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精选4篇)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看、议、摸、画、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创造情境,认识物体图形,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课前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若干;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引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图形,(课件准备)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外,还有平面图形家族。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1、你认识它们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2、 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不要求完整,对说得好的学生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合作探究 操作交流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a.观察操作

  师:你能从自己桌面上的这些物体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b.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的家安在哪里?

  c.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

  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来吗?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描、印、折、画)

  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

  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

  2.每组用两种方法来制作两个图形。

  3.每张纸上只描或印一个图形。

  说说你用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画了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同时课件出示)

  (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通过活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和长方形,圆柱画出的是圆。

  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有四条边。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有四条边、 四条边一样长。

  三角形:三个角尖尖的,有三条边。

  圆:圆圆的,边是弯的。

  三、 联系实际举例 巩固新知

  1、找一找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分别找到家。

  2.举例:课件展示画面。

  小朋友过马路对话情境。渗透交通安全教育,讲授交通标志知识。问: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比比谁的眼睛亮

  让学生观察老师的作品模型(使用投影仪,出示蜻蜓、小房屋、图画的图片),说一说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的。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一下。

  六、课外作业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

  初步体验“面在体上” 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教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铺垫。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三棱柱,问:看见过这种形状吗?猜猜它的名字。

  二、引导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每人轻轻的拿一个长方体,举起来看一看,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你在它的面上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图形?

  2、大家都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其他物体的面上找到别的图形呢?把你找到的图形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小组交流)

  3、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老师要当记者采访几位同学。

  生1: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长方体上也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在圆柱体上找到了圆形。

  生4: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5: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课前已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或多或少地了解,先让学生在“体”上找熟悉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

  4、刚才大家从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教师边说边从教具上撕下贴在面上的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板书:长方体   正方体   圆   三角形)

  (二)进一步认识。

  1、你能想办法让物体面上的这些图形跑到纸上吗?想想怎么办。

  生1:把物体按在纸上,沿着图形的边画出来。

  生2:在物体的面上涂上颜料或印油,印在纸上。

  生3:可以剪下来。

  生4:把物体按在纸上,把纸沿着图形的边折起来,就可以折出上面的图形。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办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要求小组合作,每种图形至少要有三个,请组长先分好工,谁做什么,谁做什么,再动手做。比一比哪组做得多,做得快,哪组合作的最好。”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小组活动呢?在活动之前,给学生提出预定的目标和一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老师的要求和意图。〕

  2、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什么图形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跑下来。我又要采访几个小朋友了。

  3、互相欣赏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再把纸上的图形分类,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的作品完成得真好。老师有个请求,每个小组能不能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送给我,留作纪念。

  4、玩“帮图形找家”的游戏。

  出示的图形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在黑板上划分每种图形的家,请学生“帮图形找家”。

  5、 老师看长方形和正方形,觉得它们很像,都差不多,怎样把它们区分开呢?

  6、 同学们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小组里互相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长方形的样子,用手在空中画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画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实践应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回想一下,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图形,同学们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出示相应的图形。

  3、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4、拼图形活动。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教具、图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参观“图形王国”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他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学生认说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图形,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物体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同桌之间说一说。

  同桌交流。

  (2)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

  (3)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2、自主探索

  (1)从立体图形中找平面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考

  反馈:画、印、描、折

  看书p34,你们想的方法和书本上的小朋友的一样多吗?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画一画)

  a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1、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2、每中图形至少要有2个。3、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4、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一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b小组合作

  c全班交流

  d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了纸上。

  (3)分类(渗透图形特征的认识)

  师:现在请各小组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按要求贴到黑板上。

  学生分类

  评价——他们分对了吗?

  师“小淘气也有3个图形,你们看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

  (课件显示:梯形、椭圆、菱形)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留在纸上,还懂得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辨析各种图形的类型。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1、游戏

  (1)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2、说出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课件直观演示,渗透交通安全法规教育)

  紧急出口、停车场标志、注意安全、禁止驶入标志、禁止烟火、注意行人标志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面,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师: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吗?

  5、用今天学的平面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

  五.教学后记

  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年龄还小,又观察到他们平时大都喜欢画画,因此上这堂平面图形课之前,我就决定要把数学与美术整合起来,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学好数学。于是,特别安排了动手操作部分,让他们通过画、印、描、折,体验“面在体上”;再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组合在一起,画一副自己喜欢的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篇4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因此,我们传统的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智力或思维的发展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样的课程难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4、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分别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

  2、同桌互相用自己准备的学具说说是什么图形。

  3、摸一摸每个物体的面,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反馈)

  (面是平平的、滑滑的、方方的、长长的、有4个角、有3个角等)

  4、揭示课题:像同学们摸到的平平的面我们把他们叫做“平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板书课题)和他们做好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请小朋友拿出你最喜欢的物体,把他的面在纸上描下来。(可以同桌合作,或请教老老师同学)

  2、反馈 (1)你是从哪里描下它的?

  学生1:我从圆柱体那里描下了-----

  学生2:我从正方体那里描下了-----

  学生3:我从长方体那里描下了-----等

  (2)你还可以从哪个物体中描下了 正方形或长方形等?(把他们都描出来)学生尝试从其他物体中去寻找

  (3)反馈

  3、将学生描出来的图形进行展示

  (1)小组合作,将这些图形分类。

  (2)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展示按形状分类的图形)

  (3)请你给这些图形取个名字

  学生:方面 长面 圆面 长方面等等

  (4)小结各种图形的名称

  (同桌互相叫一叫他们的名字)

  (4)比一比: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圆柱体和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深化

  1、在生活当中,你见过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新朋友吗?谁来说一说?(先小组里说,然后全班反馈)

  2、(出示交通标志)这些图形你在哪里见过?知道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吗?(进行安全教育)

  教后反思:

  这堂课是以往我倾向以教师为主体,按照教师思路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风格的体现。

  例1:引入部分,我本意是想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学习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的知识。但这样设计的结果使得学生在我的预设中消极的复习已有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没有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欲望。

  例2:探索新知部分,体验“面在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部分的设计我力求活动性、开放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但在设计的过程中我用“请同学把你喜欢的物体的一个面描在纸上”这样一个问题来开始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一大败笔。因为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面从体上的分离不是只能用描的方法),学生用是用老师给的方法消极的感知,并没有用自己的方法去积极的探究。没能充分的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学生获取经验的途径的开放。这里如果设计成让学生自己找方法把物体的面放在纸上,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指出,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展开图形和三视图的相互转换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如何将这一过程符合低段年级学生所需要(学习素材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是我对这堂课重新设计的目标。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能根据他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来。

  2、通过摸、找、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摸到物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带的实物中找到和老师描述的一样的物体。

  3、在自己的学具中找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摸一摸他的面,在小组里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4、全班小结反馈:面是平平的有4条边或边是圆圆的等

  5、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a 你能在学具中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b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和 分离过程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a启发“再创造”。电脑是这样把面放到了纸上,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最喜欢的物体的面也放到纸上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交流

  b总结方法:印 描 画 等方法

  c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面放到纸上,(比一比哪组用的方法多,哪组移出来的面多)

  d展示 交流

  e独立思考,给展示的面分类,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请你给他们一个名字(大小分 大面 小面 形状分 长面(长方形)方面(正方形)园面(圆形)等)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老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请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抢答是什么图形

  3、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教师分别说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请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4、找一找:你身边的平面图形

  四、应用知识,美化生活

  1、多媒体展示平面图形拼组的图(感受美)

  2、用学具“七巧板”拼组你喜欢的图形,比比谁最漂亮

  2、欣赏成果

  设计意图: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这节课里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1)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节课所学的几何体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2)应用知识美化生活中, 通过欣赏平面组合图形和让学生“拼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中也存在着美,应用数学知识也能创造美。

  2、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也是数学的本质特点。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将学生的自主思考贯穿全过程。合作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以后这样的交流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数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这里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学生再创造的活动。如(1)“电脑是用这样的方法把面放在了纸上,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呢?”(2)“独立思考,给你展示的图形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想一想,请你帮那些图形取个名字。” 这样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引导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再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3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1)课后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副画,体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开放性策略。(2)找一找,你身边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靠?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

  2、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问题。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还尚无良策。

  3、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认识平面图形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