了兰芝被遣的被遣的原因绝非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进出自专由”。例2: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休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例3从“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看古代计时法。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记时的记载。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迁移拓展这首诗很善于刻画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如府吏“举言谓新妇”几句和“低头共耳语”几句,意思大体相同,却不能互换;又如面对母亲、兄长的劝嫁,兰芝对母亲是“含泪答”,对兄长则是“仰头答”。试对此做具体分析。思路分析:府吏(焦仲卿)“举言谓新妇”几句,是在向母亲求情而被严词拒绝之后,回到房中和兰芝说的。兰芝对于他的求情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因此,仲卿为了避免过于刺激她,尽量缓缓地说明原委,并且及时许下承诺。“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是殷殷叮嘱,温存备至。而“低头共耳语”几句,是焦、刘两人在路口分手时说的。在路口话别,势必不能多说,因此仲卿拣了最紧要的意思讲。加之分别在即,今后双方的处境难以预料,因此,这几句和前面几句相比,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虽然相同,但语气急迫得多,并且出现两个“誓”字。最后一句“誓天不相负”是临别发誓,于是引出下文兰芝的誓言来。兰芝对母亲的劝嫁是“含泪答”,因为母亲能够体察女儿的心,同意女儿的选择,她内心的痛苦也可以让母亲知道;对兄长的劝嫁是“仰头答”,因为她知道兄长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既然无法抗争,只有假意听从。心意已定,她的内心来不及痛楚,只想快快把眼前一切事情了结。资料链接1、    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6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4、古代计时法我国古代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1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诗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向为人们所称道。本文仅就诗篇结构的缜密、完整以及艺术结构在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等问题,试作一些分析。

  ^^双线结构 交替发展

  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这是两条主要的线。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整。

  先谈焦、刘与封建家长间冲突的这条线索。在兰芝被遣归之前的一大段里,写这条线的有仲卿向母求情与兰芝告辞焦母两小段。仲卿向母求情一段,刻画了焦母的专横自私,也表现了仲卿性格有软弱的一面。兰芝辞别焦母的一段,是悲剧主角与压迫者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诗篇通过兰芝的装束、举止、话语,表现了她那特有的比较含蓄的反抗性。

  在兰芝被遣归之后,对立双方的冲突则有刘兄的逼婚和仲卿自杀前辞母两大段。刘兄的逼婚是兰芝与压迫者间第二次正面冲突。诗篇通过“仰头答”的动作,表现了兰芝的刚强不屈;通过她针锋相对的揭露性语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表现了她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她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因而在被迫允婚的同时准备以死相抗。

  在焦、刘已相约同死之后,诗篇安排了仲卿辞母的情节,集中抒写仲卿与焦母之间的冲突。仲卿、焦母的冲突也有两次。第一次围绕着休弃不休弃兰芝的问题进行,结果仲卿在焦母的淫威下屈服了;第二次(即辞母的一次)冲突,围绕着仲卿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在蛮横的焦母面前,仲卿发出了这样的怨言:“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你当初打错了算盘,就不要去抱怨鬼神了),这就明白指出焦母是悲剧的制造者,说明仲卿的态度有了转变。诗篇把仲卿与母亲的诀别插在悲剧的结束之前,表明了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遍性和残酷性。焦母、刘兄主观上并不想酿制悲剧,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庸俗腐朽的人生观,终于使他们充当了杀害自己亲人的刽子手。

  诗篇的另一条线索是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诗篇一开始便交待了人物间的关系。兰芝对仲卿,可说是怨其家而爱其人。她信赖地向仲卿诉说了所受的虐待,怨愤地说出遣归的话。一个尖锐的家庭矛盾便在仲卿的面前出现了。在这之后,诗篇安排了三段,即三个离别的情节,表现了两人间感情的纠葛。

  首先一段是仲卿求告不允,回到房中与兰芝痛苦地话别。仲卿心存幻想,而兰芝则清楚破镜难以重圆。她交待留下的衣物,说到“不足迎后人”实有所怨;说到“久久莫相忘”又实有所爱。短短的对话,写尽了兰芝交织着怨与爱的痛苦的心情。

  其次一段是焦、刘在大道口的离别。诗篇着意抒写了二人缠绵不尽的情谊。通过同车、耳语、互誓等一系列的动作与语言,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描写焦、刘间真挚的爱情,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都有重大的关系。试想如果焦、刘间缺乏真挚的爱情,那么兰芝的宁死不肯改嫁,就可能被解释成“从一而终”的“贞烈”行为(旧注有此说)。

  第三段写兰芝被迫允嫁,仲卿赶来作最后的诀别。这一段以焦、刘的生离死别、郑重相约同命渲染了全篇的悲剧气氛。这时,兰芝用反激语言试探、考验仲卿:“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而仲卿则态度坚决,愤激地回答:“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充满挖苦、责难的话,使兰芝的疑虑涣然冰释,誓言得到重证,他们决定以死来控诉封建压迫,以死来维护爱情的忠贞。

  诗篇通过两条线索的交替发展,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使人物性格不断丰富,主题不断深化。

  ^^穿插巧妙 繁简得宜

  诗篇在相当整饬的布局中作了一些巧妙的穿插。如写兰芝辞别焦母之后,插入了与小姑的告别。兰芝告别小姑时,“泪落连珠子”,与辞母的情景适成对照。兰芝对小姑讲了一些感情真挚的话,可见姑嫂间平日亲密的关系。这一插曲很好地表现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又如在兰芝被迫允婚之后,插写了太守家准备迎娶的热闹。诗篇以民歌的高度夸张的手法,铺叙了舟车的华丽,礼品的丰盛。这样的描写,对于兰芝的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起了映衬作用,而且欲抑先扬,喜庆气氛与悲剧结尾接踵而至,使诗篇起伏跌宕,更加摇曳多姿。

  诗篇繁简适宜,表现了作者的剪裁能力。比如它一开始在写兰芝的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个跳跃:“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心中常苦悲”一句有力地概括了平日所受的种种折磨,其后也只讲了故嫌作迟一事,别的便都省略了。诗篇集中写了休弃的事件,已充分说明焦母施加给兰芝的种种不幸。又如兰芝归家后便暂时不提仲卿,以便集中笔墨来写兰芝,这也是裁剪的功夫。又如写兰芝回到娘家的情形,也只用其母的惊痛和兰芝“儿实无罪过”这样一句辩解匆匆带过,接着便立即展开了新的矛盾。用笔十分经济,转换十分迅速。

  诗篇对于重要情节,往往不惜笔墨作多重的描写。如兰芝被休离开焦家,这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关键,诗篇便详加描写。作者写兰芝以不同方式分别与焦母、小姑、仲卿辞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形象。又如兰芝回到娘家以后,诗篇安排了两次逼婚。这是人物命运的又一次大变化。求婚者一次比一次来头大,家庭的矛盾则一次比一次尖锐。先是县令家求婚,母亲以“汝可去应之”表示了埋怨的情绪;然后太守家求婚,阿兄提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样严重的责难。诗篇对逼婚的过程,如媒人的种种活动,母、兄的催逼和兰芝的态度,都作了详尽的描写。这两次逼婚互为补充,深刻地揭露了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并为兰芝的暂时允婚和终于自杀提供了充足的根据。

  ^^前后呼应 互为映衬

  诗篇有许多地方前后呼应,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如开头和结尾都借鸟以为比兴,分别写徘徊留恋的孔雀和永不分离的鸳鸯,渲染了悲剧的气氛,象征性地概括了全部故事情节。

  再如在开头两句比兴后,诗篇写兰芝自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而当兰芝回到娘家,其母又复述了这几句话。一呼一应,强调了兰芝德、才兼备,完全符合当时对从事家庭劳役的妇女的全面要求。可是她竟然被休弃了。说明了她是无辜的,蒙受了不白之冤。

  仲卿与兰芝在大道口分别时,兰芝曾设誓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而当仲卿闻变赶来与兰芝相会时,便仍从蒲苇磐石的比喻提出了责问。这一呼应强调说明焦、刘双方爱情的坚贞。他们确实象蒲苇那样坚韧,象磐石那样难以转移。

  当仲卿送别兰芝时,兰芝曾说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作为伏线,已预示出人物将来的命运。归家后,其兄果然施加很大压力强迫她改嫁。前后比照,可以看出兰芝对于生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当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曾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来打动仲卿,要他抛弃兰芝。在焦刘已下定同死的决心,仲卿登堂同母亲诀别时,焦母却仍然重复说出这样的话:“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这又是前后呼应,表现了焦母的庸俗、专断、顽固。

  总之,《孔雀东南飞》的结构异常紧密,可以说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这是它在艺术上取得的一个突出成就。(郭维森)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腰襦

  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

  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

  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

  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

  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

  戊戌 戍守 彷徨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3

  教授者:摩西

  时间:2004年9月14日星期二第三节

  教学内容: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分析刘兰芝形象

  教学过程 :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这首诗实际是比较著名的爱情叙事诗,同样也是一个爱情悲剧。在近代现代,悲剧也是很多艺术家各自不同的,在此前我们谈过鲁迅关于悲剧的看法。从某个角度上讲,鲁迅所讲的也是悲剧的共性。咱们今天下午要欣赏的梁祝就是如此。焦与,就是如此。李尔王。一对更加执着的情侣因为种种共赴黄泉,罗密欧朱丽叶。

  我们通过这节课要来探讨悲剧在构架上的特点。我们在上节课讲过,非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悲剧的反差。美被破坏得越偶然,越没有道理,越深刻。比如上节课说的朱罗悲剧。信使没有送信给罗,他以为死了,就在遗体前自杀,这时候对方醒了。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理由的悲剧,越是这样,悲剧性越强。这几乎也是所有的悲剧所常用的手段。

  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问题,请翻到第九页。从第二页十三为织妇开始。现在我想提一个问题,在这几段,文章是否运用了这种反差手法,如果有,请指出来,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在互相讨论。

  讨论声渐小渐趋于无穷,想必大家已经讨论好了。

  同学一:我觉得是夜夜不得息,大人故嫌迟,她的婆婆说此妇无礼节,她的行为跟他的评价不成正比。

  老师:从第二节刘兰的自述来说,她勤劳贤惠。举例说明。

  同学二:听不清。能干。尊敬他的婆婆,孝顺。举例。

  老师:这倒底是个什么样的媳妇?

  同学:本分,遵守古代的妇道。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丈夫在外面上班,他在家里劳动。

  如果从开头来看,他很聪明。这个女子从这里介绍自己来说,他的各方面都是相当优秀的。任何男人娶到这样的媳妇是三生有幸。这里形成了一个反差。他的这些素质与“大人故嫌迟”形成反差。他的婆婆是怎样评价的:

  此妇无礼节,,,他的婆婆评价他无礼,请大家往后面看,能不能找到兰芝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同学:举动敢自专。

  大家一起把新妇问府吏这段读一下。学生齐读。

  有一个字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姥,注释里有没有?有。

  其实刚才在前面说孝顺的时候谈的不是很多,但他婆婆对他的评价无礼,但是紧接着他以铁一般的事实否认了这种评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用刘兰芝的话来说。现在想,一个媳妇又,,,,,,那么,为什么被人如此对待?

  什么原因?

  学生议论。

  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名家争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就是没有儿子。七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想娶个最好的。用弗洛依德的说法也可以解释。我个人认为这种讨论没必要。均没有充分的理由,我觉得没有必要讨论这些。因为婆婆驱逐他的理由就是没有理由,他所受到的就是不公平的待遇。我们没有必要探讨七出,如果探讨,与本意违背。我们刚才说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任何理由借口。一个被理论上抛弃的孤女,提到了窦娥冤。两个家族之间莫明其妙的仇杀。罗朱。其实在这里,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刘兰芝,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受到了这样的对待。从某个角度上讲,加剧了悲剧的深刻性。更重要的是怎样更深地理解这个悲剧。不管如何,这个悲剧已经发生了。

  刘兰芝有一个特点还没有讲。美丽。在哪一节?请大家齐朗读这一段。纤,多音字。

  其实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还没有讲到,就是在这里讲到的他的美丽。

  世道如此,可以说这就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女子了。从内在品德和能力,技能,教养到外在的美丽。无可挑剔,正因为无可挑剔,被挑剔驱逐,更加证明了驱逐了婆婆的荒谬。在这里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刘兰芝的打扮。这是诗经中三种表达方式的哪一种。从整个上来说是什么?赋。

  什么叫赋,赋就是铺陈。用很多的语言,很华丽的语言,从很多方面去描述。在后代很多,以至于成为文体的代称。

  描写了哪些方面?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如此仔细?要走了。严到了什么程度,事事四五通。最后是精妙世无双。哪些精妙。足,头,腰,耳,指,口。可以说,作为女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来进行描写。表现他的飘逸。还有首饰等。具体地说。

  作者这样不遗余地去描写他的美丽,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描写他的美丽吗?

  给一分钟时间,大家考虑一下。

  为下一步嫁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想一想,刘兰芝是人,咱们也是人。

  引起了对他的同情。让他婆婆看一看,他还是一个美女。

  这些都有道理。她烦不烦啊,人都要走了,还要花时间打扮?

  请大家打开优化设计。说实话,我没带。第九页,第二大题第二小题。刘兰芝事事四五通,有误的一项是?

  赞成A的举手。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美貌,而是他的尊严。所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咩来之食,

  当刘兰芝已经败局已定,他选择的不是大哭骂街,他选择了尊严。

  他要告诉对方,你们错了。即使我不回来。

  有的同学选择B。他是不是想获得焦母的好感?不是。

  他觉得他婆婆在这里回心转意,可能吗?后面有徒留无所施。

  这里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特点,自尊,坚强。

  随着咱们的阅读,一个传统女子甚至是现代女子的典范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还有一个特点,从整篇文章来看,忠贞。

  所以我每次看到都会想到梁祝。

  为什么过了将近三千年,孔雀东南飞一直能飞到我们面前?最大的特点是他忠于爱情,忠于自己的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倒着推理一下。忠于爱情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个形象是最美丽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女性,受到了毫无道理的对待,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社会,看到了迫害他的东西。

  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迫害他?封建礼教。

  虽然还没有到南宋熹他们。但是包括一些纲常,伦理,等,从制礼仪那时候起就奠定了基调。这里有一个更鲜明的实例。这是对历代封建者的控诉。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实际上他和他的丈夫已经注定了。

  那么那丈夫是怎样一个人?

  小吏。

  我们应该对他有一个评价。男人是山,女人是水,丈夫应该是妻子的一个依靠。他丈夫在做什么?请大家找出到现在为止他丈夫出场的地方。首先是不是自己出场的?不是,刘兰芝口里出场的。哪一句?君既为府吏还是府吏得闻之?

  实际上是有既为府吏。这是对焦仲卿的描述。

  然后,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下一节再解决。谁提出要走?他对他的丈夫说什么?他母亲事先知道吗?答案就在下一段。下课。

  [1]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4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三高中 刘瑞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处注释欠妥,现整理出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便言多令才”。“便”注释为“biàn,敏捷”,其读音和释义都值得商榷。《辞源》中,【便2言】(“2”表示属第二音读,即读“pián”)巧于言辞。列举书证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同属“pián,㈧善辩”义项的有“便佞”(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论语季氏:“友便佞,损矣。”注:“便,辩也。谓佞而辩。”)、“便便㈠”(形容善于辞令。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⑥pián。能说会道。所举书证也是《为焦仲卿妻作》“便言多令才。”另外,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之作注,“便,作辩解,便言及辩言,有口才”。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便(pián)言:有口才”。由此可知,“便”应理解为“pián,作辩解,善辩”。朱熹的《论语集注》“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旁连反。便便,辩也”,也可印证之。况且未见有“敏捷”这一义项。

  二、“始尔未为久”,“尔”注释为“助词”。教材上把这句诗翻译为“(婚姻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令人难以看出“尔”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细查工具书,“尔”,作为助词,可以归纳为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句末,表语气,或通“耳”,或相当于“而已”,或犹“乎”;一是作词尾,犹“然”。显然此处不属于第一种用法。若是作词缀,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可译为“……的样子”,可见它也不属于第二种用法。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把“尔”理解为“指示代词,这样”,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注为“尔,如此,指上面所说的恩爱生活”。我认为这一解释是非常恰切的,整句可以翻译为“开始过这样的夫妻生活还不久”。这样理解紧承上面的“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文意连贯,更为合理。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5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b

  四、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3.课后练习二三题;

  4.《咬文嚼字》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以“惜别离”为题,发挥想象扩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别的部分

  作者邮箱:

  [1]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6

  雨从铅灰色的空中散落人间。 

  我望着天,望着雨,望着雨中的一切,感受风,感受雨,感受雨中的心情…… 

  听着窗外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起了诗情词意,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消失,天地间只剩下了被雨声一统的宁静,被雨声勾动的寂寥。

  黯淡的灯光映射着密密的雨脚,隔着玻璃窗,冰冷冰冷的,一片迷雾,能看清的景物很少,我的思绪却似乎飘的很远……

  风不大,轻轻的一阵,却又立即转换成淅淅沥沥的雨声,转换成溪中细密的涟漪,转换成遥远的浮想……

  静谧的意境。 

  凄凉、孤寂的感觉。

  江南多雨,也多爱情,尤其是那些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含蓄、静谧地在江南的烟雨中,飘散着遥远的古香和淡淡的幽怨。

  雨和爱情也许本就是融为一体的吧……

  雨天。伤感。

  悲凉的心情化作雨水,滴落在眼中,与泪混为一体。 

  雨中浮想,思绪飞向遥远的古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一对情谊深重的小夫妻,却因为婆婆的骄横而落的一个“举身赴清池”。另一个是“自挂东南枝”。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人皆徇情而死。

  呜呼,怎不让人在千年以后仍然扼腕叹息。

  常说最悲惨的爱情莫过于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却不知已成眷属的有情人被活活拆散才是最让人伤心,惋惜的。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不仅仅有爱情,而且已经有了亲情,他们已经是不可分开的亲人了。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自然是最让人断肠,最让人痛心的。

  东南庭树下,刘兰芝,那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含泪回首。你依然放不下谁吗?是那临别与你殷殷重寄意的仲卿吗? 

  兰芝,你遥遥地望向红尘深处那一座座富贵苍凉的朱门庭院,想你的仲卿将如何为你而伤心哭泣,想他将如何携一身风尘来追随你——那是你最奢华的梦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兰芝的誓言尤在耳边回响,芳人已不知踪迹……

  窗外依旧是烟雨蒙蒙的一片。 

  细雨纷飞,飘然而莅临人间…… 

  天也在为那段凄美的爱情而哭泣……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思绪继续在雨中飘浮。

  我恍惚看见“美人终作土”的宋词女子,从八百年不堪的幽梦中缓缓走来,向我倾诉着她的痴情和万般怨哀。 

  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然而不如陆母之意,以至听信谗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氏也改嫁赵士程。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踽踽独行,至城南禹迹祠附近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亦来游览。唐遣人送酒肴致意,陆游满怀伤感,借酒消愁愁更愁,挥毫在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唐婉见后曾和词一首,不久便抑郁而死。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钗头凤》

  如果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离我太远,那么沈园就近在咫尺,可不知何故,几次经过,却从未徜徉其中,只知道其中有:

  亭台轩榭,池塘荷花……

  还有那一堵墙,那一堵写着钗头凤的断墙残垣……

  雨寂寂的落着,在水中荡起点点涟漪。

  也许是怕失望,惟恐心底的那一份期待无法从沈园中找到。

  也许是怕惊扰,那年轻的诗人,正在沈园蒙蒙的细雨中,无声的凝望着他爱着的女子,却无缘再执子之手,泪如雨下。

  也许……

  我已无语。

  惟能抄录一词。

  欲叩苍冥,却怕是,非聋即哑。

  苔壁畔,春波无恙,柳绵犹挂。

  人海未曾成隔绝,人心毕竟多牵惹。

  笑鲛绡蘸泪写悲欢,恁挥洒。

  情欲问,愁无暇。

  情欲赎,愁无价。

  只诗魂激荡,一千年者。

  字也何堪消蚀矣,魂应不吝归来罢。

  看山盟重拾凤钗头,惊鸿下。

  ——沙子石子《满江红·绍兴沈园见唐陆题钗头凤》

  雨依旧在下。

  零乱的文,零乱的心,零乱的发,

  都源于窗外的风和雨…… 

  后记:

  三月多雨,春意多情,两者皆在心,无以遣泄,唯写此文以寄。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我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我无法按捺自己和词的欲望,尽管我知道我的文采远远无法望陆翁之项背,可我还是想小心谨慎的说出我对这一段爱情的凭吊。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7

  第二课时

  [导入  ]

  上节课,在自主诵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欣赏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是大家发现的第一个美点。诗歌洋溢着美,同学们有一双双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同学接着谈自己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并简单说说欣赏的理由。

  [探究]

  一.本诗主要靠人物对话发展情节,塑造性格,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一般的言行描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思考,就能自得其妙。而研讨探究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学生阅读鉴赏不无裨益。

  (一)1.生: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P36)(理由略)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举身赴清池”。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二)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进入下一个板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每一位同学都成功地发现了问题,成为发现者。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创造地解决问题。

  二.重点应通过学生质疑、创设“矛盾”,选取一个“点”,以点带面,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有不少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交流。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流差不多学生都能解决。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学知识有限,可能有两个问题普遍感到不解。

  (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三)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下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小结]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  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  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 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  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9

  高中语文新大纲提出,在教学中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当前的语文教学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采用学生自编自导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则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好方式。笔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我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分别是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及课本剧的研究,使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以及人生观。

  二、通过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以及人生观。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刘兄、焦母的形象。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难点 ,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新课。

  二、看幻灯片《丘比特》,问:同学们说这是谁?

  三、师:丘比特是爱神,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人是被他的铅箭射中,饱尝了爱情的辛酸苦辣,演绎了一出出的爱情悲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其中一出悲剧《孔雀东南飞》(同时打出课题幻灯)

  四、播放朗读磁带。

  五、学生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六、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学生分组探讨、研究课文,将其改编为课本剧(每组只改编课文的一部分,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最后整理成完整的课本剧,见附录)

  第二课时

  一、学生表演课本剧《话别》、《殉情》。

  二、学生分男女两大组辩论

  问题一(同时打出幻灯)

  女生是检察官,认为焦母、刘兄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要求判处他们死刑。

  男生是焦母、刘兄的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争取减刑。

  学生辩论后,教师小结

  小结:

  1.焦母、刘兄表面上看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2.拆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并非其本意,他们主观上的愿望还是希望维护自己亲人终身幸福,但是,客观上他们失败了。

  3.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兰芝、仲卿毕竟是通过他们的手直接害死的。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4.这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三、表演课本剧《私奔》

  四、学生辩论

  问题二

  你是赞成刘兰芝、焦仲卿私奔,还是赞成他们殉情,请分别阐述理由。(同时打出幻灯)

  学生辩论后,教师小结

  小结 :

  1.私奔有其合理性。毕竟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既保全了性命,又得到了爱情,何乐而不为。

  2.殉情也有其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私奔者恐怕很难有美好的结局。

  3.殉情能坚守住爱情的誓言,能赢得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尊敬,成为后代反对封建礼教、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4.殉情能获得文学上和美学上的悲剧意义,成为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艺术形象。

  五、学生讨论

  问题三

  假如你在恋爱时遇到焦母、刘兄式的人物,爱情遭到横加指责时,你将怎幺办?(同时打出幻灯)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首先,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学生要改写好课本剧,就必须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形象。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熟悉课文内容。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学生分组编写排演课本剧,就必须团结协作,深入钻研,才能把课本剧编写排演好,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目的。

  其次,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排练表演课本剧,由学生扮演剧中人物,演绎剧中故事,不仅符合人们对变化和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的要求,更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上课,与平时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新奇性,这就极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通过对课堂提问的深入研究,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对这堂课的问题,笔者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来研究。对第一个问题,分男女两大组,对第二个问题,分赞成私奔和不赞成私奔两大组,对第三个问题,分选择爱情、选择父母、选择爱情和父母三大组。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讨论时情绪高昂,思维灵敏,争辩激烈,形成了很强的对抗性。通过上述争论,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条理性,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0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本设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古汉语知识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

  2、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这样一篇经典名作,我认为应该不惜时间精读细研,因此我确定用三课时完成。

  本单元的话题为“爱的生命的乐章”,与单元话题相一致,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要深入理解这一重点问题,必须先扫清字词障碍,读懂原文。本文写作年代离我们十分久远,文中有很多生词、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价值的实现要借助于一定的写作手法,乐府诗常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应是学习的内容之一。因此,我确定了这样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生依靠课*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完成,因此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行解决为主,教师可就疑难问题略作指导。重点目标的实现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采用问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难点(起兴手法)的突破可引导学生拓展联想,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

  3、本设计的特点

  本设计没有刻意求新,而是重在扎实严谨上作文章。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过渡严谨自然。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教学重点: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教学难点:赋、比、兴手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学生自己阅读注解,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3、本诗出自南朝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做出记号

  2、就自己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教师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并指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课中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知识

  出示示例:(前两类现象各出示一个例子,其他让学生自己去整理)

  ①古今异义词

  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今:没有束缚)

  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同情)

  叶叶相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

  本自无教训(古:教养今: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古:处理今:处罚)

  ②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只取“作”之意,“息”只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只取“姥”之意)

  我有亲父母(只取“母”之意)

  逼迫兼弟兄(只取“兄”之意)

  ③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

  1、结合诗前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情节结构,给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故事开端(1-2段)自请遣归揭示矛盾

  故事发展(3-12段)夫妇誓别推进矛盾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推进矛盾

  故事*(23-32段)双双殉情矛盾达到顶峰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五、通过情节初步认识作品主旨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②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六、课后作业

  将本课重点实词、多义词加以整理,制成学习卡片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认识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屈追求,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活动过程:

  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刘、焦爱情故事

  二、认识刘兰芝

  1、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2、对此刘兰芝是如何辩解的?

  明确:“事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3、事实到底如何呢?你认为刘兰芝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结论:

  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有礼有节(严妆辞母“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坚强自尊(“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

  不慕富贵(拒绝与县令家为婚)

  忠于爱情(“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黄泉下相见”)

  4、小结: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刘兰芝虽聪明能干,但性格坚强倔强,这是当时一般妇女身上少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品格才使她为焦母所不容。《礼记》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刘兰芝就是用的第一条。这样一个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的女子就这样被焦母以“莫须有”的罪名驱谴回家,封建家长的蛮横*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焦母、刘兄的言行再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这一特点。

  三、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出体现焦母、刘兄*蛮横的句子,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

  (见课文第4、6段和第20段)

  2、学生评点:这两个同学是否读出了人物性格?

  3、小结: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刘兄性情暴戾、趋炎附势、冷酷无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们正是凭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拆散了这对对爱情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男女。

  四、认识刘、焦反抗性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1、刘、焦二人并未屈服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之下,看看他们是怎样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爱情的?(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语言回答)

  出示: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2、小结:美丽的誓言体现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举身赴死的行为维护了爱情的至高尊严。虽然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是被摧残致死的失败者,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是无可置疑的胜利者。化鸟双飞,鸳鸯和鸣的浪漫结尾既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昭示了这对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胜利。在封建礼法日益严酷,“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敢于举起反抗的旗帜,坚决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这无疑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拓展联想,进一步认识作品社会意义

  1、在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下,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痛苦挣扎?

  学生应该能说出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

  3、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甚至生命遭受无情的摧残!虽然他们大都进行过激烈的抗争,但在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时代,他们根本无法摆脱被吞噬的命运。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六、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刘焦盟誓、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七、课下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美哉,刘兰芝!”或“悲哉,刘兰芝!”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讨论本诗的艺术价值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设疑、解疑让学生了解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赋、比、兴手法

  1、关于“兴”

  (1)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出示“兴“的诠释: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所谓“他物”,即起兴之物;所谓“所咏之词”,是作者着重要叙述的事件或要着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并非同一事物,内容上不直接相连。“他物”的作用是或渲染气氛,或启发联想,或引起过渡。

  (3)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如: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花心》)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2、关于“比”(即比喻)

  ⑴出示“比”的诠释: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⑵从诗中找几个运用“比”这一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关于“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⑵出示“赋”的诠释:

  “赋者,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

  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⑶你能从诗中再找出几段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并说说其作用吗?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4、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浪漫主义的结尾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的*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本节课小结

  总之,《孔雀东南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楚辞》的优秀创作手法,成为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诗歌有着不朽的价值。

  四、课下作业

  拓展思考:前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人才纷纷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一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潮流。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会不会转而向西南飞去?就此发表你的看法,和同学交流。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一首诗歌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制度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的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这就是《孔雀东南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解说。

  一、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 教法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拓展延伸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7、作业设计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略)。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2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5 次) 时间:2004/11/22 01:16pm 来源:边城

  [这个贴子最后由边城在 2004/11/22 01:17pm 第 1 次编辑]

  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教学过程 :

  师生问候。

  师: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生背诵课文,背得比较好。

  师:背得比较整齐,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生打开课本。)

  师: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生在书本上划记。)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首诗如此长,就非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读完吗?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我马上清楚了这节课应该怎样进行了。于是我说——

  师:这首诗很长,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我想请大家随手翻翻,翻到哪页就读哪页,看到哪段就从哪段开始读起,读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觉得自己愿意再多读几段,也行,好吗?

  (生表示同意,于是开始让学生读。)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概括的不错,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请坐。

  师: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师:哦。读的地方一样。那好,我还是要问你,但问题不同。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这几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贺智刚: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师: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们曾学过类似的诗篇,感叹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有学生在下面答:《卫风·氓》

  师: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读了那几段,和他们一样。

  有学生笑了。我也笑。

  师:读的也一样。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我没有料到第三个同学也读了相同的段落,但我还是不着急,我很快又找了一个问题,对读了相同地方的学生我不想问相同的问题,那太没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仔细,于是我问道——

  师: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师:我刚才留意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没有说他们的姓名,你能告诉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吗?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师:看来没有通读全文,还不清楚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在课文的序里面有答案。男主人公叫——

  生答:焦仲卿。

  师:女主人公叫——

  生:刘兰芝。

  师: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吗?

  生:没有,只有姓,姓刘。

  师:那大家从哪知道的?

  生:第11页有“兰芝惭阿母”。

  师:是的,大家找得很对!很好!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课上到这里,我以为已告一段落,学生已经初步从诗歌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我还想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我问——

  师:有没有把全文都读过了的同学?

  有学生回答说“有”。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师:复述得基本准确,但还要注意语言简洁。刚才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回答自己把全文读了一遍,不要紧,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朗读,没有读完全文的同学就可以边听边读边理解了。

  播放课文朗诵。

  有学生在轻声的跟读。课文比较长,但学生听得很认真。接下来应该怎么进行呢?我边听边思考,是让学生谈听后感受?似乎不妥,因为听后感受学生很难说出什么来,而听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熟悉课文。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呢?我思索着。朗诵放完了,容不了我多想,于是我说——

  师:好的,大家听了课文朗读,我觉得这篇文章大家要注意这些字词的字形与读音。

  “箜篌”;“公姥”的“姥”;“伶俜”;“葳蕤”;“玳瑁”;“主簿”的“簿”;“踯躅”,并与“踟躇”与“踌躇”相区别;“赍”;“鲑”。

  讲到这里,下课铃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后,再仔细读读全文,认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

  好,下课!

  后记:这节课,可以说是在自己还没有想好,没有教案的情况下上的,教学如何进行完全是自己的临场发挥。总的感觉还可以。从这节没有做好认真准备的课中,我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没有备好课,自己感觉不好时,千万不可强行上课,要上也只能简单点上,不要一开始就讲得太难了。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课上得不好,见笑了。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2 01:32pm

  我觉得教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灵机可以一动。不过容量显得少,只能算是一节铺垫课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2 02:25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2 01:32pm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教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灵机可以一动。不过容量显得少,只能算是一节铺垫课了。

  容量确实是少,第一课时我本来的打算就不是深入的分析,要的正是铺垫。

  感谢东方的评论。

  顶部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4/11/22 03:07pm

  “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

  对啊. 在读中去理解, 在理解中去感悟。 读是强化学生感知文本的有效手段。

  似乎觉得老师对读的指导少了一点。

  期待看到边城老师的续。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2 03:18pm

  下面引用由天地一沙鸥在 2004/11/22 03:07pm 发表的内容:

  “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

  对啊. 在读中去理解, 在理解中去感悟。 读是强化学生感知文本的有效手段。

  似乎觉得老师对读的指导少了一点。

  ...

  关于指导学生读,我以前的课堂中多少讲了些,因为是只想先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把握,所以没有深入。以后的课中会更强调读出味道。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2 03:18pm

  谢谢天地老师参与!

  顶部

  绛珠 发表于: 2004/11/22 06:31pm

  \"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

  有创意,学习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2 06:50pm

  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它包含的东西太丰富了。

  记得上学期我给上海的学生上这一课,总共用10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完问题,记得小燕子刚来这里时曾经就这一课的问题发过两个小短文。

  边城兄的课堂灵活性是值得小燕子学习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9:19am

  下面引用由绛珠在 2004/11/22 06:31pm 发表的内容:

  \"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

  有创意,学习了~

  其实不是创意,是无奈之下的举动。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9:21a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2 06:50pm 发表的内容:

  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它包含的东西太丰富了。

  记得上学期我给上海的学生上这一课,总共用10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完问题,记得小燕子刚来这里时曾经就这一课的问题发过两个小短文。

  边城兄的课 ...

  是啊,我也觉得课太难上,太丰富,我今天的课又没有教案。不知道该怎么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3 10:29am

  等待你讲出新意!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2:10p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3 10:29am 发表的内容:

  等待你讲出新意!

  上完了,现在想来,新意是肯定没有了。我已发帖,请关注。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2:11p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2 06:50pm 发表的内容:

  记得上学期我给上海的学生上这一课,总共用10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完问题,记得小燕子刚来这里时曾经就这一课的问题发过两个小短文。

  10几天还没弄完?

  太浪费时间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3 06:20pm

  也许是啊,但总感觉有很多东西要说。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7:24pm

  我觉得不能因为老师感到有很多东西要说,便讲10多天吧。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看学生有没有这种需要。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4 11:59a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3 06:20pm 发表的内容:

  也许是啊,但总感觉有很多东西要说。

  今天又想到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觉得不能因为老师觉得要讲很多东西就非得讲很多啊,要看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已经明显的感到疲乏,讲再多也是空的。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4 08:34pm

  给学生留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吧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5 09:15a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4 08:34pm 发表的内容:

  给学生留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吧

  不明白你的意思。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05:35pm

  让学生爱读哪里读哪里,让学生多读,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体现出来了。

  我感觉这是一节比较随意的课,既没有涉及到字词,层次有点乱。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10:05pm

  书上注解那么详细,还说字词?

  在读的过程中,就要自己读课文注解了。我经常如此强调的。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10:12pm

  对高中的教材不熟悉,见谅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5p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6 10:12pm 发表的内容:

  对高中的教材不熟悉,见谅了

  现在想想,还是有必要在课堂上讲讲字词。

  至少也要检查检查。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6pm

  一学生跟我建议,课上默写字词吧。

  我说,你如果自己认真学习,你会自己去做这事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3

  教学设想:

  阅读,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只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对话者之一。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认知,而要强化并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引导并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去创造意义。

  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我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只字不提作者、背景、评价等相关材料。紧接着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讨论,目的就是不想让现成的或教师的结论左右学生的思维。我想听一听学生原汁原味的情感认知。下面,就是讨论课的情形。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孔雀东南飞》,大家对《孔雀东南飞》是不是有了点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印象啊?

  生:是。(异口同声)

  师: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猜一猜、说一说《孔雀东南飞》。

  生:“猜一猜”?(有同学疑虑地说)

  师:嗯。请问刘兰芝为什么要离开焦仲卿?

  生:老师,您说得不对。不是刘兰芝“要”离开焦仲卿,而是被焦仲卿的母亲逼迫,被他们家赶出了家门。请注意是“逼迫”。(我的话音刚落,一女生就抢着说)

  师:好。那么请问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要“逼迫”她呢?

  生:她看她不爽!(一个瘦高个子的男生说着。“不爽”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

  师:为什么看她“不爽”?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任性。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她婆婆说她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大家抓紧时间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与焦仲卿“门不当,户不对”。

  师:有根据吗?

  生:刘兰芝是“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焦仲卿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师:还有吗?

  生:因为……因为……刘兰芝没有生孩子。(一个女生低着头,红着脸,小声地说。)

  生:对。(不少同学附和着)

  师:为什么没生孩子就逼她走呢?(我紧逼一句。许多同学陷入了沉思,保持着沉默。)

  生:老年人都想抱孙子。(一个大胆的男生说)

  师:这是事实。那么我们从封建伦理道德来看呢?

  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师:什么意思?

  生:“无后”是大不孝,因为“无后”就是断香火,就是断子绝孙。所以焦仲卿的母亲就找借口“逼”她走。

  师:有一定的道理。还有吗?(我想继续挖掘)

  生:有。我认为是嫉妒心理。(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说)

  师:谁嫉妒谁啊?

  生:焦仲卿的妈嫉妒刘兰芝。

  师:啊?怎么说?

  生:因为刘兰芝长得漂亮,又聪明能干,焦仲卿非常爱她。他妈担心刘兰芝会取代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担心儿子会疏远她。

  师:好。你分析的角度较新。还有吗?(沉默一阵之后,我总结道)刚才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推测了焦仲卿的母亲逼迫刘兰芝的种种原因,既有伦理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我认为大家猜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

  首先,请女同学说一说“这个婆婆怎么样?”

  生:不好。(异口同声)

  生:夹石。(方言词,意即蛮不讲理。)

  师:为什么?

  生:她横挑鼻子,竖挑眼。

  生:鸡蛋里挑骨头,生找毛病。

  生:她虐待刘兰芝。

  师:“虐待”从何说起?

  生: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不是虐待是什么?

  生:她棒打鸳鸯散。

  (女同学义愤填膺地声讨着。)

  师:面对这样的婆婆,我们怎么办?

  生:不理她。(性格直爽的女生说)

  师: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时女子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师:那么“婆婆”不是很有地位吗?

  生:婆婆年轻时也没地位,可她现在有了。噢,对了。这就叫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看来,刘兰芝也只有慢慢地“熬”了。

  师:好了。现在请男同学说一说“这个妈妈怎么样?”

  生:好!(我的话音刚落,男生就异口同声地说)

  师:要拆散自己婚姻的妈妈还是好妈妈吗?

  生:是。

  师:为什么?

  生:她虽然逼迫刘兰芝,但也是为着这个家,还是为她儿子好。

  师:我们的男同学真是好样的,这么热爱自己的妈妈,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的妈妈没有白养你们,她们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还好样的?爱,那也要看怎么个爱。对的,我们要爱。不对的,我们也不能爱。(一个女生听了我的评论,生气地说)

  师:唉!真是“隔层肚皮隔层山”啦!女同学说婆婆不好。男同学说妈妈好。那么请问男同学如何解决婆媳矛盾?

  生:先和母亲好好地谈谈,尽量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

  师:做不通怎么办?

  生:分家。单过。(一男生干脆地说)

  师:其他男同学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容易吗?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生:不分。那就和他离婚!(一个女生坚定地说,其他女生附和着。)

  师:唉!到了这种程度,你看这日子还怎么过?(大笑)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难断”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僵持不下,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和谐幸福。同学们,你们会成为焦仲卿吗?

  生:不会。

  师:你们会成为刘兰芝吗?

  生:不会。

  师:那我就放心了。我衷心地祝愿你们将来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生:热烈鼓掌。(我看到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娇羞的幸福。)

  [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雀东南飞》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